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种族边界的族群认同和族谱书写
2016-05-19
黄 震
摘要:宝拉·威廉斯·马迪逊(Paula Williams Madison,中文名“罗笑娜”)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前副总裁,是—位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的美国籍牙买加黑人后裔。从2012年开始,为了寻找让母亲Nell Vera(中文名“罗碧珊)怀念一生的外祖父Samuel Lowe(中文名“罗定朝”)。在历经波折探访之后,于同年8月份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并回到外祖父的根脉所在——深圳龙岗罗氏祖屋鹤湖新居,按照传统方式向列祖列宗叩拜,与宗族血亲重逢相认。罗氏族人把她母亲及其家族成员一起写进了罗氏家谱,她的身份也变成了美国籍牙买加黑人后裔客家人。
关键词:寻亲;族群认同;族谱书写
“我从那里来?”是宝拉从小开始就困扰她的一个问题,因为从肤色上看,她是一位地道的美国黑人后裔,但与众多黑人不同的是,她又长着一张独特而美丽的华人面孔,成为街区人们的议论对象。在长大过程中,逐渐从母亲的口中得知其外祖父是一名中国人,名叫Samuel Lowe(罗定朝),来自中国广东省惠阳县龙岗镇(现属于深圳市)。为了寻找这位外祖父,宝拉在退休后,经过多方的努力,最终找到了外祖父所在的家乡——深圳市龙岗镇罗瑞合村,并认宗归祖,实现了母亲长达近百年的心愿,罗氏族人也把宝拉及其在美国家族成员一起写进了《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在这个跨越了不同的大洲和国家、姻连着不同的种族和家族,演绎了一个传奇的寻根故事。本文以宝拉寻亲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的族群理论对宝拉的寻亲过程和族群认同进行分析,并就罗氏族谱的一些创新之处进行探讨。
一、跨越大洋彼岸的百年寻亲
(一)寻亲人物——美国黑人宝拉和她的外祖父罗定朝
宝拉(中文名“罗笑娜”),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前副总裁。1952年出生,在纽约的黑人聚居地哈林区长大。1974年开始,先后就读于美国瓦萨学院、雪城大学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大学毕业后,她先在达拉斯沃斯堡报社担任记者,后加入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全美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之一),于1989年升任NBC新闻副总监,1996年担任NBC副总裁,2006年7月升任NBC董事会副主席,成为美国传媒界为数不多的少数族裔高层。2011年8月,宝拉离开NBC投身商海。她担任了美国WNBA联盟球队洛杉矶火花队的老板,旗下的产业还包括百老汇联邦银行、麦迪逊媒体基金、威廉姆斯房地产集团等企业。
她的哥哥Elrick(中文名“罗敏志”)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后担任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董事长。
二哥Howard(中文名“罗敏坚”)则是一个金融公司的老板。
2012年,宝拉从通用电器公司(GE)副总裁职位退休后,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开始了一场寻根之旅——寻找外祖父罗定朝。
(外祖父罗定朝)(母亲罗碧珊)(宝拉)
