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畏立言,九代修谱
——寻根之路(2)
【洋头罗含书院(筹)2022.4.14,福州讯(罗训森)】 1997年未,继北京、安徽寻根之旅后,整理行装,踏上最重要的江西吉安吉水寻根之路。
据现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市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口传历史:始迁祖罗应祥,江西吉水人,元末,随族中长辈罗复仁参加明军。因战功卓越被赐土地,即今之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市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
永乐初年,他回吉水老家,参加罗复仁从孙罗汝敬得中进士庆典后,没有再回封地洋头村,随行人员仅带其腰带回村,说:吉水老家人说没有儿子是不能认祖归宗。应祥公少小离家,乡音已改,与当地族人无法沟通,无法说清开枝散叶有三个儿子传宗接代而屈死故乡。现洋头村应祥公墓,称为“带子墓”,默默地述说历史的悲哀。
笔者携带《洋头罗氏族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介绍信,走访吉水县县志办,询问:明初,哪个吉水罗氏家族有能力为难七品官员罗应祥的认祖归宗。清乾隆间为难武庠生出贡的罗宪灿认祖归宗?县志办朱文新主任说,不用再找了,只有竹溪的罗复仁宰相家族。随之,通知竹溪人罗联芳同志(曾任县政府秘书,现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罗海英乃其孙女。2004年,罗联芳四人带重修的《桃林竹溪罗氏族谱》,到访福建沙县《中华罗氏通谱》总部,住约十天),带笔者前往盘谷乡竹溪村。
竹溪村很小,亦是全村罗氏,当年,住在村委会,在各家吃“派饭”,乡亲们的热情,至今难忘。《竹溪罗氏族谱》,当地仅存第一册,却是最重要的一册,大量兄弟姓氏历史名人的谱序,经考证全部真实,这些历史名人的文集中,还保留许多珍贵的罗氏史料,佐证吉水竹溪当地罗氏辉煌的历史。
在吉安市档案馆,笔者见到吉水人、时举人罗大纮任编委的《吉安府志》,用数天时间抄录吉安府各县罗氏史料,对吉安吉水的罗氏历史文化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认识到洋头罗氏历史文化来自吉安吉水罗氏。
《竹溪罗氏族谱》创修者宋代罗茂良,字季温,号竹谷老人,杨万里及时宰相周必大均称其为乡间大儒。竹谷老人主编族谱,得力助手是其两个同科进士的儿子:罗应雷和罗大经。
宋代理学家罗大经编著的《鹤林玉霜》,学术界公认的史料笔记。其记载了朱熹老师李侗的老师罗从彦,当年从福建到江西吉水参加修谱盛事,在“好人好事”条目,留下了罗从彦在他家泼墨题词: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罗从彦正是回祖籍地参加“竹谷老人”组织的修谱活动中,撰写了著名的家训文章:《诲子侄文》。
“畏天、畏地、畏人”,罗茂良的“三畏”学说,深得世人认同认可,杨万里在为罗季温之谱撰序时,言曰:
余不家食者十数年。季温益潜心于理学,著有《丛竹稿》若干卷,取正于余与丞相周公必大。观之所撰《畏说》,胥叹其有不可及处,此其言之立也。若夫德之立,足以尊族人,化乡里,贻后世,俾用于世功之立,不难矣。余谢事之暇,乃以所编之谱,嘱引其端。于乎!先世之种德也,深后世之流芳也。远季温所造就有如是。是以赞其族之蕃衍昌大,常显而不晦矣,虽世守之可也,余复何言!
