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8121441742

贵州豫章书院简介

20110528121441742

贵州豫章书院

简    介

 

豫章书院源于江西豫章罗氏,汉惠帝时大农令罗珠奉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新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豫章郡因此而得名(训森注:此处描述有待商榷,豫章郡不是因罗珠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于官而命名的)。罗氏此后以豫章为堂号(训森注:应为郡望)显于天下,各地的豫章书院基本都由罗氏后人创建。

最早的豫章书院是由罗天发创于南唐升元二年(938),距今1000余年,后成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训森注:此处描述有待商榷,豫章书院乃为纪念宋理学家罗从彦而建,南唐时创建,恐为讹传)

南宋时理学大师罗从彦为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幸有豫章罗先生,受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故自有先生之学,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晦庵,由是海滨邹鲁,于斯盛哉!(《重刊罗先生文集序》)”。

元朝时由于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扶植与控制相结合政策,书院在此期间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朝初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间才又得以发展。

明万历七年(1579),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先后重修,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蜚声海内,象山先生陆九渊更是一代儒学巨擎。

训森注:明朝“三代五尚书”的福州人林瀚,曾为建在福建沙县的“豫章书院”,撰写过“豫章书院记”。该文抄录,挂在沙县豫章贤祠(省级文保单位)。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对书院亦较为重视,并对师长、士子两方面作了严格规定,强调人品为上的原则:“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并明令仿效白鹿洞书院“立之规条,以检束其身心”。在这种形式下,陈宏谋与郝硕两位巡抚分别从院规与院舍两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奠定了书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训森注:康熙年间,为江西南昌豫章书院请得“章水文渊”御书的白潢巡抚,在《南昌文征》中,留有《豫章书院记》。

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

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

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也是全国23个省级书院之一。

豫章书院后随罗氏家族文化名人的致力推广,很快在全国发展,形成以江西豫章书院、黔东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等全国性的罗氏宗祠书院体系。但今天,这四大书院均已名存实亡,黔东“豫章书院”便是贵州豫章书院的前身。目前,全国“豫章书院”只贵州这一家(训森注:现在至少五家)

公元2002年黔东豫章书院迁到省会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距市中心30余公里,占地30余亩,三面环山,绿水护绕,交通便捷,视眼开阔,是一个适合文化传播的好地方。建院 8年以来,建筑面积10000余平米。设有孝廉堂、务本堂、文会堂、明德堂、春晖堂、豫章讲堂、国学馆、黔学研究中心、禅学研究中心、豫章槐市、锁水阁、国学体验基地、新田村居产业中心等;内容含有贵州乡贤、二十四孝廉、历代中国文武状元、历代中国贤母教子故事、生命之源、传统文化乡村建设等文化展示。

书院宗旨是:为中华传统文化乡村建设、国学教育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推广国学教育,举办学术讲座与讲演,促进省内外学校交流与合作。全面整理当地民间文化资料,包括民族、民俗及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等,向外界积极传播贵州本土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瑰宝。

现有导师十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研究员2人,一级作家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研究范围涉及阳明学、魏晋玄学、训诂学、汉魏六朝文学、古典诗学及山水文化、贵州本土历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乡村建设等。是贵州最早提出“黔学”概念并着手黔文化研究的民间机构。

训森按:书院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华罗氏通谱》中没有单独卷章介绍,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时,有必要将各地各时期的与罗氏有关的书院专列。

显而易见,纪念宋理学家、朱熹祖师爷罗从彦的“豫章书院”,在罗氏各书院中是最著名的。

沉寂已久的“豫章书院”,现有五家在活动,江西南昌豫章书院、福建宁化豫章书院、福建沙县豫章书院、广州豫章书院、贵州豫章书院。

在习近平主席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国策的大背景下,豫章书院枯木逢春,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其中,贵州豫章书院便是其中佼佼者,值得其它豫章书院借鉴、学习。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9489

附:

访贵州豫章书院

2012年11月22日   贵阳新闻网

  特约撰稿    王大卫

  因省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王路平教授引见,认识了贵州豫章书院院长罗国淮。作为文化人,我一向对书店、书院、图书馆等知识文化实体,都有一种莫名的感情,于是,藉一次“拜师”活动机会,去了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坐落在我市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距贵阳市主城区约36公里。书院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藏书4万余册。

书 院建筑风格有些类似江南庭院,古朴、典雅、庄重,但比江南庭院大气、深挚、豪迈。书院大朝门内,触目所见,是8个雕刻在巨大石板上的篆书大字:孝、悌、 忠、信、礼、义、廉、耻。两侧分别塑立着贵州著名文化人郑珍、同治进士李端棻、清名臣丁宝桢等人物雕像。书院大门匾牌上,镌刻着李鸿章手书“豫章书院”四 个遒劲内敛、清逸孤傲的楷体大字。大门正对面,是豫章书院先贤罗从彦、罗伦、罗钦顺、罗洪先、罗汝芳五人的半立体塑像。塑像两侧,是贵州先贤录、中华孝廉 堂、生命之源、中国历代文武状元、中国历代贤母等图文内容。

豫章书院与宋明理学、阳明心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深厚的人文精神联系。

书院第一庭院,平坦宽阔,安静肃穆,可容纳三百人同时演习太极拳。庭院左侧,是一可供150人听课的大讲堂。讲堂门框上,是根据邬锡鑫研究员手书雕刻的“豫 章讲堂”四字,意气酣畅,风雅隽秀。第二庭院面积相对小些,一座构思独异,造型典雅的三层藏书楼“锁水阁”赫然屹立于中央。阁楼四周,小桥流水,奇花异 木,芬芳袭人。庭院两侧,一侧是学生课堂、寝室,一侧是务本堂、文会堂。

