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四珠
罗四珠,男,汉,1945年7月出生,广东省南海市南庄镇溶洲村人。现任广东省南海市星发陶瓷实业公司董事长兼任溶洲建筑陶瓷二厂厂长,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副主席。
其先祖见溶洲风光绮丽,自然环境优越,约在清朝中期,自南海紫洞三华迁徙而来,开拓创新,营建罗氏新的聚居基地,孕育新的罗氏精英。
据《罗氏族谱》(香港罗氏宗亲会《豫章罗氏源流考》)记载,南海紫洞有两支罗氏支系,—支为率众南迁的领袖贵公支系。另一支始迁祖为绿峰公,名祐,字光大,是宋签书枢密院事(从一品,俗称宰相)罗点的第六世孙,南雄人。宋末,率众请缨平贼,赐官“朝议大夫”,徙迁时称南海县绿谭堡梓桐(今改为紫洞)乡,懿德高逸,发展成当地望族。罗四珠的曾祖,罗常达;祖父,罗德泰,香港、广州莲香楼(茶楼)股东,至今仍有红利;父,罗八,广东省储运公司退休,均世居溶洲。遵从罗氏古训,成为耕读忠孝世家。祖,德泰,古稀而终;父,罗八,寿91岁,具有家族长寿的遗传基因。
兄弟姐妹中,行四。幼聪颖好学,在学期间,成绩优良,仅因家庭贫寒,失去深造机会。但是,清贫的生活,不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使他磨练得更加坚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更加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养成乐观向上,不畏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优良品格。
五彩缤纷的社会大学,让他学到了高等院校学不到的知识。在社会大学里,他以优异的成绩,向哺育他成长的溶洲父老乡亲,向遗传给他优良基因的中华罗氏,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并继续深造,努力奋斗,率领他的“星发人”团队与时俱进,争取更大的辉煌。一座投资数千万的销售大楼,将耸立在南庄石南路上正施工中,已建数层),数条现代化的生产线,将为罗四珠的传奇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主要经历:
1963年,任生产队出纳、仓管员。
1964年,任民兵排长。
1966年,任生产队长。
1970年,组织上选送,进南海工业学校进修。使他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升华。
1971年,任南海溶洲星石联队铸造厂厂长。
1976年,任南海溶洲铸造厂厂长。
1985年,任南海溶洲建陶一厂厂长。
1988年,任南海溶洲建陶二厂厂长、总经理、董事长。
1998年,兼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副主席。
2000年,兼任南庄工商会副会长。
主要业绩:
一、创办南海溶洲铸造厂、风扇厂。解决当地农民“洗脚上田”,劳力转移,经济转轨。初试创办乡镇企业。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
二、创办南海溶洲建陶一厂。在当地率先进入建筑陶瓷行业,注册“飞魚”商标,安置员工350名。
三、创办南海溶洲建陶二厂。营造“溶洲”、“石湾”品牌。狠抓产品质量,对达不到优等品技术指标的产出品,一律打碎。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饭碗”的质量观和危机意识。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罗四珠办厂,办一个成一个,—个比一个红火,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办厂福将”。
四、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 机制创新:国企、乡企联营,学习国企优点,舍弃国企弊端。发挥乡镇企业优势,不断完善自我,建立全新的经营机制。
- 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独到的辊道窑直烧技术,配套意大利进口2500吨压砖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标准,生产出高质、低能、高效的外墙砖,缔造远近闻名的外墙砖王国。
- 产品创新:每年从利润中,提取相当大的比例,设立新产品开发基金,年开发新品系列5个以上,200多个花色品种。目前拥有多系列、多规格,数千个品种的外墙砖。
- 规模创新:工厂占地20多万平方米,拥有数条国内最高日产的自动化生产线,配套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营销中心。通过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产量、质量,以求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创新名言:创新而失败,远胜模仿而成功。
五、以人为本,不惜提高企业运营成本。
- 人本为先,不吝重金: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尽量让员工干得开心;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尽量使员工过得舒心;提供优越条件,尽量使员工获得信心;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尽量使员工活得放心。
- 驭将训士,平时磨刀:提供优越的培训条件。每年定期对各层次员工进行多层次、多内容、多目标、多形式、多方位的素质教育和专业培训。
