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1 (2)

初探福州闽清下祝朱子文化

00001 (2)

右至左:姚祖腾、陈建明、罗训森、邓青(女)、华智敏、曾祖潮、毛文忠、祝昌近、姚兴敏、祝本枢(2023.10.12)

初探闽清下祝朱子文化

 

【洋头罗含书院 2024.10.23 讯(罗训森)】    下祝乡地处北纬26度29分39秒;东经118度59分30秒。平均海拔826米。

下祝乡位于福州市闽清县东北部,闽清、闽侯、古田三县交界处,东南与闽侯县接壤,西北与古田县相邻。211省道(古驿道走向)、123县道纵横贯穿全境。乡政府所在地距闽清县城62公里,距福州市83公里,距佛教名寺闽侯县雪峰寺15公里,道教名观古田县临水宫18公里。

下祝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朱子文化尤为突出。

一、渡塘“清隐”

 

渡塘村位于下祝乡北部,闽清、闽侯、古田三界交界处,主要为马氏聚居古村落,其先祖马国宝为明进士、户部尚书马森(闽侯廷坪乡人)亲兄弟。

渡塘马氏,人才辈出,爱国华侨“橡胶之父”马高清、马文谷父子、马来西亚教育部原副部长马汉顺、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委文明办主任马照南教授等。

朱熹石刻“清隐”现存村中。历代相传,“明理书院”、“吉水亭”为朱熹题词。

渡塘村“清隐”石刻、“明理书院”、“吉水亭”三处与朱子文化直接相关。

朱熹为“吉水亭”泼墨,缘自其师祖罗从彦,祖籍江西吉水。

 00001

附:朱熹渡塘留清隐

 

庆元元年(1195)二月,南宋大臣韩侘胄,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刚上任的南宋宁宗赵扩十分信任韩侘胄,立即贬赵汝愚至永州,同时拜韩侘胄为相。只过一年,赵汝愚病逝贬所。赵汝愚被贬,朱熹和彭龟年奏论韩侘胄事,宁宗赵扩和韩侘胄亲信自然不高兴,下旨贬逐朱熹和彭龟年。

韩侘胄当政,朱熹和彭龟年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书籍。禁“伪学”历时6年。赵汝愚尊崇道学,当政时把道学提倡者朱熹,从湖南召到国都临安,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当宁宗皇帝的老师。赵汝愚引荐朱熹入朝,韩侘胄打击赵汝愚便从排斥朱熹开始。绍熙五年(1194),韩侘胄以内臣有利条件,出内批罢黜朱熹。庆元二年(1196)十月,朝廷经韩侘胄奏请,把道学定为“伪学”,年已60多岁的朱熹,为避“伪学禁”,只好先回福州躲避,自认为是“清隐”在福州。

在一段时间,朝中追打“伪学”更紧,传说韩侘胃将派亲信到福州捉拿朱熹,听到风声的朱熹,赶紧离开福州回闽北躲避。朱熹不敢走福延路(西路),而是从己被废弃官道福瓯路回建州,也即所谓的北西路。朱熹从闽县出发,经侯官县白沙、汤院、大湖、雪峰寺,然后到了下祝乡。朱熹第一次走这条驿道,高山峻岭:林深树密。盛夏季节,天气闷热,当朱熹走到下祝乡后峰村口时,只见一片白云在他的头顶上停止了飘动,朱熹心想,让云留在这里,他也应该留笔在这里, 于是便命笔在村口石壁上题下了“留云”两个大字。村里人自然高兴, 请来石匠刻好题字。朱熹继续向前走去。

前方是渡塘村,朱熹心想:渡塘村有大溪流穿过,肯定有渡口。 他走进渡塘村口,只见两座大山像两位将军,威武地守卫村口,前面是一片田洋,唯有一条小溪静静地从村里流向村口,哪有什么渡口和水塘,但村里有位老伯告诉朱熹,传说以前那片是田洋中的一处大水水塘,西边岸上几丈处,盖着十儿座房子而形成小山村。东边是耕地和果园。古道从东边进村,然后从渡口度过水塘到达小村庄。老伯接着介绍,特别是到了晚上,村口两座大山相会合,像恩爱夫妻“白天分离晚相会”,水塘水被拦截而涨得很高,谁也别想到西边去。水塘防止了土匪侵犯,让村民们睡得安稳。

渡塘是福州前往闽北最后一座村庄,翻过后门山就是古田县的地界:不知何时,政府于侯官、闽县、古田三县交界处的官道上,立了县界碑。并在附近建了一座驿铺,名叫渡塘铺,还于铺前盖了座亭子,名字叫“吉水亭” 来往于福州和建州的官商,常常住在铺里过夜。 朱熹见太阳快要下山, 在老伯引领下也住进了渡塘铺。

渡塘铺离村不远, 住客也不多:周围环境十分优美和清静,朱熹觉得是处“清隐”好地方,便决定住上一段时间。渡塘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在村里办了个书院,朱熹有时到书院讲课,有时与村里几位老伯到村口小溪潭钓鱼, 晚上在铺里看书写字,日子也过得很开心,没有想到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朱熹将要离开渡塘,在村民们要求下,前往村口,在石壁上题写“清隐” 两个字,回到亭子后,又应邀为“吉水亭”和“明理书院”题了名。

——《福州古驿道史话》,福州市政协文史委,卢美松主编,2023.12版

 640

马照南在“朱子文化传承发展培训班”授课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朱子学会顾问马照南作《朱子思想的当代价值》讲座。马照南总结了朱子对中华文化的五项突出贡献:“集注四书,确立文化新经典;创立道统,延续思想谱系;创新义理范畴,重构哲学体系;重整教育,倡导修齐治平;化民成俗,重塑文化礼仪。”

朱子学专家马照南教授,下祝乡渡塘村人,现兼任《下祝乡志》顾问,专家学者下乡,将为下祝乡带来朱子学术底蕴和氛围。

有学者正研究,朱子往古田讲学途中,曾经下祝乡渡塘村(马氏)古驿道,其在渡塘村活动情况,待考。

二、后峰“留云”

 

 1820140820184645391

道光九年(1829),后峰村林阳春发现

后峰村位于下祝乡西南部,主要村民为林氏聚居村落,现后峰林氏系明朝迁入,但宋代,当地有朱氏聚居。

后峰村现存朱熹“留云”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留云石刻  在后峰墩狮岩。山中有石洞。道光九年(1829),邑人林阳春辟榛莽得之,方围丈余,环生兰桂梅竹,旁勒“留云”二大字,载“晦翁书”三小字。