罗定朝,广东省深圳市龙岗镇罗瑞合村人。1905年,他与叔伯兄弟等人一同登上远洋轮船,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来到了位于中美洲岛国牙买加的金斯顿。他从经营零售业开始,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华人客商,事业有成。期间,他先与牙买加女子Emma Allison同居生活,一同创业,育有子女Adassa(中文名“罗碧玉”)、Gilbert(中文名“罗早泉”)。后来他结识了另一名叫Albertha Beryl Campbell的牙买加姑娘,并于1918年11月生下女儿Nell Vera(宝拉的母亲,中文“罗碧珊”)。但受到族人的歧视与干扰,在Nell Vera三岁时,不得不随着母亲返回了家乡。不久,在父母的包办下,罗定朝“隔山娶妻”,与横岗和合村的何姓商人之女成亲。1920年,他的妻子何氏在惠阳的“水客”帮助下,也来到牙买加,共同经营他们的事业。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发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大批华人陆续离开其侨居国或地区。受此影响,罗定朝的生意也逐渐衰败而最后破产。1933年7月30日,罗定朝夫妇在申请破产清算后,带着家人乘坐“阿德拉斯托斯”(ADRASTUS)号轮船离开了牙买加,回到了家乡。而他留在牙买加的女儿罗碧珊也于1945年随母亲移居美国,在亲戚帮助下来到了纽约,居住在哈林区,并她以华人身份取得美国签证,从此与中国的亲人失去了联系。回到中国后,罗定朝一家搬到广州定居,继续经营他的商业,直到新中国成立。1967年5月在广州与世长辞,享年78岁。
(二)寻亲故事——从北美到牙买加再到中国深圳
2006年,宝拉母亲的过世,让这位饱含一生辛劳的客家后裔最终无缘再见中国的家人,留下了终生遗憾,也让宝拉下定决定要找到她的外祖父。为此,她一方面寻求媒体的帮助,同时也积极参加北美各地的华人活动,希望能从知情者处获悉更多的线索。
2012年6月,宝拉根据牙买加的一个表亲建议,来到多伦多参加一个海外客家人举办的、以“离乡别井,安家立业”为主题的客家研讨会。会上,宝拉细心的听会,认真翻阅各种资料,并不停向身边的人打听客家外祖父“Samuel Lowe”这个人。期间,宝拉巧遇加拿大客家会联席主席罗金生博士,并从他口中得知,他的祖辈也来自广东惠阳龙岗罗瑞合村。兴奋而已的宝拉急切地希望罗先生能够帮助她查找外祖父在中国后人的下落。不久,他收到居住香港的侄儿回复邮件称:他巳找到Samuel Lowe的后人,并联糸上他的儿子罗早舞。不久,在牙买加亲人的指引和罗金生博士的陪同下,宝拉和她的哥哥们一起来到了当年外祖父在牙买加的居所。当她们静静地伫立在外祖父生活过的房间里,宝拉内心无比激动,热泪盈眶,“没想到我真的来到了这里,他们曾生活过的地方”。后来,在他们的帮助下,宝拉找到了大量关于罗定朝的资料文件,包括他在牙买加时报纸刊登他经商、捐款、商店被人纵火、重建商店、诉讼、变卖财产等的28篇新闻报道,在牙买加的结婚登记证明,9个子女的出生证明,以及夫妻二人在1920年、1927年、1928年和1933年往返于香港至牙买加的乘船记录文件等。从这些信息中,宝拉确认其外祖父就是来自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镇,中文名字叫“罗定朝”
2012年8月15日,宝拉一人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乡——深圳市龙岗区罗瑞合村的“鹤湖新居”(现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认亲。当她出现在罗氏家人面前时,尽管她长着一头卷发和黑色皮肤,但罗家人发现她的眉眼五官却的外祖父如此相似,更让罗家人惊异的是,宝拉拿出有关罗定朝的众多资料时,让他们不得不现场相认这位说着英语、卷发、黑肤色的女子是罗定朝的外孙女。接着,宝拉的在中国亲人的陪伴下,向宗祠列祖叩首上香。此刻的宝拉在低声祷告:“妈妈,你看到了吗?我终于找到了外祖父,终于回家了!”
