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谱牒史料价值探研
罗训森
提要:本文列举罗氏谱牒中的有关资料,佐证汉代罗珠职务及“罗”为开唐十六姓之一。列举晋代罗含;宋代罗从彦、罗点、罗大经、罗适;明代罗复仁、罗汝敬、罗钦顺、罗伦、罗洪先;清代罗源汉、罗泽南、罗典、罗丰禄;近现代罗卓英、罗香林、罗启疆、罗哲等人有关资料,论证在罗氏谱牒中确实存有不少有史料价值的民间文献资料,对研究罗氏起源、迁徙、人才、分布、发展、文化等宗族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罗氏谱牒史料价值
中华罗氏位列万家姓中第22位,与其他兄弟姓氏一样,对本姓氏的历史极其热爱,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留下浩瀚谱牒资料,即使屡经各种劫难,在民间仍然存有不少清代、民国期间纂修的谱牒,其中不少颇具史料价值。本文就笔者所见罗氏谱牒,作有关其史料价值之探研。
一、佐证汉代罗珠职务
汉代罗珠是豫章罗氏的始祖,2000年笔者在清版《江西通志》中见到其简单传记:
罗珠,高帝时(前206-前195),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子孙因家焉。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明,罗洪先家谱备述其事。
由于罗珠是“豫章罗”开基始祖,在海内外罗氏中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各地罗氏谱牒中留下许多可资考证的史料。因方志中无职务记载,民间有多种说法,尤其在宋代,在谱牒中留下许多碑文,具有史料价值。如宋代程廷炎撰“汉大农令墓表”:
南昌罗君盛得(注:《南昌县志》有进士、侍郎记载),由进士历官侍郎,有声。卒宝祐癸丑。厥嗣应荐,奉厝于始祖汉大农墓之次,内各有记,外合一塚。
按大农讳珠,字怀汉,其先长沙人。仕汉,历官大农令,守九江郡,偕灌侯筑今豫章,因家焉。诏迁丞相,石固以知辞。卒葬于邑之大岭。配张氏、傅氏。六子某环墓而居,派蔓郡邑,代有显仕。十三世传柏林塘公,与旌阳令许敬之,同师谌礼,以道术鸣时。同郭景纯相其兆宜阳,遂改葬张氏于今万寿宫前。逊墓后于旌阳葬考肃公,重友盟也。节度使齐邱,拾遗欧阳持,访陈陶于香城,过谒其墓,檄下邑令,祀以申牢,报其功也。居奉新之仁节公,居丰城之至渊公,远修岁事,重本始也。予等与应荐挟同年好,属予墓表不获辞。
呜呼!于大农可以观垂裕之仁焉!于吏部可以观善继之孝焉!于逊幽可以观锡类之义焉!于祀事、于墓表可以观不匮之思焉。罗氏之贤,世有足徵,是宜表之,以永孝思。大农旧有碑文,但字迹断续,不可悉记,姑以华林胡尚书直孺公辨注今本者,述之如左:
罗公,名珠,字怀汉,秦武陵令罗君用之嗣也。历官大农令,自长沙守九江,同灌侯筑城,手植豫章为记,斯佳城也。配傅氏,葬黄古巷槽坊乌龟岭。生六子:居厚、宣礼、子成、知政、抵德、成通。
东汉永兴二年甲午正月十五 八世孙太尉叶,字立成,立碑
赐进士、儒林郎、宜黄令、新建程坊 程廷炎 撰
乡进士、循礼密上舍生、新建丁塘丁汝明 书
赐进士、南康司理参军、新建庐坑裘应材 篆
——《罗氏族谱》
“大农令”与“大司农”、“司农卿”、“治粟内史”为国家九卿之一,另有某郡官员套称的“大农令”等。“自长沙守九江,同灌侯筑城”此为罗氏族谱所见最多的记载,意为“九江太守”,但《江西通志》无载罗珠职务。根据以上碑文及《罗氏族谱》中有关记载,罗珠官职起码应为“豫章郡之大农令”或“将军”。罗氏谱牒弥补了《江西通志》中罗珠无官职记载的缺憾。至于其是否九卿之一的“大农令”,由于《史记》、《汉书》无载,无更多史料佐证,尚待考证。
二、佐证晋代罗含史料
晋代侍中、散骑常侍、长沙相罗含,字君章,《晋书》中有本传,直至《宋史》中,在“艺文志”目录中还有《湘中山水记》著作存世,但在清《四库全书》中已失传。在湖南耒阳提供的《罗氏族谱》中,留下了“更生论”、“答孙安国书”等文献。由于湖南耒阳是罗含的故乡,当地罗氏均奉罗含为先祖,因此,在其族谱中历代保存罗含文献,其可信度较高。
