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从彦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
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杨)时熟察之,及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杨)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程)颐反复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
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仍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既而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
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1126—1127),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可存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材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唐以经术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经术自董生、公孙弘倡之,古文自韩愈、柳宗元启之,于是明道者寡,故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呜呼,学者所见,自汉、唐丧矣。”又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绍兴中卒,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淳祐间(1241—1252)谥文质。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
注:朱熹老师李侗是罗从彦学生。
附一:罗从彦史料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沙县人。[《宋史·列传》云“南剑人”。按年谱,熙宁五年(1072),生剑浦之罗源乡,文集卷首载,《宋史·列传》亦云“剑浦罗源人”,此别,是宋国史传非元人所修宋史也。延平、沙县两县志皆云,从彦后徙沙县,《宋史》及《八闽通志》书作“沙县人”,盖据晚年定居而言,今从之。]
注:以上为《福建通志》编者按语,为罗从彦的籍贯之争提出明确看法,考证有据,当信之,从之。
少师事剑浦吴仪,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及长,严毅清苔,笃志求道。闻将乐杨时得河南程氏之传,慨然慕之。(杨)时方调萧山令,从彦徒步往游其门。
《宋史·列传》云,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按年谱,谓政和二年(1112),始受学于杨龟山先生之门,绍兴二年(1132)以特科授博罗主簿,则从(杨)时受业在授官前二十年矣。
初见三日,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于诸弟子中,独喜从彦,以为可与言道。尝语从彦为学之法,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从彦受命益自力。
同邑陈渊,(杨)时婿也。每造(访)从彦,竟日乃返,谓人曰:“自交仲素,日闻所未闻,奥学清节,南州冠冕也。”
《宋史·列传》云,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龟山年谱》:政和二年(1112)四月,赴萧山任,罗豫章先生自延平来学,与《豫章年谱》正合。考颐卒于大观元年(1107),不应至是复有见颐问《易》事。延平答问云,罗仲素尝见伊川,后卒业龟山之门。据此,从彦见颐当在未从(杨)时学之前,但其年月不可考。
既而(杨)时侨居常州,从彦复往谒。日夕讲论,充然有得。
《宋史·列传》云,谒(杨)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按《龟山年谱》,(杨)时至是徙居常州,未尝归将乐。《豫章年谱》谓见杨先生于昆陵是也。
重和元年(1119),归筑山中,终日端坐,以究天地万物之理。尝述祖宗以来,宏规懿范及名臣硕辅论建漠画不逮元丰功利之人,纷更宪度,贻患国家者。著为《遵尧录》。靖康中,将献阙下,会国难不果。绍兴二年(1132),以特奏名授惠州博罗主簿。五年(1135),卒于官,年六十四。
年谱注云,先生行实及《沙阳志》皆云卒于官。子敦叙早丧,不得归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护归,至汀州遇草寇,遂寄厝郡之开元寺。又数年,门人李愿中(侗)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济坑之原。然先生族弟(罗)革题先生集:二程语,孟解后云:自广回,卒于汀州武平县,二记互异。按:朱子,延平答问所载,与行实同,今从行实。
学者称豫章先生从彦尝论治道曰:“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又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世;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存可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辟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论士行曰:“立朝当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二者不可偏也。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持议醇正多类此。”
朱子谓:“自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淳祐七年(1247),追谥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诏从祀孔子庙庭。
——《福建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注:省志一般照抄正史的传记,但罗从彦有所不同,故转录,以备考。
从彦尝于罗浮山澄心静坐,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乙卯,卒于官,士民恸哭罢市三日,盖以道得民者欤。后族人罗友为惠州守,护其丧以归。朱子言,杨时倡道东南,士之任重诣极,从彦一人而已。
——《广东通志》,清同治三年重刊版
罗从彦,字仲素,延平人也。绍兴壬子,以特科授博罗县簿。尝于罗浮山澄心静坐,穷天地万物之理,以及古今事变之归。其语学者:静中者,喜、怒、哀、乐未发气象。尤为所自得者。乙卯,卒于官,丧不得归者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始遣人持护以归。
——《惠州府志》
(朱)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延平李侗老矣,尝学于罗从彦,(朱)熹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
——《宋史·朱熹传》卷四百四十九
附二:李侗致罗从彦求学信
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人,年二十四。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遂以书谒之,其略曰:
侗闻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本不立。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道之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间,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有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矣。孟氏之后,道失其传,枝分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不复见于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传授者,句读文义而已尔,谓之熄焉可也。其惟先生报膺龟山先生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授经门下,以质所疑,至于异论之人,固当置而勿论也。
侗之愚鄙,徒以习举子业,不得服役于门下,而今日学拳拳欲求教者,以谓所求,有大于利禄也。仰侗闻之,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饱、衣之御寒也。人有迫于饥寒之患者皇皇焉。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始忘也。至于心有不治,有没世不知虑,岂爱心不若口体哉,弗思甚矣。
侗不量资质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学起家,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而意全也。今生二十有四岁,茫乎未有所止,烛理未明而是非无以辨,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允而智巧袭,焉而不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如饥寒切身者,求充饥御寒之具也。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之累哉!
