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建洋头“罗菩萨祠”

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建洋头“罗菩萨祠”

 

                                              罗训森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洋头,地处福州市西北部,闽清县东北部,距下祝乡政府2.5公里,距离县城62公里,距离福州市82公里,村域面积1.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拨820米。几十座明清时期的土楼民居错落于山间谷地。明永乐二年(1404)起,洋头成为全罗氏聚居村落,距今600多年。

洋头罗氏始迁祖罗应祥祖籍江西吉水,元末,随吉水族人罗复仁参加明军,明永乐二年(1404),因战功卓越被赐土地,拨军到闽清十九都奉政乡安仁里达仕境白鹭学堂(今洋头村)屯田。随之,罗应祥建造了罗氏祖厝,并保留祖籍江西吉水建筑风格,单层建筑,全木结构,人字撇瓦片屋顶。

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入口处设60厘米高门槛,门前八副旗杆碣,见证了罗氏一门曾经人才辈出的荣耀。

洋头罗氏宗祠拥有堂号“时思堂”,意即时刻思念江西吉水祖籍的“忠直堂”

罗氏宗祠位于村子中部,为洋头罗氏集资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后在原址更建,占地面积26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包括剧场(宗祠配套的戏台)1000多平方米。建有七级台阶,宗祠设立左右厢房,角门可通剧场。外设围墙大门,门楣书“罗氏宗祠”,内为天井,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双坡瓦面。

“忠直堂”堂号源自朱元璋称呼时弘文馆大学士、楚国公罗复仁为“老实罗”(毛泽东称呼罗荣桓元帅为“老实罗”典故出处)。

经笔者长期研究,洋头罗氏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如下:

  

罗从彦    罗钦顺

              

罗复仁                

罗洪先                      

注:以上九位罗氏先哲先贤中,罗含为湖南耒阳人,罗隐为浙江杭州人,其他均吉安人或祖籍吉安吉水(古称庐陵)。唯有罗绮在官方的地方志中,被刊载为“罗菩萨”。

当面对大殿门口,以上排位,左右互调。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处在闽侯县旅游热点佛教的雪峰寺和古田县道教的临水宫中间,三教近在咫尺,齐聚一个小地域内,拟创建之闽清县儒教体系的洋头村“罗菩萨祠”,也必将成为旅游热点之一。

保护好福州古厝洋头群及文物古迹;

传承好罗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华一脉”(开国元勋罗青长为《中华罗氏通谱》出版题词),中华罗氏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利用好洋头村独特条件,时机成熟,创建“罗菩萨祠”大型旅游景点,带动周边村庄农民增收,为“振兴乡村”服务。

注:罗训森,男,1948.5,生于福州,高级工程师。曾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兼罗氏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院长。(手机:13960825863)

附:九尊罗菩萨史料

一、  《晋书》有专传,史称“湘中琳琅”、“江左之秀”,有哲学著作《更生论》传世。累官侍中、长沙相、廷尉。有“罗含梦鸟”典故及罗含家风留传。

1. 罗含传记

  

 

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也。曾祖彦,临海太守。父绥,荥阳太守。

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人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

弱冠,州三辟不就。含父尝宰新淦,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引含为主簿。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而就焉。及羡去职,含送之到县。新淦人以含旧宰之子,咸致赂遗,含难违而受之。及归,悉封置而去。由是远近推服焉。

后为郡功曹,刺史庾亮以为部江夏从事。

太守谢尚与含为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寻转州主薄。

后桓温临州,又补征西参军。温尝使含诣尚,有所检劾。含至,不问郡事,与尚累日酣饮而还。温问所劾事,含曰:“公谓尚何如人?”温曰:“胜我也。”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邪?故一无所问。”温奇其意而不责焉。

转州别驾。以廨舍喧扰,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为材(床),织苇为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

温尝与僚属宴会,含后至。温问众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谓荆楚之材。”温曰:“此自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征为尚书郎。 温雅重其才,又表转征西户曹参军。俄迁宜都太守。及温封南郡公,引为郎中令。寻征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仍转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门施行马。

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栖集堂宇。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于世。

——《晋书》文苑列传 卷九十二

2. 社会影响

陶渊明为纪念外祖父孟嘉而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借重罗含声望,歌颂其外祖父孟嘉。

南北朝

南朝宋·王韶之;南朝宋·刘义庆;北魏·郦道元;南梁·释僧祐,均有歌颂罗含的文章字句。

开唐宰相房玄龄称赞罗含:君章耀湘中之宝,挺荆楚之材,梦鸟发乎精诚,岂独曰者之蛟凤!

