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孔庙哲学家——罗洪先

罗洪先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罗)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罗)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嘉靖八年(1529)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

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1539),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赈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二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鉅。”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洪先非之曰:“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虽与石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

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

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

隆庆初(1567-1572)卒,赠光禄少卿(正五品),谥文庄。(按:应为“恭”,《明儒学案》、《吉安府志》等多为“恭”)。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

注:罗洪先著《念庵文集》收在钦定《四库全书》别集五。

附一:明代地舆图学家罗洪先

 

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的碑廊里竖嵌着六块《游白鹿洞歌》碑,其诗句的豪放俊美,书法的飘洒遒劲,使游客久久不愿离去。碑末署款为:“辛巳三月,紫霞真人宿此洞,编蒲为书”。这位紫霞真人就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和地舆图学家罗洪先。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县黄橙溪人。出身于官僚仕宦家庭。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嘉靖八年进士第一,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因唐顺之、赵时春上《东宫朝贺疏》得罪了明世宗,被除名革职还乡。

归田后,罗洪先隐居山间,考图观史,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以及阴阳、算数,无不精心研究。著作《念庵先生全集》二十四卷,还有不少诗文等散载在地方志中。

在罗洪先一生的学术成就中,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精心绘制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分省地图集。

这部《广舆图》是在元朝大地理学家朱思本的《舆地图》基础上,“悉所见闻”,“增其未备”,加以扩充、增补、修订而成,所以取名为《广舆图》。

《广舆图》除第一幅为明代全国行政疆域总图外,其他基本以省区为单位,一省一幅,共十六幅,包括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每幅省区图后面还附有每个省的沿革、形胜、所辖范围和计征田赋数字等。此外,尚有九边图十一幅,洮河、松藩、虔镇、麻阳诸边图五幅,黄河图三幅,漕河图三幅,海运图二幅,朝鲜、潮漠、安南、西域图四幅。这些都是朱思本图所没有而由罗洪先新增绘的。

《广舆图》与以往的地图相比,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原来朱思本的《舆地图》广长七尺,图幅太大,“不便舒卷”,所以罗洪先“今据画方,易以编简”(《广舆图》序附记)。这样大幅改为小幅,单张地图改为地图册,不但便于翻阅,也有利于保存。

由于罗洪先继承了朱思本的“计里画方”之法,又经其核实校正,因而所编绘的图内各省区图幅,其山川、湖泊和府、州、县、卫、所等方位比朱思本图更准确,与后来经过实测的地图比较,相差无几。

以往的地图从来没有图例,查阅起来实感不便。罗洪先能打破前人的陈规,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对山川、湖泊、道路以及府、州、县、卫、所等分别用二十四种不同的图例予以标明,这在地图学的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意义,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沿用。

罗洪先增绘的地图,多数是边防地区和域外的图幅,说明他对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视。明朝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达到高峰。罗洪先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范围、这种国内外形势的要求来从事他的地图编绘工作。

朱思本的《舆地图》未能保存下来,经过罗洪先的改制和加工的《广舆图》对后来地图学的影响很大。此后近二百年间,无论宫廷编绘和私人撰制的地图,都是以《广舆图》作蓝本,直到清代《皇朝舆地图略》和《大清一统舆图》出来后,才代替之。但《广舆图》作为断代的明一代的分省地图集却永远是研究明代历史和地理的重要资料。

罗洪先所以能在地图学上取得重大成就,乃是他返乡后,“甘淡泊,炼寒暑”,“遍观天下图籍”,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的结果。他的家乡有个山洞,旧为虎穴,罗洪先为了研究学问,在洞前辟建楼阁,闭门谢客,三年不出户。晚年,首辅严嵩以同是江西人的缘故,想提他出来做官,他坚决拒绝。其专心致意、刻苦攻读的精神,实属可贵!此外,他还注意实际的科学考察,探索祖国的山山水水,遍访海内名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每闻人谈名胜,辄生羡心,即数千里外,不惮跋涉,归田以来,此兴益浓。”正因为罗洪先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他才能在地图学上取得这样大的成就。

(彭适凡)

附二:罗洪先史料

 

罗洪先居长沙修醴讲学。

罗洪先,明朝著名学者,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1529)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明史》有传。

明朝中期,社会矛盾加剧,民不聊生,封建统治政权危机四伏。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大力提介“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期以缓解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政权。他把程、朱的“理”学说成是人心固有的观念,借以从人心深处压制“邪念”;又确认“人心”是宇宙的“主体”,亦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又强调:“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之本体无所不该”。(《王文成公全书·答季明德书》、《传习录》下)。其门徒摭拾其说,皆曰:“知善知恶即是良知,依此行之即是致知。”

罗洪先虽然为学宗师王守仁“致良知”学说,但认为“良知”并不是自发地起作用,需要经过“主静”修养,以期达到“无欲”境界。因此,他按照聂双江“归寂”之说,倡言:“良知者,至善之谓也。吾心之善,吾知之;吾心之恶,吾知之;不可谓非知也。善恶交杂,岂有为主于中者乎?中无所主,而谓知本常明,不可也。知有未明,依此行之,而谓无乖戾于既发之后,能顺应于事情之来,不可也。故非经枯槁寂寞之后,一切退听,天理炯然,未易及此。双江所言,真是霹雳手段,许多英雄瞒昧,被他一口道着,如康庄大道貌,更无可疑。”他又认定“收摄保聚”为“致良知”的诀窍,是达到“主静无欲”境界的主要途径。

他经深究研讨,对“良知”理学,宏扬《易大传》“寂然不动”及周敦颐“无欲故静”之旨。又确认:“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