——摘自《闽清县志》金石志

“留云”者,留下一片祥云,降霖四方雨露,朱子避迹闽清山区,坚信其理学理念,一定会重新生根发芽。

朱子后峰“留云”缘由:1,其闽清学生林学蒙、林学履兄弟在后峰有居所,暂住其家;2,时后峰村有朱氏族人聚居,寻亲谒祖,舒发理学理念。

附:乾隆版七年《闽清县志》有关文章

朱文公于伪学之禁,避迹无定所。其于闽清凡数至,所历名胜,题识殆遍,如广济岩之溪山第一,白岩之八闽岳祖,皆其亲笔。现勒石尚存,第不知当日居停何地,想亦只在林正卿兄弟处也。

黄直卿(黄干)与李传道(字贯之,井研人)书曰:向来同学之士,今凋零殆尽,闽中则潘谦之(柄,三山人),杨志仁(复,福安人),林正卿(学蒙,闽清人),林子武(薛孙,三山人),李守约(闳祖),李公晦(方子,俱邵武人),江西则甘吉父(节),黄去思,张元德(洽),江东则李敬子(燔),胡伯谅(泳),蔡元思,浙中则叶味道(贺孙),潘子善(时举),黄子洪(士毅,其先莆田人),大约不过此数人。年来得尊兄并太守陈寺丞(宓,莆田人)相与接续,尤觉此道之不孤也(《勉斋文集》)

林正卿(学蒙),其弟安卿(学履),俱游于朱文公之门,与黄勉斋(幹)同学尤笃。考之郡志,列在儒林,省志载在人物,洵可谓闽清之卓卓者矣。今查乡贤中尚遗此二人,似属缺典。乾隆七年知县姚循义因纂辑邑志,考订及此,不胜悒悒,擬欲详明。各宪置主,送入祠内,以光……。

 Snap1

——摘自乾隆版七年《闽清县志》

三、洋头“潜思力行”

 

洋头村位于下祝乡中部,离乡政府2.6公里,主要村民为罗氏聚居村落,现洋头罗氏系明朝吉水人罗应祥,随族人罗复仁从军,因战功获封土地,随家焉。

《宋史》罗从彦传,载有朱熹对其师祖罗从彦的评价: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 “(罗从彦)列传”

编者注:朱熹说:杨时(号龟山)在我国东南各地,倡导儒学,跟随他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众多。但是,象罗从彦(字仲素,时学者尊称“豫章先生”),潜思力行,知行合一,将理学之秘传授于人,使理学思想得以“清其源而扬其波”,在福建开辟理学根据地,使福建成为“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仅其一人而已。

承议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赐绯鱼袋罗公(博文)行状

 

公讳博文,字宗约,一字宗礼,南剑州沙县人。

曾祖安中,赠中奉大夫。妣太恭人邓氏(四品)。

祖畸,朝请、右文殿修撰。妣宜人张氏,宜人陈氏(五品)。

父彦温右从事郎、知建州瓯宁县事,赠右承议郎。

妣孺人邓氏,太孺人黄氏。

罗氏,世为豫章人。唐长庆中,有为沙县尉以卒者,子孙因家焉。至五世孙觉,始举进士,中其科,再世而得右文公,以懿文清德,显重于世,又再世而得公,复以道学行谊克世其家,有闻于时。然位卑数促,曾不及究其用而死,识者恨之。

盖公幼有异质,生岁始周,家人示以晬盘,公一无所顾,独扶服前取书之论性理者,展玩久之。右文公叹异,为文以记其事,且曰:是儿当复以文学大吾门。且复闻道而不为章句之习也。

十余岁,遭瓯宁府君之丧,哀毁如成人。治丧葬,又皆必诚信有法度。用右文公奏,补将仕郎,授右迪功郎,福州司户参军。治仓庾,谨出纳,尽去宿弊,后皆可法。

再调静江府观察支使,桂管为岭徼以西一都会,民物繁伙。常时幕府已不胜事,至公为当路,所知事待公决者尤多,公裁处从容,人未尝见其疾言遽色,而事无不各得其理者。

时,秦氏用事,士大夫以牾意窜斥,系踵南来,道出府下者,公悉善遇之,至竭廪奉,则鬻衣以济其乏。用荐者,改右宣义郎,知赵州瑞金县事,转宣教郎。始至岁歉,公度民且饥,则先事为备,多所储积。及饥,发廪赈赡,事无钜细,必躬临之,不以勤劳为惮。其至诚恻怛,虽壹主于惠爱无所计,惜而厝置,织密辨察,精明人亦不能有以欺也。邑人既赖以全,而公又请推其余,以及旁县。县故多盗,公饬巡徼,设方略,得渠帅数人置诸法,而境内帖然。在官余九月会故丞相魏国张忠献公都督江淮,雅器重公,请以为干办公事用。

上嗣位,覃恩转通直郎,赐五品服。使募兵江西,得数千人以归。和籴建康以实军,又以公与其事。未几,得谷亦巨万计。张公再入相,宾客例出幕府,公得知和州,未上,而吏部侍郎玉山汪公,制置全蜀,奏辟公参议官,以行军府之政,必以咨焉。汪公既虚心好问,公亦推诚启告,反复殚尽,必归于至当而后已。成都之政,遂最天下,公之助为多也。

尝衔命汉中,劳抚将士,宣抚使以礼致遣,为钱三百万,公不欲受而难于辞却,还次汉州,州方治贡院不能就,以五十万予之。余悉输成都公帑。取河南程夫子之遗文,与他名臣论奏纂述之可以垂世者,募工锓板,用之略尽。而横渠张夫子之家,避地流落,贫不自振。公访得之,为言汪公。延置府学,蜀士知所劝焉。东方士大夫游宦蜀土,贫不能归,或不幸死不克葬者,公皆出捐俸金,以振业之,赖以济者甚众。累迁承议郎,秩满,自请奉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命下,而汪公亦召还。

公复从东至嘉州宿留,与同舍会集,笑语如常时。一日,忽语人曰:“吾将逝矣。然幸大事已竟,可无憾也。”遂就寝,酬酢从容,了不异平日,独无一语及其私,俄而遂化,乾道四年四月十有三日也。盖其年五十有三矣。同舍聚而哭之。解其装以理丧事,则橐中独有书数十帙,余金足以归其丧而已。相与咨叹,以为不可及,遂以柩归。其年冬十有一月,葬于沙县严地祖茔之旁。

公娶陈氏了斋先生之兄孙女,先公卒。子男二人,曰问、曰辟;孙男八人,女七人,皆幼。

公资禀和粹,沈静寡欲,其处己待人,一主于诚敬。平居愉怡,人莫见其喜愠之色。闻人之善,称慕如不可及,至其有过,则常若有所隐避,而不忍言也。视人患难困乏,如切其身,经营周救必尽其力。年未三十,即屏远声色,一榻萧然,惟乐善不倦如嗜欲。闻天下之士有一言一行之几乎道至,或千里求之。以是,凡四方之名山胜,概多所登历,而于佛、老子之学,亦往往能道其所以然者,或者遂意公诚笃好之。而不知公之所志,与其所学,有不在是也。

