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8525696798712

抗日将军罗启疆 谱序探研 ——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启示(3)

717520385875549655

18468525696798712

抗日将军罗启疆

谱序探研

——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启示(3)

罗训森

2016.3.10,在罗氏微信群中,喜见四川罗富香上传的抗日将军罗启疆谱序,笔者点校,附于后。

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已收录《罗启疆自传》及民国政要为《贵州罗氏族谱》题词、撰序,故可确认该序系罗启疆之手笔,当为信文。至于是否有个别字错漏,留待今后见到原谱时,再行核实。

该谱序对研究民国期间族谱史,颇有价值,试探研之。

一、详述编纂家谱的目的意义

 

在民国抗战时期,当时,国人对编修族谱的目的意义,看法如何?罗启疆将其贯穿于通篇序文。

1. 传承古训,阐明族谱、族制对中国文化之重要

克眀俊德,以親九族。

惇叙九族,庶明励異,盖觇一国文化之进退,罔不於其族制之良窳而係焉。

众所周知,族谱编纂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罗启疆引用古训,认识到族制的良劣,对中国文化之进退,具有重要影响。用现在话说,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让铭刻在联合国大厅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2. 家族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集人而成家,聚社会而为国,族之不繁,生於何有,权将奚存,则族之时义,大矣哉。

罗启疆论述,在:人——家——家族——国家的递次结构中,家族的繁衍,对国家的强盛,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注意到,全国人大法制委在解释“家”的概念时,已扩大至“家族”概念。公开认可在“家”和“国家”之间,还有“家族”的层次。

3. 家训对形成名门望族的作用

历代以来,若汉之苟、陈,晋之王、谢,唐之韋、杜,胥各称盛,一时号为望族,非以其利祿华膴,有異齐民原。夫族制既正,则家训自修,而礼义迺(训森注:同“乃”)兴,始足以矝式乡闾,而敦砺薄俗,时无古今,域无中外,其拨一也。

罗启疆论述,优秀的家训,家风家教,对形成名门望族,具有重大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共中央常委王岐山,在福建龙岩家训馆,大声念《王氏家训》,进一步说明“家训”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核心,至今,乃获中共倡导,各界认同认可!

4. 复兴“谱学”的时代意义

夫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自五季云扰,民莫宁居,于是谱学始废,而先王大小宗之法荡然,即礼所谓:尊祖敬宗、睦族敦谊,亦几无知者。加以迁徙离合之靡常,贫富穷通之不一,故恒有大家巨室,不能详所自出。甚者,依附显耀,而冒为之宗。若刘元海之讬于昭烈郭崇韬之自称汾阳,史册讥之。

罗启疆论述“史、谱相为重”(从祀孔庙、明哲学家罗钦顺语)的真理。

论述复兴谱学、“尊祖敬宗、睦族敦谊”,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以刘元海之伪托郭崇韬之自称“汾阳”为例,罗启疆早在民国期间,就认识到“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本会永远荣誉主席、开国中将罗元发,在2004.9.19,《中华罗氏通谱》首次北京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真理。

他告诫罗氏族人,要尊重历史,以史为据,切不可“依附显耀,而冒为之宗”,以免“史册讥之”。

5. 昭穆有序,来之有自,再次强调敦宗睦族

惟是族乘(即族谱的又一称谓)修辑,实已有年,环顧时代之需求,允宜赓修而续纂,诚恐流光如驶,再越年时,不惟昭穆将有莫序之虞。抑或儿童笑问,何来之客,非所以敦睦宗族,攸敍彝伦已。

罗启疆用“儿童笑问,何来之客”的浅显道理,再次阐述族谱编修的重要性,再次强调修谱“敦宗睦族”的作用。

二、罗氏溯源

 

我罗氏系出有熊(训森注:黄帝有熊氏),古推华胄,自祝融氏得姓,传衍历时五千年,分区数万里,虽大江南北,禹域东西,悉皆胤析支分,日趋繁殖,第以每经易代,更阅沧桑,纵随生聚于当时,讵免宗支之失绪,于是,各就其讬跡,侨居之所在,而自为祠宇。

罗启疆文化认同罗氏是黄帝有熊氏的子孙,始祖为火神祝融氏。

他对“历时五千年,分区数万里,虽大江南北,禹域东西,悉皆胤析支分,日趋繁殖,第以每经易代,更阅沧桑,纵随生聚于当时,讵免宗支之失绪,于是,各就其讬跡,侨居之所在,而自为祠宇”的状况,深感遗憾,潜藏他的强烈愿望——筹建罗氏总祠,祭祀始祖祝融公,解决“各就其讬跡,侨居之所在,而自为祠宇”的问题,避免“每经易代”、“宗支之失绪”,深谋远虑“慎终追远”问题,其保族、收族之心,跃然纸上。

