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37

罗从彦思想对中华罗氏文化的影响

罗从彦思想对中华罗氏文化的影响

罗训森

罗从彦,字仲素,宋代南剑州沙县人,时学者尊称“豫章先生”。他师氶杨时,授徒李侗,开启一代理学大师——朱熹。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空军原司令张廷发将军为《中华罗氏通谱》出版题词:承杨传李启朱。他的题词歌颂了罗从彦历史功绩,再次确认罗从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

宋代学者尊称罗从彦为“豫章先生”,是因为罗从彦奉“豫章”为郡望。古人有以某名人郡望为号的雅兴,一则,尊重某名人郡望,二则,肯定某名人对提高其郡望声誉的巨大作用。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豫章”是罗氏五大郡望之一,正因为出现罗从彦这样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自然对罗氏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库全书》版《豫章文集》留存一篇罗从彦撰写的《诲子侄文》,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简洁、生动的比喻,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教育子孙后代,虽然当时的价值取向与现在不同,但其中“望子成才”、教诲子孙的思想内涵,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诲 子 侄 文

东邻有千条家,子孙不肖。博弈饮酒,驰马试剑,挟弹持弩,与群小为伍,见士人则逃遁。西邻有百贯家子孙,不羞里巷,不顾父母,日复如是。诸子前行,路人肉杖之。曰:为人子孙,固如是乎?

二家之长,一日聚议曰:吾二家子孙,不肖如是之深。治之恐伤骨肉之情;不治之,则恐败先君之业,若之何而为是乎?旁有客曰:此乃至愚至贱之徒,终遭刑责而后已。吾将拉汝二人,访诸南邻万斛之丈人,请问训子孙之术矣。

南邻万斛之家,数十人,入孝出悌,文行忠信,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阖门之内,肃肃如也;阖门之外,雍雍如也。君之子孙若是,夫何为而至是也?南邻万斛丈人曰:吾之诲子孙也,非鞭非笞,非诟非骂,但写唐文人杜牧示小侄阿宜二句;又写本朝宰执诸公仿杜牧示侄联句;又写范文正公家训题东轩壁句,时人谓之东壁句,吾将示之仿效,写于东壁,示子孙尤佳。东西二丈曰:敬闻命矣,愿得本以写于壁焉。

杜牧曰:愿汝出门去,取官如驱羊。

富郑公曰:愿汝出门去,锦绣归故乡。

韩魏公曰:愿汝出门去,早早拜员郎。

范文正公曰:愿汝出门去,翰林著文章。

曾公亮曰:愿汝出门去,锦绣为肝肠。

陈了斋曰:愿汝出门去,柱石镇岩廊。

真德秀曰:愿汝出门去,德行重八方。

其后苏东坡打浑示子苏迈曰:愿汝出门去,毋玷辱爷娘。

 

罗古人,即仲素先生也。族有不肖子数人,撰此以勉之,况其亲子弟乎?此见仲素先生仁也。故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族人    罗绰    敬跋

罗仲素先生无书不读,深造圣经之奥旨,有志于学,无志于仕。不求人知,人自知之。远近之士,闻风慕道,踵迹而前,肩摩而袂属也。

予尝得之《诲子弟文》,藏之以为家宝。今镂板以广其传。幸观览者诵其文,而究其义,师其言,而尊其人。为尊长者劝焉,为子弟者免焉,其有补于风教岂细也哉!传有之曰:君子之言,信而有证。其先生之谓乎!然则信斯言也,宜书诸绅。

隆兴元年六月十五日,左奉议郎致仕、赐绯鱼袋 孙 大中     敬跋

首先,罗从彦讲了“东邻西邻”两家不肖子的故事。东邻千条家家道富裕,其子孙不肖,经常赌博酗酒,骑马舞剑,野外打猎,不务正业,与那些不思上进的 “小人”为伍,看到有知识的读书人就逃避,只愿“近墨”,不愿“近朱”,不想与有知识的人交往。西邻百贯家子孙常干坏事,不顾廉耻,不顾父母,无视乡邻议论,而且日复一日,长期不改。

