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从彦电视专题片拍摄提纲稿

罗从彦电视专题片拍摄提纲稿

 

罗从彦,宋朝南剑州沙县人,朱熹老师李侗的老师。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从祀孔庙,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较重大作用。

受福建省沙县豫章贤祠(罗从彦纪念馆)管委会主任罗德湘之托,草拟“罗从彦电视专题片拍摄提纲”。其主旨:响应习近平主席号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两个阵地。

具体建议,详见下文,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罗从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1. 承扬传李启朱(张廷发题词)

罗从彦(1072-1135)是道南学派的扛鼎人物。“道南源委者,取程子送龟山言‘吾道南矣’,即名道南,凡所载诸儒皆自杨、游以下”1。杨时、游酢从学二程,得其赞赏,“独以大宾敬”2之,杨时南归赴闽时,程颢对家中客人说:“吾道南矣”。宋时限于咨询的手段,学术传播和传承主要依靠学者和文本。真德秀认为道南学派是二程学)或曰洛学)传承中最得其宗者。“二程之学,龟山得之而南传之豫章罗氏,罗氏传之延平李氏,李氏传之朱氏(熹),此—派也:上蔡传之武夷胡氏,胡氏传其子五峰,五峰传之南轩张氏(栻),此又一派也。若周恭叔,刘元承得之,得之为永嘉之学,其源亦同自出,然惟朱、张之传,最得其宗”3。道南—派至朱熹集其成,湖湘一派至张栻集其成。

罗从彦,政和二年(1112)从学龟山,当时从学者千余人,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4。杨时曾讲到《周易》、《乾》卦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称赞程颐解说得好,罗从彦便卖田备粮到洛阳,向程颐请教易学,“其所闻亦不外龟山之说”。三年后归,“尽力以事龟山,抠衣侍席二十余载,尽得不传之密”5。罗从彦求道之志甚笃,承杨时之学得秘旨,在道南学派中承前启后,传李侗(朱熹老师)和朱松(朱熹之父),成为道南学派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张立文:《论罗从彦内圣外王之道》)

在罗从彦内圣外王的话语文本中,其内圣是服务于外王的,因此,在形而上的理论学说上无大的创新,但其言辞却强烈地流露出爱君、爱国、爱民的崇高情怀。宋绍兴年间盛木说:“先生之学,精一之学。先生之传,伊洛之传。至到无文,至学无词。以心传心,天地不知。先生之道,天人之师。其道光大,有俟他时。”46如果这评价较为抽象的话,那么欧阳佑的评价便具体些:“今读豫章之集,遵尧有录,议论有要语,杂著有题咏,诲子侄有书文。夫皆起自身心,出于至诚,以为心则善身,以化民则善俗,以达天下则善治,其有功于世教,岂小补云。”47有功于世俗教化,亦大有功于两宋道学的传承,他上承程、杨,下启李(侗)、朱(熹)。为道学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学者。(张立文:《论罗从彦内圣外王之道》)

2. 《遵尧录》“祖宗政事”,为治国平天下提供范例

《遵尧录》反映了罗从彦以“祖宗故事”为当政者提供统治经验的想法,主张遵守“祖宗法度”,反对纷乱的政局。意在纠正王安石变法后带来的政治不稳定与社会动荡,从而面对金朝的威胁。他所举出的“祖宗故事”明君贤臣事迹,主要是用儒家的价值观判断的,也就是说要确立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正统地位。

徽宗时代北宋内忧外患严重,罗从彦居乡授徒,传播道学。然而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上书建言,体现出士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后人评论《遵尧录》说:“大抵以我国家一祖开基,列圣继统,纲正目举,无汉唐杂霸之未醇;君圣臣贤,若舜禹遵堯而不变。备述太宗凡边防事机之重,尽守规模,复言仁祖承封祀宫室之余,益加恭俭,揄扬丕宪,推本深仁。大而郊庙宫掖之严,次而朝廷郡国之政,或释言以极发明之旨,或辨微以寓讽谏之诚,末陈元丰间改制之因,皆自王安石作俑之过,管心鞅法,创为功利之图,章倡蔡隨,浸兆裔夷之侮。”[1](P761)虽然罗从彦的主张在当时未被采纳,但是作为思想史的资料却长存世间,他的痛心疾首之言,无愧于其生活的时代。(常建华:从《遵尧录》看罗从彦的政治思想)

