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_007

罗氏渊源概述

罗氏渊源概述

罗训森

一、中华先民的组成部分

中华先民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休养生息,分化组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者,指中原华夏民族聚居地;广义者,指形成中华先民、形成中华文化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各大自然经济区与各大文化中心区的统称。因此,中华民族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者,即指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中华人种中的华夏民族;广义者,指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融合的共同体。于广义论,狭义的华夏民族即今汉民族,她只是中华民族之一分子;中华民族的成员目前有56个民族;历史上曾存在过,或迁徙离开中华本土,或融入其它民族今已消失者,也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同样,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化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中华文化,其狭义者指单纯的华夏族文化;广义者是指自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包括古华夏民族文化在内的文化总体。

中华民族的特点在于:她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各兄弟民族的共同体;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华夏民族主要聚居在以黄河、长江为重心的两河流域,其它民族主要聚居在其周围。因此,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个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民族圈及其文化圈。《山海经》将这两个共生圈分为海内、海外、大荒三层。海内圈即中心层,海外圈为中间层,大荒圈则为夷、蛮、戎、狄诸少数民族层;从文化角度看,海内圈是文化最发达层,海外圈为发展层,大荒圈为落后层。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共生圈的多层次,构成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构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凝聚力和极强的同化力、抵御列强外患的自卫力。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故土观念和祖先观念。这种观念,积淀熔铸为祖国的观念。这种观念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具有最悠久、最完备历史文献的民族。

历史上,由于中央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长期存在,所以无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取狭义。以往历史上,宫廷文人所谓“中华”或“华夏”,实际上指的是今汉族祖先的族称与聚居地:称“炎黄裔胄”、“炎黄子孙”、“黄帝子孙”为“中国”(注:意为中央之国)的主人,认为中原王朝为正宗的天子之国;称“华夏后裔”以外的民族为“夷”、“狄”、“蛮”、“戎”、“濮”、“越”等,称其国家为方国、邦国等。(所谓黄帝四张脸、居中监视四方,正是反映了这种华夏正宗,中原本位的观念,是中原统治者歧视其它民族的观念,导致了民族压迫和争夺中原王朝宗主权的斗争,争得了中原王朝的宗主权就等于取得了最高统治权。因此,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视企图入主中原的其它民族为敌国。各朝的史家,所修的中国史,实质上是中原王朝史,只把自己管辖的少数民族史,列传于“本纪”之后,“敌国”则多不详。这样,便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华民族的面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的观念来看,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不过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事情,有如一家兄弟争理家权那样,虽有时不免要转化为你死我活的斗争。王朝史不等于中国史,中国史不等于中华民族史,汉族不等于中华民族。)

古老的传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打败蚩尤后黄帝始称“帝”。又传说,黄帝、炎帝争为帝,战于阪泉之野,黄帝战败炎帝,黄帝入主中原,“得姓者十四人”(《史记朝五帝本纪第一》),黄帝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把太昊、炎帝、苗蛮等非黄帝族势力从中原排挤掉。结果人们记得有个黄帝,于是“万世皆系于黄帝”,黄帝成了中华始祖,人们就称为“黄帝子孙”了。当时炎帝族的历史与文明程度,超过黄帝族。《帝王世纪》称炎帝凡隔八帝而黄帝兴。炎帝族首先进入农业阶段,黄帝族还处在游牧阶段,“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史记朝五帝本纪第一》)。但是,农业民族往往勇武不足,游牧民族却骁勇善战、富于冒险,于是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与蚩尤族。炎帝族、蚩尤族虽败,但整个民族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足以与黄帝进行较量,因而未被黄帝族完全征服与同化,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炎黄子孙”,“炎黄后裔”、“华夏后裔”,这是并列词组,炎黄并列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炎帝冠于黄帝于先,却也反映了在古人心目里,炎帝族历史的悠久与炎帝的历史地位。

华夏之“夏”,即夏、商、周三代第一代之“夏”,即夏后氏禹之夏。夏都阳城,今禹县;又都安邑,今夏县。夏后氏本西戎羌人,是炎黄子孙。禹父鲧死化为熊——三足鳖,可知鲧族是炎帝族一枝鱼族与黄帝族一枝天鼋系。夏禹作为黄帝族两千年之后的一个崛起的领袖,就与黄帝同等了,径自称黄帝族子孙为“夏”了。

传说神农氏培育出的“嘉禾”、“九穗禾”,很可能就是改造野生麦为种植麦。炎帝神农的典乐称《扶来》或《风来》,实为《扶莱》、《风莱》。章太炎以为我国中原民族依华山而居,国土称“华”,是有一定道理的。炎帝祖少典有峤,少典祖伏羲,伏羲祖华胥(赫胥),其“华”就是莱。伏羲典乐也是《扶来》、《风来》。炎帝氏在华山立表林,以此地为天地之中,因称“中华”、华表。炎帝一支祝融氏,世称“火正”,即“重黎氏”(与罗氏祖先——吴回、祝融不同一人,一是炎帝后裔,一是黄帝后裔。有些罗氏族谱误将炎帝系的祝融氏奉为祖先,与南北朝、隋唐初罗氏墓志铭不符)。重黎氏专司建木晷表——童、章、重、东、中——和犁铧耕具,世掌铸冶。晔,火花。华,光华。

约在距今6500年时,炎帝族被黄帝族战败后,一部仍退居华山,以此地为休养生息的根据地。故《山海经》称华山一带的远古居民祀华山神用牛羊豕太牢大礼,或“祠之用烛”,显系与炎帝族崇火有关(以其陶质为赤红色,也与炎帝族崇火尚赤相合)。或“用一羊祠之”(《山海经朝西山经》),显然与炎帝族乃羌人,以羊为图腾有关。因此“华山”之“华”,就成了炎帝族的代称。

大概由于夏民族的发祥地与华族的聚居地俱在中原缘故,《疏》称:“华夏为中国也”。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各华夏苗裔相继立国,变成多数,称“诸夏”或“诸华”。中原地区,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因此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激,文化程度最高,中原人认为四方的民族和国家没有文化,中原人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左传朝定公十年》)。《左传》又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实已不是“华夏”本义,是延伸自溢之辞。尔后,原本同源同祖而渐自立的中华各民族,又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和睦大家庭。

可以说,华夏民族,既是血统的概念,又是地缘(地理)的概念,还是文化的概念,构成一个血统、地缘、文化认同的民族整体,并且是东西南北中方域诸族在历史长河中,层累地整合而成。既有同一的文化心理传统(或文化基因),又有多向性的诸族文化心理传统。形成了以古代中原民族发展起来的,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整体——中华民族。罗氏先民亦是中华民族先民的组成部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