有一天,两家家长聚在一起商议,说:我们两家子孙这么不肖,狠治他们,怕伤了骨肉之情,不治吗,又怕成了败家之子,有辱祖宗,我们该如何是好?旁边有一位客人说:你们的子孙是至愚至贱之徒,终将遭受刑法处置,我将介绍你们见南邻万斛老人,请教他教育子孙的方法。

南邻万斛之家,一家数十口,人人入孝出悌,文行忠信,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努力学习文化,学习各种知识。对内尊老爱幼,井然有序,对外雍容华贵,彬彬有礼,颇具绅士风度。如果你们像他们那样教育子孙,何以至今日地步?

南邻万斛老人说:我教育子孙的方法,不用鞭子打,不侮辱人格,不骂人,但抄录唐文人杜牧写给其侄儿阿宜的二句话,又抄录本朝当权诸公仿效杜牧示侄联句,并抄录范仲淹文正公家训“题东轩壁句”,即时人所谓“东壁句”。我将仿效抄录、题写在东壁,用以教育子孙的效果更好。

东、西邻两位家长说:敬闻高见,请赐稿本,我们也将抄写在墙壁上。

罗从彦用东、西邻不肖子孙为鉴,用南邻子孙“入孝出悌,文行忠信,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为榜样,借用万斛老人之口,表达他的教育思想:“非鞭非笞,非诟非骂,但写唐文人杜牧示小侄阿宜二句;又写本朝宰执诸公仿杜牧示侄联句;又写范文正公家训题东轩壁句,时人谓之东壁句。吾将示之仿效,写于东壁,示子孙尤佳”。即正面教育为主,榜样教育为主。借用名人效应,强烈表达其时价值取向,表达对子孙的殷切期望。

今天重读宋先哲罗从彦《诲子侄文》,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固然当官可以“光宗耀祖”,“德行重八方”也可以“光宗耀祖”。若不能做到“光宗耀祖”,当个平民百姓,起码也不能辱没祖宗,“玷辱爷娘”。

族人罗绰,何许人也?乃江西南昌人、宋代侍郎罗盛得的父亲。受罗从彦思想影响,尤其,为了传承《诲子侄文》精神,罗绰父子为豫章南昌罗氏订立了著名的字辈行第:

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文曰懋宪光,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

该字辈至今乃在海内外罗氏中广泛使用。用字辈形式,广泛传播罗从彦思想,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罗氏文化:既有忠厚憨直的“老实罗”传统(朱元璋称名誉宰相、弘文馆大学士罗复仁为“老实罗”,毛泽东称罗荣桓元帅为“老实罗”),又有“勇于上进,敢于担当”的“罗家将”精神(罗贯中的三部小说《惰唐演义》、《罗通扫北》、《粉荘楼记》合集,称:《罗家将》)

宋代先哲罗从彦的《诲子侄文》,从不同角度思考罗氏宗族之事,一“诲”字,饱含石着罗氏先辈精英对宗族后代的殷切期望,正因为各地、各支系罗氏宗亲不断续编族谱,不断将罗从彦等罗氏先哲先贤的思想、教导、高尚品德传承,并且身体力行,在各地各支系造就了一大批能“光宗耀祖”的人才,维持并光大了罗氏声誉。

2004年12月8日,在福建沙县召开的“《中华罗氏通谱》暨罗从彦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光宗耀祖,兴办豫章学院倡议书”。以罗氏第一位从祀孔庙的先哲 “豫章先生”——罗从彦之“豫章”冠名的院校,该用什么当宗旨?怎样教育学生、培养社会各界精英?

从宋代先哲罗从彦思想及《诲子侄文》中,罗氏宗彦们得到不少启迪,吸取不少教益。罗氏应努力学习海内外各类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时代要求,形成有特色的“豫章学院”办学宗旨、指导思想。将来,若“豫章学院”果能成立,让 “人才群体效应”在“豫章学院”毕业的学生中,重新焕发异彩!

