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6af6f631ed41fd940c49a0eeba91c1

《豫章文集》宋·罗从彦

《诗解》

见先生行实及延平郡守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郡庠旧有墨本,今不存。

《春秋解》

见先生行实及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郡庠旧有墨本,今不存。又按《延平书院志》先生遗书有《春秋集说》,疑即此也。

《春秋指归》、《春秋释例》

二书见先生行实及《延平书院志》、《沙阳志》,今不存。遗稿有《春秋指归序》一篇,见第十二卷。

《语孟师说》

按先生遗稿,有陈默堂跋先生《语孟师说》一篇,又载罗革题先生集《二程语孟解》卷后一篇,篇中备举明道、伊川横渠、龟山,则所集不独二程之说也。此书疑即所谓《语孟师说》,今不存。

《中庸说》

见先生行实,今不存。

《遵尧录》序

尧舜三代之君不作也久矣。自获麟以来,讫五代,千五百余年,惟汉唐颇有足称道。汉大纲正,唐万目举,然皆杂以霸道而已。有宋龙兴,一祖开基,三宗绍述,其精神之运,心术之动,见于纪纲法度者,沛乎大醇,皆足以追配前王之盛。故其规模亦无所愧焉。

在太平兴国初,太宗尝谓宰相曰:“朕嗣守基业,边防事大,万机至重,当悉依先朝旧规,无得改易。”仁庙见东封西祀,及修五清宫等过侈,曰:“如此之事,朕当戒之。”若二圣者,其知所以绍述者邪!故终太宗之世,无复改张;终仁宗之世,一于恭俭。至熙宁、元丰中不然,管心鞅法,甲倡乙和,功利之说,杂然并陈。宣和之末,遂召金人犯阙之变。盖其源流非一日也。今皇帝受禅,遭时之难,悯生民之重困也。发德音,下明诏,悉铲熙丰弊法。一以遵祖宗故事为言,四方企踵以望太平矣!议者犹谓金陵之焰势未能熄,天下皆其徒,是抱薪而救之者也。臣惧其然也,窃语诸心曰:昔唐吴兢作《贞观政要录》,本朝石介亦有《圣政录》,岂苟然哉?因采祖宗故事,四圣所行,可以楷今传后者,以事相比类纂录之,历三年而书成,名曰:《圣宋遵尧录》。其间事之至当,而理之可久者,则衍而新之。善在可久,而意或未明者,则释以发之。

以今准古,有少不合者,作辨微以著其事。又自章圣以来,得宰相李沆等及先儒程颢其十人,择其言行之可考者,附于其后。若乃创始开基之事,庙谟雄断,仁心仁闻,则于其君见之。袭太平之基业,守格法,行故事,竭尽公忠,则于其臣见之。爰及熙丰之弊,卒归于道。分七卷,添《别录》一卷,合四万余言,欲进之黼座,力未暇及,而秋毫之间已爽忽矣。然事固有始暌而终合,失之于前而得之于后者,古人有之。若周成王、楚文王、秦穆公是也。不久朝廷清明,金人宾伏,且当有以来天下之言,辄纪岁月,以俟采择。

靖康丙午十月    日    延平    臣    罗从彦    序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