益尝从张忠献公问行己之大方,张公为手书所为敬说一通以授焉。公受而行之,终身不懈。又从同郡李愿中先生游,闻河洛所传之要,多所发明,于是喟然而叹曰:“儒佛之异亡他,公与私之间耳。”由此,沛然自信,其守益坚。

在桂州时,汪公盖方通判州事,知公所为,日就公语,且亟称道其为人,故卒引以自助。而今刑部员外郎刘公芮,亦方隐居州之西山,躬耕励志,人罕识之。公独以坐曹决事之余,日往从之游。刘公名家子,及见前辈,多识前言往行,顾独恨得公晚。及闻公卒,哭之恸,为寝疾不食者数日,此岂势利之使然哉。抑公才志行业之美,固当有为于世,而充养有素,神观清明,人亦不谓其止于此也。

呜呼!其可谓不幸也已,熹尝受学李先生之门,先生为熹道公之为人甚详,于其从辟江淮也。喜而言曰,张公高明闳大有余而宗礼以精密详练佐之,幕府无过事矣。时熹未识公也,及先生没,乃获从公游,而得其志行之美,然后益信先生为知人。

然公自是入蜀,相望数千里,书问岁亦一再至,所以劝励从学者殊厚。日夜望公之还,几得复相与讲其旧学,而公乃以丧归。熹既痛公之不幸,不及大为时用,又伤吾道之不幸,而失此人也,亟往哭焉。诸孤既号哭受吊,则以公从颐,所叙官阀梗概一通授熹使状。次之将以请铭于作者。熹谊不获辞,既趣以就事矣。惟是从游之晚,于公之行治,有不尽知,大惧阙漏放失,将无以备采择为罪。伏惟立言之君子,有以财之。谨状。

乾道五年五月日迪功郎新差充枢密院编修官朱熹状

(钦定四库全书《晦庵集》卷九十七)

附:

罗博文(1116~1168年)字宗约、又字宗礼,沙县城关人。殿撰罗畸(进士、福州知州)之孙,因罗畸的奏请补将仕郎,授右迪功郎福州司户参军。

管理仓库时,严格出纳制度,尽除过去弊病。调任静江府观察支使。幕府以往办事无能,罗博文到任后,从容裁决,不见疾言厉色。而处事无不得体,因被推荐为右宣义郎,任赣州瑞金县知县,又转为宣教郎。到任时正逢收成不好,便事先储备粮食。当年果然发生饥荒,便将先前储备粮食用来赈济饥民。瑞金县向来多盗,又下令巡查,捕到几个头目,依法惩办。于是,境内安宁,百姓乐业。凡事不管大小,罗博文都亲自处理,不辞亲劳,张浚任江淮都督,征召罗博文当属僚。李侗得知此事很高兴,说:“张公宽洪大量,宗礼精明干练,以宗礼协助张公,大概政事没有过失了。”因孝宗继位,转为通直郎,赏赐五品官服,张浚当丞相,推荐罗博文任和州知州。但未上任,原吏部侍郎汪应辰调任蜀安抚司,上书征召罗博文任参议官。凡军府之事,必咨询罗博文,汪应辰既虚心好问,罗博文也竭诚尽力,反复商议,直到十分妥当为止。于是,成都的治理称全国之最。罗博文曾奉命到汉中慰劳将士,宣抚使送礼钱三百万,罗博文不愿接受,但又推却不了;返回时路过漾州,知道漾州修建贡院缺乏资金,便将五十万礼钱给漾州修建贡院,余下的都交到成都府库。不久,又转为承议郎。任满后,被任命主管台州崇道观,但又被汪应辰召回。

罗博文性情平和,听到人家的长处,就乐于称道,仿佛自己不可企及;听到人家的过错,则有所回避,不忍谈论;看到人家患难,犹如自己受苦,必尽全力帮助。任静江府观察支使时,正值秦桧当权,时有被排挤的官吏南下途经静江府,罗博文都厚待他们,以致用尽薪水,变卖衣物。在成都,外地的读书人西来游蜀,有的没有路费回去,有的死了无人埋葬,罗博文也用自己的薪水给予救济。

罗博文早年曾随李侗 [1]游学。研讨理学终身不倦,只要听说世上学者有一言一行涉及理学,就不远千里去求教。所以四方的名山胜地大都到过,对佛老之学也能说个所以然。曾感叹说,佛儒的不同,无非在公与私之间罢了。

罗博文一生服膺“敬说”一词,不到30岁即远离声色,乐善不倦。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在嘉州与同舍集会时,忽然说,我将要死了,庆幸的是大事都办完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说罢即死去。享年53岁,死时身边仅有十几套书而已。

朱熹十分敬重罗博文,罗死后,朱熹为他撰写行状,文载《朱子全集》,行状中哀悼:“熹既痛公之不幸,不及大为时用,又伤吾道之不幸而失此人也!”

令人罗氏墓表

  

故左司郎中张公之配,曰令人罗氏,南剑州沙县人,世为县望姓,家法严整。令人生二十而有二年而归张公,事姑罗恭人以孝谨闻,恭人爱之如己女。张公故贫,初仕,将遣其女弟而无资。令人悉出橐中襄以奉之无吝色。事公二兄,旦暮率诸幼稚,以次问起居,无一日阙礼。子侄就学归沐,辄具汤饼,会诸娣姒男女语次从容,问所学业,劳勉诸侄,以励其子,油油如也。罗恭人尝苦末病,令人静夜必露香致祷,愿损己寿以延姑年。如是者数月,恭人疾顿平。而后三年,令人一旦暴卒,恭人哭之恸。至老念之不能忘,与人言,必称其孝至于泣下。且叹曰:“不意吾儿失此内助之贤也。”令人性俭约谦下,好礼法,有识度,嫁时箧中有黪色希衣,忌日辄被以奉祭,称慰如仪。常所服礼衣横帔,如民间法,或告以张公且通朝籍,盖改用命服。令人曰:“此非拜恩,何敢服?”,卒以礼终。生以政和戊戌,卒以绍兴癸酉。葬剑浦县吴张氏大墓之左若干步。后三十八年,嗣子士佺来访予于临漳,请铭左司公之墓。一日复奉令人之事,涕泣以请曰:“吾母之贤孝如此,而不幸蚤终。士佺兄弟生不及养,已负终天之痛矣。今又不能述其德善,以垂久远,其何以见于地下,惟吾子哀之。”予不忍辞也,既受其书而读之,因窃惟念孝爱和谨,妇道之常,世犹有难之者。而令人至委身以代姑死,守礼以终其身,是其贤于人也远矣,其可以无传也哉。因为叙此,以表其墓。令人生二男,士佺,今为朝奉郎判融州事,其弟士间,尝为修职郎监藩葑酒库以卒。四女:进士宗大同、谢舒,宣义郎陈善庆,文林郎黄东其婿也。