中华罗氏历史上曾形成五个郡望:

襄阳郡望:以三国末晋初罗宪、罗尚,晋代罗友、罗崇(兄弟均任过襄阳太守,襄阳太守习凿齿的舅舅),唐初封王的罗艺,唐代罗珦、罗让等为代表人物。

河东郡望(山西太原):以鲜卑族、北魏罗结、罗拔家族为代表人物,唯一少数民族罗氏开创的罗氏郡望。

齐郡郡望(山东济南):以开唐少年英雄罗仕信等为代表人物。

长沙郡望:以晋·罗含、唐末五代初,“父子封王”的罗弘信、罗绍威,著名诗人罗隐等为代表人物。

豫章郡望:以开汉将军罗珠、晋代“一忠一孝”罗企生、罗遵生兄弟、宋代罗从彦等为代表人物。

现在,位列全国第“十八大”、1338万、占大陆人口1%(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的罗氏,大部分奉“豫章”为郡望,以“豫章罗”为荣。但是,在罗从彦出现以前,“豫章郡望”并没有统领其他四个罗氏郡望。

只有罗从彦以其杰出的思想,培育出李侗、朱熹这样优秀的学生,并从祀孔庙后,豫章郡望方逐渐为更多的罗氏族人认同、认可。

清朝康熙年间,位于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罗从彦获得江西“十二先生”从祀的殊荣(详见附文)!康熙亲为豫章书院题词:章水文渊。康熙虽也为福建沙县的“豫章贤祠”题词:奥学清节。但笔者寡闻,并未见到有关史料传世。

罗从彦在江西的学术地位,远高于福建。杨、罗、李、朱均为闽籍,如何阐发他们的思想,实可令福建行政当局、学术界深省。

罗从彦为罗氏、为豫章郡望争得极大荣光,其思想逐渐被确立为中华罗氏文化的核心。豫章先生——罗从彦,以其“承杨传李启朱”的优秀思想,完成了一统中华罗氏文化之大业。

最近,全国人大在法律层面,首次将“家”的概念,扩展至“家族”。而所谓的“中华罗氏文化”,即可正式理解为“中华罗氏家族”文化。

一部六册、730多万字的《中华罗氏通谱》及正式上线、开通三个月的中华罗氏通谱网,均以罗从彦思想为主导,正努力“弘扬祖先业绩,启迪后昆奋进”,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的同时,探索构建中华罗氏文化传承体系方法、方式,坚决响应习近平主席号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罗从彦思想,对中华罗氏文化的成型、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具备重大的当代价值。

罗从彦思想丰富多彩,涉及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本文仅从中华罗氏文化的角度,试探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力,管中窥豹,与各位罗从彦思想研究的专家交流。期盼学术界继续阐发罗从彦思想,挖掘出更多有关罗从彦的史料,让罗从彦思想,成为指导当代的思想武器之一。

2014.11.25     于福州

参考资料

1. 2007年5月版《中华罗氏通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编委会主席:1955年授衔开国中将、副总理待遇罗元发。主编:罗训森

2. 附文:《南昌文征》中,三篇有关罗从彦的史料。

训森注:本文发表于2014.12.13,在福建武夷学院召开的“罗从彦理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福建省哲学学会、福建省扬时文化研究会。承办单位:中国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学院。

十二先生祠记

徐栻(江西)

夫人锺天地之秀,毓山川之奇,以豪杰称名者,或涵贞饫道,追黄躡孔,或饬名砥节,励俗匡时,均之为贤也。

洪都雄视六合,襟带千里,匡庐壁立,彭蠡匯流其所,锺秀毓奇者,代不乏人。故宋有罗豫章氏,梭山、象山、復斋三陆氏,其从文公遊者,则黄商伯、张元德、李文定,元有吴草庐氏;明兴,则罗一峰、胡敬斋、张东白、吴康斋,先后著闻。