  1. 崇高的道德修养

罗从彦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修养”—词,第一次正式使用的人就是罗从彦师长的北宋理学家程颐 (1033-1107)的哥哥程颢(1032-1085),他认为“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近思录》卷二)也就是说,修养关乎人之生命、国之繁荣及人生理想。修养十分重要,那修养是什么呢?古语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养就是通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等途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修养观上,罗从彦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由己及国”的渐进修养模式和二程“主静”之主张,在修养方法和修养观念上主张“静处观心”,在行为道德上主张“操存养性”、政治道德上主张“名节忠义”,其主张颇为独到,值得我们借鉴。

静 处 观 心

罗从彦继承了二程洛学的静修思想,主张静以修德、清心静守、谨初善道。在对道德的认知理论上主张由内而外的内修,力求探知“未发时作何气象”,属内倾的意识修养观,在修养方式上主张“静坐”,在修养内容上主张以“圣人之学”和二程之学为主。他的内向性修德观与朱熹外向性修德观颇不相同,但内修和外修作为道德修养的两种,都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

静 以 修 德

道德和品行的修养需要方法的支撑,没有方法犹如过海没船—样,难以达到理想的彼岸。在修养方法上,罗从彦主张以“静”修德,“静”以养性。他在—诗中这样写道:“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在他看来,只要安下心、静下神,平心静气,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去探究大千世界,“奥理”才有可能获得,反之则不然。

清 心 静 守

罗从彦在道德修养上主张“静”,在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法制建设等方面也一向主张“守”。他说:“祖宗之法具在,但守之勿失,推之万世,虽至于无穷可也。”在“守”的同时,又主“不可废”,他说:“祖宗之法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罗从彦一向持反对变法,他佩服王安石的才学,但对王安石的变法却坚决反对,他说,王安石“变更祖宗法度,创为新说,以取必天下之人,茅糜其心而凿其耳目,毒流后世。”正是因为罗从彦否定“管心鞅法”,主张“守格法,行故事。”为此,他才编写了“合四万余言”的《遵尧录》以呈朝廷,可见其用心之良苦。这里要注意的是,罗从彦主张“守格法”,并不是纯粹的复古者,他仍然有“发展观”,他在《遵尧录》序中即有“以今准古”之句,对于—些实践中有“不合者作辨微以著其事”,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其后学能超越前人,发展理学、创立闽学。

谨 初 善 道

古人强调修德须“慎独”,而罗从彦在此基础上提出“谨初”的观点,这是对古人道德修养途径的—个发展。

—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需要有—个过程。这个修养的过程就是—个“静心”坚持的过程,罗从彦认为,对于—个人的“性地”的栽培,必须从选择的一开始就加以重视,他在—首名为《自警》的诗中写道:“性地栽培恐易芜,是非理欲谨于初。”他认为人的性情、性格、气质等的形成是很容易荒废的,修者必须从—开始就谨慎修行。罗从彦特别强调修者在遇到“是非理欲”需要选择的紧要关头,必须谨而又谨,慎而又慎,切不可轻率从事,草率决定。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以清醒理智的头脑,通过冷静的分析判断再做决定,切不可凭义气、凭情绪、凭喜好、随心所欲、随随便便地决定。凡事都要有一个“理”字,这个“理”,抽象地说即“天理”,是事物的终极源头,具体而言则是理智、理性、理想、理念,而“欲”是一种情感、义气、欲望、随心所欲。显然据罗从彦主张,修身养性首先必须辩明是非;其次则是慎重选择修身之路等;再次则强调重视修养的起始阶段的选择,万事开头难,修身之成败很重要的—个因素就在于修者的最“初”,选择好最初,方能少走弯路,少碰钉子。

操 存 养 性

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修养,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道德境界。罗从彦认为要养成良好道德,关键就在自己的情操的品性的培育和涵养之间,为此,君子所为必须是符合“理”和“常”的,必须能表率天下的,必须是廉洁的,与此同时,还要学会容忍小过,不避嗜好,诚以待人,以社会秩序为福,有此,君子方能修得良德善行,知行蹊径。

罗从彦认为,道德与品行是相通的,品行以道德为道,是品行之“蹊径”,无道德则无品行,道德通过品行得以实现,品行不端何称道德良好。他在《示书生》诗中明确指出:“知行蹊径固非难,每在操存养性间。”

表 率 天 下

罗从彦主张“士”率“民”从,这是典型的“精英”观念。他说“圣人尽道以其身所行率天下。”在罗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都论述到这一点。为什么要由土率民呢?他认为:“中人之性由于所习,见其善则习于为善,见其恶则习于为恶。习于为善则举世相率而为善,而不知善之为是……:习于为恶则举世相率而为恶,而不知恶之为非……”也就是说,一般人都是习以为常的,不知善与恶是什么,一窝哄,人云亦云,人善即善,人恶即恶,根本不知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根据。事实也是这样的。

