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十五) 精爽不衰,壮心以恒 ——初探鲜卑族百岁屈蛇侯罗结之家风家教

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十五)

精爽不衰,壮心以恒

——初探鲜卑族百岁屈蛇侯罗结之家风家教

罗训森

何谓中华罗氏?包括少数民族罗氏在内。据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词典》,中华罗氏至少由15个以上民族组成,中华文化是多元的,中华罗氏文化,也是多元的。

北魏屈蛇侯罗结,鲜卑族人,是中华罗氏中,第一位少数民族封侯之人,在罗结之前,汉代有两位罗氏封侯:四川成都人罗横,江西南昌人罗邵;晋朝亦仅两位封侯:湖北襄阳人罗宪、罗尚叔侄。罗结开启了中华罗氏的第二个郡望:河东郡(治所在山西太原)

罗结子孙众多,代有闻人,其子罗拔更上一层楼,曾任征西将军、吏部尚书,因重大军功,创下中华罗氏第一王——赵郡(济南)王的历史记录。

河东郡能成为中华罗氏郡望,载入唐林宝所著、官方的《元和姓纂》,决不是仅罗结、罗拔父子即可完成的伟业,而是涌现出一批罗氏精英,方可成为全国罗氏的郡望。略述罗结家族成员:

1. :屈蛇侯,长信卿,侍中,总三十六曹事,谥曰贞。

2. :济南王,陪葬金陵,谥曰康。

3. :带方公,长安镇都大将,陪葬金陵。谥曰静。

4. :袭父爵屈蛇侯,太子洗马迁散骑常侍,库部尚书。卒赠安东将军、幽州(辖三郡十八县)刺史,谥曰恭。

5. 罗伊利:罗敢子,袭父爵带方公。谥曰静。

6. :冠军将军、岐州刺史、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主衣都统。卒赠侍中,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尚书右仆射,司空公,卫将军,冀州刺史,以孝静(皇帝)外戚故也。

7. :斤子,库部尚书,袭父爵带方公。

8. :兖州刺史。

9. 罗延: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10. 罗弥:范阳太守。卒赠幽州刺史。

11. 罗念:骠骑将军、太府卿、胶州刺史。

12. 罗盖:右将军、直阁将军,转龙骧将军、济州刺史。卒赠本将军、兖州刺史。

13. :累迁天水、乐陵二郡太守,辅国将军(从三品)、光州刺史(正三品)。

14. 罗渥:与子罗提并历通显。讨赫连昌有功,赐昌女为妻。

15. 罗提:罗渥子,并历通显。讨赫连昌有功,赐昌女为妻。

16. 罗杀鬼:袭爵屈蛇侯。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

17. 罗阿奴:侍御中散,袭爵屈蛇侯。中散大夫。

18. 罗显贵:司士曹参军(六至七品)

19. 罗道生:肆州安北府外兵参军。

20. 罗云:给事中。

不完全统计,罗结家族彪炳史册的有二十位先贤,“一王三公四侯五获谥”,何其盛哉。

北魏罗结家族如此强盛,引得汉族罗氏在编修大型族谱时,情不自禁地将他们列入汉族的族谱世系。此事,早在明朝,就被明状元罗伦严肃批评。但罗结家族过于发达,以至有的《罗氏族谱》,至今仍不舍放弃,有违修家谱、族谱之宗旨,一旦放弃罗结家族,有的大型家谱世系,就将要重构。将少数民族整世系纳入汉族族谱,徒留笑柄,坐实某些谱牒专家对民间族谱的垢病。

强盛的少数民族罗结家族留给中华罗氏的家风家教是什么?

精爽不衰,壮心以恒。

在古代残酷竞争的现实中,罗结如何做到以一族之力,创建中华罗氏郡望之奇迹?罗结“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世祖以其忠悫,甚见信待,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因除长信卿”

长寿且“精爽不衰,壮心以恒”,方有能力“甚见信待,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因除长信卿”。正因为罗结长期“忠悫”,长期位于政治中心,寿至一百二十岁,历经数个王朝、见证数次宫廷之变、几代皇帝兴衰而“长显而不晦”,有祖德宗功,方可泽子荫孙,培养、支持一大批罗氏子孙,突颖而出,传承发展了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光宗耀祖,为中华罗氏争光。

北魏期间,罗结家族,在融入中华文化的同时,亦为中华罗氏带来北方游牧民族强悍、优良的遗传基因。

国史、方志中有关鲜卑人罗结家族的史实,警醒某些修谱的罗氏,中华罗氏是多民族长期融合而组成的,许多少数民族罗氏精英,至今仍在为中华罗氏争光,不能不顾史实,再当鸵鸟。欲将所有罗氏支系统于某汉族人名之下,既不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又无法经受历史之检验。