罗含,其本传中未述及后裔,但奉罗含为先祖的罗氏支系很多,尤其江西吉安地区庐陵熂下或秀川、桃林罗氏,是宋、明朝罗氏人才集中地、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一,即唐代罗崱支系均奉罗含为先祖。笔者从宋代罗绋女婿杨万里《诚斋文集·罗氏万卷楼记》中找到相关佐证:
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罗含)以文鸣降;及五季,则有江东公(罗隐);今庐陵之罗,其后也。
在明朝状元罗洪先《念庵文集》中,亦找到相关佐证:
寿族叔(罗)凤山七十
罗含有后重家声,住向深山岁几更;身谢儒冠缘肖子,庭分宾席少难兄。
结庐不计频移径,种树还因识养生;怪是菊花开独晚,故留遵酒纵闲情。
罗洪先称罗凤山为族叔,说明他们是同一支系。“罗含有后重家声”确定了吉水秀川罗氏为“罗含之后”,同时佐证了唐代罗崱为罗含之后。罗洪先秉山东副使罗循父命,用三十多年时间编修《秀川罗氏族谱》,以其身份学识,“治学严谨”之科学态度,其诗文当不是溢美之词。有杨万里、罗洪先的存世文献为证,“庐陵之罗”为罗含之后当为信史。从而佐证了在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罗氏谱牒中记载的有关罗含资料,具有史料价值。
三、佐证“罗”为开唐十六姓
有学者云:“罗”为开唐十六姓功臣之一。但在新旧《唐书》中,唐初仅燕王罗艺及郯国公罗仕信见传,将帅数量不足于佐证“罗”为开唐十六姓功臣之一。在编修《中华罗氏通谱》过程中,笔者发掘出唐初几位罗氏将军的墓志铭,用谱牒的形式有力佐证了“罗”为开唐十六姓之一。
有文字可考的罗氏谱牒见载于唐初罗甑生的墓志铭《大唐故陪戎副尉罗府君墓志铭并序》1中:“矧夫家承阀阅,代茂簪绚,松柏成行,芝兰克嗣,存诸图牒,讵烦覙缕。” 罗甑生,洛州偃师县人,秦王李世民的“陪戎副尉”,其祖父罗日光,任秦州都督,谥曰盘和。父罗季乐,隋鹰扬郎将。墓志铭中明确记载“罗氏谱牒”在唐初即存在。其始修年间,当可推至南北朝。
在曾任秦王府“左一统军、左四府右车骑将军”罗君副的墓志铭《大唐故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侯罗君副墓志铭并序》2中,记载:“公讳君副,字进成,齐州历城人也。若夫因生赐姓之基,命氏建邦之始,并备诸典册,无俟详焉。曾祖和,周中散大夫,冠军将军、济南太守;祖皓,齐亭山县令;并存恤鳏寡,推心厉物,吏畏其威,民怀其惠。父旷,本州主簿、朝散大夫。”明确罗氏在唐初“备诸典册”的姓氏起源:“升龙之族,有熊之胤,纵谍谋楚,掌口(玺)仕晋。”载明罗氏是黄帝的后裔,歌颂了春秋战国时罗子国大夫伯嘉及晋朝的“掌玺侍中”罗含,佐证在罗君副济南历城家里有族谱存在。
在唐京兆尹罗珦的墓志铭《唐故太中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襄阳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罗公墓志铭(并序)》3中,有如下记载:“公讳珦,其先会稽人。蜀广汉太守蒙,晋西鄂节侯宪,给事中袭,皆以茂绩,焯于前载。曾祖彦荣,皇同州长史。祖思崇,韶、睦、常三州刺史。父怀操,桂州兴安县令,赠华州刺史,实有清行,藏于家牒。”该文由唐朝权德舆撰写,准确地出现了“藏于家牒”的文字记载。
在《旧唐书》邺王罗绍威的本传中有如下记载:“钱塘人罗隐者,有当世诗名,自号‘江东生。’(绍)威遣使赂遗,叙其宗姓,推为叔父。隐亦集其诗寄之。威酷嗜其作,自己所为曰:《偷江东集》,凡五卷,令邺中人士讽咏之。”其中“叙其宗姓,推为叔父”确证当时罗氏有族谱可“叙宗姓”,可“推为叔父”。其事在《全唐诗》罗隐的诗集中《寄酬邺王罗令公》(五首)可得到佐证,在《全唐文》罗衮的文章《答魏博罗太尉启》中亦可得到佐证。
罗绍威之子罗周干娶安阳公主之史实,在《罗氏族谱》中有“驸马罗延规、安阳公主六礼制并答文纳彩”之文,为研究当时皇家嫁女习俗,留下珍贵史料。