绍熙二年二月    日,朱熹述

(钦定四库全书《晦庵集》卷九十)

族祖榷院府君传

明状元 罗洪先

榷院公名椅,字子远,号涧谷(小名天骥)。寡欲清修,早闻理道家,故饶性喜澹泊,敝衣决履,不见颜色,稍长博学能文,精于词赋,遂有名缙绅间,缙绅交誉之。公自疑曰:此殆非其至也。

是时,双峰饶氏,得朱子之传,公心慕之,徒步日走百里,及门请业。饶故闻公名,比见其操志刻苦,又能重自损贬,谓之曰:求道不应如是耶,遂留之讲下,于是尽闻濂洛之说。饶门徒数百人,无能出公右者。后以赋四举漕司,宝祐丙辰进士及第(文天祥榜),自秉义换承务郎,为长沙教授。始至为解《中庸》,明天人一致与吾人所以戒谨恐惧之功,首尾贯彻,孜孜不倦,人人知所趋向,士大夫悦服。长沙故有学田,岁久没于豪右,公委学录欧阳忠叟履亩规复,诸生咸得廪食,于是学者聚处甚盛。由信丰宰擢京榷提举、朝请大夫,将拜监察御史。是时贾似道方竞淫侈,嫉公所为,若形已者。乃言于朝曰:子远江西罗半州也,其家豪富十倍于我,乃故为寒士态耶?沮抑之不令通显,每除拟辄与报罢。公目击似道专权蔽主,内恣奢欲,而外事掊敛,四方军书日至,漫不为意。谓友人曰:“今日倾社稷者,正在此贼,此贼不去,吾辈无措手地也。”遂为书极言丑诋,以为似道一日立于朝,则虏人有一日之幸。书上会度宗崩,少主立,国事尽属似道。似道嗾台中纠弹,期以相报,而公无衅可乘,适以愤懑卧病,台中指朝临不至为辞。公曰:“吾得死所,恨无以报国耳。”遂弃位去,道中见山川城邑,悲吟行歌,甚于痛哭。而似道亦以人言数至,出师芜湖。未几虏陷饶州,四方勤王之师不至。公日夕盻盻,不能饮食,竟以忧卒。公虽以理学自命,然天才甚高,落笔词采呈露,诗文碑版,流布远近。诗有江西别派,自黄文清公倡之,公与赵章泉、韩涧泉相继为之雄长。当公之出,二君皆已谢世,于是倚公为主盟。谢叠山尝有言:“中原文献无征,江西气脉不绝如缕,涧谷公巍然独步天壤间,虽鲁之灵光,不是过也。”然则公之见嫉于似道者,岂独以其形已也哉。公有《涧上委稿》行于世,兵燹后完集不存,好事者复传写,今传中杂入几五十余篇。

(洪先)论曰:公之名满宇宙,固以学行足法,亦其忠义有足称也。公故文革齐执友,而第进士复与信国(文天祥)同年。公之除京榷也,信国以书抵公,推行辈极其尊仰,以为振江西之颓风者,赖有公也。信国勤王时,公已弃官,及开府剑南,求助于公。公应之曰:“吾老矣,无能相从为役也,兄能忘身,吾独不能倾家乎!”盍逾月而公卒,子孙承治命行之,于是信国军中时时取给于乎此。其志节为何如哉!昔溪园之为义庄也,苍崖郡守公实充拓之,而祠祀会拜之仪,公兄弟所其讲定,至今言者皆归之公。古语有之人貌荣名,岂其验哉。虽然死而不朽,是必有出于名之外者,此公所为久远也。公以清介好修,其饷军乃其深计。乡里传,益以公家为信国称贷所困,殊鄙俚不可信。余故备论之,无使传其讹谬,且诬善焉。

编者注: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榦李燔学。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

据宋举人、教育家罗绋女婿杨万里《罗氏万卷楼记》

附:罗氏万卷楼记

宋·杨万里

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则有江东公(罗隐,号江东);今庐陵之罗,其后也。

出凝归门北东四十里,而近为完塘之罗(山原),自武冈公以泓澄演迤之学,崭刻卓诡之词,第建炎进士,其族遂鼎盛。

由完塘西北五十里,而遥为印冈之罗(忾下、秀川),自乡先生天文(罗绋,字天文,号一经),以诗一经为三舍八邑之师,其子、若孙、若曾孙,以经术文词第进士者七人,其荐于乡者何数,至今遂为士乡,家章甫人诵弦也。

而印冈西南三十里,而近为东西塘之罗,自长者长吉始,聘师友,辟斋房,训子弟,今垂五十年矣。而独未有闻焉。长吉之族,德元有孙敬夫。予闻其避俗入山,筑楼业书,扁以万卷,旁招儒先,以范以模。敬夫幼失所怙,每月之吉,定省其母夫人处,即往山斋,晨晷宵膏,忘寝废食也。记览简策,日诵万言,追琢词章,月秃千毫。

以书来请,曰:宗孔刻意愿学,而未得所以学,敢问圣涯奚而可航,圣门奚而可阶。予复之曰:服餐仁义,菑畲经训,学也;诵数训故,摛艳文词,亦学也。薄陋藏修,游谈空虚,亦学也。择于斯三者在茂之而已。大抵族姓之盛衰,或以为数,其然岂其然乎?譬之田焉,水旱数也。勤惰数乎?当武冈公,天文先生之未作,完塘之罗,犹印冈之罗,印冈之罗,犹东西塘之罗也。今二氏之罗,独殊于东西塘之罗,夫岂数乎哉?夫岂不以人乎哉?使敬夫而为印冈、完塘之罗,是亦印冈、完塘之罗而已,岂惟印冈完塘之罗而已?果能茂焉。后出益可畏,晚发愈可仰,岂惟印冈、完塘之罗而已。

敬夫与子叔父、叔侄皆亲也。予以随牒,倦游四方,晚乃识之。楼之下有堂,曰:“醉经”,曰“远俗”,曰“默”,曰“南”,曰“北”云。

诚斋  杨万里  序

——《四库全书·诚斋文集》.