廉 耻 风 俗

罗从彦说:“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或朝廷不务教化而责士人之廉耻,士人不尚廉耻而望风俗之美,其可得乎!”士人的廉耻与教化和风俗关联,士人的操守德行,直接影响着风俗民情,要想达到“风俗之美”,教化与士人的风范是前提条件。针对如何鼓励“廉干”,防止“贪浊”,他提出学古之人采取“拔本塞源”之法。

对士人的操守的要求,罗从彦主张“正直”和“忠厚”,他说:“土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真忠厚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二者不可偏也,—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

天 理 易 简

天为何物,罗从彦引用孔子的话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是主宰四时、百物的力量,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有天命之事。罗从彦从朴素的辩证观分析,不相信有天命的存在。在《遵尧录》中,罗从彦是这样评论宋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书降于左承天门,宋真宗因之改元“大中祥符”一事的,他说:“以理考之,穹然默运于无形之中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天理也,天岂谆谆然有物以命之乎?远求前古未或闻,下验庶民无所取信。”这种不信天,而信人的观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可贵的。而他敢于对皇帝改年号之事评头品足,坚持真理,直接指出皇帝的错误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是值得赞许的。在罗从彦的《遵尧录》中随处可见罗从彦对皇帝办事不妥之处大加纠正的论述。

人 性 嗜 好

人都有七情六欲,这是理所当然,错误和需要在所难免,罗从彦并不主张将这些需要加以隐藏,而是应该光明正大地表现出来,以达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他说:“嗜好者,人性之所不能免也,方其淡然不使之形见于外,则其违道不远也。”修身养性之道,不在于隐饰需要,包藏欲望,修养如果只是将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者包裹起来,迟早会原形毕露,重新回到“违道”上去!修行之正道,当从内心出发,直接剔弃不良德行,培训良好品德。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悲戚戚”,君子当光明磊落,不避过错,不隐欲求,从自身需要起始修炼,唯此方能内外合一,言行—致,对道德和品行保持持久的遵从和实行。

小 过 可 容

罗从彦说“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这里,罗从彦从两个方面对大奸和小过做深刻的分析。他认为人的品性是多方面的,人性的弱点是普遍存在的,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优点,在朝廷之上,只要不是大奸,应容许有小过,而在朋友之间,小过则不应计较,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水至清则无鱼”,求全责备,其结果将只能是适得其反。

以“诚”感通

罗从彦说“圣人之诚,感无不通。故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其感人也,不见声色,而具应之也,捷于影响,此尧舜孔子之道也。“诚”是“感人”的基础,不诚无以“感人”,诚能“化”人,又能存“神”,“圣人之诚”之作用巨大由此可略见一斑。圣人之诚如此,凡人之诚也一样,他说:“自古帝王下至庶人,无子祈祷而得者有之矣,皆出于至诚之所感。感必有应,此亦理之常也。”“感通之理也”。

就祭祀之事,罗从彦也认为只要有“至诚之意”,就能达到祭祀的目的,如果“诚心不至”,不仅不符合“礼”法,祭祀的目的也达不到,这样的祭祀有什么用?他说:“祭如在及见之者,祭神如神在不及见之者,以至诚之意与鬼神交,庶几享之,若诚心不至,于礼有失焉,则神不享矣,虽祭所为?”

罗从彦把“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这是罗从彦道德修养观中的—大特色。

富 贵 非 福

罗从彦认为:“君明,君之福;臣忠,臣之福;君明臣忠,则朝廷治安,得不谓之福乎?父慈,父之福;子孝,子之福,父慈子孝则家道隆盛,得不谓之福乎?俗人以富贵为福,陋矣。”罗从彦的幸福观是超然的,他超然于荣华富贵之上,以政治昌明、社会稳定、朝廷治安、家道隆盛为福,胸怀何其宽广,观念何其高尚!

