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血缘史

中华民族的血缘史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姓氏群体研究专家袁义达先生12.9大会发言

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专家、各位罗氏宗亲:

大家好!

我十分有幸能参加这次《中华罗氏通谱》编纂研讨会,今天看到这样一个规模的研讨会,也看到《中华罗氏通谱》初稿目录,这与几年前在广东南雄珠玑巷的首次筹备会相比,变化太大了!成绩斐然,十分了不起啊!在此,向罗训森总编、全体编委会同仁表示衷心的祝贺,深深的敬意!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研究中国人姓氏并涉及家谱的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大家知道,国史、地方志、家谱是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殊不知,真正认识到家谱的重要性是在当代。家谱是民间自己修编的本姓族在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历史,没有一定的规范,水平极不一致,所以一直不被正统学者所重视,自然地国家和地方图书馆也很少去收藏它们。自从“文革”中上海图书馆收藏了一大批即将送往造纸厂作纸浆的家谱之后,可以这么说,这之后才真正开始了人们对修谱的理解,家谱的重要性逐渐地被认识。

我个人认为,家谱的重要性也恰恰是民间自己修编这一行为上。只有本家族才能修好本家族的历史!这几年修编《中华罗氏通谱》的经历和初步成果,已经体现了这一特点。《中华罗氏通谱》将最全面、最客观地反映罗氏千年历史和血缘世系。这是正史和各种野史无法比拟的。如果全国3000多个姓氏都有了自己修编的“家谱”,这些“家谱”将组成一部中国最巨大的历史书,一部中华民族的血缘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修编好《中华罗氏通谱》。

二、谈一谈对修谱的一点体会。修谱就是一种寻根,是一种文化认同上的血缘寻根。它的特点是逆向推理,越近的谱系越清楚,越远的谱系越模糊。明、清以来的谱系比较容易梳理,唐、宋时代就有很大的困难了。这以前的谱系基本上依赖于各地家谱上原先的说法,这些内容往往为修谱人的创作,存在很多疑点。

目前全国各地修谱、宗亲联谊、寻根活动很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以县为单位的分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修编好,而全国的大宗谱就有很大困难,关键是联接,往往存在争议,这就需要认真的考证、梳理,但又要尊重分谱同宗的感情和不同意见。

寻根是人的天性,更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清朝学者张澍说得好:“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修谱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姓”的起源地、郡望地。春秋“罗子国”在什么地方?还有遗址吗?有什么考古征据?文献上是如何记载罗子国的?

在周之前,罗姓先民早已在大别山南北活动,河南的罗山县、湖北的罗田县均因罗氏先民们长期在彼地生活过有关。我们是否也需要对此作些实地调查?同样,汉晋南北朝时形成的郡望也要考证。当今在上述罗氏古国、古郡望地是否建立祠堂或纪念馆(堂)以供世界各地罗氏宗亲寻根和祭祖。这些内容在大宗谱上应有明确的记载和说明。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平安,愿《中华罗氏通谱》早日问世!

2004年12月9日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