- 以已之力,解国之忧: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为每个管理干部购买5万至10万元保险,为全体固定职工购买社保。
人本名言:干的开心,过得舒心,获得信心,活得放心。
回报社会:
一、保护地球,匹夫有责。
“保护地球,美化环境,由我做起”,罗四珠不但说到,而且身体力行。近几年投资上千万元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空中难见一缕黑烟。污水排放,严格达标。
厂区周围,绿草成茵,人工开挖的“九曲小河”,荷花睡莲,菩提树,假山流水。办公销售大厅,上
有“九天飞瀑”,下有“喷泉散花”,楼梯边,更有金色鲤魚,游戏池中,整个环境生意盎然。树立“环保,是企业发展源泉”的理念。
二、热心公益,不甘人后。
罗四珠,饮水思源,感恩政府德政,不忘尚未脱贫的同胞。捐资32万,在粤北连山县兴建“希望小学”。出资80万元,设立扶贫基金。
三、追本溯源,名列榜首
罗四珠,致富不忘本,热心参与罗氏历史等文化事业,捐资近10万元兴建南雄珠玑巷罗氏纪念馆,同时捐资24余万元,支持《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工作。在掌管一个大型企业的同时,慨然出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的副主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出钱,又出力,是中华先进文化的代表。
回报名言:没有社会对我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罗四珠和溶洲建陶二厂的今天。企业有了效益,就应当报答社会。
主要荣誉自70年代起,历任地、市、(县)镇人大代表。个人事迹收录《中国当代企业家》。参加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开发地区先进代表大会”, 获“中国地区开发奖”及“中国名牌”、“中华之最”等各种先进代表、质量优秀的荣誉称号和证书。
罗四珠,性刚言直,勤学好师。善经营,求发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富有团队精神,驭下有方,自学成才,成绩斐然。图报社会,为地方,为陶瓷,为中国,呕心沥血,奋斗不息。为当代中华罗氏声誉做出很大的贡献。无愧中华“工商精英”、“罗氏楷模”称号。
百尺竿头,更上一尺。罗四珠的事业正蒸蒸日上,将创造更大的奇迹,取得更大成功。
家庭情况兄,罗妹珠,参军转业,进入广东省财政厅工作。从一般干部做起,累升副厅长。克奉职守,廉洁清介,光荣退休。
弟,罗泽钿,现广东省军区司令部工作,任军区酒厂厂长,副团级。
妻,招佩珍,贤内助(中共党员)。贤淑端庄,克俭持家,相夫教子,为罗四珠事业成功,起到巨大的作用。
子,罗明坚,传承父业,现为广东省南海市溶洲陶瓷二厂厂长。勤奋上进,有乃父风。努力在父辈的基业上,接力赛跑,再创新高。
孙,罗嘉盛,承沐家教,年幼勤奋;知识为先,尚求学进。
罗四珠一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到:
穷不丧志,富未忘形,为官清介,言商诚信。
忠孝一门,仁义传家,上报祖德,下启孙功。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
总编福州罗训森撰
二○○二年十一月三日
于广东南海南庄
注:具体内容,详见《中华罗氏通谱·人物篇·工商精英·叱咤陶瓷胜地风云的奇人》。
附:叱咤陶瓷胜地风云的奇人
——记南海市溶洲建陶二厂董事长罗四珠
奇迹每出之胜地,胜券总握于奇人。
在广东省南海市,有个著名的专业镇,人称“陶瓷胜地”,这就是南庄镇。该镇有陶瓷企业100多家,陶瓷产值75亿元。100多家陶瓷厂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这个陶瓷胜地上。在这一大串珍珠中,有一颗闪闪发光特别耀眼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溶洲建陶二厂”。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颗明珠的领军人物的名字也有个“珠”字,南庄人亲切叫他“珠叔”,他的全名叫罗四珠,是个传奇人物:他文化不高,但很有文化品味;他外貌威严,但内心又十分仁慈;他白手起家,把溶洲建陶一厂办得像模像样,六年后全部奉送给村里,又白手起家,再攒积起一个全国最大的外墙砖王国……他出身寒门,但清贫的生活不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而且使他磨炼出勤奋好学、勤于思考、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他中小学的成绩优良,但因为家庭贫寒的原因不能继续求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这不妨碍他养成读书的爱好,社会大学也让他学到了高等院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后经营工厂积淀了一笔“财富”,奠定了大显身手的厚实基础。机会来了!60年代末,组织上把年仅24岁的罗四珠送进工业学校进修,使他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实践经验得到了升华。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他历任溶洲星石联队铸造厂、风扇厂、溶洲建陶一厂厂长,办一个成一个,办一个红火一个,罗四珠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办厂福将”。
他的成功经验很多,但如果要高度概括,却只有八个字,即“优质、创新、人本、环保”。
