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进士,提点两浙、京西刑狱,民呼为“罗青天”,苏东坡好友——罗适

罗     适

 

罗适,字正之,台州宁海人,宋治平三年进士。

为江东令,凡民有讼,曲直径取于前,不以属吏。黎明视事,入夜犹不已。居数月,政化大行,讼者益少,仍出行郊野,所过召其耆老,问以疾苦及所愿欲而不行者,为罢行之。

尝有书与苏文忠公论水利。凡兴复者五十有五,溉田六千余顷,岁或干溢,祷群祠,辄应如响,官至提点两浙、京西刑狱。

(有明石简序)。

——《浙江通志》

附:一心为民的北宋政治家罗适

 

萃草扶桑

宁海徐霞客大道旁有条南门大溪。这条大溪,发源于县西北边境,与新昌县接壤的第一尖山。流经西溪、黄坛,自下又名杨溪,原沿草湖对面的山麓径向东流。今溪南片村的项家、范家、罗家等均在溪北。溪水距县城很远,故道今依稀可辨。今大溪是北宋时我县乡贤罗适任两浙提刑巡视故乡时所改的的道。这只是罗适毕生从事的千百项水利工程的其中之一,其遗泽已使故乡人民受益900余年了!但当代能有几人知道这是他的功绩,又能有几人知道他光辉的一生呢?

罗适祖辈系江西柴桑郡人,父罗皎,曾在大理寺任职,因得罪了权贵,举家南迁。几经周折,最后定居在三门湾畔海游马家。罗适十三岁时得知家乡广润寺有两位学问渊博的僧人,就经常去寺向其求教。这两位僧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传人智贤、禹昭高僧,他俩讲学钱塘时,听者以千计,均有诗文经籍传世。

罗适既入门潜心于儒学,就要广交良师益友。他二十岁时步行四明(今宁波),拜楼郁为师。楼为奉化人,志操高洁,学行俱优,一时英俊皆在门下。罗适如鱼得水,学习勤奋,得到楼郁独钟,并为其作伐。二十六岁时罗适去湖州,拜在著名学者胡瑗门下。其间结交了当时的著名学士苏轼等,博览群书,相互切磋学问,学业大进。

宋治平二年(1065),罗适三十七岁,考中进士,初仕安徽桐城县尉。桐城地瘠民贫,风化未开。上任伊始,正值时疫猖撅,百姓得病不肯就医,独信巫术,死者接踵。罗适到四乡调查后,召集群巫,怒斥骗术。同时筹集资金,请名医、汇良方、设药局,贫者不收药钱。一时间,救活者逾万人,瘟疫由此得到遏制。他曾熟读医书,有时亲自把诊,根据当时实践积累经验,著成《伤寒救俗方》一书。为了百姓的方便,将药方勒石立碑。“孰活我命?父母罗令”,是桐城百姓在他离任时赠予的最高赞誉之词。

熙宁元年(1068),罗适调任山东泗水县令。该县位于泗水上游,水患频频,旷地数万顷。他到任后亲自下乡勘察地势,然后发动县民开渠排水,变荒田为沃土,招徕外出逃荒者返乡耕种,使数千户家庭得以安居乐业。

元丰元年(1078),罗适徙扬州江都县令。江都近长江,水患年年不断。罗适请教对治水富有经验的苏轼,采用疏浚与筑坝相结合的方法,使多年的水患得到根治。修复了大石湖,改名元丰湖,可灌溉千余顷。是年大熟,江都百姓欢欣鼓舞,均言:“生我黎民罗青天!”

元祐二年(1087),罗适改任开封县令,迁推官,后又任两浙、苏、秀水提刑。凡所到之处,均以劝农事、修水利、平冤狱为主要政事,为避免耕种荒地引起的纠纷,他用王安石的“方田法”,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使朝廷连年增加田赋,皇帝赏之财物,他均不受,言:“此乃僚吏之功也”。

元祐七年(1092),时任两浙提刑的罗适终于回到了阔别26年之久的故乡。在主爱山永乐寺,禹昭大师告知智贤师父已圆寂。他回想当年广润寺长老谆谆教诲的情景,不由感慨万千。并应禹昭师所嘱,作《永乐院记》。此碑近年已发现,准备置放在新修的寺内。他见到县城缺水,而大溪之水远离城区白白流走,就以提刑身份发文征召,晓谕百姓,动员邑民改溪水从清泉山下流过,经南门外向东。宁海县城从此有了这条亮丽的风景线。罗适望着清澈的溪水绕飞凤山而过,决定在山下筑晚年居住之所,即今溪南罗家村。也许是因他一生与水打交道,对水的情感特别深长之故吧!

