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豫章先生罗从彦祖籍
罗训森
2004.12.8,福建省沙县政府召开大规模、高规格的“福建沙县罗从彦学术研讨会”,研究了罗从彦的许多贡献,但仍有不少谜团有待打开,其中,从祀孔庙、南剑州沙县人、“承杨传李启朱”(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空军司令、沙县人张廷发为2007.5版《中华罗氏通谱》题词)的豫章先生罗从彦祖籍问题,便是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要点。
“豫章先生”罗从彦祖籍江西,学界、民间均没有异义。但“豫章”有广、狭义之说。
广义者,豫章郡涵盖江西全省及广东韶关地区;
狭义者,特指豫章郡治所,江西南昌地区。
有人认为罗从彦的祖籍是江西南昌地区,可是却无史料依据。哪么,宋罗从彦祖籍到底是江西哪里?
笔者认为罗从彦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吉水,再考如下。
一、罗大经《鹤林玉露》解迷津
宋进士、理学家罗大经在史料笔记《鹤林玉露》“好人好事”条目中记载:
豫章旅邸,有题十二字云:“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邹景孟表而出之,以为奇语。吾乡前辈彭执中云:“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亦名言也。
豫章旅邸,罗大经《鹤林玉露》为罗从彦祖籍问题,解了迷津。“豫章先生”罗从彦,到罗大经的家里,并题词已是确凿史实,罗从彦回吉水,何故?
二、杨万里《罗氏族谱序》指方向
据江西吉水人、宋举人、教育家、“一门九进士”罗绋的女婿杨万里撰《罗氏族谱序》。罗大经之父罗季温,当年在创修《罗氏族谱》,是他请罗从彦回乡参加修谱活动。
罗茂良,字季温,号“竹谷老人”,乃乡间大儒,其子大经、应雷同科进士,他创修吉水竹溪《罗氏族谱》,意欲解决一个哲学命题:如何使宗族“常显而不晦”?
杨万里给出的答案:立德、立功、立言。立而已。夫言也者,表在天地间,久而不偾、不躜也。世之谱其族者不知其几,而称欧谱、苏谱者,何与以?永叔、明允之言立,故也。
罗从彦给出的答案: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作为罗氏,宜可直白曰:愿罗常生好人,愿罗常做好事。方可确保罗氏宗族“常显而不晦”。
罗氏族谱序
宋·杨万里
吾郡多著姓,而印岗之罗,其一也。由印岗而之竹溪者,率称士族。竹溪有隐君子曰季温氏,余忘年友也,世有姻连之好,常相往复。见其族人心术皆良善,伦纪皆笃厚,习尚皆文雅,无流漓诡谲粗鄙之俗,其有以服季温之化德也与。尝以谱牒之未修,质言于余。谓以族之显晦,不专系乎富贵贫贱。苟位极乎公卿,财雄乎乡邑,一时号称显族,数代之后而消歇,则昔之赫赫以显者,能保其不昧,昧以晦耶?晋之王谢,唐之崔卢是也。然,何为使之常显而不晦?曰鲁叔孙穆子有云:立德、立功、立言。立而已。夫言也者,表在天地间,久而不偾、不躜也。世之谱其族者不知其几,而称欧谱、苏谱者,何与以?永叔明允之言立,故也。季温曰谨受教。
余不家食者十数年。季温益潜心于理学,著有《丛竹稿》若干卷,取正于余与丞相周公必大。观之所撰《畏说》,胥叹其有不可及处,此其言之立也。若夫德之立,足以尊族人,化乡里,贻后世,俾用于世功之立,不难矣。余谢事之暇,乃以所编之谱,嘱引其端。于乎!先世之种德也,深后世之流芳也。远季温所造就有如是。是以赞其族之蕃衍昌大,常显而不晦矣,虽世守之可也,余复何言!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为其后者,能如季温氏之树立,斯谱为不朽矣。斯谱为不朽矣。
(南宋)嘉泰三年癸亥秋(1203)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致仕、吉水开国食邑七百户杨万里、廷秀撰。
注: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人。其妻“罗夫人年届八十,还亲自下厨,亲自种麻纺织。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同为“南宋四家”,一生写诗2万多首,现存4200余首。
——《桃林罗氏族谱》
三、罗从彦《诲子侄文》予证实
家训,是家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罗从彦回江西吉水老家参加修谱活动,用题词,解答了《罗氏族谱》主编罗季温关于“如何使宗族常显而不晦”问题,如何订立家训,让子孙们有所依循?
