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_002

中华罗氏发展简史

中华罗氏发展简史

罗训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罗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开拓进取,发展生存空间,与时俱进,为中华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自春秋战国时期罗子国并入楚国以后,罗氏开始形成自己的历史及文化。发展至今,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姓氏中,排名第二十位,可谓中华民族之著姓。为了罗氏的声誉,为了改良中华罗氏的遗传基因,数千年以来,罗氏的先人、今人,乃至后来者,代有仁人志士,坚韧不拔地为“罗”字增光添彩,维持罗氏优秀家声,令全体罗氏子孙为“罗”而骄傲、而自豪。

值此千年一遇的编纂《中华罗氏通谱》之际,试以正史、地方志罗氏人物为主线,历代姓氏书籍、罗氏族谱为基础,简述中华罗氏发展史。缅怀祖先业绩,启迪、激励罗氏今人及后人不断努力奋斗,为振兴中华、振兴罗氏,再创辉煌。

罗子国史略

 

虽然事隔数千年,代久年湮,史料匮缺,罗氏族谱中记载得姓缘由等不甚准确,笔者亦斗胆挂一漏万,略述“罗子国”的历史,有待后之能者,继续考订。

公元前1100年,商朝末,荆楚部落的一个支系参与建立周王朝的战争,因战功,于周朝初年受封“子爵”,封国在宜城,建立罗川城,“罗子国”就此宣告成立,其遗迹在今襄阳市南漳县。据罗氏族谱载,开国始祖为妘匡正。

公元前699年,罗子国与楚国发生一埸战争,打败了楚国。《左传》予以记载:

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译文]楚人发兵攻打绞国,军队驻扎在绞国首都的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弱小而轻浮,轻浮就缺乏谋略”。请不要派军队保卫砍柴的人,以此诱骗绞人。”楚王听从了他的意见。绞人浮获了三十个砍柴的人。第二天,绞人争相出城,到山里追赶楚国的砍柴人。楚军在北门守候着,同时在山下设下伏兵;结果大败绞人,强迫绞人签订了城下之盟而回国。

在进攻绞国的这次战役中,楚军分批渡过彭水。罗国人想乘机攻打楚军,于是就派遣大夫伯嘉刺探军情,他三次遍数了楚军的人数。

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

【传】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译文]十三年春天,楚大夫屈瑕攻打罗国,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时对他的车夫说:“莫敖一定失败。他走路把脚抬得很高,心意就下踏实了。”于是去见楚王,说:“务必增派军队。”楚王拒绝了,回到寝宫告诉夫人邓曼。邓曼说:“斗伯比说的意思并不在兵力的多少,而是说君王要以诚信镇抚百姓,以德义训诫官员,用刑威来使莫敖有所畏惧。莫敖依仗蒲骚之役的胜利,将会自以来是,必定轻视罗国。君王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岂不是等于不加防范吗?斗伯比所说的意思是要君王训诫百姓,好好地安抚督察他们,召集官员们以美德勉励他们,见到莫敖而告诉他上天对他的过错是不会宽恕的。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难道不知道楚军已全部出发了吗?”楚王派遣赖国人追赶莫敖,没有追上。

莫敖派人在军中宣告命令说:“凡是进谏的人,都要处以刑罚。”军队到达鄢水,乱糟糟地过河,不成队列,没有防备措施。到达罗国,罗国和卢戎两国军队两面夹击,大败楚军。莫敖吊死在荒谷。其它将领被囚禁在冶父,听候处罚。楚王说:“这都是我的罪过!”于是赦免了将领们。

