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中华罗氏文化

编委按:

志钧宗长已八十四高龄了,尚思索“中华罗氏文化”的内涵,可敬可佩。希望更多的宗彦,能从不同角度,各自阐述对“中华罗氏文化”的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不断深入的研讨,将有助于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另,凡是署名论文,其观点、史料真伪,本会尽量注、按,但文责仍需作者自负。

概论中华罗氏文化

                                                                                                                 罗志钧

在全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数量排列,我们罗姓居第18位。和各个姓氏一样,我们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几千年来,罗姓人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长期生活积淀所形成的精髓,就是中华罗氏文化,简约概括是:忠于国,廉于政,孝于父母,勤于耕读,敦于族,睦于邻。这是我们罗姓人共有的魄,共同的魂。

 一  、忠于国

有云:国若人之体,人若体之毛;国之不存,毛之焉附?国是我们共同的载体,不可或缺。忠于祖国,从来是我们罗姓人的家传祖训。

罗氏最早的祖先句芒,是伏羲氏的辅佐,发明捕鸟的罗网;祝融传六十世至匡正,是周王朝捕鸟献天子祭祀的武官,因有功勋,封罗国公,国于宜城。公元前537年,罗国传24世,被楚所灭。又历传7世至凌甫公,入仕于秦,屡建殊勋,秦献公授爵封邑,他俱辞不受,恳秦助兵伐楚,夺回宜城,历230年而复国。(注1)。凌甫公传10世至罗君用,官武陵令,督运官铁,没于洞庭;二子珍珠,珍十二岁,与姐循崖呼号,哭寻父尸不得,皆没于水。其事感动邑人,长沙太守上奏朝庭;汉高祖封君用遗子罗珠为治粟内史,后迁升参军知政,官拜相国(编者注:罗珠官职未见正史、方志记载,待考)。公元前188年,因吕后临朝乱政,罗珠隐居西山,种植罗汉柏,自号罗汉,以表“不忍忘汉”之忠。(注2)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代代都有无限忠于国家的罗氏人物,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伟大贡献。五代枭雄罗绍威,看到唐帝天命已尽,力劝朱温即梁帝位,成为开国元勋。(注3)。罗彦瑰参与陈桥兵变有功,并力挺赵匡胤黄袍加身,扶佐宋朝诞生。(注4)。明代罗复仁,冒着极大风险,直言说服陈友谅归顺朱元璋,建立明朝,他一生直朴,累建功勋,明太祖称他为“老实罗”,屡赋使命,数赐重赏。(注5)。共和国开国元帅罗荣桓,英勇善战,忠心为国,毛泽东为他写的悼念诗曰:“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总相违。···今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可见罗元帅于国之忠,感人至深。(注6)

罗姓人忠于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者层出不穷。太平天国罗大冈,“剽迅如风,骁勇如龙”,一连攻克全州、岳州、武昌、九江、安庆,直至占领南京,封为奋王,最后战死沙场。(注7)。天津总兵罗荣光,镇守大沽口炮台27年,把大沽口建成“天下第一海防”。1900年他已67岁,八国联军来患,气势凶凶。本来这时他已升迁新疆哈什噶尔提督,部将劝他即赴新任,既可表忠,二可保官。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奏请留任,并宣誓:“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立即与八国联军血战,屡挫敌舰,终因援军未到,壮烈牺牲,顿使河山痛泣,天地含悲!(注8)

这样的人物,在罗家史册上举不胜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罗氏子孙血染的风彩,永放光芒。

二  、廉于政

政,是治理国家的事务。参与治理国家的事务,叫从政。从政既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也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权力。手中有权,就一定要廉;绝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营私。这是千百年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政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贡献于国于民,也可以伤害于国于民。曾几何时,贪腐之风,似瘟役般袭卷政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成为祸国殃民的公害。清正廉明,从来是国人追求的理想目标。我们罗氏不乏这一方面的典范。

