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严如熤和恩师罗典的交集关系(作者: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浅说严如熤和恩师罗典的交集关系

 

罗   宏

罗典是清代岳麓书院著名山长,以弟子英杰荟萃名世。罗典五代族孙,民国学者罗正纬在《申论“近百年湖南学风”》一文写道:“老人寿九十,麓山掌教二十七年,及门弟子,以学至通显者二百余人。魏默深、汤海秋、贺藕耕、贺庶农、唐镜海、彭宝臣、胡云阁、邓湘皇、严乐园、何文安、罗文禧、袁道南、欧阳坦斋、陶文毅、先族祖侍读公(罗修源)皆是。再传弟子曾文正(曾国藩)、胡文忠(胡林翼)、罗忠节(罗泽南)、左文襄(左宗棠)、郭养知、郭意诚、何子贞、吴南屏、李次青、先伯祖梅根居士(罗汝怀)辈出,遂称极盛,追溯源流,老人为近百年湘学之开山祖也。”罗正纬把罗典主持岳麓书院之后的百年历史当作相对独立的阶段,此阶段湖南英杰井喷般涌现,超过以往任何湖湘岁月,至今也未超越。这些英杰大都师承罗典,故罗正纬称罗典为近百年湘学开山之祖。

罗正纬的说法当然可以商榷,其列出的罗典弟子阵容也未必全面,但以弟子名天下,确是罗典最值得骄傲的人生勋业。如果仅从罗典的教育业绩看,则十分显赫,很贫乏的罗列罗典对湘学文化的贡献,其教育业绩则更加醒目。据《诰授朝议大夫鸿胪寺少卿罗典入祀乡贤祠总录》统计,在罗典执掌岳麓书院27年里,其门下弟子“乡试中式者一百八十七人,会试中进士者三十六人,选拔及举优行贡成均者一百一十二人。其登士籍内而管阁部院、外而道府邑令教职,共一百二十余人。”其弟子严如熤惊呼:“三十年来,大湖以南,人材辈出……门墙之盛为从来所未有。”以罗典的育才效果看,放在中国教育史上来评估也是出类拔萃的大教育家。就其对湖湘文化的贡献而言更具特殊意义,他主持培养了清代湖湘最杰出的两代英杰群体,从而间接塑造了最具历史影响力的湖湘文化形态。夸张一点说,罗典弟子们的形象,就是清代湖湘文化的形象。

但是,学界对罗典弟子群体与罗典的交集关系研究得还失之笼统,尤其是许多重要弟子的身份认定还失之模糊乃至缺失。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特对严如熤与罗典的交集关系略作考辨如下。

严如熤(1759-1826),字炳文,号乐园。祖籍浙江,宋末其祖先迁溆浦。严如熤出身书香世家,十三岁补县学生。后入岳麓书院从学罗典,究心舆图、兵法、星卜之术,深得罗典真传,是罗典最为器重也是和罗典交集最深的弟子。乾隆六十年,湖南湘西爆发苗民起义。罗典推荐他入湖南巡抚姜晟幕,献平定之策,成功平息起义。后川、陕、鄂三省边区又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嘉庆帝招天下应对之策,严如熤又脱颖而出,献平治之策,获得嘉庆帝的高度赞赏,委任严身体力行,赴叛乱地治理。严如熤又建奇功,平定了白莲教起义,从知县升迁至陕西按察使,成为治乱奇才。死后授陕西布政使衔。是经世派理念和践行的突出代表。

严如熤是继承罗典衣钵最多,因而深知罗典的弟子—从其为罗典作传便可看出。他也是罗典弟子群中的中心人物。在罗典成名弟子群中,他官职并非最高,但年龄较长,出道较早,对人友善侠义,勋业显赫,因而在弟子群里很有威望,可以说,他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罗典弟子群的密切关系。可惜,学界对严如熤未给予足够关注,尤其对他与罗典的交集关系存在认知模糊。比如,多种介绍严如熤生平的研究文字都如是表述:“如熤十三岁时补县学生,从学于鸿胪寺少卿罗典。”这显然是不确切的。十三岁师从罗典,况且是偏远在湘西的县学生,与省城的岳麓书院不在一个档次,从常理看都应该受到质疑,不可轻易采信,可偏偏许多学者就这么接受了。要追究缘故,恐怕是照本宣科于陶澍为严如熤写的《墓志》:“年十三,补县学生。师事少鸿胪罗先生典于岳麓。”这也是误读陶澍。陶澍《墓志》的正确句读应该是在“年十三,补县学生”后标句号,而不是逗号。这样就不会误解了。许多学人依然不暇思索,草率标点为逗号,造成严十三岁师从罗典的误导。其实,严如熤的传世诗文中就有表白,为什么不略加考证呢?可见心不在焉,学术态度是不严谨的。

不过,查严如熤的自述也要小心,要多篇文章相互参照,不然弄不好,也会进入陷阱。比如,有学人为严如熤作年谱,认为严如熤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31岁时就读岳麓书院,师从罗典。这就是简单查阅严如熤诗文产生的误判。严如熤文集中有篇文章《还石轩记》如是说:“己酉岁,余读书岳麓。……壬子以后,余主讲沅之明山。”根据文章语境,所谓已酉岁,就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谓壬子年,就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所以作年谱者据此判定,严如熤是乾隆五十四年入读岳麓书院。但是,严如熤在岳麓书院有六年时间,结合严如熤其他诗文就会发现,乾隆五十四年只是这六年中的某一年,并不是开始就读岳麓书院的那一年。做年谱者显然没有考虑到,于是作了误判。