“畏天、畏地、畏人”,罗茂良的“三畏”学说,为产生朱元璋称弘文馆学士、楚国公罗复仁为“老实罗”,毛泽东称开国元帅罗荣桓为“老实罗”的罗氏家风,提供了理论指引。
“开国宰相府,理学亦世家”,吉水竹溪罗氏“忠直堂”大门对联,昭示:先世种德,后世流芳。杨万里的哲学预言实现了。
自楚国公罗复仁开始,就重视家族史料的收集,在《竹溪罗氏族谱》中,存有朱元璋写给罗复仁的信,堪补国史之遗漏。
罗复仁从孙罗汝敬,不靠祖荫,努力奋斗,考中永乐二年进士,深得吉水人时任《永乐大典》总裁、大学士解缙赞扬。
罗汝敬累官至工部侍郎,他在职期间,遍请大学士们为《罗氏族谱》撰序题词,为《竹溪罗氏族谱》打下深厚的史料基础。
罗汝敬的孙子罗璞,从贵州参政职位退休后,集中数名罗氏贡生,正式编纂竹溪、桃林、樟树下《罗氏族谱》。
历经九代,族谱告竣,其质量之高,可想而知。
如此高质的《罗氏族谱》,也有缺憾,竟遗漏明探花、从祀孔庙罗钦顺的谱序。幸好罗钦顺的《整庵文集》,录有该文,弥补了吉水竹溪罗氏的历史遗憾。
在吉安吉水寻根一个多月,幸获罗联芳代表竹溪罗氏赠联相送。
贺福建闽清洋头罗氏修谱:
吉水流闽山,吉州达仕境;
忠直时思堂,忠厚可传家。
江西吉水忠直堂罗氏罗联芳
书于丁丑腊冬,忠直堂旁
赠洋头罗氏十九代孙训森:
开国元勋府,名臣理学家之后;
延平城把总,太湖知县事之裔。
江西吉水盘谷白竹溪罗联芳
书于丁丑腊冬,家中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遍查文物稽载籍”(卢美松《中华罗氏通谱》序),笔者完成了洋头罗氏十九代人认祖归宗之夙愿。
父子传承罗洪先,祖孙共力九代人。吉水罗氏的家风,为《中华罗氏通谱》树立了典范。
儒学历史文化,优秀传承体系。本会常务副主席、北京307医院原院长罗卫东将军(文职)为洋头罗含书院的题词,概括了罗氏悠久的历史文化。
注:本会人员的祖籍很多都可追溯至吉水,即晋之罗含,唐之罗隐、宋之罗从彦等先哲先贤之后。
附:《鹤林玉露》“好人好事”、“畏说”条目
好 人 好 事
豫章旅邸,有题十二字云:“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邹景孟表而出之,以为奇语。吾乡前辈彭执中云:“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亦名言也。
畏 说
先君竹谷老人,早登庆元诸老之门,晚年以其所自得者,著《畏说》一篇。其词曰:“大凡人心不可不知所畏,畏心之存亡,善恶之所由分,君子小人之所由判也。是以古之君子,内则畏父母,畏尊长,诗云‘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又曰‘岂敢爱之,畏我诸兄’是也。外则畏师友,古语云‘凛乎若严师之在侧’,逸诗曰‘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是也。仰则畏天,俯则畏人,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又曰‘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是也。夫惟心有所畏,故非礼不敢为,非义不敢动。一念有愧,则心为之震悼;一事有差,则颜为之忸怩。战兢自持,日寡其过,而不自知其入于君子之域矣。苟惟内不畏父母尊长之严,外不畏朋侪师友之议,仰不畏天,俯不畏人,猖狂妄行,恣其所欲,吾惧其不日而为小人之归也。由是而之,习以成性,居官则不畏三尺,任职则不畏简书,攫金则不畏市人。吁!士而至此,不可以为士矣,仲尼所谓小人之地忌惮者矣。夫人之所以必畏乎彼者,非为彼计也,盖将以防于心之纵,而自律乎吾身也。是故以天子之尊,且有所畏,诗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书曰‘成王畏相’,孰谓士大夫而可不知所畏乎!以圣贤之聪明,且有所畏,鲁论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孰谓学者而可不知所畏乎!然则畏之时义大矣哉!余每以此自警,且以效切磋于朋友云。”先君此说出,一时流辈潜心理学者,咸以为不可易。余同年欧阳景颜跋云:“造道必有门,伊洛先觉,以持敬为造道之门,至矣,尽矣。盖敬,德之聚也。此心才敬,万理森列。此身才敬,四体端固。繇勉强至成熟,此心此身,敛然法度中,可以为人矣。然世之作伪假真者,往往窃持敬之名,盖不肖之实,内虽荏,而色若厉焉,行无防检,而步趋若安徐焉。识者病之,至有效前辈打破敬字以为讪侮者,又有以高视阔步,幅巾大袖,而乞加惩绝者。一世杰立之士,欲哀救之而志不能遂。近世叶水心作敬亭后记,至不以张思叔之言为然,谓敬为学者之终事。仆深疑焉。近因校文至沣阳,谒竹谷罗先生,以所著畏说见教,仆醒然若有所悟。呜呼!畏即敬也,使人知畏父母,畏尊长,畏天命,畏师友,畏公论,一如先生所言,欲不敬,得乎?每事有所持循而畏,则其敬也,莫非体察在己实事,见面盎背,临渊履冰。以伪自盖者,能之乎?高视阔步,幅巾大袖,假声音笑貌以为敬,求之于父母兄长师友之间,多可憾焉,人其以敬许之乎!盖先生以实而求敬,故其敬不可伪。世人以虚而求敬,故其敬或可假。是说也,羽翼吾道,其功岂浅浅哉!至此,则敬不可伪为,而攻持敬者,当自息矣。”
阅读全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9957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22.4.22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