广东梅县罗芳伯,于乾隆37年结伴出海谋生,在西婆罗洲三巴登陆,先教书,后采金。不久便成大业,前来归附他的华侨日多。他于乾隆42年创建“兰芳公司”,数载经营,办成管辖数十里范围的采矿实体,成为自卫自治的一个准政权,有人干脆叫它“共和国”。可他以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寻,以“为公不为私”为宗旨,大小首脑,选举产生;应行兴革,概由群众公决。众议“罗芳帝国”国名,并由他出任国王,他却一一否决。他把公司首脑,定名“大唐总长”,内部以“大哥”相呼。后经数年整军经武,疆土竟达婆罗巴洲之半,人口近百万。他尝言:“乐民之乐者,必当忧民之忧;受民之奉者,必当治民之事”。他视帝王为浮云,帝制为朽物。声望极高,众人拥戴,其“共和国”竟历108年。(注9)

湖南湘潭罗典,乾隆21年和27年,分别出任河南乡试副考官和主考官,为国选才,不遗余力,十个昼夜看完五千多份试卷,毫无疏漏,唯才是举。河南人说,经他两选,中州人才,网鲜遗珠。离任前,所取众多知名之士,送他很多土特产,他一概严词拒绝。乾隆35年,罗典授工科给事中,一部属贿以三千金,他严辞拒受,并痛加惩诫。嘉庆三年,湖南乡试,考官舞弊,在罗典学生彭莪考取第一名的试卷上,把名字换为大盐商儿子傅进贤的名字。罗典发现,气不可遏。傅家于慌忙中,许彭莪以万两白银,巡抚再加许纳捐道员,企图蒙混过关。罗典坚决拒绝,秉公上奏。最后以巡按革职留用,考官与傅生均以重刑告终,震惊朝野,警示深远。(注10)

唐代诗人罗隐,虽然他一生从政时间很短,但处处显示他为人清廉的品格。他原名横,少年即以诗名,因讥评现实,连唐明皇也敢讥讽,为统治者所忌,十举进士不第,因而改名为隐。他的诗,语言明快,笔锋犀利,讽喻时弊,创意深刻而又新颖。他写了一首赞颂夏州胡常侍的七律,其中第三联是:“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意境超凡脱俗,即使到了今天,也不失为反腐倡廉的格言。(注11)

三 、孝于父母

父母,是人之所出的根。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摸爬学走,再到识字做人,全都是父母辛辛苦苦,一手扯拉而成。父母对每个人的养育成长,都有说不尽的恩。每个人都要知恩、感恩、报恩,通过多种形式孝顺父母。罗姓人十分讲究孝道,每个家庭都有有形或无形的《家规》、《家训》、《家范》,从小就向孩子们灌输孝的品德,确立以孝为先的思想。所谓以孝为先,就是以孝来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孝,首先表现在对父母的报答感恩上,然后推而广之,自然知道做人要尊师重道,尊长老,爱幼小,睦友朋;遇事做人,都有礼、有节、有爱,有秩,由此再扩大到对国家、对民族、对群体,都似对父母那样的具有爱心,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故人们公认:万事人为本,百善孝为先。

罗氏《家训》告知族人:“生我劬劳,提携捧抚,罔极恩深,损躯难补。朝夕温恭,殷勤寒暑”。“羊能跪乳,乌能反哺。惟人最灵,谁无父母”。(注12)。罗君用没于洞庭后,其子女沿湖寻觅,以身尽孝,子珍封“孝感候”,女封“孝烈妃”。皇赐金匾:“一门忠孝”。(注13)

晋代罗企生、罗遵生兄弟,兄被桓玄所执,誓言“宁为司马鬼,不为桓贼民”;弟侍奉母,朝夕相处,事事恭亲,慈母归山,守墓三年,不解衣带。“兄为晋殉节,弟事母抚侄”,一门忠孝,世属罕见,成为世代闻名的典范。(注14)。唐太宗敕文“忠臣孝子坟墓量加封护”,以旌忠孝。(注15)。宋徽宗敕赐企生庙额“大忠”、遵生庙额“大孝”。(注16)。代代有人为他们兄弟赋诗,赞美不绝:“兄为君兮弟为亲,一忠一孝各成仁。载观柏下荣旌额,家国原来一理真”(唐·罗寅);“弟安胡母期昌后,兄抗桓玄肯弃身。忠字堂堂光上国,孝名赫赫重儒绅”(宋·罗成用)。(注17)

