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0

《罗氏通谱》编纂史上的突破——纪念2004.9.19,“《中华罗氏通谱》首次京津座谈会”十周年

《罗氏通谱》编纂史上的突破

——纪念2004.9.19,“《中华罗氏通谱》首次京津座谈会”十周年

罗训森

[本会2014.9.19讯]十年前的今天,在时任307医院院长罗卫东大校、主任医师(现为技术三级、军职)大力支持下,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了“《中华罗氏通谱》首次京津座谈会”。

在北京307医院科技报告厅,时年95岁的罗元发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

罗氏通谱委员会决定在首都北京召开第一次“北京、天津地区座谈会”是很有意义的,表示热烈祝贺!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在编委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细致的工作,罗氏通谱即将问世,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对历史负责,这也是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这项任务很繁重,后续工作还有很多要做,要善始善终。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

他的讲话中,有一重要指示: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对历史负责,这也是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当时,本会同仁对罗元发主席指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根本不敢想“这也是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直至今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两个坚守”:

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原来,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弘扬祖先业绩,传承罗氏文化,“有利于两个坚守”。所以,“也是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无须讳言,罗元发主席的讲话稿是总装备部秘书局起草的。会前,王海青大校秘书在电话中念完罗主席发言稿后,特别说明:我们拟好稿,请老将军审阅时,他特别加上一个“繁”字,说:我编写《回忆录》花了十年,对编纂任务繁重,深有体会,编写《罗氏通谱》,任务更繁重。

罗元发主席体贴后辈之仁慈用心,至今,仍令本会同仁感佩。

罗元发主席讲话稿中,仅称“罗氏通谱委员会”,不使用全称“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这决不是疏漏。

由总装秘书局起草的题词:发扬广大,也决不是笔误!

《罗氏通谱》,要在“广”、“大”,两个字上狠下功夫,要更广泛地联络海内外罗氏宗彦贤达,只有将编委会做强做大后,方可名符其实地称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

试想当初(2001年),在广东筹备“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时,只有“几个人,几杆枪”。要级别,没级别,要规模,没规模,要财力,没财力,要印子(合法注册),没印子,却妄称: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冒称:罗元发为“总顾问”、某全国政协副主席为“荣誉主席”。

真是汗颜、不堪回首。

托庇祖宗保佑,在罗元发主席悉心指引下,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逐步走上正轨,获得海内外罗氏文化组织及宗彦贤达的广泛认同认可,勉强对得起“中华罗氏通谱”,这金光闪闪的六个大字。

千年之前,唐末五代初,由邺王罗绍威和著名诗人罗隐等领衔,自上而下,编纂成功《罗氏通谱》,谱名彪炳国史(原谱未见典籍留存,待查)。

而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下而上,笔者等“草民罗氏”,从村到镇(福建省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到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从镇到县(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到福建省沙县),从县到省(福建省沙县到福建省会福州市),从省到京(福建省会福州市到中国首都北京)。

因此,2004.9.19,“在首都北京召开第一次“北京、天津地区座谈会”,紧接着9.22,1955年授衔开国中将罗元发出任本会主席,“是很有意义的”,实现了自唐末五代初以来,《罗氏通谱》编纂史上的突破。

只有在2007年5月,《中华罗氏通谱》已由国家级、专业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的今天,我们方可自豪地说:本会全称“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

谨以本文再次缅怀罗元发主席、罗青长宗彦等仙逝的前辈,并向所有关注、支持《中华罗氏通谱》的海内外罗氏文化组织及宗彦贤达表示衷心感谢。

 

注:“中华罗氏通谱网”链接:http://www.hualuoshi.com

2014.9.19

供稿、录入:罗训森2014.9.19

2 thoughts on “《罗氏通谱》编纂史上的突破——纪念2004.9.19,“《中华罗氏通谱》首次京津座谈会”十周年”

  1.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红河镇霍家村人,感谢同宗本家!成立罗氏家谱研究委员会!为中华夏文明,文化,做出贡献!也为祖辈儿孙提供了寻根祭祖的真凭依据!罗双第!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