《广弘明集》唐·道宣;《初学记》唐·徐坚;《艺文类聚》唐·欧阳询;《建康实录》唐·许嵩;《史通》唐·刘知几;《通典》唐·杜佑;《渚宫旧事》唐·余知古;

《太平御览》宋·李昉;《太平广记》宋·李昉;《太平寰宇记》宋·乐史;《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方舆胜览》南宋·祝穆;《舆地纪胜》卷九十八 宋·王象之;《新唐书·地理志》宋·欧阳修、宋祁;《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後集卷七十八 宋·谢维新;《容斋随笔》宋·洪迈;《姓氏急就篇》宋·王应麟;《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宋史》元·脱脱;

《古今笑史》明·冯梦龙;《四六鸳鸯谱》明·阴化阳;《艺苑卮言》 明·王世贞;《天中记》明·陈耀文;《疑耀》明·张萱;《佛法金汤编》明·心泰;《名公法喜志》明·夏树芳;《解惑篇》明·通容法师;《明文霱》卷十八明·刘士鏻;《江汉丛谈》巻一;《永乐大典残卷》明·解缙;《明一統志》明·李賢 彭时等;

《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未收录于四库;《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石柱记笺释》清·郑元庆;《御定子史精華卷一百二十七清·吴士玉;清·湯球,未收录四库全书;《使署闲情》清·六十七;《浮生六记》清·沈三白;《天台治略》清·戴兆佳

地方志

《广东通志》明·郭裴;《浙江通志》清·嵇曾筠;《湖广通志》清·迈柱;《江西通志》清·寓贤;《耒阳县志》于学琴、宋世煦;《大清一统志》;

唐宋元明清,诗词大家赞罗含

《蒙求》唐·李翰;《蒙求集注》后晋·李瀚;

骆宾王;李白;杨汝士;崔珏;杜甫;刘禹锡;李商隐;钱起;崔日知;徐夤;杜牧;元稹;僧皎然;罗隐;李煜;王庭珪;赵蕃;林希逸;德洪;卫宗武;周行己;杨万里;《后时集》宋·刘克庄;廖行之;晃逈;郭翼;宋褧;张昱;妙声;邓云霄;金幼孜;张萱;卢龙云;黄佐;欧大任;韩上桂;梁有誉;皇甫汸;陶益;温纯;陆容;张民表;宋登春;张弼;顾璘;鲁斐;《念庵文集》明·罗洪先;胡直;刘崧;金幼孜;王启茂;许宾;鸾佩;何白;姚希孟;王彦泓;于慎行;文洪;袁中道;计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杨芳灿;许淑慧;陈宝琛;胡薇元;朱彝尊;毛奇龄;张绚霄;吴绮;《日下看花记》卷四清·张次溪;沈增植;康有为;赵熙;陆楣;曹家达;叶燮;王若霞;宋世煦;改叔明;匡弼;查慎行;沈德潜;捧花生(据考本名车持谦);徐元英;田雯;罗人琮;夏孙桐;董兆熊;吴长元;(待补)。

清乾隆皇帝《晚酣霜》屈原与东晋罗含并列歌颂屈原名平

屈平早成,罗含还有宅。

晚节正酣霜,团团洞庭色。

注:资料源自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副主席兼教育工作部主任、湖南省耒阳市罗含文化研究会会长、正源学校校长罗湘云整理、待版的《罗含史料汇编》。

 

二、罗从彦《宋史》有传,有《豫章文集》传世。朱熹祖师。从祀孔庙。特科进士。有家风著作《诲子侄文》。

1. 罗从彦传记

罗从彦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杨)时熟察之,及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杨)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程)颐反复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

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仍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既而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

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1126—1127),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可存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材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唐以经术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经术自董生、公孙弘倡之,古文自韩愈、柳宗元启之,于是明道者寡,故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呜呼,学者所见,自汉、唐丧矣。”又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绍兴中卒,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淳祐间(1241—1252)谥文质。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

注:朱熹老师李侗是罗从彦学生。

2. 社会影响

罗从彦作为朱熹祖师、“理学四贤”之一,从祀孔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影响巨大。各地的豫章贤祠、豫章书院、豫章堂均为纪念罗从彦而设。江西“十二先生祠”,罗从彦位置首位。

罗从彦福建沙县人,因其祖籍为江西吉水,清代,应江西巡抚白璜之请,康熙皇帝赐匾:章水文渊

 

