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伦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不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宣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
成化二年(1466)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贤奔丧毕,奉诏还朝。论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大学士李贤。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曩陛下制策有曰:‘朕夙夜拳拳,欲正大纲,举万目,使人伦明于上,风俗厚于下。’窃谓明人伦,厚风俗,莫先于孝。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子夏问:‘三年之丧,金革无避,礼欤?’孔子曰:‘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陛下于贤,以为金革之事起复之欤?则未之有也。以大臣起复之欤?则礼所未见也。夫为人君,当举先王之礼,教其臣;为人臣,当守先王之礼,事其君。昔宋仁宗尝起复富弼矣,弼辞曰:‘不敢遵故事,以遂前代之非,但当据《礼经》以行今日之是。’仁宗卒从其请。孝宗尝起复刘珙矣,珙辞曰:‘身在草土之中,国无门庭之寇,难冒金革之名,私窃利禄之实。’孝宗不抑其情。此二君者,未尝以故事强其臣;二臣者,未尝以故事徇其君。故史册书之为盛事,士大夫传之为美谈。无他,君能教臣以孝,臣有孝可移于君也。自是而后,无复礼义。王黼、史嵩之、陈宜中、贾似道之徒,皆援故事起复。然天下坏乱,社稷倾危,流祸当时,遗讥后代。无他,君不教臣以孝,臣无孝可移于君也。陛下必欲贤身任天下之事,则贤身不可留口实可言。宜降温诏,俾如刘珙得以言事,便贤于天下之事,知必言,言必尽。陛下于贤之言,闻必行,行必力。贤虽不起复,犹起复也。苟知之而不能尽言,言之而不能力行,贤虽起复,无益也。且陛下无谓庙堂无贤臣,庶官无贤士。君、盂也;臣,水也。水之方圆,盂实主之;臣之直妄,君实召之。陛下诚于退朝之暇,亲直谅博洽之臣,讲圣贤君德之要,询政事得失,察民生利病,访人才贤否,考古今盛衰,舍独信之偏见,纳逆耳之若言。则众贤群策,毕萃于朝,又何待违先王之《礼经》,损大臣之名节,然后天下可治哉!臣伏见比年以来,朝廷以夺情为常典,缙绅以起复为美名,食稻衣锦之徒接踵庙堂,不知此人于天下之重何关耶?且妇于舅姑,丧亦三年;孙于祖父母,服则齐衰。夺情于夫,初无预其妻;夺情于父,初无乾其子。今或舍馆如故,妻孥不还,乃号于天下曰:‘本欲终丧,朝命不许。’虽三尺童子,臣知其不信也。为人父者,所以望其子之报,岂拟至于此哉!为人子者,所以报其亲之心,岂忍至于此哉!枉己者,不能直人;忘亲者,不能忠君。陛下何取于若人而起复之也。今大臣起复,群臣不以为非,且从而赞之;群臣起复,大臣不以为非,且从而成之。上下成俗,混然同流,率天下之人为无父之归。臣不忍圣明之朝,致纲常之坏,风俗之弊,一致此极也。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其它已起复者,仍令奔丧;未起复者,悉许终制。脱有金革之变,亦从墨衰之权,使任军事于外,尽心丧于内。将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李)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亡何,(李)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
(罗)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复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十四年(1478)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方(罗)伦为提举时,御史丰城涂棐巡按福建。司礼中官黄赐,延平人也,请见,棐不可。泉州知府李宗学以受赇为棐所按,讦棐自解,赐从中主其奏。棐、宗俱被征,词连伦,当并逮。镇抚司某曰:“罗先生可至此乎?”即日鞫成上之。(罗)伦得免,棐亦复官。
