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含《湘中记》如何确立九嶷山为舜文化中心

罗含《湘中记》如何确立九嶷山为舜文化中心

 

转载:文心 耒阳文苑 2025年10月28日 17:15 湖南

 000005

罗  含

罗含的《湘中记》对舜帝陵位置的确定,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背景:在历史的迷雾中

在罗含之前,关于舜帝陵的位置,虽有《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但“苍梧”“九嶷”具体指代何处,是一个相对宽泛和模糊的地理概念。在早期文献中,可能存在多个被称为“苍梧”的区域。这种模糊性为舜帝葬地的具体落实留下了争议空间。

罗含是东晋人,籍贯桂阳郡耒阳县(今湖南耒阳市),他是一位生长于湖湘本地的学者、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湘中记》是中国早期地方志的杰出代表,其特点是基于实地见闻和本地知识,对湘江流域的山川、风物进行记录。

二、罗含《湘中记》的核心贡献:将文献记载“坐实”于具体地理

罗含在《湘中记》中明确指出了舜帝陵在九嶷山的具体位置和特征。虽然原书已散佚,但其关键内容被后世典籍广泛引用。如:

《艺文类聚》:

九嶷山 《山海经》云:“苍梧之丘,九疑山舜葬之所。”《湘中记》云:“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曰九疑。”

《太平御览》卷四十一:

《湘中记》曰:“九疑山在营道县,九山相似,行者疑惑,因名九疑。”

《方舆胜览》:

【梧州】(苍梧)《事要》郡名苍梧(以丨丨名郡,始于汉武,然不知何所本。《檀弓》云:“舜葬于苍梧之野,传以为南越地。”《湘中记》:“九疑舜之所葬。”《汉书》载:汉武望祀虞舜于九疑……)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六:

舜庙,按《湘中记》云:“在县北角,是汉泉陵县也。”今在县北二里,庙貌俨然,风俗通云。

《初学记》卷五:

罗含《湘中记》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庙。太守至官,常遣户曹致敬修祀,则如有弦歌之声。”

这些记载的意义在于:

1. 空间定位的具体化:他将《史记》中抽象的“江南九嶷”,明确指向了当时零陵郡(今湖南永州宁远县南部)境内的九嶷山。这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可以指认、可以抵达的具体山脉。

2. 人文景观的确认:他明确记载九嶷山有舜庙,并且“在县北角,是汉泉陵县也”。这说明在当时,该地不仅有一个自然山峰,更已经形成了祭祀舜帝的文化建筑和公认的陵墓地点。这证明了在晋代甚至更早,当地就已经确立了舜帝陵的传统。

3. 官方祭祀的见证:他提到“太守至官,常遣户曹致敬修祀”,说明对舜帝陵的祭祀并非民间自发行为,而是纳入地方政府官方礼仪的正式活动。这从制度层面强化了该地点的正统性和权威性。

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分析

罗含的记载,如同一个文化地理的“锚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奠定“湖南宁远九嶷山说”的绝对主导地位

在罗含之后,尤其是经过集大成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进一步确认和传播,“舜帝陵在湖南宁远九嶷山”这一说法,从众多可能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后世正史、地理总志、文人笔记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十七:“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峯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隂。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峯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后世所有关于舜帝陵的讨论,几乎都无法绕过罗含的这一记载。

2. 为历史记忆提供了“地理载体”

上古传说往往虚无缥缈。罗含的工作,是将一个民族的道德始祖(舜)的历史记忆,附着在一个具体、可感知的地理空间上。九嶷山因此从一个自然存在,转变为一个承载着“德孝”文化精神的文化符号。没有这个具体的地理载体,舜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可能会大打折扣。

3. 推动了“文化南方”的构建

在早期中国的政治地理观念中,南方(江南、湘中)常被视为“蛮荒之地”。将舜帝——这位儒家推崇的圣王——的最终归宿确定在湖南九嶷山,极大地提升了湖湘地区在中华文明版图中的地位。它仿佛在宣告:这片土地并非化外之域,而是深受华夏文明浸润乃至是圣王魂牵梦萦的“神域”。这对于中原文化向南传播,以及南方地区构建自身文化认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4. 开创了“文献与实地相结合”的地理研究方法论

罗含作为本地人写本地事,其记载带有早期“田野调查”的性质。他不再仅仅依赖前代文献的抄录,而是结合了本地的口头传统、亲眼所见的景观和官方的祭祀实践。这种研究方法,比纯粹的书斋考据更具说服力和开创性,为后世的地方志书写树立了典范。

四、客观看待:意义与局限

当然,我们也需要客观地看待罗含记载的意义:

他并非“发明者”,而是“确认者”:在罗含之前,当地可能早已存在舜帝葬于九嶷的传说和祭祀活动。他的功绩在于首次以学者的身份,用文字将其系统记录并传播出去,使其进入主流知识体系。

并未终结学术争议:尽管罗说成为主流,但关于舜帝陵的争议(如与山西运城说的争论)并未完全平息。尤其是从现代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上古帝王的葬地更多是一种文化纪念冢。罗含记载的意义在于文化地理和文化史的“确定”,而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据证实”。

五、结论

总而言之,罗含在《湘中记》中对舜帝陵位置的确定,是一次将国家历史叙事地方化、将文化传说空间化、将道德象征具象化的关键行动。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建构。通过他的笔,湖南九嶷山从此与舜帝这位中华人文始祖紧密绑定,成为华夏子孙千年不绝的文化朝圣之地,其影响延续至今,塑造了我们对中华民族起源时代的地理认知和文化情感。

原编辑 :雷学锋 刘丹    复审:李   怡    终审:匡华古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21423 

供稿:李霖    录入:罗训森    2025.10.30  于洋头罗含书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