明代罗洪先,嘉靖8年中状元,授修撰,即请告归,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父丧,遵古制,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母忧,亦如之。(注18)

今人企业家罗胜前,孝行有加,因感悟而作《孝歌》,七言韵文48句,句句感人:“人生百善孝为先,不孝人生莫叫贤。孔子孝经存大义,牛郎至孝动神仙。古来圣贤皆孝子,盛世朝廷举孝廉”。他列举了多种孝行之后,又说“慈母恩深思永报,家严德厚沐心田。恩德无私唯孝敬,功名事业孝行先。”“不寄来生还父母,只言本世孝心坚”。“不孝无颜天地间”。(注19)

四 、勤于耕读

耕读为本,是我们罗氏的家风。简单说来,耕和读,都是谋生的手段。民以食为天,在过去,一个人只要会耕地,就可以生活;在现代,耕的概念扩大了,教书曰舌耕,写作曰笔耕,耕可扩大到一切劳作领域,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创业经营,包罗了一切事业。人们只要勤于劳作,都可以取得财富,创造美好的人生,并给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光耀史册,受人尊敬。读书是谋生的另一手段,人们初到这个世界,懵懂无知,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古往今来积淀的精神财富,去创造辉煌的事业。古代开科取士,读书可以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取得美好生活;近代通过读书,能文能武,能工能商,有着最为广阔的前景。成人以后,耕中有读,读中有耕,二者融为一体。耕读之要害在乎勤。罗姓人于耕读中,总是在勤字上大做文章。埋头苦干,埋头苦学,是做好一切事业的前题;苦干苦学,巧干巧学,更显智慧才华的高下。那些耕读之胜者,总是令人仰慕,成为人们的楷模,历史歌颂的强者。

在耕与读的长期博奕中,我们罗氏有“三贤”,挤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殿堂——曲阜孔庙之中。那里供奉着以孔子为首的159位历代圣人与贤人。其中有罗从彦、罗钦顺,罗洪先已获得候选提名。这三人,是我们罗氏致力于耕读的最杰出的代表。(20)

罗从彦,北宋今福建沙县人,思想家和理学家。出身于“数代进士踵门”。青年时期,走洛阳,拜程颢,受学杨时之门,静心于学,学以论道,继承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华,著《豫章文集》17卷,录入《四库全书》。杨时有“立雪程门”的故事,罗从彦有“豫章先生”的美称。他们读书汗牛充栋,论道著作等身。其《遵尧录》(详豫章文集二至九卷)以“祖宗故事”为题材,概论14位帝王将相治国的理念,成为北宋治国历史的总结。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哲学思想,和“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的政治理念,后来由他的学生李侗传至朱熹,发展成为明代理学的最高峰。(注21)

罗钦顺与其弟钦德、钦忠三人皆为进士,并称为江西“三凤”。他自幼好学,独处一斋,读书习字,未尝轻出。弘治6年中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朝退闭门读书,力矫士子放逸之风。官至礼部和吏部尚书。其治学力于穷理、存心、知性。晚年退居家乡,埋头著书立说,《困知记》六卷,穷一生之力,格物致知,独辟蹊径,建立起唯物主义哲学,既批朱(熹)、程(颢),又批陆(九渊)、王(明阳)的唯心主义哲学,成为独树一帜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注22)