罗启疆之裔孙罗旭,克遵祖训,领悟祖意,在湖南衡山火神祝融峰下,修建规模宏大的陆军中将罗公讳启疆之墓,可谓远见卓识,善述善承。

三、本支系溯源

 

谨考我远祖乔林公之子岩祖公,始于赣省吉安,迁移资江,复衍溢于湘西、黔东各地,咸多侨寓,随皆聚族而居,卢舍邱墓,遂为前人其间,祖德毓钟,人文辈出。

罗启疆文化认同其支系的上源在江西吉安,而不再往上追溯。贵州罗氏后之贤达,应领悟罗启疆谱序之内涵,续修《贵州罗氏族谱》时,上源宜粗,本支宜细,当遵之、慎之。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在编纂“世系篇”时,更应谨遵切记。

四、主持编纂《贵州罗氏族谱》的原委

 

啟疆驱驰戎马,忽届中年,当此国难时间,尤凛金革重任,恒多荷戈,远戌殊尟,缓带家居,然于战役余闲间,每以谱乘在念,旋于丁丑春日,治軍桑梓,小驻家园,爰集宗人,共议发起,幸维众志,询谋佥同,仍推啟疆为主干,感于族谊,勉任其难,而蒐採丹铅,则各分其职,阅时两载,克底于成,然后,我一族之史乘,大备于斯焉。

罗启疆在序中详细记述了其主持编修《贵州罗氏族谱》的原委,是其驻军家乡时期,而其年龄仅是“忽届中年”。

一般支系族谱的主持人,大都是退休后的老年人,在职的中年军官领头修谱,史不多见。可见序中“然于战役余闲间,每以谱乘在念”,决非虚言,族谱具有鼓舞斗志、激励勇气的作用,笔者仅初见,“罗家将”精神,指引罗启疆在抗日战场上,勇往直前,功莫大焉。

一部优秀族谱的诞生,虽可言“必然”,但“偶然”的事因,十分重要。若非对罗氏族谱的强烈使命感,在战乱时期,驻军家乡时,罗启疆恐难组织当地罗氏宗亲编修《贵州罗氏族谱》。

罗启疆主持族谱编修的事例,对现在还在职的罗氏精英,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职,有资源、有精力,更重要的是对宗亲有更大的影响力、号召力。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1998年,本人时任福州大学校友会秘书长、深圳上市公司闽福发董事,有几位福大厅局级校友问我:你才五十岁,自费专职从事罗氏文化研究是不是太早了,可以退休以后再干呀。我说:研究罗氏文化这个事,意义很大,也很难,去年,我开罗氏文化研讨会,大家的贺信、题词,可以很方便地盖公章,确认身份,等到我退休,大家不也退休了?再盖公章,恐怕就有困难了。这几位校友恍然大悟:对,光宗耀祖,要有更大效果,须乘在职时。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将铭记,在职时支持、参与《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工作的罗氏宗彦,他们是:罗正富、罗海藩、罗桂求、罗锋、罗冰生、罗援、罗开富、罗卫东、罗迎难、罗海曦、罗健、罗万荷等。

五、民国政要的题词、撰序

 

查阅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罗启疆简历(《民国人物大辞典》)

罗启疆(1901—1940),追晋中将,师长,贵州松桃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后入庐山军训团第一期、陆军大学函授班深造。

1925年到广东,参加国民党革命军。历任排、连、营长。1927年,任第十军独立第一团团长。1931年4月10日,到职独立第三十四旅旅长。后又任新编第十九旅旅长。1934年12月,率第三十四旅参加“追剿”红军。1935年2月,任川湘鄂边区“剿匪军”独立第三十四旅旅长,4月16日,任少将。1936年5月任滇黔“剿匪军”独立第三十四旅旅长。1937年,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八十二师师长,6月,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9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40年4月5日,在湖南岳阳军中病殁,9月28日,追晋为中将。

从其简历中可知,他1935年,34岁,就是少将旅长,称之为“军中豪杰”,毫不为过。

罗启疆谱序,成于1938年,序中言:复承中枢诸公及海宇名流,群加赞祝,宠以题词,于戏盛矣。

其时,他已升任师长,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已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已是著名的抗日将领,他有资格、有能力请到民国的军政、文化要员,为《贵州罗氏族谱》题词撰序。

但当贵州罗氏族人传来的图片资料中,见到林森、蒋中正、于右任、孙科、何应钦、陈诚、居正、龙云、薛岳、唐生智等名人题词,规格之高、人数之多,仍令笔者深为震撼!