在《遵义府志》中,记载了山西太原人、播州侯罗荣在修家谱时所撰写的《忠爱堂序》,文中准确记载了撰写时间:唐贞元十四年(798)正月望日。同时,唐朝播州安抚、宣抚、宣慰司,赠太师杨端,在乾符三年(876)冬十月望二日,题于罗氏之忠爱堂的《罗氏忠爱堂谱序》中,写道:“一日,登君之堂,阅君之谱,见先公遗言,如睹先公手泽。其德业闻望,凛凛笔端,犹令人心怀念,慕缱绻莫释,一唱而三叹焉。”文中“阅君之谱”准确记载了罗氏族谱的存在。《遵义府志》中引用了大量罗氏谱牒的资料,甚至罗氏世系也出现在《遵义府志》之中,佐证罗氏族谱尤其名人族谱对地方志具有很强影响力。
唐五代时,豫章南昌人、李唐进士第二名罗颖,主修罗氏族谱,留下“罗氏谱序”为各地罗氏族谱广泛转载,其《罗氏族志》首卷,有资料载明存在安徽徽州博物馆。因罗颖在《十国春秋》中有传,所以,他撰写的罗氏族谱,为研究五代十国历史具有参考价值。
世界各地《罗氏族谱》中,尤其在江西南昌续修的《柏林罗氏大成谱》、清代赣州《罗氏大成谱》、当代香港《豫章罗氏源流考》、台湾《罗氏族谱》、新加坡罗氏保存的清代《罗氏族谱》中有众多唐朝 “弘(宏)、绍(邵)、周”字辈人物记载,“弘”字辈以罗弘信为代表,“绍”字辈以罗绍威为代表,“周”字辈以罗绍威三个儿子及周吉、周文为代表,形成全国统一的班辈,佐证了唐朝时罗氏编修过《罗氏通谱》的史实。另外亦佐证“齐郡”曾为罗氏郡望的史实。
四、佐证宋代罗点、罗从彦等史实
(一)罗点《宋史》中有本传。其子罗愚曾组织编修过大型的《豫章罗氏世征录》,但不见原谱流传,书名仅在《抚州府志》中见到。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在江西乐安罗氏提供的谱牒中,见到罗点之弟罗盛郧及罗点之子罗愚撰写的谱序及世系资料,一定程度上弥补罗点的有关史料。
在香港罗氏宗亲会出版的《豫章罗氏源流考》及台湾罗氏族谱中,留有宋代罗点家族修谱时,当时名贤撰写的谱序、像赞,如真德秀、张九成、蔡元定、洪迈、魏了翁等。民国期间,罗香林根据罗卓英上将收集到的真迹进行考证,确认了这些谱序的史料价值,给予很高评价。笔者翻阅了《四库全书》中这些宋代名贤的文集,从中找到不少史料,进一步佐证这些名贤谱序的真实性。
(二)罗从彦《宋史》中有本传,《四库全书》中收录有《豫章文集》。罗从彦一生坎坷,但其承杨传李启朱,为理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身后留下很多谜团,值得后人研究。福建沙县保存下的《乾隆丙子罗氏族谱》,其主持人为清朝武进士第三名、提督罗英笏,武进士、游击罗釴。为罗从彦无后裔,但又有众多子孙之谜,提供了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即:福州知州罗畸之子、朱熹同学罗博文之父罗彦温过继给罗从彦为子。(其过继辈份问题,待考)
同时,在沙县民间,流传清康熙期间出版的另一版本《豫章文集》,其主编为铁岭知县罗苍。该书对研究罗从彦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罗大经《四库全书》有《鹤林玉露》存世。笔者在中华书局版《鹤林玉露》书中,见到编者前言,其中为罗大经身世不明而遗憾。笔者查询江西吉水《桃林罗氏族谱》及《画谱》。该支系族谱始创于罗大经之父、杨万里遵称为乡间大儒的竹谷老人。由罗大经之兄、温州教授罗大章主编,杨万里撰序。因此,该支系谱牒极具史料价值,基本解决了罗大经的身世之谜。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史学界定位为“史料笔记”,其中有一段记载罗从彦造访吉水竹谷老人府邸的文字,为探研罗从彦的祖籍之谜,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好人好事”条目如下:
豫章旅邸,有题十二字云:“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邹景孟表而出之,以为奇语。吾乡前辈彭执中云:“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亦名言也。(罗从彦,时人遵称为“豫章先生”)
(四)罗汝辑《宋史》中有本传。罗汝辑因附和秦桧迫害岳飞,历史上留下骂名。但安徽歙县呈坎罗氏却是人才辈出。罗汝辑的几个儿子历史上均有声名,尤其罗愿以《罗鄂州小集》等在《四库全书》中占有数席之地。朱熹亦自叹文采不如。笔者见到呈坎罗氏提供《罗氏族谱》,其中留下大量历史人物传记资料,鉴于罗汝辑特殊地位,其族人中不乏在金国为官者。
《罗氏族谱》中留下数篇有关罗汝辑的诏诰敕文,为研究罗汝辑的历史提供了资料。
(五)罗适《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罗姓部》中留下唯一明朝石简撰写的《罗氏族谱序》。从罗适的传记中,可知其与苏东坡曾为同僚好友。在留传广泛的《罗氏族谱》中存有苏东坡为罗氏族谱赠诗,佐证了苏东坡赠诗的真实性。
五、佐证明代罗复仁等史实
(一)罗复仁《明史》有本传。与刘基同为弘文馆大学士,朱元璋称之为“老实罗”。即毛泽东称罗荣桓为“老实罗”之典故出处。在吉水《罗氏族谱》中,留存有一封朱元璋写给罗复仁的信:
高皇帝手书付:右丞相、弘文馆大学士、楚国公罗复仁。尔世居桃林,怀先圣王佐之,才当群雄,逢蜂起之秋,朕至浔阳,尔能舍其故友归朕,任使居侧,匡扶治道,动则仰观乾象,察日月之晦,明验星宿之经纬,错综指示,往无不克曩者。破九江,拔洪都,取武昌,尔多辅焉。
至于彭蠡之战,炮声轰烈,若天雷之掩耳,诸军呐喊,虽鬼神亦悲号也。自朝至暮如是者凡四。汝在舟中,实有定见,朕常书之于心,无日忘之。
今以老病告归,朕虽勉从,时切思慕,恨不即面。兹特召尔来京,以弼旦夕,共襄至治,汝其蚤(早)为起程,庶不负昔者之诚。言非儒造,实出朕意,但著鞭一来,朕心悦矣。使之者往返,勿赍以物,菜饭发还。
洪武三年庚戌十月十二日午时御书。(1370年)
——《江西吉水桃林罗氏族谱》
罗氏族谱中还散见一些罗复仁的著作及出使安南的诏诰文献。
(二)罗汝敬、罗璞罗汝敬《明史》“罗复仁”条目下有附传,罗璞《江西通志》、《贵州通志》中有传。罗汝敬遍请当朝贤士如解缙、金幼孜、梁潜、杨士奇、杨荣等为《罗氏族谱》撰序题词。该支系族谱自宋朝始修,至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不断有人续修,尤其明初罗复仁之从孙罗汝敬之孙罗璞集大成。祖孙九代人,编修族谱,其质量可想而知,笔者查阅有关地方志,其人物履历真实可靠。尤其保存了罗汝敬出使交趾的敕文,具有史料价值。
敕工部右侍郎罗汝敬奉使交趾
皇帝敕论交趾头目黎利等及交趾耆老军民。
朕体天道以御邦,顺人心以兴理,薄海内外一视同仁,间以交趾之人,不忘陈氏,请立其后,用率一方。朕志在恤民,俯从所欲。赦其既往之罪,召还征讨之师,特诏头目耆老,具陈氏子孙来闻,用凭建立。今黎利等奏,陈氏之孙,名暠者,正月病死,并无子孙,数月之间,言辞顿异。夫陈氏世得国人,必其后嗣尚众,昔王师初平交趾,诏求陈氏子孙立之。国人咸谓为黎季厘屠灭已尽,是以郡县其地。然今二十余年,尚有如暠者在,何至暠死顿云无此。必头目耆老未及遍访,其有存者,不敢自言。为臣之道,宜尽诚心,毫末未尽,不可谓诚。
敕至,头目耆老军民,宜悉心咨访陈氏子孙,奏来用颁既绝之命,以副众志,以妥一方。朕既敷旷荡之德,远迩之人,均宜蒙福,其交趾所留朝廷官、军、民人等,及其家口,率皆遣归,以慰其父母、妻、子之望,所留军器、亦悉送纳,庶几求福之道,朕以诚待人,勿或蓄疑,自诒伊戚,故兹敕谕,悉使闻知。
天子宣德三年五月十九日信宝 敕
(三)罗世荣在《明史·功臣表》载为随县男爵,但无其他史料,但在罗氏族谱中保存有《封罗世荣敕》,补充了《明史》之不足。
封罗世荣敕
敕谕。崇德报功,国之大典。自古兵争,忠臣烈士,以身殉国,英风义气,虽死犹生。予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将臣韩成等效忠死敌,昭然可数,朕念之不忘,其义所当崇报。前云骑后都尉罗世荣,鸷勇过人,从朕征讨,渡江而拔采石,迎槊而取太平,进兵靡退皆与有功。可赠武毅将军、飞骑尉,封随县男。 龙凤十年四月日时。又赐敕在徐。