根据严如熤这篇文章,壬子年(1792),严如熤已经离开岳麓书院在沅州明山教书了,那么,他入读岳麓书院的时间至少要从壬子年(1792)向前推六年才对,也就是说,应该是乾隆五十一年。当然,这还不够。也可能在明山教书之前,他已经离开岳麓书院一段时间了。这就意味,他入读岳麓书院的时间还可以往前推。在严如熤的文章中还有一篇更加关键,此文叫《和秦竹浯岳麓众芳诗小引》。文章中有这样一些关键信息,不妨摘要如下:

“熤侍慎斋夫子讲习前后六载。……自归里后,寒暑凡四更,因省试为灵麓之游者仅一次。……义陵严如熤撰,时甲寅孟春。”

从这篇文章可见,此文写于乾隆甲寅年(1794)孟春。此时,严如熤已经归里四年,归里前师从罗典达六年。也就是说,他入读岳麓书院的时间应该是十年前,即乾隆四十九年(1794)左右。笔者这个推论,在朱汉民、邓洪波的《岳麓书院史》中得到印证。该书在乾隆四十九年(1794)岳麓书院大事记中写道:“本年,院中知名生徒有严如熤(乐园)、陶士升(陶澍之父)、周锷、向曾贤(鲁斋)、秦敬衡(竹浯)、李白桥、吴桃溪、罗琦(麓西)等。”这也和陶澍年谱中之父陶士升(必铨)入读岳麓书院的时间吻合。

再参照有关史料推测,严如熤入读岳麓书院的时间可能还要早一年左右,如然,严如熤则是罗典主持岳麓书院后的开山弟子之一。这无论对严如熤还是罗典,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严如熤而言,师从罗典是其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罗典,就没有后来我们所看到的严如熤。查严如熤诗文可发现,严如熤对罗典以及岳麓书院生活的记载诗文达35篇之多,字里行间深深地敬仰罗典,魂牵梦萦地怀念岳麓书院的岁月,在罗典的所有弟子中首屈一指,也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罗典和岳麓书院的珍贵史料。忽略严如熤就读岳麓书院行迹的确切考证,我们对罗典以及此期间岳麓书院的认识,只能是泛泛而论。

在罗典弟子中,严如熤个性别具一格,他对科举之途并不热衷,也不擅长,其强项是务实经世之才。罗典并不在意这个学生对科举的疏离,而格外看重严如熤的实务能力。乾隆六十年,湖南湘西爆发了苗民起义,官军围剿,屡遭挫折,四处求访高人参与平乱。罗典向主持会剿的湖广总督毕沅和湖南巡抚姜晟推荐严如熤、藤家圭等弟子,辅佐姜晟,在平乱中建立了奇功,从此严如熤脱颖而出,走上仕途,成为嘉道年间著名的国之经世干臣。现在学界一般都认为,严如熤的引荐者是当时的湖南学政张姚成,这是不全面的,更主要的推荐人应是深知严如熤等弟子的罗典。

《诰授朝议大夫鸿胪寺少卿罗典入祀乡贤祠总录》明确记载:本贤教人,必取有用之学,能为国出力报效。凡天文、地理、兵农、礼乐诸大务,讲求精当。麻阳藤家圭、家瑞、溆浦严如熤、戴颖、皆在门墙七八年,身受其教。乙卯苗匪猖獗,本贤闻之曰:“我辰沅中门生必有能办贼者”。“未几滕家瓒、家瑞集乡勇剿御,屡立战功,仰邀邮典。严如熤献平苗十策,与戴颖居抚军。幕佐赞军谋,至教匪跳梁……今授汉中府知府,每与人道及,不忘渊源所自。”

诸此种种,均显示严如熤和罗典的交集非同一般。此外,严如熤诗文中在涉及罗典的同时,还连带与许多与岳麓同学的交集记载,只要认真考辨,会对岳麓弟子有更新的发现,从而丰富并加深对历史的认知。遗憾我们做的很不够,也许是视而不见,也许是懒于深究,总归满足于人云亦云,辗转抄袭,敷衍成文,做出来的学问著述,难免肤浅尴尬。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中文系)

编者按:

罗宏教授治学严谨,不但立论明晰有力,探研精神,甚至精细至断句标点,实乃吾辈之学习榜样。

在《罗宏教授谈鼓嗓洲罗氏家族文化对话》一文中,他说: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填湖南的大移民潮中,罗家来到了今天的株洲。江西填湖南的文化走向是由东向西,改变了中国历史上文化转移由北向南的走向。罗家在江西属于豫章罗,明代理学大家罗洪先的族人,这是罗家的文化渊源。

明状元罗洪先是湖南耒阳人晋罗含之后,其“罗含有后重家声”诗句,表达宋明期间,江西古庐陵州(现吉安)罗氏文化传自以晋罗含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浪潮中,以罗洪先为代表的吉安,主要吉水罗氏文化,又传播到湖南,扩至湖北、川渝。

湖南株洲鼓嗓洲罗氏家族,代有闻人,是中华罗氏重要支系之一,罗典即为其杰出的代表。研究罗典及其弟子,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早期领导人、浙江省委书记罗学瓒之子、株洲市政协原副主席罗立洲宗彦,是2007.5版《中华罗氏通谱》顾问,提供了大量鼓嗓洲罗氏家族史料,为《中华罗氏通谱》的学术性、史料性、成功正式出版做出很大贡献。

湖南省耒阳市罗含文化研究会从《罗氏族谱》中,挖掘出数篇罗典撰写的族谱序文,有待进一步考证辨识。罗典散落在民间的文献,将有利于研究罗典及弘扬罗氏优秀的家教家风,家训家声。

本会期待罗教授更多有关罗典等鼓嗓洲罗氏家族的论文。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7076

供稿:罗先华    录入:罗训森     2018.6.14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