难怪在罗氏微信群中,有族人对这些图片,表示惊讶和质疑了。

六、对子孙的希望——敦族强宗

 

所望,后之子弟,缵述徽犹,益加砥砺,亲亲长长,丕振家声,出,则忠于国,处,则孝于家,或执干戈,以卫宗邦,或务农桑,以培根本,俾发扬先烈,佑啟后昆,为聚族而居者之模范箴型,固,匪异人任,其亦不负。

啟疆及诸宗彥,赓修斯乘之苦心孤诣,与无尽之希望焉。

大凡本姓为族谱撰序,大多会提出自己对子孙后代的希望。罗启疆的希望非常明确、具体,其宗旨也是“弘扬祖先业绩,启迪后昆奋进”,实际上,此处再次佐证,罗启疆在民国时期,就在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敦族强宗,是民国元老于右任老先生为罗启疆将军族谱的题词,他的序文中,虽没有出现此四个字,但“或执干戈,以卫宗邦”,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从军,保家卫国,具有当时的时代需要和价值。

七、结语

 

罗启疆主持编纂的《贵州罗氏族谱》,实际上是省级的《罗氏通谱》。而他的胸襟、视野更加广阔:

自祝融氏得姓,传衍历时五千年,分区数万里,虽大江南北,禹域东西,悉皆系析支分,日趋繁殖……

自唐末五代初,著名诗人罗隐与邺王罗绍威等编修《罗氏通谱》以来,历朝历代罗氏精英,梦寐以求,续修或重修全国性的《罗氏通谱》,最近的、亦是民国期间,民国上将罗卓英、著名史学家、谱牒学家罗香林等,在江西赣州设立总部,意欲编纂《罗氏通谱》。以他们当时具备的人力、智力、财力资源,完全可编出一部高质量的《罗氏通谱》,可是,天不遂人愿,最终没有完成,亦未见其较完整的初稿传世。

但是,远在贵州的罗启疆,完成了《贵州罗氏族谱》,民国中枢诸公及海宇名流,群加赞祝,宠以题词,于戏盛矣。不经意间,罗启疆完成一项中华罗氏族谱编纂史上的重大伟业。

笔者尚未见到民国铜仁版《贵州罗氏族谱》全文,但从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能收录到启疆谱的许多重要史料推断,随着续修《中华罗氏通谱》的进程,全套民国铜仁版《贵州罗氏族谱》有可能现身。

探研罗启疆谱序,对本会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有如下启示:

1. 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必须文化先行,“以史为据,去伪存真”,严肃、认真地编纂高质量的《中华罗氏通谱》,将起到敦宗睦族、敦族强宗的作用。

2. 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必须筹建中华罗氏精神依托的地标建筑物——中华罗氏总祠。筹建罗氏总祠,祭祀始祖祝融公,解决“各就其讬跡,侨居之所在,而自为祠宇”的问题,满足1338万罗氏的认祖归宗、“收族”的强烈愿望。

3. 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必须解决“螃蟹效应”问题。可以说,若罗启疆不主持《贵州罗氏族谱》的编纂,当地罗氏在修谱过程中,难以避免内部争斗的“螃蟹效应”问题,也不可能编出高质量族谱,有如此高规格人士题词,为罗氏族史争光。

4. 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除了以上两项任务,还有诸如筹建中华罗氏基金、中华罗氏商会、中华罗氏宗亲会等(筹备期结朿,以境内民政部门正式注册日为准),让热爱中华罗氏文化,又各有专长之宗亲,可以“各分其职”,找到自己合适的宗亲文化工作岗位。

  1. 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目的——敦宗睦族、敦族强宗。

《贵州罗氏族谱》及罗启疆谱序,反复强调“敦宗睦族”,用于右任老先生题词的型式,号召族人“敦族强宗”。在振兴中华,共筑中国梦的今天,仍具有强烈的当代现实价值。

6. 罗启疆谱序,启示当代各界、各类型罗氏精英,要向罗启疆学习,在你们事业鼎盛之时,尽可能积极主持当地本支的族谱编修,尽量为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出力。

罗启疆谱序,留下珍贵史料的同时,留给罗氏后人许多启示。

初步探研,仅及皮毛,留待专家学者、宗彦贤达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略)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0646

