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0244680b78E3y

序 八——罗毛麟

序   八

 

罗毛麟

    我的家乡在湖南湘乡,这里聚居了近两万名的罗姓子孙。幼时,对先祖渊源虽有耳闻,并无深知。自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戎马倥偬,与家乡亲人们的联系日渐减少,对家族、姓氏亦不热衷,曾一度敬而远之。改革开放解除了人们的精神禁锢,也解放了我的思想。 2001年家乡宗亲《田心罗氏五修族谱》完成,闻之甚喜。而今,经过海内外罗氏宗彦热心和有心人氏近六年来的热衷筹备及编纂,《中华罗氏通谱》(下简称《通谱》)终于告竣,尤感欣然。

承蒙厚爱,有幸成为这次编修《通谱》的顾问,实感欣慰。又据编委会推举,要我作序,确实为难。在此,仅为《通谱》编纂工程告竣谈点个人感受。

《中华罗氏通谱》,仅此名称已足见其工程之浩大。据载,为确保《通谱》顺利完成。推举1955年开国中将、原空军副司令员罗元发老将军为主席,并聘请国内专家、教授、学者及有关代表担任顾问。全国现有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办事处或联络处,美、英、德、韩、新、马等国家的罗氏宗亲会与编委会有密切联系。各位罗氏宗亲,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目前各地筹资已达百万计,其中广东南海星发建陶公司董事长罗四珠先生捐款在20万元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担任《通谱》主编的罗训森宗彦,放弃处级身份及十余万年薪,投入到并无薪酬的繁重编务工作中,与编委会同仁一起,为《通谱》这项浩大工程的告竣,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说是居功至伟。这足以说明,海内外罗氏宗彦贤达对《通谱》编纂工作之热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姓氏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通谱》的内容涵盖罗氏的先祖渊源、人物郡望、文献文物、支系概况、名位表、世系图等,集正史、地方志、族谱等典籍中罗氏史料之大全,可谓纵贯古今,横贯中外。其参与人数之多,涉及内容之广,反映地域之阔,筹备时间之长,在国内罗氏修谱工作中谓之“前无古人,难有来者”,恐不为过。

罗姓,是中华第20家大姓,人口达千万之众,占全国人口的0.86%。是广袤的中华沃土养育了罗姓氏族,使其得以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罗氏历史上人才辈出,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据载,自唐末五代邺王罗绍威与著名诗人罗隐、罗衮等通谱,全国统一字辈以来,罗氏通谱长期未系统修过。为使罗姓氏族不至于造成历史断层,罗氏宗亲达成共识,筹巨资编修通谱,花大力疏通理清罗氏世系源流,这对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人伦之本,以及弘扬祖德、缅怀先人,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罗氏通谱》虽然只记载了一个姓氏的发源、生息和繁衍,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进化痕迹与传递过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罗氏繁衍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悠长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德、重义、重贡献”及“爱家、爱祖、爱国”的传统。弘扬罗氏文化,实际上也是弘扬中华文化,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正如罗驭雄在《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中所言:“惟是天下之平,基于治国,一国之治,基于齐家……,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这也足以说明“溯渊源、析派衍,辨血统,敦族谊……,述先世之嘉言懿行,以示范后世子孙”的重要了。

《通谱》全体编委秉承海内外罗氏之重托,为继承传统,数典忆祖之功,求真务实,勤俭节约,胜利编纂成《中华罗氏通谱》,定能激励后人发扬光大,开创未来,真正与时俱进,使罗氏子孙为中华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伟大复兴更添光彩!

2003年3月18日

附:罗毛麟简介

罗毛麟个人简历详见“各省罗氏·湖南”P1085。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