洪先的理学主张在当时影响深远,颇负盛名。

编者注:罗洪先候选从祀孔庙见康熙十九年国子监祭酒王士祯《请增从祀理学真儒疏》。

附三:诸儒论说

 

聂氏豹曰:达夫早年之学,病在于求脱化融释太速,故遂为慈湖之说所入,乐超顿而鄙艰苦,如是者十年。至于盘错颠沛,则茫然无据,已而恍然自悟,考之诗书,乃知学有本原,心主乎内寂,以通感也,止以发虑也,无所不在而所以存之、养之者。止其所而不动也。于是一以洗心退藏,为主虚寂未发为要,此其近时归根复命,煞喫辛苦处,亦庶几乎知微知彰之学。

王氏时槐曰:始先生归田,攻苦淡,炼寒暑,跃马弯弓,考图观史,其大若天文地志,仪礼典章,漕饷边防,战阵车介之事,下逮阴阳卜筮,靡不精覈,至人才吏事,国是民隐,弥加诹询。曰:苟当其识皆为吾事。诚有心用世人也。迨年垂五十,观时是日非,乃绝意仕进。然饥溺由已,挞市引辜之衷,未尝一日少忘,天下士想望其出,以卜治平,而竟不果,惜哉。后之效慕乎先生者,未得先生之精勤,先得先生之闲寂,先生久心屏之矣。

门人胡氏直曰:念菴先生生兼江陕之秀,挺出白沙阳明二公之后,年甫十三,已慕为古文,比十五毅然以斯道为任。方良知之学之既流也。高者凭几寂照,而日在是矣。其次,则或认识解气机为良知之流行,先生始尝惑之,既而悔曰:惟无欲。而后入微,惟微而后知无不良。今皆以欲机合微体。将求道心不可得也。故既壮之后,其学一主无欲,所举主静归寂,辨达数千言,要皆不逾其旨。力践之二十余年,然后廓然大悟,沛然真得,始自信于不惑之地。所著异端论。盖其征也。其教学者恒取证于静无动有之语,久之,德与年价迈矣,则曰:是未始有,夫存与不存者,又焉有夫动静之有无,寂感之先后,盖致微而一上达天德,非肤学者能测也。

邹氏元标曰:文恭罗公,世无见成良知一语,为以情识当良知者药也。顾良知全体,不见而章,无为而成浑然各足,无欠无缺,先天地而不为始,后天地而不为终,时人既未窥其全体,而复以情识当之曰:此见成事物。是认贼作子,以狗尾续貂也。公恶得无辨?愚尝为之说曰:人之所不虑而之者,良知也,业已蔽矣,恶得无虑?故虑也者,所以复其不虑之知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业已失矣,恶得无学?故学也者,所以复其不学之能也。庶几世之莽荡者,既不敢认情识为见成,必求之寂然不动之真,世之止修者,亦将由学虑大路以全本,然良知之体,或亦文恭公之意乎。

又曰:文恭与诸君子往复言甚辨,闻者唯唯否否,然公遁世无闷,半生作苦林泉者,真有寝不安枕,食不下咽意,故大节细行,光昭日月。

又曰:人知先生宗依新建,不知其初盖禀承邑先达李中丞公。而李公默受玉斋杨公,于所谓澹然无欲者,既已渊源杨、李,而又壁立千寻,仰止金牛,斋庄宽裕,切磋西昌、安成两文庄,海内片长小善,先生冲然有以自下,宜其集诸儒之大成也。

编者注:“宗依新建”之说,未获罗洪先认同,其文集中上源直溯晋·罗含。

刘氏宗周曰:王门惟心斋氏盛传其说,从不学不虑之旨,转而标之曰:自然曰学乐,末流衍蔓,浸为小人之无忌惮。罗先生后起有忧之,特拈“收摄保聚”四字为致良知符诀,故其学专求之未发一机,以主静无欲为宗旨,可谓卫道苦心矣。

彭氏士望曰:文恭如拳棒场老教师,审历精妙,寸寸是打,步步是跌,即文成与学者言,尚有隐而不发,独此老于学。人病痛,摧髓搜根,毫无讳匿,而工夫要处随在拈出,从人领受,此心可垂万世。

孙氏奇逢曰:阳明门中尊闻行知不乏人,而真实得力万不可少其人者,罗文恭也。

黄氏宗羲曰:先生于阳明之学,始而慕之,已见其门下承领本体太易,亦遂疑之。及至功夫纯熟,而阳明进学次第洞然无间,天下学者亦遂因先生之言,而后得阳明之真,其哓哓以师说鼓动天下者,反不与焉。

陆氏陇其曰:罗念菴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其集中有云:良知固出于禀受之自然,而未尝泯灭,然欲得流行发见,常如孩提之时,必有致之之功,阳明公之龙场是也。学者舍龙场之惩,创而第谈晚年之熟化,譬之趋万里者不能蹈险出幽,而欲从容于九达之逵,岂止病躐等已哉:又与王龙溪书云:终日谈本体不说工夫,才拈工夫,便指为外道,此等处使阳明复生,亦当攒眉。此皆切中当时之病,然不返求之居敬穷理,而第欲以主静为致。(原注:孟案二语是清献学问平实处,亦是清献蔽处,必若所,言则濂溪、横渠、康节均不得为圣人之徒矣。此文恭所谓恒以一言㮣人之所从入,无怪其入之难者)。恐只是致非圣门所谓致。高景逸之学大抵本于念菴,观其所作《三时记言》在揭阳念菴之门人萧自麓出念菴诸书,观之深叹,为阳明门人对病之药可见。

雷氏鋐曰:罗念菴极用力于未发之中,不免有偏重之弊,然譬之用药,岂必和平,务在对症。积热之病,必须凉剂,要自各有得力处。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5.5.11    于新加坡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