罗从彦《诲子侄文》证实了他不但为罗季温创修吉水竹溪《罗氏族谱》题词,而且撰写了中华罗氏家训之经典:《诲子侄文》。
诲 子 侄 文
东邻有千条家,子孙不肖。博弈饮酒,驰马试剑,挟弹持弩,与群小为伍,见士人则逃遁。西邻有百贯家子孙,不羞里巷,不顾父母,日复如是。诸子前行,路人肉杖之。曰:为人子孙,固如是乎?二家之长,一日聚议曰:吾二家子孙,不肖如是之深。治之恐伤骨肉之情;不治之,则恐败先君之业,若之何而为是乎?旁有客曰:此乃至愚至贱之徒,终遭刑责而后已。吾将拉汝二人,访诸南邻万斛之丈人,请问训子孙之术矣。南邻万斛之家,数十人,入孝出悌,文行忠信,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阖门之内,肃肃如也;阖门之外,雍雍如也。君之子孙若是,夫何为而至是也?南邻万斛丈人曰:吾之诲子孙也,非鞭非笞,非诟非骂,但写唐文人杜牧示小侄阿宜二句;又写本朝宰执诸公仿杜牧示侄联句;又写范文正公家训题东轩壁句,时人谓之东壁句,吾将示之仿效,写于东壁,示子孙尤佳。东西二丈曰:敬闻命矣,愿得本以写于壁焉。
杜牧曰:愿汝出门去,取官如驱羊。
富郑公曰:愿汝出门去,锦绣归故乡。
韩魏公曰:愿汝出门去,早早拜员郎。
范文正公曰:愿汝出门去,翰林著文章。
曾公亮曰:愿汝出门去,锦绣为肝肠。
陈了斋曰:愿汝出门去,柱石镇岩廊。
真德秀曰:愿汝出门去,德行重八方。
其后苏东坡打浑示子苏迈曰:愿汝出门去,毋玷辱爷娘。
原文注:
罗古人,即仲素先生也。族有不肖子数人,撰此以勉之,况其亲子弟乎?此见仲素先生仁也。故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族人罗绰敬跋。
罗仲素先生无书不读,深造圣经之奥旨,有志于学,无志于仕。不求人知,人自知之。远近之士,闻风慕道,踵迹而前,肩摩而袂属也。予尝得之《诲子弟文》,藏之以为家宝。今镂板以广其传。幸观览者诵其文,而究其义,师其言,而尊其人。为尊长者劝焉,为子弟者免焉,其有补于风教岂细也哉!传有之曰:君子之言,信而有证。其先生之谓乎!然则信斯言也,宜书诸绅。隆兴元年六月十五日左奉议郎致仕赐绯鱼袋孙大中敬跋。
如何使宗族“常显而不晦”?罗从彦用《诲子侄文》回答罗季温创修《罗氏族谱》提出的问题:年轻人、子侄的教育!《诲子侄文》即罗氏经典的家训。
训森注:
罗从彦的《诲子侄文》并没有收录在江西吉水竹溪、桃林、樟树下当今留存的《罗氏族谱》中,但却收录在其《四库全书》版《豫章文集》中。
正如明从祀孔庙罗钦顺撰写的《桃林罗氏族谱序》,没有收录在江西吉水竹溪、桃林、樟树下当今留存的《罗氏族谱》中,但却收录在其《四库全书》版《整庵文集》中。
一个罗氏支系,有两位从祀孔庙罗氏先哲在族谱中留文,何其庆幸!但教训也是深刻的,不知何故,当地《罗氏族谱》没有记载,差点失传了。当为各地各支系族谱主编所警醒!