另外罗伦、罗钦顺、罗洪先、罗大纮、罗侨、罗汝芳、罗玘等在《明史》、《明儒学案》有本传之人物,在《罗氏族谱》中亦有不少可资佐证的资料。
六、佐证清代罗源汉等史实
罗源汉,曾任清朝工部尚书,在罗氏族谱中保留了许多其所在支系的史料,尤其一些著名人物为罗氏族谱撰写的序言等文献,如明朝刘三吾(茶陵人,名如孙,字三吾,以字行)。他是明朝翰林学士,太祖所撰书亦多使为序。清大学士蒋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杨锡绂、大学士彭维新等。由于罗源汉亲自主持族谱编修,保存了大量诰敕文,所以,该族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罗泽南,是清朝湘军名将,曾国藩的儿女亲家。罗氏族谱中保存的资料,有助于研究罗泽南、曾国藩及太平天国的历史。
罗典,“岳麓书院”最著名山长,罗氏族谱中保存了他当时所拍摄的黑白像片等,具有史料价值。
罗丰禄,清末外务部侍郎,驻意、英、比大使,为福州船政文化著名人物。罗氏族谱中保存严复为其题写的墓联及陈宝琛题写的墓碑。尤其保存了其诰封直至始祖的神主牌,为研究清末封赠制度提供可靠史料。
清朝罗氏族谱存世的较多,如福建沙县保存的《乾隆丙子罗氏族谱》、江西赣州保存的《罗氏大成谱》、江西吉水保存的《桃林罗氏族谱》、《秀川罗氏族谱》等,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七、佐证近现代罗香林等史实
民国时期,各地罗氏编修许多族谱,虽经“文革”破坏,仍然有不少族谱传世,尤其1982年由香港罗氏宗亲会组织编修的《豫章罗氏源流考》,为研究民国上将、广东省府主席罗卓英及著名史学家、谱牒学家罗香林保存了大量史料。如《豫章罗氏源流考》中有如下资料:
罗卓英撰:《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序》。罗香林撰:《广州罗氏豫章书院志序》、《广州罗氏豫章书院志叙例》、《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序》等。
罗卓英为广东豫章书院撰楹联:
豫章书院升龛志庆联
领屏翰抚政故乡,春露及时,敢忘任重诣极;
承豫章名教乐地,东风有主,共期继往开来。
罗香林为广东豫章书院撰楹联:
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广东豫章书院升龛志庆联
学派演豫章,文毅列诸名宦,文庄传诸名儒,而况一峰两峰,拓展艺林领域,光大吾家,
愿昭兹来许,发扬先达精神,念此仔肩谁负荷;
流风濡粤峤,五岭萃其宗亲,五羊承其宗器,无论古史今史,俱有时代权威,建树于国,
看劫后重逢,转入复兴景象,欢然聚首话维桑。
抗日名将罗启疆中将,主持编纂《罗氏族谱》,保留了许多当时政要的题词。如:
林森题:“豫章世泽”。蒋中正题:“敬宗睦族”。孙科题:“敬宗收族,源远流长,君子之泽,百世其昌”。于右任题:“敦族强宗”。何应钦题:“椒聊衍庆”。薛岳题:“世德渊源”。龙云题:“敦行古道,矫励末俗,扩而充之,光我民族”。居正题:“洪祚载辉”。唐生智题:“敬宗收族”。陈诚题:“瓞衍椒蕃”。
即使对中共党史,罗氏族谱亦有不少补益作用,如毛泽东写给罗哲烈士夫人曹云芳的亲笔信,历来没有正式公布,“2002年《中华罗氏通谱》研讨会”公布了信件原文复印件,中新社予以报导,在海内外党史界引起广泛注意。为研究中共早期党史提供了史料。信件原文如下。
毛泽东致罗哲夫人曹云芳的亲笔信
云芳同志:
七月八日的信收到,甚慰。
罗哲同志英勇牺牲,早就听到一些消息。一九四五年在重庆的时候,见到张维兄,曾打听你们的下落,他只告知你姐姐王夫人已故,你的情形他不知道。现知你仍健在,并有两个女儿能继承罗哲遗志,我很高兴。
