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副省长——罗永正(又名黄霖)

罗永正(又名黄霖)

 

罗永正同志,字直方,曾用名罗子芳、罗锦屏、黄霖。1904年5月18日生于四川省新都县桂湖乡督桥河村洪水碾。1909年至1916年在家乡读私塾,1917年初至1919年在新都县立高等小学校读书,1920年初至1923年底在成都联合中学读书,1924年初考入四川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1925年5月毕业后,曾在川军杨森部队任中尉排长、上尉副官。1926年底脱离川军,只身赴武汉投奔北伐军,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任宣传员并参加了北伐河南的战争。1927年7月经共产党员引荐到贺龙同志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任特务营第一连(警卫连)上尉连长,同月19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罗永正同志亲身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起义总指挥部的警卫任务,投入攻占敌第三军军部的战斗。起义后,随军南征,奋不顾身,浴血奋战于赣、闽、粤三省。10月中旬,起义军失败后,他转赴广州,被党组织派往海南岛做兵运工作,12月中旬,经香港赶回广州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大革命的低潮中,他毫不动摇,坚持斗争。1928年初返回四川,先后在万县和新都县,分别以少校军事教官、国民党新都县党部指导委员兼训练部长、新都县市政公所委员长等公开职业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新都县城区区委书记,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传播革命思想,做出了贡献。

1929年底,罗永正同志被四川党组织派赴苏联学习,路经上海时,因赴苏联交通受阻,中央将其留沪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6月,因党支部书记被捕,失去组织联系,正逢其母病逝,7月转回四川新都县,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身份开展革命活动。10月底,“广汉暴动”失败后,他受到当地反动势力的怀疑而拘捕,但未暴露其真实的政治身份,继而被“武装押送、驱逐出(县)境”。

1931年4月,罗永正同志到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历任法南区反日救国义勇军总指挥,中共上海中国公学党支部书记、党团书记和中国公学抗日救国学生会主席、中共上海大学生联合会党团书记和中共江苏省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法南区委宣传部干事,中共法南区支部指导委员会书记,中共沪中区区委书记,上海远东反战大会警备委员长,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机智勇敢地参与组织和领导了群众性的抗日救国运动。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他曾两次被俘、四次被捕,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后一次是1933年10月在上海被捕,转至南京后被判处十年徒刑,关押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他表现坚定,积极参加和领导狱中的政治、文化学习以及历次对敌斗争,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我党营救,8月出狱,担任“出狱同志大队”副大队长。

1937年10 月,罗永正同志到达延安,先在中央党校十二班学习。1938年1月以后,历任中共中央机关总务处处长,马列学院研究室党支部书记,中央秘书处党总支委员兼机要材料科科长,鲁迅艺术学院院务处处长,中央管理局副局长,中央党校第七支部委员等职务。这个时期,他积极工作,埋头苦干,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5年10月,罗永正同志赴东北工作,历任中共长春市市委委员兼东荣区区委书记,中共吉南地委委员兼桦南工作委员会书记和游击大队政委,中共桦甸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中共吉林省委党刊编辑,中共吉林省委副秘书长。在这期间,他不避艰险,迎难而上,为解放长春、剿匪镇反、土地改革、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和政权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1949年3月随军南下时,任吉林省委南下干部大队秘书长兼驻天津办事处主任。

1949年6月,黄霖同志任南昌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7月1日,任中共南昌市委书记兼南昌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1950年兼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委员,11月当选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以身作则,深入基层,率领南昌市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经历了“土地改革”、“镇反”、“三反”、“五反”和支援“抗美援朝”等运动,为恢复战后的国民经济,发展生产,为建设管理人民的城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2年12月至1956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校长兼党委书记,为党培养了大批干部。1953年10月,曾兼任中共江西省党群战线党组副书记。

1955年3月,当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常务委员,6月任省人民委员会交通办公室主任兼党组书记。1956年4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1958年5月至1962年初,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1962年10月,当选为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1964年9月至1967年12月兼任省文教办公室主任,1965年10月至1966年6月并兼任省外事办公室主任。1950年8月,他当选为江西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从1954年6月起,他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9月,他当选为江西省政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从1959年7月起,他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副主席。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巩固、发展人民政权,为江西省的经济振兴、科技进步、教育发展、文化繁荣、卫生医疗、体育运动以及与外事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在十年内乱期间,罗永正同志遭受到“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残酷迫害,曾被诬陷为“叛徒”的罪名而惨遭监禁关押达八年之久,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并使其全家人受到株连。1975年底,他虽被解除隔离审查,但在当时极“左”思潮和尔后两个“凡是”的影响和干扰下,对他提出的多次申诉,搁置不理,打倒“四人帮”后仍不给他平反。他忍辱负重,不畏邪恶,相信群众、相信党,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和督促之下,直到1981年12月,强加给罗永正同志所有的罪名和不实之辞才得以推翻,他含冤十五年,终于得到了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恢复了组织生活。

1982年初,经党中央批准来京安置,在中央组织部离职休养。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他不顾年迈多病,积极撰写了《从武汉到潮汕》等回忆文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罗永正同志因患心肌梗塞,经多方抢救无效,于1985年10月13日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八十一岁。罗永正同志入党五十八年来,出生入死,历尽坎坷,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得失。他组织观念强,作风民主,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他待人热情、诚恳、谦虚,平易近人。他生活艰苦朴素,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罗永正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久经考验的老党员、老干部,是我党的一个损失。

——罗迎难(罗永正之子)供稿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5.3.1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