四、罗洪先《大安重建祠堂上梁文》明佐证
明状元、理学家罗洪先在《大安重建祠堂上梁文》明确:诚守祊祧而著代,即该祠堂引为自豪的著名祖先:晋罗含,字君章;宋罗从彦,字仲素。大安宗祠“世泽源流,本自秀川中”,同理可证:秀川宗祠“诚守祊祧而著代”亦是:晋罗含,宋罗从彦。再同理可证:“由印岗而之竹溪者”,竹溪、桃林“忠直堂”,亦是:晋罗含,宋罗从彦。
罗洪先首次在古籍文献中,佐证宋罗从彦是晋罗含之后。从而,接通了晋罗含家风传承发展之完整链条。
(吉水富田)大安重建祠堂上梁文
明 罗洪先
有开必先得饮食,犹当报本,凡性本善,履霜露,谁无怆心。念银塘之丘,木枝柯实繁,顾马冻之风,泉派流益衍,情深追远,事合更新,虽卿以下,必有圭田,久湮周制,然士之上,皆可立庙,咸祖文公恭。
惟大安新祠,族尊主人夙好诗书,孝先百行,素敦礼让,义重五宗。
谨奠献以修,诚守祊祧而著代:
君章擅湘中之誉,早播琳琅;
仲素续道南之传,尚多逄掖。
当二十九世之后,遡七百余年之间,凡继高、继曾、继祖、继祢之亲,其先后皆本乎一体,总历唐、历宋、历元、历明之久,合隠显而祔者,防人旧贯尚,仍丰仪曷穪,谓据司马考图,而陈设何以执笾豆。
谨周旋,乃召梓人画堵,而纪纲为之物,士方议远迩。盖大时冈之主世,世不迁而延,府君之神,洋洋作配,列楹非九筵之广。在其上、在其左右者,但见廓其有容,陈庭无百物之将交乎,阶交乎。堂室者,有以接而行事。
秀川并美,自成韦曲之家,戡村未遥,实共髙阳之里。凡居比屋,已快观瞻,矧在同宗,实均休戚,睹骏奔之济济,咸思祖徳之绳,歌麟趾之振,振益广,孙谋之善,遗秉滞穗,千仓万箱,自此可赓。
周颂四世,三魁九科七第,从兹丕振文风,春秋不忒于烝尝,月旦可评其人物出,必告反(通“返”),必面事,死有如事,生敬所尊,爱所亲,善继而又善述。
嘉靖三十嵗,恭遇皇帝之真元,长幼数千人,同唱儿郎之六伟。
东 富田春水正溶溶,涓滴要知酬,世泽源流,本自秀川中;
南 含风乔木影毵毵,爱惜当年培,植意竒材,应与栋梁叅。
西 官道翩翩信马蹄,指日髙车来,昼锦更看阀阅,古人齐;
北 马冻髙坟兎山侧,歌声千里定,相闻且听嘏辞,传祖徳。
上 积善之家百祥降,夙夜毋令忝所生,此身要作将来样;
下 硕牲防酒罗尊斚,须信有诚斯有神,由来一气相通也。
伏愿上梁之后,世承徳泽,人有道容,衣冠满对,越之庭,昭穆咸秉,文之士,有苾其香,有椒其馨,燕享来崇于景,福如竹之苞,如松之茂,室家永协于祯祥,令闻斯皇,孝思无斁。
——《念庵文集》卷十八 梁文
五、康熙“章水文渊”下定论
据清江西巡抚白潢《豫章书院记》,康熙58年,赠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匾额:“章水文渊”。
康熙五十有八年,巳亥七月,皇上亲洒宸翰,书“章水文渊”四大字,颁赐豫章书院。江西巡抚臣白潢,钦奉镌勒悬供,率在事诸臣暨院中师生谢恩瞻礼,咏叹文治光敷,圣天子崇儒养士之至意,甚深且重。
章水,又名章江,赣江的源头之一。古时称豫章水,唐时因避豫王讳,改称章水。
吉水县是江西省吉安市辖县,地处江西省中部的吉泰平原,因赣江与恩江合行洲渚间,形若“吉”字,吉水由此得名。下辖18个乡镇,249个行政村,总人口51万(截至2010年末),国土面积2509平方公里。
吉水县自隋朝建县以来已1300余载,是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古就是“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盛况。南宋诗人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总篡解缙,嘉靖状元、地理学家罗洪先均出自吉水。
南宋诗人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总篡解缙,均在吉水《罗氏族谱》留有文献,做出过很大贡献,罗洪先以本姓、状元身份,修了三十多年族谱,其对族史的贡献更是中华罗氏有史以来的第一人。
宋举人、教育家、杨万里之岳父罗紼,字天文,号一经、印山,其子孙“一门九进士,祖孙两举人”,冠盖吉水,史之罕见。
宋乡间大儒、教育家、宰相周必大、诗人杨万里好友罗茂良,字季温,号“竹谷老人”,以《畏说》立言,震惊学界。其子罗大经、罗应雷,同科进士,罗大经之《鹤林玉露》,名闻天下。至明朝,“开国宰相府,理学亦世家”,罗复仁、罗汝敬、罗璞,祖孙三部院,九代人持续修谱,他们用历史事实,践行罗季温提出的“常显而不晦”可持续发展理论。
康熙皇帝赠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匾额:“章水文渊”,史之有据。为罗从彦祖籍江西吉水,下了定论。
六、结语
综上所述,宋理学家罗从彦的祖籍为江西吉安吉水,不是孤证,有如下史料确证。
1. 宋理学家罗大经史料笔记《鹤林玉露》记载:罗从彦确实回过江西吉水;
2. 杨万里《罗氏族谱序》佐证,在古代交通条件下,罗从彦不辞千辛万苦,从福建沙县到江西吉水,必有大事。杨万里谱序佐证他确实回江西吉水,是为了参加家族重大的修谱活动,实际上为罗从彦所属吉水罗氏支系下了定论:源自印岗(愾下别名:印岗、秀川)的的吉水竹溪支系,即与罗季温、罗大经、明“老实罗”罗复仁是一个支系的;
3. 罗从彦《诲子侄文》证实,罗从彦确实回过江西吉水参加修谱活动,为竹溪《罗氏族谱》撰写了“家训”类文章;
4. 罗洪先《大安重建祠堂上梁文》佐证:吉水大安罗氏宗祠供奉罗含、罗从彦,杨万里在《罗氏万卷楼记》中科学论断:庐陵之罗,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观点正确。