彼其应运名世,握奇策勳者,固不尽于十二公,然其游泳洙泗之涯,徘徊勳华之廷,讨论莘渭之跡,足以羽翼名教,扶植纲常,而挽回风化,皆世所谓贤人君子也。士大夫欣芳景贻,祀之乡也久矣,

茲复取故阁井列,而俎豆之。惟时刘宪副白峯、董正郎蓉山、万方伯合溪同三庠诸生辈,索名于余,余名以希贤,盖张而射者准焉,由標立而志定也。江汉之俗,往往善游缘,素习而机化也,诸贤非志道之得乎?非彼都人之士所耳闻,而目繋者乎?

祀则慕,慕则学,学焉将于之同归,涵养克粹,希罗豫章卓见大本,希象山兄弟择师自淑,希张黄、文定主敬实践,希草庐、康斋、敬斋踈节劲气,希一峯、东白济济驰声,依依振武。予自是而知,洪都之多贤也。茲堂不为无功矣。夫细行可纪者録,常艺得名者式,矧十二公备德累功,破俗树猷者乎。

方今圣明,右文图治,表章先哲,如十二公,皆余所谓涵贞饫道、饬名砥节。而豫章、象山尤窥体要、志士尚友。师其大而究其余,其为世道民风助者豈微哉。

周子曰:士希贤、贤希圣,诸贤皆圣人之徒也。有志者、因之以希圣,实亦诸贤之所厚望于来学者也。余敢以是勗诸大夫士崇祀之意。

——《南昌文征》

豫章书院碑记

清朝江西巡抚 白潢

康熙五十有八年,巳亥七月,皇上亲洒宸翰,书“章水文渊”四大字,颁赐豫章书院。

江西巡抚臣白潢,钦奉镌勒悬供,率在事诸臣暨院中师生谢恩瞻礼,咏叹文治光敷,圣天子崇儒养士之至意,甚深且重。

追维此书院之立,盖蒇事于前巡抚臣马如龙,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又前乎此者,康熙二十八年巳巳,前巡抚臣宋市荦,地进贤门内,创理学名贤祠,祀澹台子以下四十八人,与都人士讲学。如龙竝祠西建立书院,诸生来学者众,累科乡荐,名隽颇出。其中二十年来,废不復举,臣受事经年,驶吏绥民,稍有余暇,思有以振兴文教。幸前政两贤规址具在,扩而新之,益营斋舍数十楹。就提学臣王思训岁科两试所得士,亲加考阅,拔其尤者进诸生百几十人,俾肄业焉。给以廪饩,购十三经、二十一史、唐宋大家文集、先儒语録、性理诸书,虔置以备蒐览,月有二课,第其高下。延聘科目名儒致仕家居者,为之讲习督率,于是次年庚子,值乡荐之期,疏恳广额九名视浙楚中额,以鼓厉士气,復蒙圣恩俯察如请。于俞允乞赐匾书之纶,次第而偕下。

西江固文章道德之渊薮也,自欧、曾以大家鸿笔,为千百年学者指南,而朱陆讲道于淳熙、绍熙间,门墙代兴。明之康斋、敬斋、整菴诸贤,绍李张黄蔡,以致知格物相传续,而念菴、南郭、水邨之徒,復宗阳明以推广致良知之遗绪,学术盛,而名位亦与之俱崇。朝内半江西之謠,竟有明之祚,巍科世阀,常甲于天下。论者谓国家之元气係乎人材,人材之盛衰由学校之兴废。太学聚于京师,郡县之学,遍十五国。皆累朝令甲相沿书院者,诸儒以经术教授其乡。杖履琴书,学者闻风影从。较之王国设官,更为切实。

然宋世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则知江州周述为之;湖南石鼓,则知衡州刘垬;岳麓则知潭州朱洞为之。世徒知明復南轩诸先生讲道授学之功,而不知营斋舍赡生徒,非司牧地方有力者不能任。迨朱子知南康军,而益弘白鹿之制,则又身当其任,而为所得为,故其盛至于今不废。