三、罗钦顺《明史》有传,有《整庵文集》传世。从祀孔庙。探花。家教有方,兄弟三凤。

1. 罗钦顺传记

罗钦顺

 

罗钦顺,字允升,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及第(第三名,俗称探花),授编修。

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与祭酒章懋以实行教士。未几,奉亲归,因乞终养。刘瑾怒,夺职为民。瑾诛,复官,迁南京太常少卿(正四品),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入为吏部左侍郎(正三品)。

世宗即位(1522),命摄尚书事。上书言久任,超迁,法当疏通,不报。大礼议起,(罗)钦顺请慎大礼以全圣孝,不报。

迁南京吏部尚书(正二品),省亲乞归。改礼部尚书,会居忧,未及拜。再起礼部尚书,辞。又改吏部尚书,下诏敦促,再辞。许致仕,有司给禄米。

时张总桂萼以议礼骤贵,秉政树党,屏逐正人。(罗)钦顺耻与同列,故屡诏不起。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

王守仁以心学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师之。(罗)钦顺致书守仁,略曰:“圣门设教,文行兼资,博学于文,厥有明训。如谓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所不尽,必于入门之际,加以格物功夫哉?”

守仁得书,亦以书报,大略谓: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反复二千余言。

(罗)钦顺再以书辩曰:“执事云:‘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自有《大学》以来,未有此论。夫谓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凡为物也三。谓正其物之心,诚其物之意,致其物之知,其为物也,一而已矣。就三而论,以程子格物之训推之,犹可通也。以执事格物之训推之,不可通也。就一物而论,则所谓物,果何物耶?如必以为意之用,虽极安排之巧,终无可通之日也。又执事论学,书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各得其理者,格物也。”审如所言,则《大学》当云:“格物在致知”,不当云“致知在格物”与“物格而后知至矣”。书未及达,守仁已殁。

(罗)钦顺为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初由释氏入,既悟其非,乃力排之,谓:“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释氏之学,大抵有见于心,无见于性。今人明心之说,混于禅学,而不知有千里毫厘之谬。道之不明,将由于此,钦顺有忧焉。”为著《困知记》,自号整庵。

年八十三卒,赠太子太保(正三品),谥文庄。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本传”

2. 社会影响

罗钦顺从祀孔庙,社会影响巨大,因其《困知记》乃唯物主义著作,所以在《中国哲学史》上,被称为唯物主义开创者。

 

四、  唐才子。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有传,《全唐文》有文集,《全唐诗》有诗集。有家风诗句。

  1. 罗隐传记
罗  隐

 

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罗)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观隐诗卷,讽咏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罗)隐至第,郑女垂帘以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唐广明中,因乱归乡里,节度使钱鏐辟为从事。开平初(907~910),太祖以右谏议大夫(正五品上)征,不至。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密表推荐,乃授给事中(从四品下)。年七十余,终于钱塘(享年七十七)。[《涧泉日记》云:唐光启三年(887),吴越王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从五品上),辟从五品上]。天祐三年(906),充判官(从五品上)。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三年(909),迁发运使(从四品下)。是年卒,葬于定山乡。金部郎中沈崧铭其墓。有文集数卷行于世。

《唐才子传》云:(罗)隐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五代史补》: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屡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罗)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媪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时钱鏐方得两浙,置之幕府,使典军中书檄,其后官给事中。初,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鏐谓叔父,鏐首用之。

——《旧五代史》卷二十四

3. 社会影响

罗氏历史名人中,罗隐的社会影响力最大。其文集、诗集《四库全书》全部收录。

毛泽东主席曾手书罗隐诗句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五、罗  绋《江西通志》、《吉安府志》有传,举人,教育家、一门九进士、杨万里岳父。

1. 罗绋传记

  

 

罗绋,字天文,庐陵(吉安吉水)人。自幼耽学,淹贯经史,崇宁舍法行,有司累第其文高等,至刊于春官。乃屏居印山,教授学者,皆称为印山先生。

[政和八年(1118)举人,以子上行贵,赠承务郎。

训森注:

宋宰相周必大、名诗人杨万里备赞其人与学识。详见周、杨有关文章。

——《吉安府志》,清光绪元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 社会影响

罗绋以举人身份,在家乡办教育,在当地十分有名望,杨万里在世时,其子孙中已有七名进士,至宋末,更创造了中国“一门九进士”的记录。

 