罗国淮为我讲述了书院的历史,以及筹建书院的目的、过程、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他说,大学毕业后,尽管已进入体制内,衣食无虞,但大学毕业后萌生的那个理想——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梦,一直萦系着他。

十二年前,翻阅家谱,获知祖先罗氏家族于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创建豫章书院的历史,倏然间,便有了一个明晰的方向和目标——恢复重建豫章书院。于是毅然辞去体制内工作,开始践行理想的艰苦跋涉。

践行理想是快乐的,也是艰难的。快乐是精神愉悦,艰难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亲力亲为。历时三年,书院雏形终于在乌当羊昌一座原私塾遗址上建立起来。私塾之前,是明朝屯军的军事学堂。因此,从学堂到私塾再到书院,沿袭的仍是一条文化主脉。

因罗国淮是豫章书院创始人罗天发的裔孙,为了纪念祖先,也为了秉承先贤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书院仍取名豫章书院。

建设书院的资金,是罗国淮与妻子李世珍和双方家人倾其所有积蓄,加上银行贷款筹集的。书院建成后,资金用罄,还欠银行十几万。罗国淮是自动离职,离职后已无 工资来源。书院建设过程中,李世珍也辞去工作,到书院帮助罗国淮。两人都无固定收入,书院一下面临了生存压力问题。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书院食堂“对外营 业”,并在书院东侧二楼上增开了几间文化娱乐室。

这一不得已而为之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书院缓解了困难。书院利用这项收入,相继开设了国学班、读经班,还不定期开设国学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到书院讲学,为受众讲授国学知识、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寻道、闻道、悟道、行道等文化体验活动。

书院的一个明智之举,是与省社科院、贵州大学等科研、教学、文化系统教授、学者合作。没有这些合作,书院是势单力薄的。比如,书院根据有关学者的思路与指 导,率先提出“黔学”概念,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黔学的教学、科研活动。书院为传播本土文化、中兴黔学,联合贵州文化、学术界专家、学者,成立了以研究黔学 为方向的研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贵州乡邦文化研究,并集结出版了一批有文化、学术价值的文献丛书。

为培养黔学研究后备人才,名誉院长王路平教授、特聘导师黄万机研究员,还在书院开设了黔学研究班,既做研究,也为学生开设讲座。

了解书院为传播弘扬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褐衣疏食鞠躬尽力,笔者十分感慨,但仍然咨询罗国淮一个储存在心里的问题:“你讲的中华文化,是不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你认为传统文化于当下中国有救赎意义吗?”

罗国淮说:“‘救赎’太重了,承担不起。国家建设与精神、心灵建设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政治建设,即体制与法制建设,后者是非物质文化建设。这是两个层面的建设。目前亟待加强心灵与精神建设。”

笔者问罗国淮:“读过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没有?如果读过,怎样看待法家与儒家?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都属中华文化,也都在传统文化框架内,你怎么处理这二者关系?”

罗国淮说:“读过。从政治和国家大背景看,我赞同法家以法治国的理念—— 一个国家怎能没有法呢?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文明内省。法与文明是并行不悖的。法是国家要有纪律、制度和规则,文明是社会尤其是人民要有礼、义、仁、信。而孙皓晖过分否定了儒家学说。”

“儒家政治哲学从本质上看,确实是保守的,尤其对国家制度建设而言,但我们应看到儒家文化对人性与精神建设即伦理道德建设的积极一面。国家与社会,要有适宜于 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政治建设,也要有适宜于人与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要有经济的崛起、政治的崛起,还要有心灵和精神 的崛起。”

罗国淮说:“书院传播、弘扬传统文化,也只是传播、弘扬有助于当下心灵、道德建设的部分。这个尺度,这个界线,我们会把握好。”

作为一家非体制内非盈利性质的独立文化实体,豫章书院为传播、弘扬本土文化、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攻苦食淡,尽到了心力。

豫章书院始创于南唐时期,与庐山白鹿洞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清朝时期,豫章书院在藏书量和建筑规模上,都达到了鼎盛时 期。后因历史和政治原因,四大书院都相继衰落了。羊昌豫章书院的创立,目前或是贵州甚至可能是全国比较大的民间独立书院。

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力量支撑,独立文化实体尤其是公益性独立民间文化实体,是一个苦涩、艰难的存在。因此,豫章书院能否如愿前行,实现罗国淮创办书院的理想,是难以预测的。

他说:“创办书院前,我与梦想共枕;书院建立了,发展到现在,包括现在与将来,也惟有与梦想共枕了。”

罗国淮没有悲观,也没有将理想精神化、抽象化。他说,他有悲观的N多理由,但再多的理由也不能提供出路。出路是要自己去探索和寻找的。

与罗国淮谈话间,笔者感知他心里内蕴了一种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悲壮浩叹。

对书院前景,罗国淮既怀抱希望,也有深藏不露的堪忧。他最忧心也常在思考的两个问题是:

——确立什么主流价值观?书院不能在多元文化交汇并存的状态下环顾左右摇摆前行,必须有明确前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完全依靠“对外营业”,从长远看是不可取的,会弱化、边缘化书院性质和形象;但没有“对外营业”,一俟资金流转困难,书院便会陷于尴尬境地。书院实际上是站在一个两难选择的路口。

对豫章书院的现状,以及不可知的未来,罗国淮在堪忧的同时,也有许多思考。不仅自己思考,也邀请专家、学者帮助思考,比如举行了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与的“书院精神及其现代发展方略”研讨会。

有堪忧和思考,豫章书院必有出路和希望。

20110528114005454中华八德路

20110528122118446内部场景

20110528121919257豫章讲堂

供稿:罗文骅    录入:罗训森     2015.12.20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