——《明史》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
附:罗伦学案
罗伦,学者称之为“一峯先生”(生平行状详见本章第一节“罗伦”条)。
罗伦潜心经学。《周易》多修传注,间补己意;《礼记》夤集儒先之见,而分章礼纪礼,则由罗伦独裁;《春秋》则不取褒贬凡例之说,以为《春秋》缘人以立法、因时而措宜。
性刚介绝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语,尝引苏氏之言曰:“士患不能刚尔,折不折,天也,大刚乎何尤?为是言者,鄙夫患失者也。”
尝曰:“予性刚,见刚者,好之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能自喻于口也。求之不可得,则友其人于古,相与论其世,如侍几杖而聆謦劾也。而欷嘘企羡,至为泣下。予之好刚,盖天性然也。孔子曰:‘吾未见刚者’;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塞乎天地之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真至刚之大丈夫哉!孔孟之所谓刚,固予之所好者也。”
注:据清康熙十七年国子监王士祯《请増从祀理学真儒疏》,知罗洪先、罗伦在明朝时即有大臣提名从祀孔庙。
附:请増从祀理学真儒疏
康熙十九年
国子监祭酒臣王士祯谨奏。为请增从祀理学真儒,以光大典事,窃惟至圣之道,万古为昭,两汉以来,诸儒凡发明经传,践履纯正者,皆得从祀两庑,沮豆千秋。
典至学正曹端,其学以诚敬为主,力辟邪说,薛瑄称其质纯、气清、理明、心定为有明理学之冠。礼部尚书章懋,由博返约敛,华就实其学,粹然一出于正,难进易退,天下仰之。国子监祭酒蔡清学,以六经为正宗,以四书为嫡传,所著《蒙引》尤见穷理之功。侍郎吕柟,笃志圣贤之道,其讲学之要曰:文必载道,行必顾言。左春坊赞善罗洪先,以躬行之实学,阐良知之真传,安贫乐道,有箪瓢陋巷之风。刑部侍郎吕坤,以理学为经济,有礼有用,所著诸书,皆凿凿可见施行。以上六人,操履笃实,咸有著书发明圣道,此明儒之当从祀者也。又绎州贡生辛全,生值明末,力以正学为己任,著书甚富,以时代稍近,未敢轻议,合无敕下该地方官征隆也。臣查现在从祀先儒外,历代诸儒有功圣门,尚有当酌议增祀者,敬为我皇上陈之汉儒,功在传经,如《书诗》、《春秋》、《三礼》授经诸儒,皆已从祀,而《易》独无之。按田何当汉初授《易》,实为圣门商瞿嫡系,此汉儒之当补祀者也。郑康成博稽六艺,所注诗礼诸经百余万言,史称纯儒,唐宋以来皆列从祀。明嘉靖间,始以张孚敬之议,改祀于乡,公论久郁,此汉儒之当复祀者也。程门弟子,首推尹焞,先儒称其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考其出处,本末毫无可议,朱子之后,推何基为正传其学,以立志为先,居敬为要,于《大学》、《中庸》、《太极》、《通书》、《西铭》皆有发挥,此宋儒之当从祀者也。至于明代理学,实肇于霍州,其遗书,备乙夜观览或亦可仰,裨圣学之万一也。伏祈睿鉴,敕下礼部议覆施行,为此具本,谨具奏闻。
又疏。
康熙庚申,济南王文简公长成均,时所上文恭祀典,在前明已屡有议之者,考《明史》钱一本传,一本万历十一年进士,除庐陵知县,征授御史,论请从祀曹端、陈真晟、罗伦、罗洪先于文庙,徐湘潭,重刻罗一峰先生集序。庄烈帝十四年,廷臣以罗一峰伦及蔡文庄清、吕文简柟、章文懿懋、吴康斋与弼、陈剩夫真晟、陈紫峰琛、王心斋艮、罗文恭洪先、邓汝极元锡、顾端文宪成十一人为请事,皆不行。文简此疏,举明儒当从祀者六人,虽一时亦为举行,然曹端、蔡清、吕坤四公,迄今皆先后奏请从祀,惟文恭与章文懿未与。
——《罗念菴先生文录》光绪12年刊本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5.5.11 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