2012年12月的圣诞前后,宝拉及其家族成员一行30多人,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乡,参加“鹤湖罗氏定朝公后裔联谊会”,罗定朝的100余名后人从海外和国内各地纷纷赶来,这是罗定朝所传八个家庭历史上最完整的一次聚会。如今他的后人分别在中国、牙买加、美国、英国等繁衍生息。他们虽是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身体里同样流淌着鹤湖罗氏的血液,心怀着对先祖和世家的眷恋。
宝拉的寻亲过程,由美国威廉姆斯控股集团旗下非洲频道电视台进行了跟踪摄制,全程记录并制作了《寻找外祖父:中国,牙买加,哈林》(Finding Samuel Lowe)纪录片,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加勒比海的牙买加、千里达群岛等地播出,并引起轰动。
二、跨越种族边界的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其来自哪个种族或民族,信仰哪种宗教,必有其自我的认同,否则作为个体在这世界中的存在便失去了根本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加拿大的著名学者查尔斯·泰勒所说的“知道我是谁,就是知道我站在何处。宝拉通过寻找自己的根,找回迷失的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族群认同。
(一)“我是罗定朝的后人”
宝拉寻亲的起因源于她的母亲Nell Vera(中文名“罗碧珊)。自3岁离开父亲后,Nell Vera再也没见到过父亲。到了美国后,家庭生活的贫穷、社会的际遇以及个人父爱的缺失,让这位年少的Nell Vera产生了寻找父亲的行动。1933年,年仅15岁的Nell Vera怀着对父爱的强烈渴望来到牙买加圣安斯贝寻找父亲,遗憾的是此行她只见到了父亲的几个兄弟,并且叔伯们告诉她,父亲已经启程返回中国,不会再回来了。叔叔还送给她一对父亲留下的珍珠耳环作为礼物,从此Nell Vera就再也没有得到父亲的消息,失去父爱也给Nell Vera留下极大创伤。此后的Nell Vera,一生都郁郁寡欢,时常想念父亲,直到2006年,她去世前,都无法与亲人见面。作为女儿的宝拉,深刻感受到母亲的悲伤——自小被迫离开家人,人生一直是残缺的。她为此下定决心要为母亲找到外祖父,以实现母亲一生最大的遗愿。
宝拉寻亲的动因也和当时美国黑人出现身份认同迷失的社会因素有关。首先,美国黑人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建国的参与者,也是美国的共同建设者。在二十世纪,虽然他们早已获得了解放,拥有名义上自由、平等权益,但对广大黑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他们的政治参与、文化权利、经济地位以及语言权利,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无法找到自我归属。其次,他们是黑人,与美国主流社会白人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在长期的被歧视也使他们难以避免产生自卑心理,加之白人文化的强烈冲击,加速了黑人自我认同迷失的进程。再次,宝拉虽然是美国黑人,但与美国黑人不同的是却有着一副华人面孔,在她年小的时候,即使生活在美国黑人群体中,也常常遭到同伴和邻居对她的冷讽、嘲笑和欺负。这样,生活在美国的宝拉,三重角色的身份,让她从小开始就产生了一种迷惑,“我从那里来?”,为了打开这一迷惑,寻亲无疑成为她最佳的办法,而寻找外祖父和他的亲人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2年初开始,在多方帮助下,宝拉最终找到外祖父所在的家乡和亲人,实现了母亲的心愿,同时也打开了心中多年的迷团。正如宝拉在经过多番艰难找到外祖父的后代时说,“每一个人都有寻找家族历史的DNA,母亲妮儿没有找到外祖父,一直念念不忘,非常悲伤,我终于完成了她的遗愿,知道自己有300多个亲戚,家族繁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二)“我是一个黑人,也是一个客家人”
寻亲的成功,让宝拉及其家人回归深圳龙岗罗瑞合村的罗氏家族,也从迷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2012年12月,在深圳龙岗省亲期间,深圳的叔叔按照中国传统家族辈份,给她的家族每一位成员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其中宝拉母亲的名字是罗碧珊,“碧”是罗定朝后代中女儿的辈份,“珊”是美丽的珊瑚,源于其诞生在牙买加,岛上长着许多漂亮的珊瑚。宝拉则起名为罗笑那,“笑”为辈份,“娜”陶铸《松树的风格》文中的“杨柳啊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是人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标识。宝拉从此有了一个中国的名字,是她及其家族成员成为龙岗罗氏定朝公家族的标志,也是她们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个符号。
为了能够与中国的亲人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她与家人一起开始了学习客家话。客家话对宝拉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因为在她小的时候母亲曾经说过给她听,那时候的她虽然不懂其意,在给她留下印象的同时也带给她的迷惑。2012年,宝拉在多伦多的一个海外客家人举办的客家学术研讨