罗哲为党艰苦工作,我可作证,当时没有别的证件。恤金由谁领的问题,应由当地政府去作决定,如果决定给继子,不给女儿,也就算了,不必为此去争论。坟墓可由家属修理,现寄上三百元,请你着量处理。今后处理遇有困难,可以告我设法。
你见过的两个孩子。一个在战争中牺牲了,一个已病废。你们在贵阳工作有成绩,向你们致贺。
顺祝康吉
毛泽东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日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存世的罗氏谱牒中,确实存在许多有史料价值的资料,可补充国史、地方志之不足,佐证罗氏历史人物的史实。对研究罗氏社会史中的迁徙史、人口史、人才史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史料价值略述己见。
谱牒学界一般认为民间谱牒始于宋代,但罗氏谱牒有力佐证:在唐代,而且在唐初,民间已经开始编纂谱牒。唐中期还有播州侯罗荣亲自主持修谱并撰写《忠爱堂序》。唐末,不但典籍中有《罗氏通谱》的史实,而且在罗氏谱牒中亦可充分证明《罗氏通谱》在当时确实存在。
由于唐代罗荣、罗绍威、罗隐、罗颖,宋代罗点、罗适、罗大经,明代罗汝敬、罗璞、罗钦顺、罗伦、罗洪先,清代罗源汉、罗惇㤚、罗典、罗文俊、罗泽南、罗丰禄等参与族谱编纂工作,他们或位高权重,或博学多才,尤其明代状元学者罗洪先,用三十多年时间编修《秀川罗氏族谱》,《念庵文集》中留有许多当时修谱的文章。因此,在罗氏谱牒中留下许多珍贵史料,便是顺理成章之事,值得社会史学、谱牒学界发掘研究。
当然,在大量罗氏谱牒之中,鉴于当时条件及编纂者的身份、地位、学识的不同,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谱牒中发掘史料,进行社会史解读,则是专家学者的任务和责任,不能因为民间谱牒存在某些问题,从而全盘否认民间谱牒社会史的史料价值。
2006年6月28日
撰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
主要参考资料:
- 大唐故陪戎副尉罗府君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齐藏石。
- 大唐故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侯罗君副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藏拓本。
- 唐故太中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襄阳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罗公墓志铭,权德舆撰,《全唐文》。
- 《遵义罗氏族谱》、《遵义府志》。
- 《秀川罗氏族谱》,〔明〕罗洪先主修。
- 《桃林罗氏族谱》,〔宋〕罗大章主修,〔明〕罗汝敬、罗璞续修。
- 《阙城罗氏族谱》,〔明〕罗钦顺支系
- 《闽沙乾隆丙子谱》,〔清〕罗釴、罗英笏主修。
- 《罗氏大成谱》,〔清〕罗名高主修。
- 《柏林罗氏大成谱》,南昌柏林罗氏续修。
- 《茶陵罗氏族谱》,〔清〕罗源汉等主修。
- 《豫章罗氏源流考》,香港罗氏宗亲会出版,罗君筹主编,1982年出版。
- 《福州豫章罗氏》,罗丰禄支系,罗孝逵主编。
- 《四库全书·诚斋文集》,〔宋〕杨万里著。
-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著。
- 《四库全书·念庵文集》,〔明〕罗洪先著。
- 《江西通志》、《福建通志》、《抚州府志》等。
注:本文在“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上演讲。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6.7.25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