优质——企业发展之根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可谓老生常谈,也可以说所有的企业家都是重视质量的。但要做到始终如一,常抓不懈就很不容易了,这也是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关键。
溶洲建陶二厂自建厂起始,就把优等的品质和严格的管理作为企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时的厂长罗四珠亲自制定了“高起点、高质量、大规模、专业化”的战略思路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创新第一、服务第一、环保第一”(称为“五个一”)的经营宗旨,并把这个战略思路和经营宗旨贯彻到所有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成为全厂员工自觉的行动指南和工作理念。这个厂建厂十三年来,一直保持这个战略思路和经营宗旨,历经风险,屡创奇迹,在赢得市场和客户的同时,也赢得了信誉和效益。十三年的艰苦拼搏,十三年的辛勤开拓,溶洲建陶二厂在他的带领下,不但在强手如林的陶瓷界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为拥有300亩近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拥有10条现代化的先进生产线,年产量超过1300万平方米,昂首跻身“中国建材十强企业”行列,成为中国外墙砖产量最多、销量最多、品种最多的著名民营企业(荣获“中华之最”称号),其“溶洲牌”、“石湾牌”也成为畅销大江南北、名扬海内外的外墙砖著名品牌。
二个著名品牌、三个“中国之最”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过硬的质量才能有优秀的产品。罗四珠董事长视质量为生命,视为企业发展的根基。
一流的硬件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基础条件罗四珠他们不惜拆巨资引进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对原有的厂房进行改造、扩建,使之成为与现代化大工业所匹配的现代化厂房,为其优质产品的锻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流的管理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可靠保证溶洲建陶二厂在坚持国标的同时,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严格按照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生产,对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控制,严格现场管理、严格质量控制,力求精益求精。规定质量指标对每个人、每道工序、每个班组、每个车间乃至整个工厂均有否决权。成品由专职质检人员验收合格后才进库区,对达不到指标要求的一律打碎。在这里,不存在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情况,甚至外行人看了即将打烂的成品心想为什么要打烂呢,觉得对他们对质量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
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孵化器罗四珠注重对全体员工进行经常性的质量宣传教育,大会讲小会说,要求每个员工从进厂之日起就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饭碗”的质量观和危机意识。罗董事长最常说的两句话就是:“今天你不认真工作,明天你就要认真找工作”;“今天你忽视了质量,明天客户就会忽视你”。这两句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话深入全体员工的心扉。
溶洲建陶二厂十三年来,没有一例质量投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为溶洲建陶二厂产品质量独家承保,六年来无一例质量索赔纠纷;企业因此通过了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因优质而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当你置身溶洲二厂现代化的生产线,亲身感受工人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也许不难找到溶洲建陶二厂为什么拥有二个著名品牌、三个“中华之最”的答案。
创新——企业发展之灵魂
企业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靠什么?靠创新!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罗董认为: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罗四珠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更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涌现,如果你还是“老三篇”,市场和客户肯定要淘汰你,特别是外墙砖,消费者追求时髦,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外墙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生产一种优质产品占领了市场就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创新花式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更新”,才能“任凭风浪急,稳坐钓鱼台”。