供稿:罗训森、罗建平(图片)    录入:罗训森     2016.3.11     于福州

 

附:抗日将领罗启疆中将谱序

弁    

罗启疆

粤稽古昔,先聖有言,曰:克眀俊德,以親九族。又曰:惇叙九族,庶明励異。盖觇一国文化之进退,罔不於其族制之良窳而係焉。

恭维我总理(孙中山)手剏(训森注:同“创”)三民主义,若日月经天,江河傅地,亦以民族一义为主要之掲橥,诚以集人而成家,聚社会而为国,族之不繁,生於何有,权将奚存,则族之时义,大矣哉。

历代以来,若汉之苟、陈,晋之王、谢,唐之韋、杜,胥各称盛,一时号为望族,非以其利祿华膴,有異齐民原。夫族制既正,则家训自修,而礼义迺(训森注:同“乃”)兴,始足以矝式乡闾,而敦砺薄俗,时无古今,域无中外,其揆一也。

我罗氏系出有熊(训森注:黄帝有熊氏),古推华胄,自祝融氏得姓,传嬗沿衍,历时五千年,分区数万里,虽大江南北,禹域东西,悉皆胤析支分,日趋繁殖,第以每经易代,更阅沧桑,纵隨生聚于当时,讵免宗支之失绪,于是,各就其讬跡,侨居之所在,而自为祠宇。

谱牒之兴修,历世愈久,支干愈多。然而,流传统系,初不棼如,溯本追源,灿然可考。此其所以较异于他族之再传失序,数典忘祖而(尔),亦即各地支祠林立之由来也。

谨考我远祖乔林公之子岩祖公,始于赣省吉安,迁移资江,复衍溢于湘西、黔东各地,咸多侨寓,随皆聚而居,卢舍邱墓,遂为前人其间,祖德毓钟,人文辈出。

惟是族乘修辑,实己有年,环顧时代之需求,尤宜赓修而续纂,诚恐流光如驶,再越年时,不惟昭穆将有莫序之虞。抑或儿童笑问,何来之客,非所以敦睦宗族,攸敍彝伦巳。

啟疆驱驰戎马,忽届中年,当此国难时间,尤凛金革重任,恒多荷戈,远戌殊尟,缓带家居,然于战役余闲间,每以谱乘在念,旋于丁丑春日,治軍桑梓,小驻家园,爰集宗人,共议发起,幸维众志,询谋佥同,仍推啟疆为主干,感于族谊,勉任其难,而蒐採丹铅,则各分其职,阅时两载,克底于成,然后,我一族之史乘,大备于斯焉。

编缮既讫,剞劂方兴,复承中枢诸公及海宇名流,群加赞祝,宠以题词,于戏盛矣。啟疆谨缀(通:赘)言于次。

夫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自五季云扰,民莫宁居,于是谱学始废,而先王大小宗之法荡然,即礼所谓:尊祖敬宗、睦族敦谊,亦几无知者。加以迁徙离合之靡常,贫富穷通之不一,故恒有大家巨室,不能详所自出。甚者,依附显耀,而冒为之宗。若刘元海之讬于昭烈郭崇韬之自称汾阳,史册讥之。

其视吾罗氏之居今之时,而上溯中古,仍次序井然,本源一贯,谓非我祖宗积厚流光,贻谋燕翼欤。

所望,后之子弟,缵述徽犹,益加砥砺,亲亲长长,丕振家声,出,则忠于国,处,则孝于家,或执干戈,以卫宗邦,或务农桑,以培根本,俾发扬先烈,佑啟后昆,为聚族而居者之模范箴型,固,匪异人任,其亦不负。

啟疆及诸宗彥,赓修斯乘之苦心孤诣,与无尽之希望焉。

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秋    啟疆    敬撰

                                 公元二零一二年夏    国政    录

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罗姓专业委员会

四川省罗氏文化研究会,四川罗氏族谱编撰委员会转载

罗富香

公元二0一六年三月

罗训森    点校   2016.3.10

base_download_att.php

罗启疆序言(原图)

“罗氏家园”网站站长    罗良富    供稿

2016.3.12

 

 

 

One thought on “抗日将军罗启疆 谱序探研 ——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启示(3)”

  1. 良富兄:
    电邮来的罗启疆将军的序言原图片,已收到。并已作为本文重要附图。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校对,发现多处错漏,已改好。
    明天,将就此发一报道。
    谢谢。
    罗训森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