据宋进士、理学家罗大经《鹤林玉露》“好人好事”条目

好人好事

豫章(罗从彦,字仲素,时学者尊称“豫章先生”)旅邸,有题十二字云:“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邹景孟表而出之,以为奇语。吾乡前辈彭执中云:“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亦名言也。

罗晋伯(君)

 

罗晋君,宋代罗必元从子,字晋伯。早年从学危稹、柴蒙堂、欧阳镇,在所居之东,万竹林中筑“经训楼”,聚书万卷,杨万里为之作记(罗氏万卷楼记)

罗晋(1196—1266),名或误作晋君,宋隆兴府进贤人,字晋伯,必元从子。早从危稹、危和、柴中守、欧阳镇学。所居东偏万竹中,作楼聚书万卷,取名“经训”。

(《后村大全集》卷一六四墓志铭)

编者注:“后村”,南宋刘克庄之号。“罗晋伯”,即杨万里笔下之“敬夫”,有《罗氏族僧》载,宋进士、福州知州罗必元,谱名“洪德”。

朱子与罗氏,可谓源远流长。

师祖罗从彦,同学福建沙县罗崎(进士、殿撰、福州知州)之孙罗博文,并为罗博文撰《行状》,与安徽进士、呈坎人罗愿为好友,朱子学生黄幹饶鲁之师,而“一门九进士”罗绋家族第九位进士、文天祥好友罗椅,是朱子学生饶鲁的学生。

明候选孔庙、状元、吉水人罗洪先,以晋罗含,宋罗从彦,代表罗氏祖先崇拜的对象:

君章擅湘中之誉,早播琳琅,

仲素续道南之传,尚多逢掖。

清康熙为罗从彦题词:章水文渊

乾隆将罗含与屈原并列:屈平早成祠,罗含还有宅。

据洋头留存古籍:乾隆年间起撰的《罗首(守)墓簿》,明确记载“衍豫章世胄,承吉水家风”。即洋头罗氏奉罗从彦为先祖,传承发展吉水家风,至清康熙初,民呼为“罗菩萨”罗绮,以廉吏代表彪炳史册。

 0443

洋头罗氏古籍:罗首典墓簿

据洋头罗氏宗祠楹联

宗祠大门联:吉水家风,梅溪发祥

历史建筑、洋头81号岩轩厝

大厅走廊联衍豫章世冑,承吉水家风

大厅柱联

吉水流长,达仕境中传祖脉;

忠直致远,时思堂上聚贤良。

——惠州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罗胜前题

中书协会员、惠州“如一堂”书画院院长罗真理书

编者注:“忠直”,吉水竹溪罗复仁所在的堂号,源自朱元璋颁给罗复仁圣旨:

性虽粗率,忠直可喜;

赐尔布衣,放归田里。

洋头罗氏乃晋之罗含,唐之罗隐、宋之罗从彦,明之罗复仁之后,信不诬也。

与朱子文化有关的地名

 

吉州洋:洋头罗氏沿用祖籍地江西吉水,亦称“吉州”,命名村里的地名,以怀念故乡。

白鹭岭:江西吉安地区,古称“庐陵”,其“白鹭书院”,名闻暇尔,文天祥即出自该书院。故,洋头罗氏命名其山为“白鹭岭”(清初,因出现传承晋罗含“少有志尚”励志传奇的罗宪灿、罗宪模兄弟,改名为“哭祭岭”),重教兴学,文化传承,不忘故乡文化辉煌。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张廷发将军赞罗从彦题词

00016

四、下祝“济人利物”

 

下祝村,为乡政府所在地,全村祝氏,为福建建阳祝确、祝穆之后。

記外大父祝公遺事

朱元晦

外家新安祝氏,世以貲力順善,聞於州鄉,其邸肆生業㡬有郡城之半,因號半州。祝家有諱景先者,號二翁,尤長者,元祐黄太史嘗賛其畵像,廣幅全身,大書百許字,詞甚瓌瑋,經亂而逸,熹少時見外大父猶頗能誦其語,至諸舅則皆已不復能記憶矣。

二翁諸子皆讀書,外大父,其第二子也,諱確,字永叔。特淳厚孝謹,少時,聞父母將為謀婚,逃避累日,家人驚索得之,猶涕泣不能已,問其故,則曰:審爾則將不得與父母昆弟蚤(早)夜相親矣。親喪,廬墓下,手植名木以千數,率誦佛書若干過,乃植一木,(日有常课),比終制而歸,則所植,已欝(郁)然成隂矣。

一兄一弟先後死熙河,皆親徃(往)致其喪,徃返徒步,不啻萬里,所舍輒悲號,上食如禮,夜寢柩旁,不忍跬步離去,路人皆為太(叹)息。諸弟求析其産,公為涕泣,曉譬不能奪,時四妹猶未行,而諸弟得財皆散去不復顧。公獨罄已貲以遣之。其一歸同郡汪公勃,汪公後登二府,終身徳公,不能忘人。

兩賢之岁,大疫,親舊有盡(静)室病臥者,人莫敢闯其门。公每清旦輙攜粥藥造之,徧飲食之而後反(返),日以為常,其他濟人利物之事不勝計。雖傾貲竭力無吝色,鄉人髙其行,學試又多占上列郡,博士請錄其學事。

時三舍法行,士子無不由庠序以進,公從容其間,若無所為,而後生得所矜式,咸敬服焉。熹先君子於時亦為諸生,年甚少,未為人所知,公獨噐重,以女歸之,後卒,以文學致大名,世乃以公為知人。

方臘之亂,郡城為墟,鄉人有媚事權貴者,挾墨敕徙州治北門外,以便其私,而所徙窊下,潦漲輒平地數尺,衆皆不以為便,將列其事以訴諸朝者餘二千人,而莫敢為之首,公奮然以身任之。其人復取特旨,坐公以違御筆之罪,公為變姓名,﨑嶇遁逃,猶下諸路,迹捕不置,如是累年,時事變更,群小破散,然後得免,而州治亦還故處,鄉人至今賴之,而公之家貲,事力不能復如徃時矣,(然终不以为悔也)。

比其晩歳,生理益落,而好施不少衰,年八十三以終。娶同郡喻氏,亦有賢行,生二男一女,伯舅莘娶張氏,其先以治獄有隂功,王宣徽拱辰所傳張佛子者也。次即先夫人,徳性特似公,其行事自見家傳。叔舅嶠,少敏悟有文,長從先君子游,聞伊洛之風而恱之,然求舉輒不利。喻夫人及伯舅既先卒,叔舅後公十餘年亦即世,今唯伯舅之子康國居建之崇安,叔舅之孫,回居劍之尤溪,而康國之二子已總髮能誦書矣。

熹惟外大父之淳徳髙行,先人後己,其誠心所格,固宜有後。而康國母家所積之逺又如是,天之報施其將在於此乎?

