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专家、少将正军级——罗吉庭

罗吉庭

 

罗吉庭,男,教授,中共党员,核物理专家,研究生导师,少将正军级,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系枫林罗氏廿一代学华之子,1930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午时,生在攸县大同桥镇观东村罗家铺,195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曾工作在兰州大学物理系,于1960年奉命调入军队,任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一系教授。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湖大校友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会员、蒙特卡罗专业会委员、计算物理西北分会理事、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报》编委,《陕西物理》编委、《科学与工程计算丛书》编委、中国国际出版社顾问兼编委等职。

罗吉庭长期从书数学、物理和核装置(核弹头)的教学与科研,曾讲授“理论物理”、“输运理论”、“数学物理学方法”等30多门课程,著有“中子迁移理论基础”、“线积分方程与张量计算”等9种教材。通晓英、俄两门外语,译有《E.Fermi:量了力学》、《M.Wbsbluth:原子和分子》等4部专著,主审全军陆军院校《大学物理》通用教材,先后指导过7名研究生,评审多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科研项目和职称评定,以及主持多名研究生的毕业答辩。

他研究的重要成果刊登在国内外一些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如“原子能科学技术”、“计算物理”“应用概率统计”“宇航学报”“兵工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强度与环境”、“中国激光”、“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他撰写并发表论文近90篇,有些论文引起学术界关注,甚至有同行找上门讨教并解决他们疑难问题,有些论文已被《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中国当代科技文选》和中央文献出版杜的大地文献丛书《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技论文)等书收录。有些论文已被国际著名的“Sci”和“EI”索引。还有的已被国内有名的“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摘录。在1994年离休后,他仍在“分形”、“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前沿学科领域进行研究。

罗吉庭教授的学生是桃李满天下,有的已成为博士导师、或硕士导师的教授,有的已成为有名的将军,现在分别工作在地方高等院校和二炮部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罗吉庭的事迹刊登在第二炮兵《长缨》刊物(1986年第9期)上,标题为“一片丹心育桃李”——访问二炮工程学院教授罗吉庭;《陕西政协报》(1987,8,,标题“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访问二炮工程学院、政协委员罗吉庭:《解放军报》(1993年9月10日第三版大标题“军校群星灿烂”,小标题“罗吉庭目光盯住高科技”:学院政治部主办《校园文化》(20011年1l月16日)“名师风采——全国优秀教授罗吉庭”,家乡《攸州文化》刊物2002年3期P1“攸县名人录一罗吉庭小传”、《攸州》2002年3期刊登李永强、刘惠卿的文章,“严谨求实真学者”,系统地报道罗吉庭求学工作全过程。在国内出版各种名人传略中,如:湖南出版社《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传》,光明日报出版社。《科技专家名录》5卷,国防大学出版社《全军大典》,湖南文艺出版社《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还有世界学术文章出版社《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中华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华名人大典》,湖南东方名人研究院《国魂——跨世纪中国精英大典》等约有20多种,都收录罗吉庭的传略。

2003年4月起,兼任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顾问。

罗吉庭教授的爱人罗舒娥,攸县大同桥镇何岭村人,1935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亥时,高中毕业,曾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任副馆长,负责财务、妇女、保卫、计划生育等工作。多次受到文化局奖励。她一生为支持丈夫的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95年退休,生有二男一女。

长子罗兵,生于1963年11月,大专毕业,计算机专业。

次子罗强,生于1966年11月。1987年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博士毕业,且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为助理研究员,1996年改任为讲师,1999年晋升副教授,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已发表论文72篇。

女儿罗莉生于1971年11月,1997年获得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学习期间曾获得光华奖学基金,主持国家高科技863项目,获得国防科委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在读博士后期间,获得2000年全国博士后优秀论文奖。已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00年晋升副教授,现在长沙市国防科大银河计算机研究所工作。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5.3.29  于武昌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