
广东槎溪(滘)罗姓家规
广东槎溪(滘)罗姓家规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岁,族长族老贤士参定从前本族家例家规抄出: 一、祭祀条款 春祭:吹倌四名 花烛三对 花柬三个 牙香二两 溪钱半斤 大…
卷首、渊源卷、人物卷、文献卷、世系卷、附录
广东槎溪(滘)罗姓家规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岁,族长族老贤士参定从前本族家例家规抄出: 一、祭祀条款 春祭:吹倌四名 花烛三对 花柬三个 牙香二两 溪钱半斤 大…
文质公书堂壁句 宋·罗从彦 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道清白之气,不可不培。 盖金粟虽多,积之数十年必散;田宅虽广,遗之数十代亦亡。 孰若残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
罗氏族谱序 明·解缙 吉水竹溪罗氏,其先,李唐时,有讳崱者,自钱塘来居。生三男,曰延、曰超、曰达,其后益大,为印岗,为湖西。 余尝序其族谱,知其谱皆同于竹溪也。后当宋季淳…
抗战中的开国大将——罗瑞卿 (摘自中央文史版《罗瑞卿》)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次年二月,红一方面军在彭德怀、毛泽东带领下渡过黄河,进行东征作战,五月,…
狼牙山五壮士,强将手下无弱兵 ——本会主席、开国中将罗元发 罗元发(1910—2010),福建龙岩人,1910年(清宣统二年)生。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向山东敌后挺进 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115师从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根据毛泽东“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的指示精神,罗荣桓率领师…
罗 卓 英 罗卓英(1896—1961),中将加上将衔,战区副司令长官。字尤青、幼青,号慈威,广东大埔人。1896年3月19日生。 1919年,入保定陆…
罗 启 疆 罗启疆(1901—1940),追晋中将,师长,贵州松桃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后入庐山军训团第一期、陆军大学函授班深造。 1925年,到…
罗 奇 罗奇(1904—1975),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字振西,广西容县人。 1904年8月18日生。早年就读于广州工程学校、广州法政大学法…
罗 霖 罗霖,中将,师长。字子雯,湖南零陵人。生于189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唐生智湘军任职。 1926年5月,任周斓教导师团长。 1927…
罗 树 甲 罗树甲(1888—1945),中将,副军长。字衡平,湖南耒阳人。 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 1924年,任湘军第四师第九旅…
罗 廷 标 罗廷标(1894—1951),少将,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号锦堂,云南文山人。 毕业于云南蒙自陆军训练所。后任振武军连长。后任驻粤滇军营长、上…
罗 扬 鞭 罗扬鞭(1915—1974),中将,军团副司令。字奇峰,湖南邵阳人。1915年10月14日生。 1934年,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历任…
罗 芳 垠 罗芳垠(1902—?),湖南衡山人。别号畅远。 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中央训练团党政班、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毕业,历任国民党军职。 抗日战争爆…
罗 芳 珪 罗芳珪(1907—1938),追赠少将,团长。号建唐,湖南衡山人。 1926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后参加北伐战争。 1934年任第…
罗 策 群 罗策群(1893—1937),广东兴宁人,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生。 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军学校第六期工科。历任参谋、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
罗 历 戎 罗历戎,中将,军长。原名立荣,四川渠县人。生于1901年。 1925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参加了两次东征、北伐战争及“围剿”红军。…
《豫章文集》 宋·罗从彦 《四库全书·豫章文集》 提 要 臣等谨案: 《豫章文集》十七卷,宋罗从彦撰。从彦字仲素,沙县人,以累举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初卒。淳祐间…
罗 广 文 罗广文(1905—1956),中将,兵团司令官。四川忠县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炮科。 1928年9月,回国后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
警示人物——罗君强 罗君强(1902—1970),幼名光治,又名光湜,别名庸生、竹侯、建生、西西、西生,曾化名刘健生、李景祁,湖南湘乡人,1902年(清光绪…
重修阙城罗氏宗谱序 明·罗钦顺 古诸侯卿大夫之修其族,则必有谱,以别脉系、辨亲疏、严纪载、酌信疑、寓儆劝、昭著存,有同乎史之义例也!然史为国谱,谱为家史,谱史之相为重也久…
桃林罗氏重修谱序 明·罗钦顺 族之有谱,所以著本原、详支派、别昭穆、辨亲疏,人伦之明,风俗之厚,实惟有系于此。故有昔知礼之君子,莫不以谱牒为重。前有作矣,后必从而续之,凡…
2006.10.22,罗援将军致函总部亲笔函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4.9.10 …
致罗瞻 唐·李商隐 前件,官早从官序,实负公才。每服节以存诚,亦约言而顾礼。惟是造次,不敢尤(有)违。今者位重察廉,务烦按鞫。既知明练,兼藉哀矜。勿轻东海之冤,无纵梗阳之…
罗氏忠爱堂谱序 唐·杨端 益闻豪杰之挺生,莫大乎尽忠尽孝二者而已。先民有言,求忠臣必先孝子之门。又云: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吾。吾于是而知君家忠与孝之大也。 粤稽古载,君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