罗洪先以“罗含有后重家声”为荣,史无前例地考证、认同认可宋罗从彦乃晋罗含之后!用《祠堂上梁文》极为严肃的文章,阐明吉水罗氏宗祠供奉的著名祖先代表。
大安宗祠“世泽源流,本自秀川中”,同理可证:秀川宗祠“诚守祊祧而著代”亦是:晋罗含,宋罗从彦。再同理可证:“由印岗而之竹溪者”,竹溪、桃林“忠直堂”,亦是:晋罗含,宋罗从彦。
5. 康熙“章水文渊”下定论:康熙是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大贡献的皇帝,其为罗从彦颁发匾额,有很深的内涵。章水,又名章江,赣江的源头之一,古时称豫章水。因赣江与恩江合行洲渚间,形若“吉”字,吉水由此得名,“章水文渊”,康熙为罗从彦的祖籍地下了定论:江西吉水。其重要意义在于官方确认了罗从彦乃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
6. 《四库全书》版《豫章文集》提要,代表国家,认定罗从彦为沙县人;《福建通志》,代表省级政府,认定罗从彦为南剑州沙县人。沙县古属南剑州,明清称延平府,后改建阳地区、南平地区,沙县现属福建省三明市,因此,称宋罗从彦为南剑州、延平、建阳、南平、三明人均可,但称至县籍,则为沙县人。
7. “豫章先生”是历史形成的宋罗从彦专属名号,凡“豫章书院”、“豫章堂”及冠名“豫章”的罗氏社会组织,均为纪念宋罗从彦,不宜转换概念、移花接木,用以纪念其他罗氏人物,以免被内行学者笑话。
8. 罗从彦从祀孔庙,意即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全国人民都有权纪念罗从彦,但海内外罗氏理应更积极主动。
宋罗从彦为创立罗氏“豫章郡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罗氏先后形成过五个郡望:襄阳、河东(治所在太原)、齐郡(治所在济南)、长沙、豫章(治所在南昌),各郡望间不是否定之否定的关系,而是传承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南剑州沙县人罗从彦祖籍江西吉水,是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是晋罗含家风传承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附件
附件一:《宋史》罗从彦传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杨)时熟察之,及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杨)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程)颐反复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
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仍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既而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
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1126—1127),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可存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材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唐以经术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经术自董生、公孙弘倡之,古文自韩愈、柳宗元启之,于是明道者寡,故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呜呼,学者所见,自汉、唐丧矣。”又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绍兴中卒,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淳祐间(1241—1252)谥文质。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
附件二:《四库全书·豫章文集》
提 要
臣等谨案:《豫章文集》十七卷,宋罗从彦撰。从彦字仲素,沙县人,以累举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初卒。淳祐间追谥“文质”。事迹见宋史《道学传》。是编为至正三年延平进士曹道振所编,以宋儒称从彦为“豫章先生”,因以名集。道振原序称:郡人许源堂刻其遗集五卷,近得邑人吴绍宗稿,厘为一十三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年谱一卷,凡一十八卷。此本乃明代重刻。前有成化八年张泰序,后有嘉靖甲寅谢鸾跋。凡《遵尧录》八卷、集二程及杨龟山语录一卷、杂著二卷、诗一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以年谱别置于前,不入卷数,故题为十七卷。然第一卷虽列经解之目,而其文久佚,有录无书,实止十六卷而已。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