——《宋史·李侗传》卷四百二十八
(李侗)从(罗从彦)之累年,授《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彦好静坐,侗退入室中,亦静坐。从彦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而求所谓“中”者,久之,而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从彦极称许焉。
——《宋史·李侗传》卷四百二十八
罗从彦:按祀典,太祖时,延平祀罗从彦、李侗。
罗从彦,字仲素,罗源人,寓闽之剑浦。今县西南七十里,有地号罗家源,为仲素故居。
——〔民国〕魏元旷:《南昌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人称“豫章先生”,原籍福建沙县,迁居福建南平市,《宋史》有传。当时程颢门下的入室弟子杨时,字行可,号龟山,为从彦同郡人。杨时继承发展二程理学,提倡由诚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的内外合一之学,强调人心、道心、天理、人欲的区别。罗从彦是杨时的嫡传弟子,最受器重。他以儒家“仁”学为本,直接继承二程以“穷理”为主的学说和杨时“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学说,创造 “静中观理”的主静学说,主张穷理、无欲,行“理之所必然”,建立抨击封建政治弊端和维护封建纲常名教的理论体系,主张“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罗从彦的入室弟子李侗,继承从彦学说。李侗的私淑弟子朱熹,在继承前贤学说的基础上,终于形成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的完整体系。从这一角度衡量,罗从彦起了承前启后的传薪作用。
祖望谨案:豫章(从彦)之在杨门(杨时),所学虽醇,而所得甚浅,当在善人有恒之间,一传延平(李侗)则邃矣,再传为晦翁(朱熹)则大矣,豫章遂为别子甚矣,弟子之有光于师也。
宗羲案:龟山(杨时)三传得朱子,而其道益光,豫章在及门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光师有云:“学派甚微,不在气魄上承当”,岂不信乎?然亦多湮没而无闻者。闻不闻,君子不以为意,而尚者所不敢忽。
豫章问答 古人所以进此道者,必有由而然。夫中庸之书,世之学者尽心以知性、躬行以尽性者也。而其始则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其终则曰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此言何谓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故大学之道,在知所止而已。苟知所止,则知学之先后;不知所止,则于学无由进矣。以圣贤则莫学而非道,以俗学则莫学而非物。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豫章问答四条,其三条移入附录,此则分一条为两条。
附说 学道以思为主。孟子曰:“心之官则思。”书曰:“思作睿,睿作圣,惟狂克念作圣。”佛家一切反是。外于吾圣人之学者,由韩佛老皆有书在,惟学者所抉择也。吾道当无疑于物。
祖望谨案:以上三条,见所赠延平诗中,甚有关系,故附录于问答之后。
附录 仲素笃志好学,推研义理必到圣人止宿处,遂从龟山游,推衣侍席二十余载。
延平以书谒先生,其略曰:“先生服膺龟山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汉唐诸贤,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自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受经门下,以质所疑。侗之愚鄙,徒以学举子业,不得服役于门下,而今日拳欲求教者,非谓有所求大于利禄也。抑侗闻之,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御寒也。人之迫于饥寒之患者,皇皇然为衣食之课,造次颠沛,未尝忘也。至于心之不治,有没世不知虑,岂爱心不若口体哉?弗思甚矣。侗不量资质之陋,忘意于此,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而意会也。”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