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复仁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咨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遗孤得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已,复使扩廓。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1368),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还占城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三年(1370)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刘伯温)同位。
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苍,(罗)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
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
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而,又召在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柱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明史》138卷·本传
注: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弘立馆,主要是褒奖刘基、罗复仁这两位老功臣。以左、右宰相虚衔称之。故白竹溪罗氏族谱称,罗复仁右宰相,楚国公,谅有据也。
据授刘基弘文馆学士诰称,奉天承运皇帝圣旨:腾稽唐典,其弘文馆之设,报勋旧而崇文学。以旧言之,非勋著于国家犹未至此。以儒者言之,非才德俱优安得而崇。
罗复仁:历朝赐服,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赐玉带者,自洪武中学士罗复仁始。
——《明史》卷67
太祖乃遣其故臣罗复仁入城招(陈)理,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陈)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郑123)
——《明史》
时安南、占城构兵,帝命翰林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谕令罢兵,两国皆奉诏。
——《明史》
罗复仁,名以存,号无心,又号楚均,江西吉水人,生于1306年,卒于1381年。
罗复仁是罗氏历史上少见的丞相,但除其本乡白竹溪罗氏外,其他罗氏子孙毫无所知,因此,有必要将其事迹,重新予以整理、立传,让后人有所知,有所感,有所得。
其少年时十分喜欢学习,尤其对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更加努力钻研。元末,天下大乱,他参加了反抗元朝的起义军,先投陈友谅,陈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但是,凭着丰富的历史等各方面知识,他断定,陈友谅这个人,不具备当皇帝的各种气质条件,而仅仅是绿林好汉,就果断地离开了他。当朱元璋攻占九江时,罗复仁杖策来归,朱甚喜,就留在身边当谋士。并跟随朱元璋,参加了惨烈的鄱阳湖大会战,朱元璋后来在写给罗复仁的信中,回忆了当时的战况:“炮声轰烈,若天雷之掩耳,诸军呐喊,虽鬼神亦神亦悲号也,自朝自暮,如是者,凡四。”在这四天的战斗中,罗复仁与朱元璋一直在同一艘船上,并提出许多及时、中肯的意见,朱十分感激他,说:“汝在舟中,实有定见,朕常书之于心,无日忘之。”经此一役,罗复仁已肯定地预测到,天下非朱元璋莫属了。“公顿首曰:今日事定矣。”
陈友谅战败后,罗复仁再代表朱元璋去劝降江西其他各郡陈友谅的部下。此时他的官职是中书谘议。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带残部困守武昌,朱元璋想招降他,派很多使者去,都遇害了。因为复仁是陈理过去的朋友,并曾经是陈友谅的部下,就派他入城去招降陈理,并且说,陈理如果投降了,可不失富贵。罗复仁回答:“如果陈氏的遗孤能够保住首领,我以后可以不食言,那么,我去后,就是死了,也不遗憾了。”朱元璋说:“你去,我不会误你的事。”复仁就来到武昌城下大哭,陈理闻报大惊,派人把他接进城里,见到陈理后,复仁还是拉着陈理大哭。陈问罗,是何缘故如此,复仁把朱元璋的意思说了,陈理亦心动。复仁乘热打铁,继续劝说:“大军所向,摧枯拉朽,如果你不投降,朱元璋攻破城后,就会屠城,城中老百姓有什么罪,却要陪你去死?”陈理赞同了复仁的说法,就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了。此时,他的官职迁为国子助教(从八品)。是地位低下的小文官,但朱文璋因为他的年龄大了,特别赐他小车出入,每次宴会,接见,赐他坐位食饮,算是一种破格的待遇了。
