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十四) 忠孝传家,光大门楣 ——晋“一门忠孝”罗企生、罗遵生家风家教考略

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十四)

忠孝传家,光大门楣

——晋“一门忠孝”罗企生、罗遵生家风家教考略

罗训森

“忠厚”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岳飞的“精忠报国”、黄香的“二十四孝”,妇孺皆知。

中华罗氏历史中有不少忠义孝友之士,在2007.5《中华罗氏通谱》中,人物卷,“忠义循良”一章,篇幅巨大,但罗企生、罗遵生“一门忠厚”的故事,在罗氏家谱中传播较广。

一、忠义

罗企生是殷仲堪的部下,企生虽知他多疑少决,“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以之”。

忠义,有时是没什么道理好说,明知上司殷仲堪必败,乃以死效忠,故清版《江西通志》对罗企生之忠有所质疑。

对待历史人物须持历史唯物主义辨证法,虽然罗企生不是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忠臣,但誓死忠于上级,不失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罗企生临终,敢于慷慨激昂当面指责桓玄:

“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国史《晋书》将罗企生列为“忠义”之士,应是历史的结论。

二、孝道

对于“一门忠孝”,《晋书》罗企生本传中,有深刻描述:

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

桓玄素待罗企生宽厚,处决罗企生前问其遗言,罗企生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遵生),以养老母。”(桓)玄许之。

临终最大的愿望:从公乞一弟(遵生),以养老母

罗企生的孝道精神,用生命的形式体现,惊天地,泣鬼神。

至于罗遵生之孝,清版《江西通志》有更多异议,兹不赘述。

三、结语

“一门忠孝”,兄忠弟孝,已是历史结论。学术界同仁当以历史惟物主义辨证法视之,不必求全责备。罗氏亦应有自知之明,在国家、民族层面的“忠”、“孝”传统文化领域,中华罗氏有所贡献,但罗企生、罗遵生的“忠厚”并不是十分突出的。

晋朝实行的是“门阀制度”,罗企生能出仕、当官,必出生在“世家大族”,但《晋书》罗企生本传,未述及其父、祖、曾祖名讳,即使大型的罗氏族谱,亦无罗企生出身“名门望族”之佐证,大型罗氏族谱罗企生上源“世系”中,有引用晋罗含之史料,在罗企生的父、祖辈名字上似乎有所暗示,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罗企生之母胡氏,在《晋书》罗企生本传中述及:

(桓)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一门忠孝”,罗企生之母胡氏,以“焚裘”之举,作了最后铨释。

注:清版《江西通志》,江西省图书馆,有馆藏,笔者2001年,曾查阅过。

2017.9.17 于福州

附一:罗企生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

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及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桓)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桓)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桓)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桓)玄即收企生(入狱),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遵生),以养老母。”(桓)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桓)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桓)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晋书》卷八九·忠义

注:《晋书·殷仲堪传》亦有提及。

罗企生,字宗伯;东晋豫章郡(后新建县境内人)。少时多才艺,初拜著作佐郎,以家贫与便照顾双亲老人而求补临汝(今临川县西)县令。刺史王凝之请任其为别驾,殷仲堪镇江陵,荐引为功曹。后迁调为武陵太守,未就任而东晋割据者桓玄来攻,仲堪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为忧虑。仲堪走,文武官吏无人送,唯企生随从。弟遵生劝其留侍老母,企生挥泪曰:“尔等奉养吧,一门有忠有孝有何怨恨?”后被俘,东晋将领桓玄要求企生服从并许以官职,企生不屈从,遂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二月与殷仲堪死于桓玄起兵夺权之难,时年三十七岁。

罗企生,字宗伯,一字孟子,柏林人。

——〔民国〕魏元旷《南昌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

附二:罗遵生

罗遵生,字永伯,仕为著作郎,兄企生既被难,乃致政事母。后赠侍御史。

——《南昌县志》民国魏元旷,台湾成文出版社

罗遵生,东晋豫章人。罗企生弟。企生为殷仲堪谘仪参军,仲堪为桓玄所败,企生从走。路经家门,遵生有勇力,牵兄下马,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抱之不释手,遂留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附三:殷仲堪

殷仲堪(?-399年),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太常殷融之孙,晋陵太守殷师之子。[1] 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官至荆州刺史,曾两度响应王恭讨伐朝臣的起事,在王恭死后与桓玄杨佺期结盟对抗朝廷,逼令朝廷屈服。后来却被桓玄袭击,逼令自杀。

被逼自杀

不久,桓玄将讨伐杨佺期,先通告殷仲堪说:“今日即将进入沔水剿除杨佺期,已屯兵于长江口,如果足下与我无二心,可杀死杨广;如果不这样,我将率军进入长江。”殷仲堪便逮捕了桓玄之兄桓伟,派堂弟殷睶等率水军七千进至江西口。桓玄派郭铨、苻宏攻击殷睶,殷睶等人兵败逃走。桓玄进驻巴陵,住其客舍,食用其军粮。桓玄又在夏口击败杨广。殷仲堪已失去巴陵积存的军粮,又加上众将皆战败,因此江陵震恐。城中饥荒严重,以芝麻作军粮。殷仲堪火速召引杨佺期。杨佺期率部奔赴前线,直渡长江攻击桓玄,为桓玄所败,逃回襄阳。殷仲堪逃向酂城,为桓玄追兵所俘虏,桓玄逼使他自杀,死于柞溪,侄子殷道获、参军罗企生等人全部被杀。殷仲堪从小信奉天师道,又虔心侍奉神灵,不吝惜财物,而不注意广施仁义,不肯救济他人之急困,及至桓玄率兵来攻打他,他还勤于祷告求神。但他善于笼络人心,对于患病者他亲自诊脉配药,然而其用计繁琐细碎,牵制过多,不精于判断谋略,以至有今日之败。[14]

历史评价

殷仲文:“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22] 

桓玄:“仲堪为人无决,常怀成败之计,为儿子作虑,我兄必无忧也!”[23] 

罗企生:“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24] 

王雅:“仲堪虽谨于细行,以文义著称,亦无弘量,且干略不长。”[25] 

房玄龄等《晋书》:①“国宝就诛,而晋阳犹起。是以仲堪侥幸,佺期无状,雅志多隙,佳兵不和,足以亡身,不足以静乱也。”[26]  ;②“殷杨乃武,抽旆争雄。”[26]  ;③“仲堪能清言,善属文”[26]  ;④“仲堪素无戎略”[27]  ;⑤“仲堪多疑少决”[24] 

余嘉锡:“如钟会、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马越、桓温、郗超、王恭、司马道子、殷仲堪之徒,并典午之罪人。”[28] 

蔡东藩:“殷仲堪懦弱无能,纵之出柙,至玄执槊相向,益复畏之如虎,莫展一筹。孝武帝欲借之以制道子,庸讵知其更纵一患耶?”[29] 

附四:桓玄

桓玄(369-404年), 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

形貌瑰奇,风神疏朗,[1]  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2] ,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权[3] 。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4] ,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5] 不久,刘裕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博综艺术,善属文[1] ,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注:桓玄乃桓温之子。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5815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7.9.17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