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晃潮
罗晃潮,男,1930年1月生,广东省东莞市人。1947年入读广雅中学高中,参加地下“学运”工作,广州解放即入南方大学预备班学习。1956年以调干生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长期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以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室主任等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任广州留东(日)同学会副会长、广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名誉理事等。1987年应邀赴日本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研究和考察日本华侨社会。离休后,被广东人民政府聘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已发表论著和译作200多万字。
学术专著:《日本华侨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获1995年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图书学术著作二等奖、1996年广州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扶桑觅侨踪》(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侨华人》(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华侨史论文资料索引(1895—1980)》(合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印度支那资料索引(1872—1981)》(广西印度支那研究所,1982年版);《中国南海古籍考》(未刊稿,广东中山图书馆收藏);《广州百科全书·社会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中之《人物卷》、《社团政党卷》、《社区民俗卷》(编委,中国华侨出版社)。
主要论文:《论日本华侨社会的形成与日本民族的关系》(载《日本研究》,1992年,收录于人民日报主办《中国发展理论与实践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中国社科院主编的《中国九五成就与探索》等);《中国饮食文化的海外传播》(载《八桂侨史》,1997年,收录于北京大学选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论日本华侨社会的华人化》(载《暨南学报》,1992年);《从研究学室到华侨学校》(载日本《亚洲文化》,1992年);《日本华侨的光辉一页》(载香港《华人月刊》,1991年);《中华戏曲艺术之花香飘四海》(载香港《地平线》,1998年);《战斗在敌人心脏》[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6月23日];《梁启超的东瀛生活》(载纽约《世界日报》,2000年3月1—2日);《岭南罗氏源流及其发展经过》(载台湾《广东文献》,1999年);《宋季南雄珠玑巷南迁移民领袖罗贵及其家世》(载《岭南文史》,2000年)等。
学术译著:《东南亚的历史与宗教》(译文集,香港日月星制作公司出版,2001年);《关于柬埔寨边界问题的考察》(载中山大学《东南亚问题专集》,1979年);《殖民制度的遗迹》(载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译丛》,1979年);《穆斯林国家满剌加的建立》(载北京《世界历史译丛》,1980年);《近代中国的“猪仔”和“猪花”》(载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资料》,1981年);《十七、十八世纪巴达维亚的糖业与华侨》(载厦门大学《南洋资料译丛》,1983年);《美国的中国“猪花”和香港》(载厦门大学《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河内的华侨史料》(载《东南亚研究资料》,1984年);《21世纪的亚洲与华侨》(载香港《华人月刋》,1988年);《东盟与华侨华人》(载《华侨与华人》,1989年);《1938年侵华日军侵占广州目击记》(载《岭南文史》,1992年);《陈独秀在广州(1920—1921)》(载《羊城今古》,2000年)等。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5.1.4 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