元符二年(1099),罗适七十一岁,终于告老还乡,朝廷加封其为“朝散大夫”,服五品。还乡后,他仍念念不忘家乡的水利建设,如疏浚城北淮河,重修桐山桥等等。建中靖国元年(1101)农历八月十六,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罗适是宁海杰出的政治家,从政三十余年来,先后调任十职,任过五个县的县令,任职期间,竭尽全力为民办实事,政绩卓著,尤其对古代的水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在江都任职时,兴修水利55处,灌田6000顷。五个府、县为感恩罗适遗泽,均为其建生祠,或誉呼“罗青天”,或绘图像悬挂,这在我县乃至台州地区历代均少见。南宋台州知府尤衮建“三老先生祠”,罗适居首位。明初方孝孺作《洪武宁海志》,称适为“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启家第一,”此评价实事求是,毫无夸张修饰之词。

责任编辑    蔡体谅

罗 适 传 略

邵凡户    章以赫

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北宋天圣七年(1029),出生在海游马家山。

曾祖父罗爽,祖籍江西柴桑郡(今九江市)。祖父罗德成,字大才,曾任越州(今绍兴)参军、录事。父罗皎,字允明,人称千二府君,赠中散大夫,娶妻二:前妻吴氏,赠慈溪县君;后妻周氏,赠金华县君。罗适系金华县君所出。娶妻周氏,封永嘉县君。

治平二年(1065),登彭汝砺榜进土(注一),为官三十四载,历十任,六为农官,四为监司(注二),后转朝散大夫,上护军,赐绯服五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农历八月十六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崇宁元年(1102)二月初七日,按遗愿葬于出生地海游马家山。崇宁五年八月初十日,周氏夫人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大观元年(1107)八月二十日,合葬于罗适墓。

生男六人,四人夭亡。长子罗璪,为溧阳尉;次子罗球,为太庙斋郎。生女九人,二人早夭。长女嫁陈师渐,次女嫁陈惇,三女嫁王庭筠,四女嫁朱充,四个女婿皆举进士;五女嫁将士郎汤子范,六女、七女尚幼。

渔樵耕读

适父曾任大理寺详事,因不愿违心乱译番书,得罪权贵,举家外逃。几经辗转,定居海游马家山。

宋时海游,乃海角港湾,民以农耕渔樵为生。适幼时,好读书。而乡中无文籍,惟乡先生朱绛,设私塾于天后宫(现三门医院),家传《论语》、《毛诗》,皆无注解。适手写,读之茫然,不知义旨。庆历间,广润寺僧智贤、禹昭二师,皆通儒学,能讲解“五经”(注三)、《论语》。适向其求教,潜心学习,父母鬻衣为其买书,拾薪代灯夜读,茅塞顿开,闻此达彼,由是知虔诚则圣贤门墙可入。

适晨赴瑞云(注四)就读,晚归家,午就餐寺院。因家贫无力付饭资,课余帮寺僧劳动。母亲早晚必送迎于慈母石畔。适一夕迟归,母问其故,适答:“洋庄有人拟写休妻书,数字不明,告之乃迟。”母怒斥之:“你读书应该明礼,岂可助人拆散夫妻?”适遵母训,以理劝谕,促使其夫妻重归于好。

皇祐元年(1049),适已弱冠,步行至四明(今宁波市)拜楼郁为师。郁为奉化人,徙居鄞县,志操高洁,学行美笃,为郡县教授,受鄞县县令王安石礼尊,一时英俊皆集其席下。适与舒直、楼常、俞充、袁谷等皆同师弟子,研磋学问。

适品学兼优,得楼郁器重,为其作伐,娶鄞县富室周氏为妻,亲迎归家。周氏事亲至孝,恪守妇道,妯娌和睦,上下爱悦,姻戚称崇。婚后不久,廪食不继,晨炊将绝,弟妹嗫嗫私语,周氏闻之,取首饰付适,以换菽粟。乐于同艰共苦,适以是自安。

适得妻助,赴湖州拜著名学者胡瑗为师,继续深造。胡瑗字翼之,学者称安定先生,得范仲淹荐,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置经义、治事二斋。其间适结识著名文人苏轼,并与陈贻范,徐中友友善。博览群书,商讨学问,学业大进。

倡医救俗

治平二年,适三十七岁登进士。首任安徽舒州桐城县尉。时疫猖獗,民病不知医,独用巫治,愈演愈烈,尸横村野,惨不忍睹。适念为民父母,当休戚与共。一日召集群巫,怒斥骗术,勒令毁巫所,焚偶像;遍请名医,为民治病,汇集良方,刻石传播,慷解私囊,筹集资金,设立药肆,施药救民。不数月,消除陋习,解脱病痛,救活万民,获得“孰活我命?父母罗令”之赞誉。适亦熟读医书,请教名医,亲自把诊,积累经验,著《伤寒救俗方》行世。

