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谱牒学者的价值取向 ——再读宋王应麟所著《姓氏急就篇》罗氏源流随笔

古代谱牒学者的价值取向

——再读宋王应麟所著《姓氏急就篇》罗氏源流随笔

罗训森

近日,湖南省耒阳市罗含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耒阳正源学校罗湘云校长,传来宋王应麟所著《姓氏急就篇》中有关罗氏源流的章节。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王应麟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其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王应麟在所著《姓氏急就篇》中记载有关罗氏源流:

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左传》注:罗熊姓,又复姓秦,有大罗洪,《世本》:夏有武罗,其后氏焉。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罗国为楚所灭,其后号罗侯氏,汉《货殖传》罗裒;蜀汉罗宪;晋有罗含、企生;后魏罗结;唐有罗珦、让、士信、道琮、隐、虬、邺、衮;宋罗处约、从彦。适时板楯蛮七姓有罗。

他列举的历朝历代罗氏代表人物:

汉《货殖传》罗裒;蜀汉罗宪;晋有罗含、企生;后魏罗结;唐有罗珦、让、士信、道琮、隐、虬、邺、衮;宋罗处约、从彦。

罗裒,四川成都人,“富可敌郡国”。是唯一在国史《汉书》列传的罗氏代表人物。

罗裒之前或同时代罗氏,秦“敬业”代表武陵令罗君用;开汉将军罗珠;循史代表、交趾刺史罗宏;梁国相罗怀;“忠”的代表侍中罗劭,“孝”的代表罗威,“义”的代表罗陵;“勇”的代表罗横,“高逸”代表罗训等,但他们事迹没有进入国史,故宋王应麟仅将“罗裒”作为罗氏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至于《左传》中,“纵谍谋楚”的罗国伯嘉大夫,因不姓罗,宋王应麟不予列出,此与“千古名相”、《晋书》主编房玄龄有明显看法上的差异。

罗宪,蜀汉末晋初,襄阳人,西鄂节侯,谯周门人,学者称“子贡”,国史《三国志》作者陈寿的同学。念同窗之情,举荐之恩,罗宪在国史《三国志》中有传,人之常情。“千古名相”、《晋书》主编房玄龄,对罗宪情有独钟,在国史《晋书》中,同样为罗宪再立传。

罗含,享誉众多:“吞禽叶梦”、“藻思日新”、“湘中琳琅”、“江左之秀”、“荆楚之才、文锋绮丽,晋烛中州”等,谢尚、桓温、陶渊明、萧统、徐陵等晋朝、南北朝名流赞誉,让“千古名相”、《晋书》主编房玄龄,在《晋书》中对罗含浓墨重彩立传,在为其秦王李世民府中老同事、山东老乡《大唐故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侯罗君副墓志铭并序》中,“纵谍谋楚,掌玺仕晋”,将罗含与罗氏得姓始祖伯嘉公并列,可见晋罗含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罗企生,豫章人,为首位豫章罗氏在国史有传者,其“忠”虽有争议,但毕竟《晋书》正面立传,王应麟予以认可。

罗结,南北朝北魏曲蛇侯,虽是少数民族,但他创立了罗氏“河东郡望”,传承发展晋罗含家风,必然是中华罗氏的代表性人物。

罗珦,唐皎然《送罗判官还寿州幕》,“君章才五色,知尔得家风”,“桓桓戡难功”,唐名相权德舆撰写其墓志铭,后任京兆尹杨凭撰《德政碑》,国史《唐书》有传,复兴罗氏“襄阳郡望”关键人物,文前武后,加之宋王应麟在徽州任过职,也是浙江人,罗珦自然名列唐罗氏代表人物之首。

罗让,罗珦之子,字景宣,以文学蚤有誉。举进士,元和元年(806),宏辟、贤良方正,皆高第。在《唐书》皇帝的纪中,记有罗让的职务升迁,卒期。可见罗让是当时著名并深有影响的人物。《全唐文·525卷》收录有罗让四篇文章。《罗让集》三十卷,留传至今仅剩四篇文章,甚是可惜。罗让书法,曾是米元章临摹字帖,堪称书法“祖师爷”。

罗珦、罗让父子,名至实归,在宋王应麟的笔下,成为罗氏代表人物。

罗士信,“开唐十六姓”罗氏代表人物,少年英雄、郯国公,是汉族罗氏第一位官至国公者,“老黄忠,少士信”,成为中华民族的少年英雄代表。罗贯中笔下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的创作原型。

罗道琮,诚信典范,兑现对死者的承诺,“老实罗”的唐朝代表。

罗道琮,唐蒲州虞乡人。慷慨尚义。太宗贞观末,上书忤旨,徏岭南。有同徏者死于荆、襄间,道琮许以不弃。岁余,赦还,果觅得其尸,负之还乡。寻以明经登第。高宗末,官至太学博士,时称名儒。