状元罗洪先嘉靖18年复出,召拜春坊左赞善,因世宗皇帝称疾久未上朝,他上《东宫朝贺疏》,请皇太子来岁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世宗大怒,视为忤旨,被罢为民,乃归乡耕学著书。他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弓,考图观史,上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下逮阴阳、算数,无所不精。至于人才、吏事、国计、民情、皆特意咨访。他学问深邃,著有《冬游记》、《念庵集》,皆录于《四库全书》。为他人出版《文山集》《一峰集》。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地舆学家,其地舆图是我国第一部分省图,成为明代绘制地图的唯一蓝本,享誉全世界。至今流传他18首警世诗,语言明快,脍灸人口,彰显他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的状元底气。(注23)

“三贤”之外,罗氏耕读楷模多多,不胜枚举。小说家罗贯中,写过三本杂剧,还有《隋唐志传》,《五代史演义》,参与了《水浒传》的编著。其中最突出的是,以非凡的智慧,写出了《三国演义》那样极显才华的巨制鸿篇,成为用于治国可以安邦,用于战争可以致胜,用于工商可以致富,全世界广为流传,人们无不赞佩他纬地经天、韬光隐晦的王者之才。(注24)

五 、敦于族

族,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具有共同血缘的一个姓氏的一支人。血总是浓于水,族总有说不完的亲。罗姓人敦厚于族,是通过祭祀、族学、家庙、族谱等形式,把族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清明祭祖、谱成祭祖、冥寿祭祖,等等形式,祭祀共同的祖先,既可尊敬逝者,又可拉近存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祭祀在族人中长盛不衰。特别是通过吟唱那些有韵的精辟祭文,最能激起亲情的震撼,引发心灵的共鸣。

罗姓历来重教兴学,书香绵远。过去因为国家教育不发达,在罗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族校颇为兴盛。由族上筹措资金,甚至用祠堂家庙作为校舍,为族上为国家培养人才者,屡见不鲜。

家庙或宗祠,是敬宗收族,祭祖、团聚、议事的场所,庄严肃穆。尤其是那些精彩夺目的楹联,感人至深。如宿松罗氏祠联:“汉相司农裔,宋儒理学家”。沙县罗氏祠联:“一门双进士,三代九将军”。金寨罗氏祠联:“万藻文章,一峰理学;两生忠孝,四谏勋名”。(注25)。谕德堂罗氏家庙联:“承祖宗一脉家传,惟忠惟孝;教子孙二行道路,曰读曰耕。”这些楹联,子孙们看了,无不受到教育,肃然起敬,感到几分骄傲和鼓舞。

族谱是罗姓人敦于族的最主要载体。在历史上有着极为光辉的一页,大文豪苏东坡、欧阳修为之写赞诗(注26);大文人杨万里、文天祥、朱熹为之作谱序(注27);民国时期,贵州罗启疆中将族谱,获得国民政府主席、委员长、行政院长等要员19人的题词(注28)。真是:堂堂大手笔,蓬筚共生辉。我们罗氏,通过修谱,敬宗收族,上溯始祖、初祖或支祖,下联所有现代的子孙,形成一个完整鲜活的族群,每个族人产生感情上的亲和,于无形中增强凝聚力。罗氏族谱始于宋代,而以清代最盛最完备,大致四五十年编修一次。最近十数年来,由于改革开放,视野开拓,走出国门,迁徒他乡的人,越来越多,寻根问祖之情,强烈萌生,因而修谱之风大兴。手有一册家谱,是人们最大的渴望。尤其是国家重视,把族谱与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组成部份。正确修好家谱,正确使用家谱,对于发展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统一祖国大业,以及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各个世系的罗姓人,不但积极修好族谱,还于20世纪九十年代,由广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罗进,最先提出修撰《中华罗氏通谱》的动议。这是继千多年前罗隐和罗绍威,提出全国罗氏通谱后,千年一遇的难得机会,立马得到各地罗氏纷起响应。但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谁能担当《中华罗氏通谱》的主编?经过一段相当的角力,最后由识力、财力,体力、毅力诸多要素全备的福州罗训森,独占鳌头,获得《通谱》主编的桂冠(编者注:有关情况,参见“罗氏人物研究”栏目“浅议《通谱》主编”及附录中有关资料),于2001年开始,举国罗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于2007年完成编纂工作。这部具有737万字的通谱,含盖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甚至包括全世界各地罗氏的文化历史,光辉业绩,见诸于国人的第一部姓氏通谱。它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把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各地方志,和广大罗氏的文献、名人、世系史料,旁征博引,汇总起来,精心编纂而成,囊括了鸿儒硕彦、王侯卿相、将帅武勇、仕进佳话、诗文名家、能师巧匠、以及各行各业的罗氏精英。是五千年来罗氏子孙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光辉史,也是罗氏历代子孙前仆后继的奋斗史,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最好教材。