恤民断案

熙宁元年(1068),调任山东兖州泗水县令。县内旷地数万顷,佃民数千户。户部使者欲向佃民榨取规利,适不从。遭使者匣陷,改任著作佐郎,转调济阴县令。时韩魏公以宰相出为相州节度,视民如蒿莱,谏官御史不敢言。独适不计得失,慷慨陈言,触犯权贵,奏劾罢官。济阴父老深感罗令清廉,不忍分饯,哭诉相留者竟达万人。朝廷得悉隐情,令其归辖旧治,谪天平军节度推官。越二年,复官,任开封府陈留县令,摄开封府巡院。时籍吏玩忽职守,关押无辜,敲诈勒索。适至,则首惩黠吏,疏斥无行职员,身自办案。对无辜者、连坐者,尽皆无罪释放,使陈留弊风不月大变。

陈留为交通要道,四方宦游,客死他乡,不能归葬,而旅殡佛庙,残骸破棺累计数千。适请于朝,收葬于县城东南隅。有官于南方溺死,其妻挈孤流亡于道。适收留抚恤,还节衣缩食资助其还乡。上遣内侍刺知德音,皇上嘉奖,誉称陈留为善邑。

元丰间,徙扬州江都县令。隋唐以来,扬州已成著名都市,宋时尤其繁华,权女子乡宦角逐渔利,穷苦百姓:或欠租或稍有触犯,必送县严办。前历七任县令,田赋均收缴不清,诉牒盈庭。适赴任后,白昼私访,入夜阅卷,经调查二月,得悉赋粮不清原因,适用保伍法,集民庑下,给以纸笔,使其自列,核之诉牒,酌情均衡田赋轻重,佃户始安,赋限遂清。适少长田间,广知农事,常出行劝耕,对不务农事的贫民,为其置办耕具,身自督教,收成倍增。

朝廷颁盐法,他郡县皆实行,适独勿听。人为其危之。适却说:“为图爱民,县令之职责,纵然得罪,有何遗憾!”

元祐间,任两浙提点刑狱,劝农事。为修水利,农民无力负担经费。适来不及上奏,就发常平仓资助。朝廷从轻处理,移京西北路提点刑狱。诏许河北灾区流民数百户去汝州垦荒,有人冒充佃户霸占荒地,有司不能判。适以方田法(注五)处之,流民得以定居垦荒。

适为官务在恤民,戒督属吏,必先廉恕,是非曲直,至则辨察,教条所下,吏服民听,所至称治。北宋元祐六年(1091),宋哲宗颁布敕文,嘉奖罗适改革狱弊。适在宁海县缑城建宝赦堂,供奉敕书,今遗址尚存。

治水兴利

罗适出生地海游,抱山接涂,易涝易旱,时有台风、潮汐之灾。适就学湖州十载,受安定之教,与苏轼为师友。湖州是水网之地,河渠纵横,疏河筑埭建闸,变水害为水利,成为鱼米之乡。适耳染目睹,且得东坡指教,深明以农为本,当以兴修水利为要旨。

适任兖州泗水县令,亲自下乡勘察地势,分析水患根源,督民开渠排水,改造荒地数万顷,使数千农户安居乐业。

徙扬州江都县令,改革弊政,政化大行。走遍全县山山水水,征询老人意见,制订兴修水利规划。请教修水利有丰富经验的苏轼,遇有意见分歧,亦不勉强苟同。采取疏导与筑堤结合,因地制宜施行。亲自率领百姓开渠筑堤,始复大石湖,改名元丰湖,灌田千余顷,是岁大熟,每亩收获粮食成倍增加。治水初见成效,经验推及全县。筑大堤以却潮患,疏泽水而注诸江。计兴修水利55处,溉田6000顷;围塘扩种85万余顷。调任后,江都人民感罗君恩德,共议建生祠于召埭,请著名文人秦观撰写《罗君生祠记》,铭碑勒石,永传不朽。

罗适政绩卓著,擢知开封府开封县,就迁府推官。未几,除提点府界刑狱,兼相度京西等路水利。几邑沟渠失修,终年积水,不能及时下种。适率民疏通渠道,引水入淮,改低洼地为良田,民始不病,岁熟年丰。广济军南里堤有田数千顷,地形倾斜,常遭水患。适进行视察,在下流开渠道,引水入淮,水患始除。适治水有功,朝廷赏之。适推不受,说:“此乃僚吏之力。”