会上,当她听到现场的人说着客家话时,她惊讶地看到哥哥居然跟着客家人的语调数着“一、二、三、四……”,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这个调子很熟悉,因为母亲小时候说过给他听。正如宝拉所说“这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他们的一分子”。陌生又是因为在时隔数十年后,她才能再次听到小时候母亲教过的话。后来,为了寻亲的需要,她也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客家话。而现在她和家族成员一起都在努力学说客家话。客家话虽然不是宝拉的母语,但她们学习起来那份认真和执着,体现了客家人那种坚韧不拨的精神。
语言是族群认同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族群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宝拉及其家族成员学习客家话,虽然对其没有产生“语言转移 ”(社会成员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 没有继承上一代的母语, 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却体现了她们对客家族群的一种认同。
在2012年12月的省亲期间,按照中国拜祭祖先的方式上香、跪地,向列祖列宗叩拜,她拿着香的手在抖,眼里含着泪水,口中不时祈祷着。随后,她们专程来到葬在广州的外祖父罗定朝的坟前祭拜。在清理坟头、奉上祭品后,宝拉及其家族成员献上鲜花,依次上香。此时,她们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此刻,也许让罗定朝万万想不到的是,20世纪初的他作为契约劳工远渡重洋前往加勒比海谋生和发展时留下的孩子,却在100年后,他的后代跨越重洋,来到中国的家乡寻亲,不仅找到了离散多年的亲人,而且还来到他的坟前祭拜,如果有在天之灵,他能听到这哭声,也许为之动情吧。接着,在当天下午,罗定朝后裔100多人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了“鹤湖罗氏定朝公后裔联谊会”。会上,罗氏长辈们按照中国的传统向这些不同肤色的亲人“派利是”,宝拉及其家族成员也逐一接受了“利是”,领受亲人们对她们的祝福。如今,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场合都自豪说出一句话,“我是一个黑人,也是一个客家人”。
宝拉寻亲的经历,跨越了种族之间的族群认同。这种认同除了其身上血缘的因素之外,也有着其童年时候从母亲口中得到从未谋面的外祖父的一些零碎的记忆,还有其母亲在日常中保持着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从小就教她使用筷子)和理念(母亲对兄妹三人格外严厉的教育和鼓励),这些因素既是宝拉寻亲的动力,也是她们族群认同的体现。正如在美国人类学博士马立安教授看来,罗笑娜寻根的故事,体现了人类学关心的“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最基本问题。深圳大学刘丽川教授认为,站在客家文化研究的角度,宝拉的寻亲,相当于填补了史料空白,“就像一条纽带,带出更多个体的故事,还原出当年的场景。宝拉自觉认同是客家人,认同中国文化,这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弘扬”。
三、跨越文化界限的族谱书写
族谱是中华文化组成部分,是宗族文化的载体,是家族成员的精神归宿,历来得到众多姓氏家族的重视。特别是那些离散于家族之外的游子,族谱无疑又是他们寻根和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
(一)宝拉及其家族成员写进了《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
201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客家研讨会上,加拿大中兴客家协会创始人黄魏兰芬女士展示了一本《魏氏族谱》,当宝拉得知魏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时,完全被震惊了,深深感受到这些远离中国故土的客家人,对族谱既有着一份浓浓乡土眷恋的情怀,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寄托。此时的她在想“如果我的家庭也有一本族谱,可以追溯到那么早呢?如果我能找到那些人又会如何?如果我能询问,我的母亲能否被写族谱,又会怎样?”。
到了8月份,宝拉首次来到深圳龙岗罗瑞合村,在参观了外祖父曾经生活的故居“鹤湖新居”期间,她仔细询问了家族源流和宗支世系,了解到鹤湖罗氏源于公元前约1000年的中原,千百年来经过湖南、江西、福建、粤东,一路南迁,于清朝乾隆年间,鹤湖罗氏先祖瑞凤公从粤东梅州兴宁迁来。此刻的她,感觉自己就是罗氏家族中的一分子,当面向罗家人提出了要求,希望能把她母亲和自己及家族成员一起写进罗氏族谱。
在这次寻亲之后,为了把这些海外的宗亲重新写进罗氏族谱,罗家人着手张罗,多方搜集和整理资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本《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于2013年底编印完成,宝拉和她的母亲、家族成员的中英文名字一起都写进了这本罗氏家谱。如今宝拉的愿望最终得到实现,并在有着3000年历史的罗氏家谱中找到了她们的名字。
(二)《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的时代创新