竊感陶公作孟府君傳,及近世眉山蘇公亦述程公遺事,不勝凱風寒泉之思,書此以遺康國,使藏于家,時出而訓習之,以厲其子孫。

又記,嘗聞先夫人說,第四外叔祖父,見隂徳門,豪俠不覊,蚤(早)從黄太史遊,黄公謫黔中,因以客從,黄公賢之,為更名林宗,而字之曰有道,與之諷詠,書札甚多,今皆不存,獨所為書桞如京皇考志,世或傳其墨本,姓字尚可見耳。先夫人及叔舅少時猶及見其道說黄公言行甚詳,酒酣悲歌,感慨凄切,絶不類世俗音調,問其所以,則曰:黄公之遺聲也。此事外家兄弟亦少聞者。因附記于此云。

熹既叙此事。將書以遺濟之弟未果,而濟之復以疾不起,其二子丙、癸相從於建陽,因書畀之,俯仰今昔,為之流涕不能己。

慶元戊午(四年,1198年)臘月既望書

编者注:该文,本会有两个版本,1,闽清县下祝乡下祝村《祝氏族谱》;2,南平市朱子学会副会长祝熹先生传来的版本。

本文系两版本互相订正,形成的新版本,是否与《四库全书》版本相符,待审校。

2:祝确简介

 

祝确,宋歙州人,字永叔,朱熹外祖。淳厚孝友,父母卒,庐墓守之,兄弟先后死于熙河,徒步万里以归其丧。笃于亲旧,好施与,人多高其行谊。

(《朱文公文集》,卷九八,《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

南溪樟隐记

 南宋·祝 

余卜居南溪上,流溪之漘,有乔木二。盖古之豫章,今欲以樟名者也。其寿当三百余载,而大且二十围。团栾偃蹇,庇及数亩,老根盘踞,高突地上,如巨石礧砢。余因募工畚土,厚培其根,使平若一台,可坐数客。久焉,根入土深,得所滋养,枝叶益敷畅。停(亭)午,日不穿漏。夏五六月,清阴荫地,暑气不入,凉风时来。方春,稚绿竟茂,蔼若云屯。及元冥冻沍,此独挺秀。

余爱护封殖,每为赋《甘棠》之诗。余闻昔有商山之老,戏于桔中者,谓之桔隐;后世仿山阴之种竹者,谓之竹隐;幕彭泽之采菊者,谓之菊隐;拟孤山之咏梅者,谓之梅隐。余爱此古樟,遂名吾庐以“南溪樟隐”。暇日,搜阅书箧,得晦庵朱子所书四大字,适契余所命名,若有天相,亟摹勒,揭于厅之楣。即其右,辟小室,又取朱子所书“岁寒”二大字为匾,以表古樟之雅致。室仅容膝,处势最高,平挹翠岚,下临绿浸。隔岸担簦,负笈之行人、中流披蓑,鼓枻之渔父,皆可坐见于袵席之上。市廛虽近,而一尘不侵。余盖于此而读书,以求圣贤为己之学,涵养体察,私淑吾身,庶几,不负朱子畴昔教育之意。日力有余,则独取古人嘉言善行,类成巨帙。穷年矻矻,皆手自抄录,乐而忘疲。今一二书行于世者,幸有杨子云:不以覆盖酱瓿也。乃若坐久神倦,起而欠伸,则信手拈前辈诗文一二帙,缓诵微吟,战胜睡魔而却之,此则樟隐之成趣也。其西,则筑小楼四楹,与厅对峙,又取南轩张子所书“藏书阁”三大字揭匾楼上。虽余无资聚书,不能多视业侯插架,特泰山之毫芒。然,余性健忘,不可无书。旧所读不复尽记,必藉检阅,积久抽取。简轶散乱,则必次其甲乙,使如旧序,剔去蠹鱼,燥以风日,盖兹楼也。检书则登,曝书则登。当此之时,窗棂四敞,不妨眺望以舒心目。至于秋宵爽豁,月鉴澄鲜,朔风怒号,雪絮飞舞,乘兴一登,便觉水晶宫阙,琼楼玉宇,去人不远,此又樟隐之胜概也。

噫!余晨兴而启吾扉,出入而涉吾庭。仰而瞻吾巨匾,银钩铁画,动有法度,则思其人,俨若先儒之临其上;顾而见吾古樟龙身虬柯,昂霄耸壑,则爱其木,凛然岁寒之友在吾侧,是吾庐虽甚湫隘卑陋,而雄丽伟特之观,固不在于轮奂之美也。谨我后人之居于斯者,其必读韩昌黎《示儿》之诗,使有贤乡大夫相过,考评道之精粗,以不迷厥初,可也。其必思朱子所记先大父遗事,以克称“天之报施,其将在此”之语可也。审能如是,则庶几,亦不贻渐林涧而凌霜傲雪之标,当相与辉映于无穷。此则余之望也。是为记。

《南溪樟隐记》跋

穆子·洙

先君子幼孤,文公朱夫子,子重渭阳之念,实教育于家塾,犹及亲炙当时讲论之益。西山蔡先生、勉斋黄先生特加敬爱,先君子师事之。晚年卜居建阳麻沙之南溪上,匾于室曰“南溪樟隐”,盖朱夫子之大书也;述于文曰《南溪樟隐记》,盖先君子绝笔也。又尝規一便坐,取朱夫子“岁寒”二大字,勒于其楣,且系之以诗曰:

豫章偃蹇纳苍龙,姿干宁须匠石逢。

借重岁寒云谷字,绝胜松拜大夫封。

观是诗也,可以知君子固穷之志矣。

噫!先君子嗜书,手不释卷。见于是记者,无非述其刻苦问学,勉励后人,将欲以儒业承其家。(祝)洙辄犯不韪,以《樟隐记》附于先儒名世之作之次,庶几,托以有传,用警其子若孙,益求所以承先志云。

3:祝穆简介

 

祝穆,宋建宁府崇安人,祖籍歙州。初名丙,字和甫。幼孤,与弟葵同受业于姑父朱熹。隐居不仕,刻意学问,以儒学昌其家。有《方與胜览》,《事文类聚》等。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0,《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

编者注:朱子与祝穆的关系,有说为“表兄弟”,有待进一步核实。

“济人利物”成语出处

 

宋·朱熹《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公每清旦辄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

陕西省委原常委祝列克题词

 

 2024.11.8

编者注:祝列克,福州龙山巷祝氏,祖籍闽清县下祝乡下祝村。2020年,祝列克一行曾回乡寻根谒祖,认祖归宗。

台湾地区国民党原中常委祝基滢题词

 

 2024.11.8-2

五、前洋“金粟储精”

 

前洋村位于下祝中部,村民以许、叶、洪三姓为主。

许氏明代旗杆墓埕,留存有一较大型石刻:金粟儲金。此墓石刻内涵,源自《朱熹首创社仓》的故事。

首创社仓的朱熹

 

一提到朱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理学家,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儒生的必读书。他是一个教育家,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对教育贡献最大的人。他是一个诗人,哲理诗《观书有感》《春日》,意味隽永,富有启发意义。

朱熹还是一个正直清廉、体察民情的好官员,他学以致用,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典型代表。他首创的社仓成为中国古代与常平仓、义仓并举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开民间救济互助制度的先河。

绍兴十八年(1148),十九岁的朱熹考中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朱熹到泉州同安担任主簿,以“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之法治县理政,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等。同安县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年轻的朱熹初入仕途,就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治理才干。