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多个层面的内容,从外在形式的变化,到内在本质的变革都需要创新。创新是企业不断进步之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之动力,是企业永葆生机之源泉,是企业与时俱进之武器。罗四珠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你想“站稳阵脚”,不被淘汰;你想“出人头地”,脱颖而出;你想“笑傲江湖”,领先群雄;你就必须“敢为人先”,必须开拓进取。罗四珠还认为:干工作“照饭煮糊”(因循守旧)最容易,因此要创新就要允许失败、允许摸索。他常说:“创新而失败,远胜模仿而成功”;“从来就没有失败过的人,是不存在的,就是有,也不可能辉煌”。可以说,罗四珠的创新理念是全方位的: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
机制创新早在溶洲建陶二厂草建时期,罗四珠就主动提出与国有企业佛山石湾陶瓷厂联营,学习石湾陶瓷厂先进的技术、工艺,但他不是照搬照套,而是取长补短,国有企业的优点被他精心学到了,而国有企业的弊端被他彻底舍弃了。
技术创新对所有产品一律根据国际的技术参数和客户的要求加工,特别强调质检技术部门做到三到位:任务到位、质量技术标准到位、责任到位。从而达到了产品出厂质量合格率100%。其中胎骨彩玛和各规格全色砖全部执行GB/T4100·1-1999标准,吸水率控制在0.5%范围内;100mm×100mm、240mm×60mm、195mm×45mm等瓷质彩面执行GB/T4100·2-1999标准,吸水率控制在1%-3%范围内;保证全部产品不透底,弯曲强度大于30mpa;耐急冷急热必经三次急冷急热循环不出现裂纹;抗冻性,经20次冻融循环不出现裂纹剥落;产品外观严于国家标准。配套2500吨意大利进口压机,为其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管理创新一是规范化管理。他不满足国家标准,而是自己提高管理标准,采用ISO国际质量体系。二是制度化管理。他制定了生产、销售等规章制度。
产品创新每年开发5个以上产品系列,200多个花色品种。
新的生产大楼已经破土兴建,如果你明年这个时候来溶洲建陶二厂,你将看到160米长,共2.3万平方米的生产大楼矗立在南庄石南路上。
人本——企业发展之动力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来说,人员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罗董事长深刻认识到:企业之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竞争。员工的素质决定产品的素质也决定工厂的素质;员工努力是企业立业之根本。溶洲建陶二厂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兢兢业业,尽职尽力,勤奋经营,以13年血汗凝成今日之成就;自然也离不开罗四珠以人为本,以慈爱为怀,十分关心、体恤员工,“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罗四珠很有“心”,他不但十分用“心”经营着他的“外墙砖王国”,而且用“心”温暖着他的员工。他说这是“心之交响乐”。他制定了“以人为本”的办厂方针,一心一意实施“四心工程”。“四心工程”主要是关心、体贴、保护员工的措施,即:“尽量使员工干得开心;尽量使员工过得舒心;尽量使员工获得信心;尽量使员工活得放心。”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工作量制定得科学;二是工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三是特别注意劳动保护。罗四珠十分爱惜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尽量让员工干得开心。
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全厂1200多名员工,每人三餐只交3元就可以任吃,每餐有5个以上花样任选。员工住在高8层楼的崭新员工宿舍,每个房间都安装了中央空调,每个房间都有彩电。员工食堂是个高档次、低收费的一流福利食堂。罗四珠深情地对员工说:“大家能在一起工作,是我们的缘分,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分。”很多打工仔、打工妹由衷地说:打工能到溶洲建陶二厂,是我们的福气。此外,企业还为职工寓所提供优良的保安措施,尽量使员工过得舒心。
提供优越的培训条件每年都定期对员工进行多层次、多内容、多目标和多形式的素质教育和专业培训,使员工不断提高素质,重塑自我。罗四珠认为:员工在我这里学到扎实的知识和本领,将来哪怕不在我这里干,到别的地方照样顶呱呱,一样为社会出力。企业通过培训形成“比、学、赶、帮”的良性竞争局面,尽量使员工获得信心。
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给每个管理干部买了5万至10万元保险,全部固定工都买了社会保险,尽量使员工活得放心。
交心是不易的。而在这个“外墙砖王国”里,每一位员工都是称职的一流乐手,在“乐团总指挥”罗四珠充满领导艺术的指挥下,每个乐手轻松地发出心灵的微笑,并融为一首动听的乐曲,节奏一致,力使每一乐章都成为人类的福音。劳动创造了人的美,人在劳动中又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壮丽的高楼广厦、辉煌的殿堂庙宇、秀美的园林小舍,哪个离得开外墙砖的铺贴?