元祐间,任两浙提点刑狱,巡行浙东,定居宁海溪南。他深知台州水利以黄岩最为紧要(时黄岩县含今温岭、椒江),邑境濒海,海潮侵入,地势库卤,内河委蛇曲折,易旱易涝易碱。适亲临黄岩督修,疏导八乡官河90里,沟通大小支流936条,计长75万丈,始创内河分段筑堤建闸,控制水量之技。据明万历《黄岩县志》载:罗适共建六闸,即永气江常串、清混两闸,永宁江支流西江中段西湫闸,沿海永丰、黄望、周洋三闸(今属温岭)。此六闸为台州最早建成之水闸。闸建成后,海潮受阻,河渠畅通,排灌两宜,连岁丰熟,民享其利。“所出秸米甲于一州”,称“黄岩熟,六县足。”

元符二年(1099),罗适七十一岁告老还乡。虽年老力衰,仍效力桑梓,主持改造宁海城南大溪;疏浚城北颜公河,重修桐山石桥。

缑城学祖

罗适不仅政绩卓著,且勤于读书,学识渊博,著有《易解》、《伤寒救俗方》、《赤城集》一百卷。

南宋时,台州太守尤袤建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入祠供奉三人,以罗适为首。永嘉思想家叶适称罗适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台州士人闻世,始自罗适。

适资浑厚质直,办事信理直前,不肯为利害俯仰。奖人之善,急人之难,俸禄所入,救人危急,未为子孙打算。秦观赞适是:“学术有本,未通于世故,风节凛然,国仕也!”

适事亲至孝,与兄弟友善,待亲戚交旧鲍信,恩义显著。适登进士后,曾衣锦还乡,父母均亡,伫立慈母石旁,触景生情,悲痛欲绝,赋长诗《慈母石》;“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逐日图生资。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拾薪为我代灯烛,鬻衣为我买诗书。朝夕劝我勤苦读,诫我勿作庸常儿。”并在石前表示决心:“行当竭力事明君,庶可扬名显二亲。”罗适一生,致仕不忘君恩,处事不忘亲情。异母只意欲多得财物,听其自取,从不计较。季弟死,择婿改嫁弟妇,又嫁其女,如亲生一样。大母吴氏娘家中道衰落,适抚育其侄女成人,嫁与士族良家。启蒙老师死,代为教养其子,分俸禄送入太学就读。有使者曾数次侵害罗适,后出使属于部下,疑其不能忘记,怕报复。适笑说:“这些事早已忘了,哪会记恨。”如此义节厚德,不可胜数。平日常与客语:“忧人之忧,然后可以乐其乐。”南宋进士宁海赤城书堂堂长舒岳祥写唐律十一韵赞适是;“文起吾乡秀,心知百代崇。名节台山峻,词章淮海雄。”明初名臣方孝孺编纂洪武《宁海县志》,称适为:“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清光绪七年(1881),罗适墓志铭在海游马家山出土,乡民为其重修坟墓,墓碑旁立“北宋名臣”、“缑城学祖”二碑。盖州县之乡贤,推适为首。晚清翰林章枝《谒乡先贤罗赤城先生墓》诗:“台人名世自公始,白屋孤寒跻显仕。循吏归来家四明,思乡温序营故里。”清光绪二十九年创立海游小学时,尊罗适为“缑城学祖”。规定每年清明节,全校师生赴马家山祭扫罗适墓,由老师讲:罗适渔樵耕读、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等故事,勉励学生以先贤为榜样,做品学兼优好学生。

1986年7月,为纪念乡贤,保护古迹,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决定重修罗适墓。在修墓过程中,于1987年1月3日出土罗适妻周氏墓志铭。1988年修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注一:彭汝砺,字器质,饶州鄱阳人,登治平进士第一。

注二:六为农官,四为监司。盖宋时邑令皆兼管句劝农公事。罗适尉桐城,后历泗水令,知济阴、陈留、江都、开封县所谓六为农官也。提点府界刑狱,相度京西水利,提点两浙刑狱,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所谓四为监官也。

注三:“五经”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注四:瑞云,广润寺建在瑞云山麓。

注五:方田法为王安石新法之一,是对当时土地不实,赋税不均的弊病,重新丈量土地,以千步为一方,按照土质肥瘠划分等级,征收税赋。

参考资料:

1.罗适《永乐院记》。

2.秦观《罗君生祠记》。

3.叶适《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

4.《台学源流》。

5.《台州府志》第一○四卷。

6.《中国人民大辞典·罗适》。

7.《宝敕堂·敕书》。

8.《罗适墓志铭》。

9.《罗适妻周氏墓志铭》。

10.王应麟《赤城书堂记》。

11.彭春年《重修黄岩诸闸记分》。

12.罗天令《关于罗适史事的几点调查》。

——《罗适史料》,浙江三门文史资料笫五辑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5.8.15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