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助理巡视员,《岭南文史》杂志主编——罗康宁

罗康宁

 

罗康宁,男,1945年生,广东信宜人。学者、作家。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助理巡视员,《岭南文史》杂志主编,兼任当代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国际英才研究院研究员、香港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系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理事、珠江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中国修辞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广东文学学会、广东语言学会、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会员。

1970年起,在信宜县政府机关从事调研、秘书、报道等工作,发表大量通讯及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创办并编辑文学刊物《南玉》,以此为阵地开展文学创作。1995年,任县干部文化教育办公室主任兼电视大学工作站站长和《信宜县志》副主编,其兴趣亦随转到学术研究,主攻汉语方言、语言艺术和方志学。论文《信宜话代词、数词、副词的变音》于1996年在《中国语文》杂志发表后,作为叶国泉、唐志东《信宜方言的变音》的姐妹篇,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在《近年来中国语言学的若干变化》一文中指出:这两篇论文“从语音共时系统的一些异于规律的例外现象中,发现语法结构规则的变化可以渗入语音的结构,说明语音的演变不一定是纯语音的过程。这可以为语音规律的研究开阔视野”。

1987年,首部著作《信宜方言志》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语言学家饶秉才来信祝贺:“尊著《信宜方言志》是解放后我省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方言志,十分可喜!您带了一个好头,各县均应向您学习,编出自己的方言志。”《羊城晚报》、《中国地方志》和《广东史志》先后发表文章推介。该书获茂名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8年,调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后与省文史研究馆合署),历任综合科科长、业务处副处长、处长,策划组织受聘为省政府参事和文史研究馆馆员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开展参政建言、咨询献策、文史研究及书画创作交流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组织省政府参事张元元、吴世宦、黄伟宗、叶国泉等对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历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反思,编著《走向世界的坎坷之路——广东改革开放反思录》,该书入选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向全省推荐的“百书育英才”书目。专著《艺术语言和语言的艺术》于1991年出版,引起语言学界和文艺学界的重视。文艺理论家何楚熊发表题为《一部研究文学语言之佳作——读罗康宁的〈艺术语言和语言的艺术〉》的评论,认为这是“目前见到的一部对作家、评论家都是十分有启迪的关于揭示文学语言奥秘的好书”。该书获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992年,与叶国泉合著的《语言变异艺术》出版,受到普遍好评。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先生来信祝贺,称赞该书“佳处纷陈,足见研究精深,至感钦佩”。语言学家史锡尧发表了题为《一个新视角,一片新天地——喜读〈语言变异艺术〉》的评论指出:“《语言变异艺术》一书以文学语言作为实用性文章语言的变异性这一新的视角,用丰富的语言材料系统地论述了种种语言变异的现象及这种变异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语言艺术研究的一片新天地。”该书在中南五省区优秀教育读物评奖中获二等奖。同年,罗康宁受聘兼任华南文艺成人学院副教授,以《语言变异艺术》为教材,在该学院开设一门新学科,深受学生欢迎。此外,还发表了一批语言艺术研究论文,其中《论新潮作家的语言实验》备受瞩目,先后入选《世界学术文库》、《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中国当代论文选粹》、《中国发展理论与实践文集》、《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世纪之光》、《民族的辉煌》等多部文献,并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参与编纂《信宜县志》亦于1993年版,获全国优秀地方志二等奖。

罗康宁将语言研究和文史研究结合起来,将学术研究与文化遗产开发结合起来,从1995年到1998年,先后发表《粤语源流考》(与叶国泉合作)、《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粤语起源地新探》等论文,提出粤语起源于古“广信”即今封开、梧州一带之说。新华社及美国《世界日报》、菲律宾《新中原报》等海外报刊均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还入选《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文集》。2000年起,参与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活动,并发表论文《从广东语言演变史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2001年,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分子”光荣称号。

参编的著作还有《广东省志·方言志》、《广东参事50年》、《岭南今雅》、《粤海翰墨》、《珠江文化丛书》等,主要论文还有《论广东文学作品中的“南腔北调”现象》、《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探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大裂变》、《从“天人合一”看南北文化之差异》等。

——《信宜人》,时代出版社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5.1.3  于厦门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