作者注:网上获悉,广州有宗亲,于2002年印刷450万字的《中华罗氏通谱》,于新华书店发行,我未读过,未予置评。

编者注:广州宗亲编纂之三册版《中华罗氏通谱》,乃内部批准印刷,并不能在新华书店发行。网上信息,可真要小心核实。

千年一遇的《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历经艰难险阻,无须讳言,在有关宗旨、指导思想、如何贯彻执行罗元发老将军讲话、题词精神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本会初期有过相当激烈的争论。

现在,《中华罗氏通谱》已于2007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大局已定。本会将遵循罗青长宗彦“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精神,强调同姓《通谱》,淡化学术观点争议,动员、团结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共襄盛举!

近年来,各地罗氏创建《中华罗氏通谱网》、《罗氏通谱网》、《罗氏家园网》,或罗氏宗亲QQ群,彼此联系交流。再加上各地罗氏文化研究会,文化联谊会等,应运而生,全国罗氏寻根问祖,感情交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便捷而又密切。

六、 睦于邻

邻,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群体。每个人若能和大家友好和睦相处,社区平静,社会安定,国家稳定,共同进步,生活美好。故睦于邻看似小事,实则是大事。罗姓人在家训家规中,十分重视这一点。罗氏《家训》的“信朋友”条目说:“同类为朋,同志为友,有无相通,守望相助,然诺勿欺,订交勿苟,白头如新,握手话旧,况在士林,择交某某,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注29)。如何做到睦于邻,各有各的方式,各有各的故事,在各地罗氏中,俯拾即是:

湘潭明代人罗瑶,富甲湘中,生活俭朴,急公好义,当年倡修湘潭县城,捐资占半,人称瑶半边;他慷慨济贫,受惠者万计。茶陵少年张治,行乞瑶家,经收养教读,官至太子少保、尚书、大学士,于今他的墓旁高耸的牌坊“崇义坊”,就是嘉靖皇帝旌表敕建。(注30)

又如宁乡罗氏竹田房支祖万华公,英年早逝,其妻简氏守寡57年,活到87岁。她节衣缩食,乐善好施,独资在自家门前修了一座石桥,来往行人,赞口不绝,地方官次,夸奖有嘉。当地士人,立碑于侧,上刻绝句,赞扬其事。其一云:劲节深仁孰与俦,石桥长镇水长流。碑垂简氏名恒在,载德怀仁不记秋。其二云:河水汤汤昼夜流,石桥长映楚江秋,即今冠盖歌如砥,雁齿嶙峋万古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等事,只能算是区区小事,无足挂齿。但它跨越时空,产生的长期效应,却往往令人难以估量。(注31)

还有扬州八怪之一的罗骋,性刚正不阿,喜打抱不平。某天,他看到扬州城里一个裁缝店的张家姑娘,因为长得美丽,屡遭盐运使衙门几个差役调戏欺凌,竟将她抓入衙内。罗聘上前评理,反被衙役打了一顿,气得通夜不未眠。这天晚上,他画了8幅《鬼趣图》,把那朴朔迷离,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画得活灵活现,犹如一组现代漫画,无情鞭挞着社会的黑暗。第二天一大早,把它贴到盐运使衙门对面墙上,引来大批看客,一致拍手叫好。使得盐运使衙门极端恐慌,坐立不安,便买通县官,把罗聘抓上公堂,严词责问。他慷慨陈词,理直气壮,自称是蓬莱岛上花之寺僧脱俗成仙的和尚,在玉帝驾前专管阴司,无论白天黑夜,都可看见各色历鬼诸般形象。把县官衙役,吓得毛骨悚然,有的当场昏倒,有的不知所措,只得把张家姑娘放了出来。这罗聘尽管这般滑稽幽默,可他一生极为清苦。他好似专为别人活着,从不考虑自己。如果他不管别人,凭他那手好画,尽可腰缠万贯,可他却是:一身道长,半世饥躯,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劳苦大众群体之中,休戚与共,乐在其中。(注32)