潢不敢以前自居,而当其任之所得为,不敢以其难自诿。仰体圣天子崇儒养士之至意,窃欲使其地之人材,振其衰以返乎?其盛与国家之元气维于永永,宋世诸书院类有赐九经、赐书、赐额,而岳麓、明道两书院,皆理宗亲书,传为古文美谈,我皇上德盛,化淳越前古,宸藻之昭垂,云缦昨阵。亦非季世偏安,爝火所可絜量。爰叙是院创始振兴本末,勒之贞石,云。

——《南昌文征》

豫 章 祠 记

江以东(江西)

省会故有豫章书院,先巡抚中丞洋山凌公创,延学士大夫讲学其中,中为祠,祀豫章罗仲素先生。而下凡十有二人,皆乡之先儒,贤名能辅翼斯道者,凤竹徐公记详矣。阅数年印川潘公、实继二公,既勤抚治,覃思往哲,谓不能无遗也。因举素所景行若宗伯欧阳文荘公德、司成鄒文康公守盆、翰林罗公洪先、都谏魏公良弼,咸名贤继起,竝持道轨而追芳仲素诸先生者,宜竝得祀。

乃檄南昌守王三锡,诹吉奉主于祠,而徵文于以东,俾篆之石识无斁。时公以少司寇召,随晋御史大夫、司空,总理河道行矣。以东揣无能为役,顾无所容诿也。重惟四先生于仲素,先后辅翼吾道,而公之尊崇表励之意要,不可无述焉。夫道不宗自洙泗乎?千数百年间,在宋则濂洛关闽续其绝,在我明则绍兴振其微。乃豪挺杰特之土,或励之节义,或炳之文章。于江省非不彬彬相望,而顾鲜有主盟立者,论者盖或左之。

噫!豈知考亭之传,渊源仲素,而豫章一派,固濂洛关闽,所以引如线之绪者,系不谓重功、不谓钜乎?方绍兴倡为致良知之教也,实本考亭晚年契悟之旨。其言直指本体,明白简切,天下骤而闻之,骇顾愕视而莫之敢信。时惟欧公、鄒公、魏公奋然徒步往从之游,研精殚思,穷探阃奥,而各极其自得之趣,以广其传,而究其用。

罗公虽不及门,然涵养之纯,造诣之粹,出处进退,始终于道。则兴起于所闻,而诸君子相与切磋之,功不可诬也。尼父师乎识大,子兴私淑诸人,世无考亭出,则亦已矣。如有考亭者出,四先生之所以俟将来者,非仲素其徒乎?虽然道在天下如日揭中天,今非不家孔孟,户程朱矣。卒由斯道之难者何哉?科举之学,功利之习,为之机阱也。

今观四先生者,通籍致身,非能越科目也。服官任职,非能外勳名也。而道无负于圣贤名,光荣于山斗者,豈非人顾所志何如哉。故志义理,则科举一义理矣。志道德,则功利一道德矣。何者彼其以充养于心,而浑完吾性之本体。则虽假饰夫雉羔规续于竹帛,要莫非性真之运用,道诚存,而贵明白,此所谓人师之致,不朽之宗也。若迂而视之,姑且卑焉。日以竞葩斗靡,衒功矜能,附影和声,随俗雅化,扬扬焉快为得志,譬膠舟苇,檝而汎稽天之浸,其于渝没均耳,讵不足悲哉。虽然知所志矣,而实践为难,苟徒得其言,资口耳以诳惑斯世,而不保其终,甚至以身为群诽众嫉之的,而因使其学为世大禁,斯又吾道之蠧也巳。

呜呼!公之所以祀四先生之意,其尚有外于斯乎?若是,则匪直可为江省风矣。

——《南昌文征》

作者简介:

罗训森,中国社会史学会会员、高工、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总编。曾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

手机:13960825863    E-mailluoxs10@sina.com

网站http://www.hualuoshi.com(中华罗氏通谱网)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4.12.13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