罗隐,新旧《唐书》、《五代史》皆有传。唐诗人,才子,“唐三罗”之首。《全唐文》、《全唐诗》完整刊有诗、文,堪称“中国文学”之泰斗,包括毛泽东在内,国家领导人多次引用罗隐诗句。与邺王罗绍威、进士、员外郎罗衮编修《罗氏通谱》,开创了家谱类图书《通谱》的体例。传承发展晋罗含家风,提出著名家训: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罗隐发扬光大晋罗含家风,将罗氏家风晋升至国家级。

罗虬,唐诗人,才子,“唐三罗”之二。

罗邺,唐诗人,才子,“唐三罗”之三。

罗衮,进士、员外郎,与罗隐、邺王罗绍威编修《罗氏通谱》,在《全唐文》、《全唐诗》中,有著作传世。

罗衮能在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中留名,得益于其参与编修《罗氏通谱》。

罗处约,字思纯,四川益州华阳人,唐酷吏希奭之裔孙。伯祖,唐末为谏官。父济,仕蜀为升朝官。归朝,至太常丞。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知吴县,与长洲知县王禹偁相唱酬,苏、杭间多传诵。擢著作郎、直史馆,上奏请省冗员,息经费。寻巡抚荆湖路,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有《东观集》。东都事略卷一一五

罗从彦,宋南剑州沙县人,祖籍江西吉水,特科进士,博罗县主簿,谥:文质,从祀孔庙。“承杨传李启朱”,在理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罗”为例,连标点符号在内,150字的罗氏源流,从中可分析宋王应麟的价值取向。

一、认同认可国史的价值取向

古代文人,重文轻武,更轻商,但罗裒作为商人《后汉书》有传,宋王应麟即使不乐意,也认同认可国史的价值取向,将罗裒列为罗氏的第一位代表。

秦汉时期,地方级别的罗氏,一律不作为全国性的罗氏代表人物。

注:文中未见汉罗珠记载,说明:在宋末,罗珠任职汉“相国”、“大司农卿”,尚未被谱牒学者王应麟认同认可。

二、认同认可北魏汉化的历史功绩

对北魏孝文帝奉行汉化政策,史上亦有争议。但宋王应麟将罗结列入罗氏代表人物,说明他是赞赏北魏孝文帝奉行的汉化政策,认同认可北魏汉化的历史功绩。

三、特别赞赏晋罗含家风

“君章才五色,知尔知家风”的罗珦、罗让父子,位列唐朝罗氏代表人物之首。充分说明罗珦、罗让父子在罗氏族史中的重要地位。

四、重视国史,不唯国史

罗虬、罗邺、罗衮,不是国史中人物,但以宋王应麟价值取向判断,他们对罗氏均有突出贡献,所以,有资格作为罗氏的代表。

五、看历史,更重在表现

宋王应麟生在宋末,无法见到国史《宋史》,故,宋朝他仅列举两人:罗处约、罗从彦

罗从彦,江西吉水祖籍,有很辉煌耀眼的祖先: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谥:文质,从祀孔庙,哪一本姓氏书,都要把他作为罗氏代表。王应麟“其为学宗朱熹”,对罗从彦肯定尊崇有加。

罗处约不一样了,“唐酷吏希奭之裔孙”,“罗钳吉网”,唐朝,罗希奭和吉温,史上名声不好。好在“伯祖,唐末为谏官。父济,仕蜀为升朝官。归朝,至太常丞。”他们已经为该支罗氏家族恢复了声誉。

以宋王应麟价值取向判断,罗处约应该也会进国史,所以,大胆地将罗处约列为宋朝的罗氏代表,果然,罗处约入选了《宋史》列传。

罗湘云校长传来的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罗氏源流之内容,笔者十几年前就阅读、采用过了。事隔十几年,再次深入阅读,仍然收获良多。

谱牒,俗称族谱、家谱、家史、家乘等,谱牒学是中国历史学一个最接地气的小分支,“家风”是谱牒中的核心部分。在“祖先崇拜”上升至“人民有信仰”的当今,用什么标准筛选祖先崇拜对象,很现实地摆在国人面前。

一般常识,国史记载的正面人物,社会影响力大,方有资格作为某个姓氏全国性的代表人物,作为“祖先崇拜对象”,当然,也有特例。

实际上,国史、地方志、优秀族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尤其,国家倡导的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已十分明确:只要从古往今来众多罗氏人物中,根据业绩进行分类,不难找出著名的晋罗含家风的传承发展者:

1. 罗家报国故事的主角;

2. 罗家敬业的模范;

3. 罗家诚信的代表;

4. 罗家友善的典范。

开卷有益,续修《中华罗氏通谱》第七册,以“晋罗含家风”为主线,四大章节的标题,顺理成章了。

“君章才五色,知尔得家风”,从小刻苦学习,梦鸟顿悟能力,始终都是晋罗含家风之首位。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7438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8.8.10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