乾道四年(1168)春夏之交,福建崇安一带发生严重水灾,导致粮食颗粒无收。而官府救灾不力,饿殍遍地,饥民骚动。当时朱熹正在五夫(今福建省武夷山东南一带)养亲。崇安知县诸葛廷瑞力邀朱熹来崇安,一起商议救灾。

朱熹到达崇安后,迅速了解灾情和民情,然后与县里的富豪大家商议,剖析利害,力劝他们拿出家中存储的粮食以平价赈灾,不然恐怕激起民变,富豪大家也自身难保。同时,朱熹又上书建宁知府徐嘉,请求发放常平仓(自古以来的官仓)的存粮来救灾。上有官府放粮,下有民间平价出粮,灾情很快得到缓解,百姓也逐渐安顿下来。

乾道五年(1169),朱熹的母亲去世,朱熹在家守制期间,反复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的生计问题,并总结崇安赈灾成功的经验,提出建立一种民间救济制度——社仓,以补充官府的常平仓制度。大灾之下,单靠官府的力量很难做到迅速、全面地救助灾民,因此必须发动民间的力量。他先后给继任建宁知府的王淮、沈度上书,请求在五夫做建仓的试点。

他在写给王淮的信中说:

天有不测之风云,今灾解,不可不料后复有前之事。粟偿之后,山民无益存之积,青黄不接之时,又要加倍息借贷于豪富。况官粟存仓,为法甚密,远水解不得近火,请予五夫建仓留赈,每年一赈一偿,又能易新以藏,实为一举二得之举。

在写给沈度的信中说:“请仿古法为社仓以储之,不过出捐一岁之息,宜可办。”朱熹提出的这种周全的惠政之举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沈度让官府拨出六万钱予以资助。朱熹组织人力物力于乾道七年(1171)五月在五夫开始建社仓,八月,社仓竣工。朱熹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 

朱熹又推荐德高望重的刘复、刘德舆、刘琦、刘玶四人来管理社仓,并制定了《仓规》:社仓在青黄不接时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两成;若发生小饥,利息可以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五夫社仓建成后,当年仓廒里就存满粮食。从此,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秋收时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百姓大为便利。

各地官府看到社仓有成效,也争相仿效,建仓储粮。淳熙八年(1181)十二月,朱熹在浙东任职,因逢荒年,饥民遍野,于是向宋孝宗进言,建议建社仓救助灾民。宋孝宗任命朱熹负责浙东的救荒工作。朱熹不敢懈怠,借鉴崇安救灾和五夫社仓的经验,很快就缓解了浙东的灾情。淳熙九年(1182),宋孝宗将朱熹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州”。从此,朱熹所倡导的社仓制度被各地采用,与政府的常平仓、义仓三足鼎立,成为灾患之年救助百姓、安定民心的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明嘉靖《建宁府志》载:“社仓,前贤创之,后人因之,皆惠政也。”

——《人民教育》

六、三洋朱氏门人

 

下祝乡三洋村,旧称“后洋村”,村民以刘、聂为主,位于下祝乡之北。

下祝乡三洋村《刘氏族谱》记载,其祖上有关理学的先祖如下。

刘    彝

 

刘彝(yí)(1017年-1086年) ,字执中,福州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二刘村) 人。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若思之子。

刘彝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高祖刘技曾任唐朝鄂州节度使判官,因躲避战乱入闽,先居于仓山区建新镇刘宅村,史称“凤冈刘”,是刘邦后裔。“凤冈刘”后世不断迁居到其他地方,刘彝祖上迁居于福州长乐潭头镇二刘村。刘彝的曾祖父刘文济,是闽王王审知的女婿,官至吏部郎中;祖父刘仲甫先仕于闽国,后仕于吴越,官至太子洗马

早年师从胡瑗,清介仁义。庆历年间,中进士,起家邵武县尉,历任高邮主簿、朐山县令。宋神宗即位后,担任都水监丞,迁两浙转运判官,出知虔州,改知桂州,引发交趾之乱,坐贬均州团练副使。

元祐初年(1086年),授都水丞,去世,时年七十。著有《七经中议》170卷、《明善集》30卷、《居阳集》30卷。

附: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 泰州如皋县(今江苏省如皋市)人。 北宋学者、 理学先驱、 思想家和教育家。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属文,通晓五经,与孙复石介等人到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期间,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屡次科举不中,返回泰州,兴办安定书院。景祐三年(1036年),在范仲淹的引荐下,以布衣身份,接受宋仁宗召见,受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康定元年(1040年),随范仲淹进入陕西,授丹州军事推官,修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晚年,苦读勤教,参议朝政。嘉祐四年(1059年),积劳成疾,卧床不起,病故,谥号安定先生。

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其在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其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刘    藻

 

刘藻,字昭信,号蒙斋,闽县(今福建福州)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官终祠部员外郎。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八。

五言诗

蒙斋远廛市,胜概几多清。

山下一泉涌,望中千亩平。

林深俗客少,岩小晓烟轻。

杖屦从登眺,谁知有利名。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

从学罗豫章(罗从彦,时学者尊称“豫章先生”,朱熹师祖)

刘嘉誉

 

刘嘉誉,字德称,长乐人,受学于延平(李侗,时学者尊称“延平先生”,朱熹的老师)。子世南,从林子奇游。

刘世南,字景虞,嘉誉子,少从三山林氏游,与吕东莱为友,秉礼蹈义,乡党敬之。官吉州司理参军。子砥,砺。

附:

