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清下祝洋头罗氏宗祠重修庆典
罗训森
【本会2015.1.29,福州讯】 福建省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是笔者的祖籍地,开基祖罗应祥系江西吉水人,元未明初,随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部队,从海路进入福州,尔后北上,在延平府(今南平市)任把总,官职七品。家父罗立咸,出生于此地,系该支系四房派下,著名的“罗菩萨”、顺治五年举人、安徽太湖知县罗绮,直系子孙。他三岁母亲早亡,父亲被土匪掳走,靠老祖父抚养至七岁,彻底成了孤儿放牛娃,靠从村里私塾偷学来的知识,25岁,在省城福州成家立业,系当时族人公认的能人。
该村系明初,朱元璋犒赏有功将士,论军功赏赐罗应祥的封地,至今,该村全部为罗姓家族,人口约3000余人。
整个明朝期间,该支系躺在祖宗的功劳薄上,没有什么建树,只有罗绮的父亲罗学泉在建阳县当个“右堂”,即不入流的狱司。算是一位吃“皇粮”的大人物了。族谱有传奇记载:罗绮出生时,背上隐现有字:生在建阳,死在太湖。可见,罗绮深得族人爱载,至今祠堂正面供奉着“太湖正堂”的牌匾。洋头罗氏,自罗绮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
罗绮为洋头罗氏订立了名、字辈份两首五言诗,作为持家治国的家规家训传后:
名序:
一国兴嘉士,五云兆世祯,
光宗延泽永,昌嗣善祗承。
字序:
首君思作宪,实裕乃长华,
立训惟务本,仁厚可传家。
洋头罗氏堂号:时思堂,寓意要经常思考祖宗的家训、功德。各房按照罗绮定立的名、字辈份诗精神,开始出现小规模的人才“群体效应”,涌现出一批文武“秀才”(文武庠生)、国子监“监生”,其中,清嘉庆“武魁”,即武举人罗承章出在笔者的祖屋宪灿公派下,官至武略骑尉正六品。
人口如此之少的罗氏小支系,在清光绪十二年,出了一位进士罗崇鼎,他是当朝尚书的外甥,其进士殿试考卷,有幸获得皇帝硃批,收入当时的硃批档案,出版后,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幸存了此珍贵图书,其内容已载入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当年官方立的“进士”牌匾,至今悬挂在祠堂梁上。
随着城市化进程,留守在古老洋头村的人口,仅百余人,今天,从各地赶来聚会的罗氏族人及佳宾,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派节日气氛。
捐款芳名录上,记录了深圳劳士顿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立清捐款3万元等,该支系罗氏子孙的片片赤诚之心。
沙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豫章贤祠”管委会理事长罗德湘、秘书长罗奋深等一行十几位宗亲,长途跋涉,从数百公里外的沙县,携带沙县夏茂名酒,驱车赶来祝贺,为小山村的小宗祠,增添了莫大的光彩。
有关重修宗祠情况,将在今后的“洋头罗氏宗祠重修记”中,再行记述。
重修宗祠庆典,增进了宗情族谊,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庆典热闹而不奢华,深获与会人员赞赏。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5.1.29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