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8

释义罗绮订立的儒学家风诗

0505-1F

释义罗绮订立的儒学家风诗

 

编者按:

“修齐治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亦是海内外罗氏优秀家风来源。东晋罗含,字君章,国史《晋书》有传,集罗氏家规家训之大成,形成“罗含家风”,“君章才五色,知尔得家风”,《全唐诗》中,记载了释皎然《送罗判官还寿州幕》(“罗判官”,指罗珦,官至庐州刺史、京兆尹、襄阳男爵),即“罗含家风”早在唐中期就见载史册。罗绮是“罗含家风”体系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洋头罗含书院 2025.2.21 讯(罗训森)]      罗绮,字首章,福建福州闽清下祝洋头村人。清顺治五年(16.48)举人,太湖知县,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载,民呼为“罗菩萨”,官方赏识,官阶追赠至三品(详见《罗绮官阶小考》)

《洋头罗氏字辈诗》是罗绮为福建洋头罗氏家族制定的辈分命名体系,分“名序”(用于名字中的“辈分字”)和“字序”(用于表字中的“辈分字”)。全诗以儒家伦理为核心,融合家国情怀与修身齐家理念,具有鲜明的宗族文化特征。以下逐层释义:

一、名序解析

一国兴嘉士,五云兆世祯;

光宗延泽永,昌嗣善祗承。

分句释义

“一国兴嘉士”

核心:家国同构,以国育才。

字解

“一国”象征国家社稷,强调家族对天下的责任;

“兴嘉士”指培养德才兼备的贤人(“嘉士”即美士、贤才)

寄托:家族子弟当以国家兴盛为己任,成为栋梁之材。

“五云兆世祯”

核心:天象祥瑞,世代吉兆。

字解

“五云”指五色祥云,传统象征太平盛世或贵人出世;

“兆世祯”寓意世代皆有祥瑞吉兆(“祯”即吉祥)

寄托:祈愿家族世代繁荣,福泽绵长。

“光宗延泽永”

核心:光耀门楣,福泽永续。

字解

“光宗”指显扬祖先功业;

“延泽永”谓祖先德泽永久延续。

寄托:强调孝道与家族传承,要求子孙光宗耀祖,不忘根本。

“昌嗣善祗承”

核心:子嗣昌盛,慎承祖德。

字解

“昌嗣”指后代兴旺;

“善祗承”即恭敬继承(“祗”表恭敬,“承”为继承)

寄托:期望子孙恪守祖训,以敬畏之心延续家风。

二、字序解析

首君思作宪,实裕乃长华;

立训惟务本,仁厚可传家。

分句释义

“首君思作宪”

核心:以德为范,垂训立规。

字解

“首君”指家族领袖(或暗含罗绮本人,其字“首章”)

“思作宪”即思考制定法度、家规(“宪”即法度)

寄托:家族领导者需以身作则,建立道德规范。

“实裕乃长华”

核心:务实积德,方得长久。

字解

“实裕”指踏实积累、德行充实;

“长华”谓长久兴盛(“华”即光华、繁荣)

寄托:反对虚浮,强调厚德载物的实践精神。

“立训惟务本”

核心:家训之本,重在根基。

字解

“立训”即确立家训;

“惟务本”指专注于根本(儒家以孝悌、耕读为本)

寄托:家族教育须立足传统伦理,夯实道德根基。

“仁厚可传家”

核心:仁德宽厚,传家之宝。

字解

“仁厚”是儒家核心美德;

“传家”指代代相传。

寄托:将“仁厚”视为家族精神内核,超越物质财富的传承。

三、文化内涵与功能

儒家伦理的具象化

全诗贯穿“修身——齐家——治国”逻辑,如“一国兴嘉士”对应“治国”,“仁厚可传家”对应“齐家”,“实裕乃长华”对应“修身”。

强调“光宗”“昌嗣”,体现宗法制度下的祖先崇拜与血脉延续观念。

辈分系统的实用性

名序与字序对应

每代子嗣按“名序”取名字中的一字(如第一代用“一”,第二代用“国”);

表字则按“字序”取字中的一字(如第一代用“首”,第二代用“君”)。

乱世中的家族凝聚

明清易代之际,罗绮通过字辈诗强化家族认同,抵御社会动荡对宗族结构的冲击。

“五云兆世祯”“昌嗣善祗承”等句,暗含对家族永续的深切忧思与

四、历史价值

此诗是清代闽籍士大夫家族文化的典型标本:

地域性:融合福建宗族传统(如重谱牒、强祠堂)与儒家普世价值;

时代性:反映清初士人通过重建宗族秩序参与社会整合的努力;

文学性:对仗工整,用典含蓄(如“五云”出自《周礼》),展现科举精英的文化素养。

 

《洋头罗氏字辈诗》不仅是一部辈分命名指南,更是儒家伦理的韵文化表达。它通过二十代辈分字的精心设计,将个人命运、家族兴衰与国家治理紧密勾连,成为中国传统宗族社会“诗教传家”的鲜活见证。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全村罗氏,始迁祖罗应祥,江西吉水人,延平府把总(正七品)。据宋吉水举人、教育家罗绋女婿杨万里之《罗氏万卷楼记》(该文碑悬挂在洋头罗氏宗祠),当时,吉水罗氏三大支系均: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

“衍豫章世冑,承吉水家风”,洋头罗氏奉吉水祖籍、朱熹师祖罗从彦为先祖,即罗绮传承了晋罗含,唐罗隐、宋罗从彦、明罗复仁、罗伦、罗洪先、罗大纮等先哲先贤的儒学家风文化,创作了《洋头罗氏字辈诗》,为福建省传统村落、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市乡村振兴四星级村——洋头村,留下一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编者注

1. 罗绮撰《洋头罗氏字辈诗》,当地至今仍在使用,但以当地同音字代替,如“首”以“守”代,“宪”以“向”代,“惟”以“维”代。

参考资料:

1. 《洋头罗氏族谱》,1998年版

2. 《太湖县志》,乾隆版

3. 《闽清县志》,乾隆七年版

4. 《中华罗氏通谱》,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

5. 深度求索DeepSeek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21391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25.2.22  于洋头罗含书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