林之奇(1112-1176),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侯官(今福州)人,传载《宋史》卷434。林之奇是南宋福建名儒,著名理学家,以研究书经学知名于当世。他曾从浙东名儒“大东莱”吕本中学。吕教之以广大为心,以践履为实。在吕氏门下称为高徒。其时,与林氏同时从学的还有福州李楠、李樗兄弟,与林之奇为表兄弟,均为当时的著名学者。黄榦曾评价说:“吾乡之士,以文辞行义为学者宗师,若李若林,其杰然者也。”后吕本中之侄“小东莱”吕祖谦入闽师从林之奇,就在他创建的拙斋书院从学。据《宋元学案·紫微学案》记载,当时林之奇门下弟子达“数百人”。后来成为朱熹最有成就的门人黄榦最早所受的理学启蒙教育也来自林之奇,而吕祖谦后来则与朱熹、张栻并称为“东南三贤”。由此可知,林之奇在福建早期理学传播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林之奇是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由汀州尉荐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时朝廷欲兼用王安石新经之说,林之奇指斥此书是“邪说诐行淫辞之不可训者”(《宋元学案·紫微学案》),认为宋金之势,“欲图中原,必自巴、蜀。若浮江绝淮,下梁、宋以图中原,必不能也”。与金人言和的先决条件是不惧怕战争,而决胜的必备条件又在于人才。在学术上,他认为,一部《论语》,“圣人之心体在是,须是不释手看,始得”。在是非利害面前,学者须站稳脚跟,“到得临利害处,放倒做,是他原不曾有立。若实有所立,如何放得倒?”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年方24岁的朱熹在初入仕途,赴同安主簿任经由福州时,曾拜访过他。在所接触过的研究《书经》的学者中,他认为:“惟三山林少颖向某说得最好。”从这位前辈学者身上,朱熹受到很多教益和启迪。后来朱熹委托蔡沈编《书集传》,林之奇的《尚书全解》,也是其开列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刘砥(1154~1199),字履之,号存庵,世南子。六岁日诵千言,览忠孝大节,辄激愤感 [1]慨。十岁通九经传记,能缀词赋。乾道二年(1166),与弟砺同登童子科。尝读释老书,叹曰:“此不足习。”乃治举子业,又叹曰:“此不宜专习。”闻朱子得濂洛之传,率其弟砺师事焉。朱子嘉其志笃学敏,授以太极图,充然有得。朱子晚修《礼书》,砥预编次。以时方攻道学,遂无复仕进意。蔡元定、黄榦与之相友善,因颜其读书之室曰“龙峰岩”。卒年45岁。著有《王朝礼记》、《论语·孟子解》。为文醇雅宏博,诗不加琢磨而能达其意。

刘    砺

 

刘砺:幼颖悟,孝悌,中童子科。后与兄 砥同受学于朱子。朱子尝曰:“履之兄弟却差胜,若更加功,或可望耳。”与黄榦最友善。朱子《答陈才卿书》曰:“《礼书》得直卿、用之,渐可整顿。”又曰:“二刘到此,并手料理,方有汗青之日。”及禁伪学,志尚愈笃。蔡元定编置道州,砺与兄独冒时禁,厚馈之。与兄砥同祀于乡。

朱子为三洋刘氏订立字辈

 

嗣世希哲,尔谦则良;

克敦孝友,慎用必昌。

编者注:此字辈题词,有否收录进《朱子全集》,待考。

七、朱子驿道足迹

 

南宋庆元年间,朝中韩侂胄当政,朱熹道学被斥为“伪学”。为避“伪学禁”,朱熹避居福州,但朝廷仍派人到福州捉拿朱熹朱熹遂取道当时已被废弃的官道福瓯驿道回闽北躲避,经侯官白沙、汤院、大湖、雪峰寺到今天的下祝乡渡塘村。

到渡塘村时,见这里山水钟灵毓秀、清幽僻静,村中人知书达礼,叹为一方清静圣地,有意在此暂居停歇,故借宿于我先祖故厝。见我祖辈儿郎白天勤耕,夜晚挑灯苦读,就为我先辈儿郎开场讲学,历时两月有余。离开渡塘时,在村水尾口石壁上题刻“清隐”二字,在村北口风水亭题写“吉水亭”匾额,并有感于我祖辈儿郎明理和顺、勤耕俭读,为我先祖故厝题写“明理书院”匾额。

沿省道S211,古驿道雪峰至渡塘段路线

 

雪峰——罗桥(罗山)——后岭——洋头——洋尾——下祝——三洋(后洋)——渡塘

 00049-2

——《福州古驿道史话》古驿道插图

00002

 00050

——《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村庄规图(2023-2035)》渡塘朱子石刻位置图

八、结   语

 

闽清县下祝乡,元朝分为十九都。据学者考证及现存朱熹石刻后峰“留云”,渡瑭“清隐”,朱子返回福阳,有时走的是古驿道福欧段,通过现下祝乡地域,此史实将下祝乡的历史推进至宋朝。

下祝乡辖22个行政村,36个姓氏,其中,8个村与江西吉水庐陵文化有关。多数为明初、明中期“屯田制”时,驻军之后裔,在追溯其血缘上源及文化传承时,或多或少都与朱子文化有千丝万缕的渊源。

1. 洋头全村罗氏,始迁祖罗应祥,江西吉水人。元末,随族人罗复仁(明弘文馆学士,朱元璋称“忠直可喜”,毛泽东称罗荣桓元帅为“老实罗”典故出处)从明军,因战功获封土地,随家焉。“衍豫章世胄,承吉水家风”(“豫章先生”罗从彦,朱熹之师祖),洋头罗氏奉罗从彦为先祖,口传历史、宗祠楹联、留存古籍,均可佐证。

经考证,洋头罗氏为晋之罗含,唐之罗隐、宋之罗从彦、明之罗复仁之后,为吉水罗氏秀川(亦称“忾下”、“印岗”)支系,宋罗从彦、罗绋、罗大经;明状元罗洪先等同属此支系。

清举人、太湖知县、民呼为“罗菩萨”罗绮,字首章的史实,确证其传承发展了吉水庐陵文化,是朱子文化在闽清县下祝乡重要的代表人物。

“潜思力行”,朱子实际上为罗氏总结了“家训”。

2. 下祝全村祝氏,始迁祖祝三保,福建建阳人,明洪武年间,自建阳迁徙闽清县下祝村开枝散叶,子孙随家焉。朱子母亲祝氏,“北孔子,南朱熹”,在祝氏良好家教家风熏陶下,朱子成为中华文化巨匠,祝氏功莫大焉,“杨罗李朱”,朱子的三位先师,功莫大焉。

“济人利物”,《外大父祝公遗事》,朱子实际上为祝氏总结了“家训”。

“穆公祠誉”、“樟隐世裔”,祝穆与弟祝葵同受业于姑父朱熹

3. 三洋(原称“后洋”)刘氏,其上源追溯至宋代,与朱子文化有关的先贤,竟有数位之多,尤其,刘砥、刘砺兄弟均师从朱熹,刘藻从学罗从彦,按学术辈份,他是朱熹的师叔。刘嘉誉从学李侗,按学术辈份,他是朱熹的师兄弟,刘子玠从学朱子学生黄干。

4. 前洋许氏,不知其上源与朱子有否交集,其明代先祖墓刻“金粟储精”,却与朱子首创之“社仓”文化,有直接的关联。

承蒙闽清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时兼任下祝乡党委书记华智敏同志抬爱,笔者忝任《下祝乡志》主编。在下祝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编委会同仁共同努力下,我们己取得初步成果,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促旅”,助力乡村振兴。

下祝乡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管中窥豹,抛砖引玉,祈盼各级领导重视、专家学者继续深挖下祝乡朱子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祝乡志编纂委员会   主编

洋头罗含书院   院长

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   院长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   主编

罗训森   高级工程师

2024.11.6

联系地址:福州市闽清县下祝乡政府五楼乡志办

联 系 人

罗训森,13960825863

祝昌近,《下祝乡志》副主编,13860675679

阅读全文: http://www.hualuoshi.com/?p=21330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24.11.8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