再派他出使扩廓,而以前派去的使节,大都被扩廓拘留了,罗复仁去以后,议论有理有节,慷慨陈词,唯独他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安全返回。因功擢升为编修,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前往湖广,江西各地游说,并出使北方,为各地起义归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
洪武二年(1369年),安南与占城两国争端,安南侵占了占城的土地,占城向朝廷投诉,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命复仁出使,前往调解。(圣旨原文详见诰敕文。)使安南归还所占之地。安南王服从了中央政府的调解,所以复仁返回时,赠送了许多金贝、土特产等贵重礼物,但都被他谢绝了。他在安南出使期间,德威并重,晓之以理,交人敬服、感惠。立祠以祀之。(交:交趾,安南,今之越南。)皇帝听到此事后,十分高兴,认为罗复仁是一贤人,所以,出使还朝后,于洪武三年,设置了弘文馆,拜他为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刘伯温)同位,即为朱元璋的左、右手。在皇帝面前,他直率地分析政治上的得失,而且讲的是江西方言,土腔十足的官话。朱元璋十分欣赏他的率直,不顾君臣之礼,直接叫他“老实罗”,而不称他的名、字、号,可见关系之亲密。
有一次,朱元璋驾幸到他的家里,他的家在一条偏僻的小巷里,太祖来了,他正好自己在粉刷屋壁,急忙叫妻子搬椅子给皇上坐。朱元璋说:“贤士岂宜居此。”就叫工部在城里给罗复仁造了一座丞相府第。
天寿节,他写了一篇“水龙吟”的诗赋,献给皇上,大致内容是歌功颂德的话居多,皇上十分高兴,赏赐颇多。皇上又叫他再和一首,重新加以赏赐,他看皇上兴趣很高,不肯放他走,就在宫中,陪皇上一夜,又作了一首守岁诗。可惜这些诗文,今不得见。族谱中仅留下朱元璋在南京建宫殿时,罗复仁写的上樑文。
功成名就,激流勇退,罗复仁请求退休,获得朱元璋的批准,硃批其子孙世袭伯爵,(刘伯温亦封伯爵。)特赐一品官,送赠两名侍姬及玛瑙,珠宝、皿器、铁柱杖、裘马等大批贵重物品。另外,特别赐一件大布衣,在衣襟上题词:
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汝布衣,放归田里。
不久,又十分思念他,亲自写信请他再来北京叙旧,该信可谓声情并茂,言之切之,族谱中保留的原文,充分证实了他们两个亲密的君臣关系。(详见诰敕文)
到北京后,又奏减江西税赋,留滞三个月,为家乡最后做了一件好事。有“玉堂唱和稿”著作留世,但今天已查寻不到,甚为憾事。
(二十五史明史,江西通志、吉安府志、吉水县志均有传。本会整理)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博览经史,尤通天文书,初伪汉辟为翰林编修,复仁知友谅盗雄,非帝王器,遁去。壬寅,大明兵取九江,复仁杖策来归,太祖(朱元璋)甚喜,置左右。癸卯,从破友谅于鄱阳,赍蜡书招索临,吉、赣诸郡,甲辰,友谅子理,固守武昌,不下。命往谕降之。擢国子监助教,以老故,赐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食饮。丙午,使山西,反复以天命人心晓喻之,扩廓感悟。洪武元年,迁翰林编修,二年,赍诏,谕安南归所侵地,安南遣金贝、土物甚多,却之。太祖闻其事,益义而嘉之,随拜弘文馆学士。复仁敦茂简朴,若草野倨侮,而胸中了了。
太祖与谈,率意陈得失,无所顾避,常操南音以对,太祖顾贤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尝幸其第,复仁方操涂具完壁,急呼妻抱兀坐上。上曰:“贤士岂宜居此。”命工部赐第城内。
遇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阙以献。上悦,厚赐之。寻乞致仕,许之陛辞。赐大布衣,题其裙曰: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汝布衣,放归田里。
久之,复召,乘传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军籍等事。上邻其老,留三月,乃赐玉带、铁杖、裘马、食具遣还于家。
复仁从容侍帷幄,隐玉于璞,深受上知,始终无替,以寿考终。
有“玉堂唱和稿”,行于世。
——罗大纮考辑,《明万历吉安府志》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5.6.9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