六、罗复仁《明史》有传,朱元璋称为“老实罗”,毛泽东罗荣桓元帅为“老实罗”的典故出处。弘文馆大学士。

1. 罗复仁传记

罗复仁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咨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遗孤得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已,复使扩廓。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1368),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还占城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三年(1370)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刘伯温)同位。

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苍,(罗)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

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

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而,又召在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柱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明史》138卷·本传

注: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弘立馆,主要是褒奖刘基、罗复仁这两位老功臣。以左、右宰相虚衔称之。故白竹溪罗氏族谱称,罗复仁右宰相,楚国公,谅有据也。

据授刘基弘文馆学士诰称,奉天承运皇帝圣旨:腾稽唐典,其弘文馆之设,报勋旧而崇文学。以旧言之,非勋著于国家犹未至此。以儒者言之,非才德俱优安得而崇。

罗复仁:历朝赐服,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赐玉带者,自洪武中学士罗复仁始。

——《明史》卷67

2. 社会影响

朱元璋罗复仁为“老实罗”,毛泽东称开国元帅罗荣桓为“老实罗”。“诚信老实”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诚信方面,“老实罗”罗复仁无疑为最杰出代表。

 

七、罗  伦:《明史》有传,候选从祀孔庙,有《一峰文集》传世。明状元。有家风著作《戒族人书》。

1. 罗伦传记

罗  伦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不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宣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

成化二年(1466)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贤奔丧毕,奉诏还朝。论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大学士李贤。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曩陛下制策有曰:‘朕夙夜拳拳,欲正大纲,举万目,使人伦明于上,风俗厚于下。’窃谓明人伦,厚风俗,莫先于孝。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子夏问:‘三年之丧,金革无避,礼欤?’孔子曰:‘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陛下于贤,以为金革之事起复之欤?则未之有也。以大臣起复之欤?则礼所未见也。夫为人君,当举先王之礼,教其臣;为人臣,当守先王之礼,事其君。昔宋仁宗尝起复富弼矣,弼辞曰:‘不敢遵故事,以遂前代之非,但当据《礼经》以行今日之是。’仁宗卒从其请。孝宗尝起复刘珙矣,珙辞曰:‘身在草土之中,国无门庭之寇,难冒金革之名,私窃利禄之实。’孝宗不抑其情。此二君者,未尝以故事强其臣;二臣者,未尝以故事徇其君。故史册书之为盛事,士大夫传之为美谈。无他,君能教臣以孝,臣有孝可移于君也。自是而后,无复礼义。王黼、史嵩之、陈宜中、贾似道之徒,皆援故事起复。然天下坏乱,社稷倾危,流祸当时,遗讥后代。无他,君不教臣以孝,臣无孝可移于君也。陛下必欲贤身任天下之事,则贤身不可留口实可言。宜降温诏,俾如刘珙得以言事,便贤于天下之事,知必言,言必尽。陛下于贤之言,闻必行,行必力。贤虽不起复,犹起复也。苟知之而不能尽言,言之而不能力行,贤虽起复,无益也。且陛下无谓庙堂无贤臣,庶官无贤士。君、盂也;臣,水也。水之方圆,盂实主之;臣之直妄,君实召之。陛下诚于退朝之暇,亲直谅博洽之臣,讲圣贤君德之要,询政事得失,察民生利病,访人才贤否,考古今盛衰,舍独信之偏见,纳逆耳之若言。则众贤群策,毕萃于朝,又何待违先王之《礼经》,损大臣之名节,然后天下可治哉!臣伏见比年以来,朝廷以夺情为常典,缙绅以起复为美名,食稻衣锦之徒接踵庙堂,不知此人于天下之重何关耶?且妇于舅姑,丧亦三年;孙于祖父母,服则齐衰。夺情于夫,初无预其妻;夺情于父,初无乾其子。今或舍馆如故,妻孥不还,乃号于天下曰:‘本欲终丧,朝命不许。’虽三尺童子,臣知其不信也。为人父者,所以望其子之报,岂拟至于此哉!为人子者,所以报其亲之心,岂忍至于此哉!枉己者,不能直人;忘亲者,不能忠君。陛下何取于若人而起复之也。今大臣起复,群臣不以为非,且从而赞之;群臣起复,大臣不以为非,且从而成之。上下成俗,混然同流,率天下之人为无父之归。臣不忍圣明之朝,致纲常之坏,风俗之弊,一致此极也。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其它已起复者,仍令奔丧;未起复者,悉许终制。脱有金革之变,亦从墨衰之权,使任军事于外,尽心丧于内。将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李)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亡何,(李)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

