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罗泽渊亦有功

屠呦呦获诺奖,罗泽渊亦有功

罗训森

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回答了科学巨匠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国人无不欢欣鼔舞,喜大普奔。

据“快科技网”资讯: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关注。

1972年8月,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观察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组里的其他成员倪慕云、钟裕蓉以及助手崔淑莲在所里进行有效单体的分离,11月 8日,分离得到三种结晶,即青蒿素Ⅱ。但很可惜的是,中药所用青蒿素Ⅱ赴海南开展的临床试用效果很不理想。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期间,中药所的青 蒿素提取工作一直进展不顺,也未能再提取出青蒿素开展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但与此同时,参加过南京会议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等人借鉴经验,应用乙醚及酒精,于1973年11提取出7种结晶,其中第5号结晶因抗疟有效 命名为“黄花蒿素”。

而在1973年4月,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罗泽渊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并暂时命名为“苦蒿结晶Ⅲ”,后改称为“黄蒿素”。此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供的黄蒿素在临床验证中显示对恶性疟有极佳的疗效。

可以说,在数十个单位数百余位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成为一个与以往抗疟药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抗疟新药,后来又在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下开发成功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及其复方等大量有效的一线抗疟药,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 生命,这是我国科研团队在当年科研设施落后、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创造出的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

这其中就有云南省药物所罗泽渊的身影和贡献。

至于学界争议,笔者没有发言权,仅在此重大国际性科研成果中,有罗氏身影和作用,有资格列身争议队伍,忝为《中华罗氏通谱》总编即感十分欣慰。

不管学界争议的结论如何,云南药物研究所罗泽渊的简介,将完全有资格录入《中华罗氏通谱·人物卷·科技专家》栏目。

屠呦呦光宗耀祖,罗泽渊为罗争光。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5.10.6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