宝拉及其家族成员的认祖归宗,让罗氏定朝公的家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家族。他们有着不同的种族,也有不同的文化,更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但他们却在以罗定朝为血脉纽带紧紧联系在一起,汇合为一个全球化的家族,既跨越了种族的边界,也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完成的《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带有明显现代化、国际化的时代创新特点。
- 突破传统族谱模式,版式设计多样化
在中国传统族谱中,大多为竖排版式,采用繁体字书写,多以文言文为体裁,并且有些族谱是无标点符号的。由于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还继续沿用这种传统,那么对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一代,阅读起来既不方便,也不易于理解,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族谱文化的关注。《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则一改这些传统,运用了横排版式设计,采用简体字和现代白话文书写,装帧设计图文并茂,并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进行铜版纸印刷,不仅阅读起来方便易懂,而且充满现代气息、美观大方,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有一定的阅读性。
- 突现全球化家族特点,采用中英文书写
从19世纪末开始,其成员陆续有人迁往海外,因此他们的海外宗亲较多,遍布于美国、加拿大、牙买加、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共有300多人。为了方便这些海外宗亲的阅读,在文字书写上全部采用中英文结合,让这些宗亲在阅读时,既一目了然,也容易理解。在国内,像这样中英文版的族谱,并不多见。因此,在中国大陆的客家地区,大多数为侨乡,海外华侨较多,在新修族谱时,可以参考《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的书写方法。
- 文本书写与网络结合,及时更新族谱资料
为了便于亲朋好友间的交流和联系,宝拉回到美国后建立了一个家谱网,把《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内容搬到了网上,还上传了一些珍贵的有关家族历史档案资料,特别是把家族活动或家庭成员的生活或工作情况及时上传到网络,弥补族谱书写后要历经多年后才能补充的缺点。宝拉还利用自己建立的家谱网,帮助一些带有华人血统的混血客家人寻亲,正如她所说的,其寻亲代表的是一群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寻根经历提供信息,帮助更多当年去往牙买加的客家人后裔找到自己的祖先,希望更多失散的家庭能够团聚”。
- 融族谱书写与现代摄影于一体,从传统族谱向现代文化族谱转变
在传统的族谱中大多是文字书写,图片较少,即使有一些往往也是一些家族名人或家庭全家福照片,这样就显得族谱的文化内涵不足。而《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则把家族先祖图片、家乡风貌照、家族活动照、家庭生活照等融入到族谱中,更重要的是其把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照片编辑到族谱中来,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家族发展的源流和变迁,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总的说来,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给当前族谱的编写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文化+科技”、“互联网+”的理念下,族谱编写也要与时俱进。《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是一本新修的族谱,它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族谱中的一本,但它所做出的一些创新,却又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资料:
[1]罗敏君.祖父的故事[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
[2]罗敏君主编.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M],2013.
[3]Paula Williams Madison.Finding Samuel Lowe[M].New York,2015.
[4]陶琪,黎灵希,曹晨岚.鹤湖罗氏:全球化家族的客家情[N].深圳晚报,2016-05-06.
[5]苏妮.美籍客家女深圳寻亲记[N].南方日报,2016-04-01.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2602
注:黄震,深圳市客家联谊会顾问、秘书长。
供稿:罗敏军 录入:罗训森 2016.7.1 于福州
多么感人的故事!!
想请问一下,我正在帮一位外国友人寻根,这位朋友的祖先是1847年来到澳大利亚的,姓LAW,祖籍厦门。请问Law这个姓是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