附件三:《福建通志》罗从彦传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沙县人。[《宋史·列传》云“南剑人”。按年谱,熙宁五年(1072),生剑浦之罗源乡,文集卷首载,《宋史·列传》亦云“剑浦罗源人”,此别,是宋国史传非元人所修宋史也。延平、沙县两县志皆云,从彦后徙沙县,《宋史》及《八闽通志》书作“沙县人”,盖据晚年定居而言,今从之。]
训森注:以上为《福建通志》编者按语,为罗从彦的籍贯之争提出明确看法,考证有据,当信之,从之。
少师事剑浦吴仪,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及长,严毅清苔,笃志求道。闻将乐杨时得河南程氏之传,慨然慕之。(杨)时方调萧山令,从彦徒步往游其门。
《宋史·列传》云,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按年谱,谓政和二年(1112),始受学于杨龟山先生之门,绍兴二年(1132)以特科授博罗主簿,则从(杨)时受业在授官前二十年矣。
初见三日,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于诸弟子中,独喜从彦,以为可与言道。尝语从彦为学之法,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从彦受命益自力。
同邑陈渊,(杨)时婿也。每造(访)从彦,竟日乃返,谓人曰:“自交仲素,日闻所未闻,奥学清节,南州冠冕也。”
《宋史·列传》云,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龟山年谱》:政和二年(1112)四月,赴萧山任,罗豫章先生自延平来学,与《豫章年谱》正合。考颐卒于大观元年(1107),不应至是复有见颐问《易》事。延平答问云,罗仲素尝见伊川,后卒业龟山之门。据此,从彦见颐当在未从(杨)时学之前,但其年月不可考。
既而(杨)时侨居常州,从彦复往谒。日夕讲论,充然有得。
《宋史·列传》云,谒(杨)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按《龟山年谱》,(杨)时至是徙居常州,未尝归将乐。《豫章年谱》谓见杨先生于昆陵是也。
重和元年(1119),归筑山中,终日端坐,以究天地万物之理。尝述祖宗以来,宏规懿范及名臣硕辅论建漠画不逮元丰功利之人,纷更宪度,贻患国家者。著为《遵尧录》。靖康中,将献阙下,会国难不果。绍兴二年(1132),以特奏名授惠州博罗主簿。五年(1135),卒于官,年六十四。
年谱注云,先生行实及《沙阳志》皆云卒于官。子敦叙早丧,不得归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护归,至汀州遇草寇,遂寄厝郡之开元寺。又数年,门人李愿中(侗)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济坑之原。然先生族弟(罗)革题先生集:二程语,孟解后云:自广回,卒于汀州武平县,二记互异。按:朱子,延平答问所载,与行实同,今从行实。
学者称豫章先生从彦尝论治道曰:“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又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世;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存可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辟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论士行曰:“立朝当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二者不可偏也。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持议醇正多类此。”
朱子谓:“自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淳祐七年(1247),追谥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诏从祀孔子庙庭。
——《福建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作者:罗训森,高级工程师,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院长。晋之罗含、唐之罗隐、罗崱、宋之罗从彦之后,福建闽清下祝洋头应祥公十九代孙。手机:13960825863)
2018.8.9 于福州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7442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8.8.11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