2017.9.17 于福州

附一:罗结

罗结,代人也。其先世领部落,为国附臣。

刘显之谋逆也,太祖(368-404,拓拔道武)去之。结翼卫銮舆,从幸贺兰部。后以功,赐爵屈蛇侯。

太宗时(409-416)除持节、散骑常侍、宁南将军、河内镇将。

世祖初,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

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世祖以其忠悫,甚见信待,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因除长信卿。

年一百一十,诏听归老,赐大宁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至今犹存。朝廷每有大事,驿马询访焉。

年一百二十岁,卒。赠宁东将军,幽州刺史,谥曰贞。

——《魏书》四十四卷

注:代人,山西大同府代州人,《山西通志》有传。

罗结,代人也。其先世领部落,为魏附臣。

刘显之逆,结从道武(368—408)幸贺兰部。后赐爵屈蛇侯。

太武初(424—428)累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

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太武以其忠悫,甚信待之。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因除长信卿。

年一百一十,诏听归老。赐大宁东川为私第别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朝廷每有大事, 驿马询问焉。

年一百二十卒,谥曰贞。

子斤,从太武讨赫连昌,力战有功,历位四部尚书。从平凉州,以功赐爵带方公,除长安镇都大将。会蠕蠕侵境,除柔玄镇都大将。卒。谥曰静,陪葬金陵。

子敢,袭爵,位库部尚书。卒,子伊利袭。

注:三十六曹: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史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都、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为三十四曹。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十三人,更相统摄。简言之,“总三十六曹事” 即统管朝廷的日常事务。总理大臣的意思。附世系参考简图。

附二:罗拔

罗结子,罗敦弟罗拔,历殿中尚书,赐爵济南公。

高祖(471-500)时,进爵为王。除征西将军、吏部尚书,改封赵郡王。后例降为公。

卒。赠宁东将军、定州刺史,谥曰康,陪葬金陵。(有史料)

——《魏书》四十四卷

承明元年(476)冬,十月丁巳,济南公罗拔进爵为王。

和平五年(464),吐贺真死,子予成立,号:受罗部真可汗。皇兴四年(470),予成犯塞,车驾北讨。京兆王子推,东阳公元丕,督诸军出西道;任城王云等督军出东道,汝阴王赐,济南公罗拔,督军为前锋;陇西王源贺督诸军为后继……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计称。

承明七年(482)秋,七月甲申,改封济南王罗拔为赵郡王。

——《魏书》卷7·103

——《北史》 卷3·98

罗拔,北魏代人,鲜卑族。罗敦弟。历殿中尚书,封济南公。孝文帝时进爵为赵郡王,官吏部尚书。卒谥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注:罗氏历史上没有形成独立的王朝,但不乏封王者。

罗拔是中华罗氏第一位封王的先祖。他身为屈蛇节侯、长信卿罗结的子孙,能够继承祖业,再立新功,直至赐爵济南公,进爵济南王。他不是凭父辈功业坐享其成,

史料载:“济南公罗拔,督军为前锋;陇西王源贺督诸军为后继……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计称。”公爵当先锋,身先士卒,壮哉。在古代中国人口不多的情况下,此是何等大战!为魏国立下何等功劳!

身后殊荣,谥曰康,陪葬金陵。就是当朝、历史对他应有的评价。

北魏之后,山东济南罗氏,人才辈出,似是偶然,但现代遗传基因理论,揭示了偶然中的科学的必然性。当然,这与济南罗氏后天的努力奋斗,善述善继分不开。

我们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就是要尝试总结、归纳中华罗氏的历史,让后人有所借鉴。

附三:罗云

罗结子云,早有名位。显祖(466—471)时给事中,西征敕勒,为贼所袭杀。

——《魏书》卷四十四

皇兴五年(471)夏四月,西部敕勒叛,诏汝阴王天赐、给事中罗云讨之。云为敕勒所袭杀。

前锋敕勒作降,(罗)云信之,副将元伏曰:“敕勒色动,恐将有变,今不设备,将为所图。”(罗)云不从,敕勒轻骑数千袭杀(罗)云,天赐仅得自保。

——《魏书》卷六、十九,《北史》卷十七

附四:罗斤

罗结子斤。太宗时(409—416)为侍御中散。后从世祖(太武帝424—452)讨赫连昌,世祖追奔入城,(赫连)昌邀击,左右多死,(罗)斤力战有功。世祖嘉之。后录勋,除散骑常侍、侍中、四部尚书,又加平西将军。后平凉州,攻城野战,多有克捷,以功赐爵带方公,除长安镇都大将。会蠕蠕侵境,驰驿征还,除柔玄镇都大将。后以(罗)斤机辨,刺与王俊使蠕蠕,迎女备后宫。又以本将军开府,为长安镇都大将。卒赠本将军、雍州刺史,谥曰静,陪葬金陵。