七、 结语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罗氏之所以忠于国,廉于政,孝于父母,勤于耕读,敦于族,睦于邻,是基于对国家、父母和群体的感恩。西方人有感恩节,知道感恩;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更懂得如何感恩。罗姓人有一种天赋的包容,能自觉地把“取的人生”变为“给的人生”;宁肯天下人负我,而不让我负天下人。国家、父母和群体,对于每个人都有恩;我们要通过勤于耕读,实现理想,来实现忠于国、孝于父母、敦于族、睦于邻的夙愿,自觉地向国家、父母和群体,感恩回报。

我愿源远流长的罗氏文化,流芳百世,光灿千秋,屹立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林。

 

注释:

1,《中华罗氏通谱》P51(编者注:远古世系仅作参考,不宜作为史料引用)

2,《通谱》P56

3,《中华百家姓氏(罗姓)通史》P111

4,《通谱》P320

5,《通史(罗姓)》P118

6,《通谱彩页》P4

7,《通谱》P337

8,《中华百家姓氏(罗姓)通书》P164

9,《通书》P155

10,罗立洲《东塘诗文集(一)》P286

11,《通谱》P2146

12,《通谱》P1807

13,《通谱》P56

14,《通谱》P371

15,《通谱》P1454

16,《通谱》P1437

17,《中华百家姓氏诗(罗氏卷)》P1、P6

18,《通谱》P178

19,见《宁乡罗氏宗亲网》

20,《中华罗氏通谱内刊第七期》P50

21,《通谱》P165

22,《通谱》P169

23,〈通谱〉P178

24,《通书》P173

25,《通谱》P2356、2365

26,《通谱》P1274、1288

27,《通谱》P1270、1278、1283

28,《通谱第六册》P117——129

29,《通谱》P1807

30,《东塘诗文集(一)》P281

31,《宁乡谕德堂罗氏竹田房谱》P6

32,《通书》P178

                (作者:宁乡谕德堂罗氏36派裔孙,2014年7月15日)

附:罗志钧简介

 

罗志钧,男,1930年4月生,湖南省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末长沙王罗弘信三十六代裔孙。1950年肄业于湖南省立一中二年级。旋即参加革命,195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省市首脑机关工作44年。历任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工交办副主任、市建委副主任、市人大副秘书长、市人大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以及市一届政协委员,市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1993年退休。继续从事诗词创作活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理事、南楚诗社副社长、市党史联络组成员。

主要著作:

1. 《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述评》,被评为1987年度优秀学术论文。

2.  主编《株洲市人大志》,1992年湖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3.  主编《一代师表——姜国芬》。

4.  出版格律诗词《杖乡集》、《杖国集》。

5.  出版散文集《风光无限》、《心香一瓣》、《墨香居漫笔》和《墨香居随笔》(中国文联出版社)。

6.  创作格律诗词在《华夏吟友》、《二十世纪词苑大观》、《中华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新千家诗》、《中华诗魂》、《近五十年寰球汉诗精选》、《中华当代边塞诗词选》、《黄鹤杯诗词楹联荟萃》、《中华百家姓氏诗词·罗氏卷》等大型书刊发表。

此外,还有书评:《耐得寂寞的墨香居》,见1998年1月11日《株洲日报》;《浓浓墨香绕夕阳》,见2001年5月30日《株洲日报》;《文贵真诚真情》,见2002年1月23日《株洲广播电视报》。

供稿:罗胜前    录入:罗训森    2014.7.19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