名 节 忠 义

前文论述了罗从彦在一般道德修养上的看法,这里试图讲明的是罗从彦的政治道德观。作为—个思想家,罗从彦在主张修德以“静”的同时,并非脱离社会现实,而是处处与社会实践结合在—起,这种对社会的关爱,主要体现在他对士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朝廷、君臣关系以及家国关系的定位上。这—点,在罗从彦的《遵尧录》体现得特别多,“学者苟能即其书以玩其言,则心与道可得而言矣。”

立 身 之 本

“士之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有忠义,则不固宠以欺君矣!”重视“名节”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之一,应该说就名节而言,在罗从彦之前,文人学者都很重视,但是大都不将“名节”放到立身之本的高度上来认识的,这是罗从彦的独创。就历史而言,为了名节,历代英豪,“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生死如鸿毛”,为了民族的生存、国家的独立,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尽忠效国。罗从彦的主张影响到他的学生朱熹的父亲朱松等投身抗金行列,力主抗战,反对投降。

爱 国 如 家

罗从彦主张“立朝之士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把“君”和“父”、“国”和“家”、“民”和“子”结合在—起,他认为“爱君”、“爱国”和“爱民”,“三者未尝不相赖也,凡人爱君则必爱国,爱国则必爱民,未尝以君为心而不以民为心者。”爱国是我国的传统道德之—,在那么动荡不安的年代,爱国更是学者文人立论的主题,而爱国究竟是什么东西,爱国要怎么做,并非人人皆知,个个知悉的,罗从彦将爱国与爱君、爱家、爱民、爱子、爱父等因素结合在—起,解决了爱国的内容问题,虽然这其中仍有“愚忠”成份,但是他能将爱君与爱民、爱国联系起来,已经非常不容易的事了。特别是爱国、爱家、爱民、爱子统成—条线,辩证地结合起来,这已经与现代伦理道德观和革命道德观相通了。

君 臣 之 道

君主修德,可成一代之治。罗从彦说:“贤君所以专修德而乐闻善言,当时之臣故亦乐告以善道而成一代之治。”贤明君主必须专于修德,必须乐于听取臣下的劝谏,作为回报,臣下也会畅所欲言,乐于献计献策,君贤臣明,国哪有不安定繁荣之理?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天下国家”的“安危治乱、是非得失”,罗从彦孜孜以求“至当之论、至正之理”,体现了罗从彦高尚的道德情操。罗从彦在道德修养的途径上主张“静”修;重视对传统道德的“守”护;关注对人性初始的状态;主张在重大抉择前必须谨慎;在修养内容上,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前提下,传承并发展了伊洛之学。实践中,罗从彦在个人品行修养和政治道德的遵守方面提出了许多颇具创新意义的见解,特别是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富贵观和具有前瞻性的“家国”观念、君臣之道等,不仅论述辩证、观点独到、思想活跃,而且实用有效,可为今天思想道德教育和以德治国实践所借鉴。

注:周建昌,厦门大学教授。《试论罗从彦的道德修养观》

二、对地方文化建设的贡献

1. 营造理学传承、研究学术氛围。与当时沙县名人来往。

2. 留下传统文化及旅游资源

三、对罗氏文化的贡献

1. 诲子侄文《豫章文集》,核心价值观

2. 好人好事条幅《鹤林玉露》

注:参见拙文“罗从彦对中华罗氏文化的影响”。

四、重要外景地

1. 沙县:豫章贤祠(重点介绍)、淘金山“豫章书院”遗址(明尚书林瀚有《豫章书院记》),周文公祠、罗畸墓志铭、罗博文墓志铭(朱熹撰)、夏茂罗英笏兄弟(突出宋罗氏家族人才群体效应)、当代人才罗增寿等。

2. 永安后裔、明进士罗明祖,有《罗纹山》文集传世。

3. 南平罗从彦墓

4. 宁化豫章书院

5. 福建三坊七卷“豫章节院”

6. 山东孔庙

7. 江西南昌豫章书院(清·江西巡抚白横《豫章书院记》),吉水宋《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故乡。

8. 广州豫章书院,民国上将罗卓英、著名史学家罗香林重建。

9. 惠州罗浮山“修心”遗址,博罗豫章书院

10. 贵阳豫章书院(据说贵州企业家罗玉平建,待查)

11. 台湾仲素公(宋罗从彦,字仲素)祭祀公业。

五、罗从彦传记版本

1. 《宋史》本传

2. 《四库全书》纪钧 按语

3. 《福建通志》本传

4. 《沙县志》本传

六、《豫章文集》版本

1. 《四库全书》版纪钧总编

2. 清·铁岭知县罗苍版

3. 沙县版,罗辉主编

4. 《中华罗氏通谱》版,罗训森主编

5. “中华罗氏通谱网”版

 

注:

1. 适当选用罗瑞卿长子罗箭将军参访图片

2. 适当介绍高规格的沙县“罗从彦学术”研讨会。

3. 适当介绍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部设在豫章贤祠情况

(罗德湘语:《中华罗氏通谱》始于广东,成于沙县罗从彦纪念馆)

拟稿: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

                                 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院长

                                              罗训森

                                       2015.7.24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