环保——企业发展之源泉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有识的企业家日益重视环保。
罗四珠就是这样的企业家。
众所周知,建陶行业的污染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到溶洲建陶二厂之前,对企业的污染已经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可是,事实却使我们这些号称见多识广的“老记”大跌眼镜:
下了车,我们首先来到溶洲二厂的销售大楼,只见晶亮整齐的白墙,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悬挂各种美丽图案组成的外墙砖样品。看来办公区是挑不出什么问题的,我们到车间去!
可是在溶洲二厂的每一个车间,我们照样看不到灰尘,闻不到异味,特别是6000马力重油发电机组的上空,更见不到一缕别的地方司空见惯的白烟……
从污水排放沟流出来的是经严格处理的清水……
厂区周围,到处是绿茵茵的台湾草,泛着柔和的绿意;人工开挖的“九曲小河”生长着亭亭玉立的荷花、睡莲。假山流水潺潺,特地从佛教胜地移来的菩提树没有半点灰尘,生意盎然……真是奇迹!
罗四珠始终认为:溶洲建陶二厂能够如此迅猛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和政府德政之福荫,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因此,“溶洲人”常存感恩之心,尽自己绵力反哺国家社会。溶洲建陶二厂每年上缴国家数以600万元计的税收。罗董事长动情地说:“没有社会对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罗四珠和溶洲建陶二厂的今天。企业有了效益,就应当报答社会!”而报答社会除了捐资公益(他捐资公益从来不落后他人,仅粤北一间希望小学他就捐了30万),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进行环境保护。他告诉我们:他提出“美化社会环境,由我们自身做起”的口号,近几年投资了上千万元进行环境保护和节能改造,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溶洲建陶二厂也因此获得“国家节能环保花园式工厂”的殊荣。
溶洲建陶二厂的“溶洲牌”、“石湾牌”外墙砖,以独特的尺码色号的统一、进口高吨位压机带来的坚实强度和进口釉料制成的光洁釉面深受消费者喜爱;而罗四珠也以独特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人本意识、环保意识赢得员工的爱戴和社会的称誉。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溶洲人”决心在新的世纪更上一层楼,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之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大力引起高级人才,在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深挖潜力,效天行之健,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秉“正德利用厚生”之义,共创美丽幸福快乐之明天。
时代在前进,罗四珠和他率领的团队也要与时俱进,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名牌,而是瞄准国际名牌的宏伟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际外墙砖王牌中必将出现中国的品牌,必将出现“溶洲”、“石湾”乃至更多的品牌!
响亮的“心之交响乐”将在世界各地奏响。“溶洲人”用优美的旋律美化人们的家居,用和谐的节奏丰富人们的生活。不管是谁,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溶洲人”,只要有晶莹剔透、精致大方的外墙砖,就有美丽、快乐、爱心、关怀的音符出现。
来源:2007.5《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6.10.14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