——《魏书》卷四十四

注:罗结封侯,罗斤以功赐爵带方公,比其父的爵高一等。

附五:罗忸

罗忸,兖州刺史。年次、籍贯应为罗结一支。

——《山东通志》

尉拨,代人也。募从兖州刺史罗忸击贼于阵汝,有功,赐爵介休男。

——《魏书》卷三十,《北史》卷二十五

注:作为罗忸的部将,尉拨能因参与阵汝之战,赐爵介休男,而罗忸有否封爵却未见记载。

附六:罗延

罗结子延,天兴(398—404)中, 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魏书》卷四十四

附七:罗弥

罗结宗人弥,善射有膂力。世祖时(424—452),为军将,数从征伐有功,官至范阳太守。卒赠幽州刺史。

——《魏书》卷四十四

附八:罗念

罗弥孙念,字子怀。武定中(东魏末年,543—550),骠骑将军、胶州刺史。

——《魏书》卷四十四

静帝诏兼散骑常侍(从三品)、太府卿(正三品)罗念,兼通直散骑常侍(第四品),中书舍人穆景相等使于阿那环。

——《北史》卷九十八

附九:罗敦

罗结子敦,袭爵。有姿貌,善举止。自太子洗马稍迁散骑常侍,库部尚书。卒赠安东将军、幽州(辖三郡十八县)刺史,谥曰恭。

——《魏书》卷四十四

附十:罗敢

罗敢,斤子,敢袭位(带方公)库部尚书。

——《山西通志》

附十一:罗盖

罗结子盖,世宗时(500—516)右将军、直阁将军,转龙骧将军、济州刺史。卒赠本将军、兖州刺史。(注:可补《山东通志》无年代之缺。)

——《魏书》卷四十四

附十二:罗鉴

罗结长子鉴,累迁冠军将军、岐州刺史。入除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主衣都统。卒赠侍中,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尚书右仆射,司空公,卫将军,冀州刺史,以孝静(皇帝)外戚故也。

——《魏书》卷四十四

附十三:罗衡

罗结子、罗鉴弟衡,累迁天水、乐陵二郡太守,辅国将军(从三品)、光州刺史(正三品)。

注:《山东通志》年次无考。

——《魏书》卷四十四

文骥遂弃母妻,以城降肖衍。后大以南货赂光州刺史罗衡。(罗)衡为渡其母妻。

——《魏书》卷七十

附十四:罗渥、罗提

罗结从子渥,渥子提,并历通显。提从世祖(424—452)讨赫连昌有功,赐昌女为妻。

——《魏书》卷四十四

附十五:罗杀鬼

罗结子杀鬼,袭爵。武泰元年(孝庄帝528)中,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

注:《山东通志》载罗杀国,官职、籍贯一致,疑为同一人。

——《魏书》卷四十四

附十六:罗伊利

罗结子伊利,高宗(文成帝454—466)时袭爵。除内行长,以深密小心、勤不怠领御食、羽猎诸曹事。伊利曾病,显祖(献文帝466—471)幸其宅,自视医药,其见待如火。稍迁散骑常侍、仪曹尚书,出安东将军、衮州刺史。善抚导,在州数年,边民归之五千余户,高祖时(471—500)蠕蠕来寇,诏伊利追击之,不及而返。后依例降为侯。除司农卿、光禄大夫,卒。

世宗初,赠征北将军、燕州刺史,谥曰静。

——《魏书》卷四十四

附十七:罗阿奴

罗结子阿奴,亦忠实寡言,有智度。以勋臣之子,除侍御中散,袭爵。稍迁中散大夫,卒。

——《魏书》卷四十四

附十八:罗显贵

罗显贵,司士曹参军(六至七品)。

——《魏书》卷一百一十一

附十九:罗道生

罗结子道生,肆州安北府外兵参军。卒。

——《魏书》卷四十四

附二十: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1] ,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

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

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即位称代王。又在当年四月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

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称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登国二年(387年),拓跋珪与后燕联手击败刘显,逼刘显出奔西燕

——网上资料

附二十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奚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不再重复奇僻,与汉姓完全相同,鲜卑族在汉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元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元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元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元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孝文帝还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网上资料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5821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7.9.18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