——《春秋左传》,春秋朝左丘明着,华龄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罗子国的国君,因年代久远,典籍无载,大臣伯嘉是唯一见诸史册的罗子国大臣。《罗氏族谱》中有传说:“历唐、虞、夏、商、周五代,处其地者,改称‘妘’姓。妘姓之后,有迁居陇西者。至周武王三年,我祖郐公,字匡正,因征宜城有功,晋封子爵,国于宜城,镇守楚北。地在南漳县八十里,有罗水出焉,故国号曰罗。”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重新发动战争,罗子国战败,被并入楚国。对于罗子国的失败原因,据富辰谏周襄王说:“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罗则季姬,……是皆外利离亲者也。”注:季姬,姬氏女,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外利,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季姬,是罗子国臣民第一位有名字传世的女性,很可能是汉东诸姬国君的女儿,与罗联婚,含有共同抵抗强楚的目的。罗子国的亡国原因,是很复杂的。有学者认为:“归咎于季姬这个妇人,未免过分”。但春秋战争时期,小国并入大国却屡见不鲜,中国统一,势所必然。

失国以后,罗子国的遗臣遗民,怀着强烈的“复国情愫”以国为氏,散布各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罗御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其遗民“以国为氏”第一位见诸史册的罗氏。

据清朝罗汝怀《绿漪草堂文集·罗国考》:

今志地之书,皆谓湘阴为古罗国,而不详其原,则易启人疑。案水经湘水,又北过罗县西,注云:汩水。又西经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迁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又水径江水,又东过枝江县南。注曰:江泛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出西,东入江是也,其地故罗国,盖罗徙也。

罗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徙之于长沙,今罗县是矣。宜城今属襄阳府,枝江今属荆州府,沱水出焉。又水经:渎水出豫章艾县,西过长沙罗县西,注:罗子自枝江徙此。据此,是罗本居宜城,曾徙于枝江,再徙于湘阴也。

前汉地理志,长沙国罗县注: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左传桓十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鄢即夷水也。水经沔水,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注云: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庐县即春秋庐戎之国也,今为襄阳府南漳县。)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径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此时罗犹在宜城,惟徙枝江时,无可考证。(案左传,楚文王在位十五年,以鲁荘公十九年卒。是徙罗于湘阴,在鲁荘时也。)

罗子国主要遗民先迁徙至枝江,但史料不足,时间不详,无可考证,尔后迁长沙。在湘阴附近形成罗氏聚居的以“罗”命名的县——罗县。由于居民主要来自“古罗子国”,所以,当地亦称罗县为“古罗子国”。秦朝时的罗县,是罗氏重要的远古发祥地。

有的《罗氏族谱》引宋朝罗元杰谱序云:大周之廷,文王开谟,武王承烈,无论同宗异姓,凡先世有功德者,悉分茅胙土,世爵世官,侯伯子男,大小七十二国。而我祖匡正公,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地方五十里。当是时,与隋、郧、鄢、绞数国,为唇齿之邦,辅车相依,各袭其职,簪缨勿替。及平王东迁而后,桓王之朝,先祖班公,仍袭罗国,子孙相承,已非一日。奈楚子虎视汉东,遂兴并吞之意,率将屈瑕等,领兵伐罗。时犹幸先祖之灵,督兵拒楚,与大夫郭伯嘉(笔者按:由此可见罗子国臣民中不仅有“妘”“熊”两姓,还有“郭氏”等。所以,罗氏正式的历史,应从罗子国并入楚国之后,“以国为氏”开始),商请卢戎军士袭后,约于鄢水合兵击之。楚兵大败,走至荒谷,屈瑕自缢而死。至今尚存其诗云:胆略勇骁楚屈瑕,侵郧伐郑智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战,空使功名丧谷涯。是时雄风日炽,河山依然。至于七国争雄之际,王室衰微,诸侯多僭,东征西讨,小国皆为大国侵凌,我罗国亦为楚并。嗟夫,袭祖诒谋之庆者,竟至此一旦而倾坠矣乎!

夫国既亡,人亦散,或隐遁于泉石之中,或寄迹于江湖之内,流离失所,罔知所自。幸至周显王时,我祖凌甫公,有功于秦,受秦封爵,恢复罗国。追溯源流,乃为罗国匡正公之后,遂以国为姓。

许多《罗氏族谱》均刊载此文,所以在民间,罗子国的历史得以流传,“复国情愫”在其后代的族谱序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