(罗)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复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十四年(1478)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方(罗)伦为提举时,御史丰城涂棐巡按福建。司礼中官黄赐,延平人也,请见,棐不可。泉州知府李宗学以受赇为棐所按,讦棐自解,赐从中主其奏。棐、宗俱被征,词连伦,当并逮。镇抚司某曰:“罗先生可至此乎?”即日鞫成上之。(罗)伦得免,棐亦复官。

——《明史》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

2. 社会影响

罗伦的社会影响遍及江西福建湖南等省。

《明儒学案》载:罗伦潜心经学。《周易》多修传注,间补己意;《礼记》夤集儒先之见,而分章礼纪礼,则由罗伦独裁;《春秋》则不取褒贬凡例之说,以为《春秋》缘人以立法、因时而措宜。

性刚介绝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语,尝引苏氏之言曰:“士患不能刚尔,折不折,天也,大刚乎何尤?为是言者,鄙夫患失者也。”

尝曰:“予性刚,见刚者,好之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能自喻于口也。求之不可得,则友其人于古,相与论其世,如侍几杖而聆謦劾也。而欷嘘企羡,至为泣下。予之好刚,盖天性然也。孔子曰:‘吾未见刚者’;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塞乎天地之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真至刚之大丈夫哉!孔孟之所谓刚,固予之所好者也。”

注:据清康熙十七年国子监王士祯《从祀理学真儒疏》,知罗洪先、罗伦在明朝时即有大臣提名从祀孔庙。

 

八、罗洪先《明史》有传,候选从祀孔庙,有《念庵文集》传世。候选从祀孔庙。明状元。有家风著作《示后生》。

1. 罗洪先传记

罗洪先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罗)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罗)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嘉靖八年(1529)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1539),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赈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二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鉅。”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洪先非之曰:“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虽与石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

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

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

隆庆初(1567-1572)卒,赠光禄少卿(正五品),谥文庄。(按:应为“恭”,《明儒学案》、《吉安府志》等多为“恭”)。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

注:罗洪先著《念庵文集》收在钦定《四库全书》别集五。

2. 社会影响

诸儒论说罗洪先的有:聂豹:王时槐:门人胡直:邹元标:刘宗周:彭士望:孙奇逢:黄宗羲:陆陇其:雷鋐:

罗洪先是地理学家,其绘制了第一张全国地图,影响至今。

罗洪先是谱牒专家,其研究罗氏谱牒三十余年,硕果累累,影响至今。其《示后生》为罗氏家风杰作中的佼佼者,影响至今。佐证吉水罗氏乃晋罗含之后,影响至今。

 

九、罗  绮《江南通志》、《福建通志》、《安庆府志》、《太湖县志》、《闽清县志》有传,民呼为“罗菩萨”。有家风诗词文章传世。

1. 罗绮传记

罗绮各版本传记

 

罗绮,举人,知太湖,民呼为“罗菩萨”,祠祀之。

——《福建通志》卷一六二

罗绮,顺治戊子(1648)举人,任太湖知县,赋性慈祥,通县称为“罗菩萨”。建祠以颂其德。

——清乾隆版《闽清县志》,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存书,见影印件

罗绮,字首章,福建福州人,举人。莅湖以廉俭自守。题其门曰:案有春秋笔,门无暮夜金,尝建谯楼,形家言曰:“期不利于官”。绮弗听。曰:“苟利于民足矣”。当道咸器重之。未几,卒于官。

——《安庆府志》卷十二

罗绮,字首章,福建福州人,举人。为湖令,廉俭自守。题其门曰:案有春秋笔,门无暮夜金。尝建谯楼,形家言曰:“期不利于官”。绮弗听。曰:“苟利于民足矣,何以我为。分校棘闱,时称得士,当道重之”。未几,疾卒。民罢市哀恸。

——《太湖县志》

注:分校棘闱为主考官,古时于考场外,用荆棘围起来,阻止闲人靠近,严肃考场纪律。

《洋头罗氏族谱》版罗绮传记

,字首章。公系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岁生,三十三岁中举人。公在太湖,德化开先,惠泽及民,里人感德立祠,是邑春秋祭祀,名之曰:罗菩萨,享祀不绝。出世之时,背上有八字云:生在建阳,卒于太湖。元配洋尾黄庆所女,名粟金,次娶郑鼎官二淑人。生四子,女二,长俊金适福州城里田祯,次名娇官,适福州城里陈邦瑚。葬前洋过洋尾。

2. 社会影响

在《江南省志》、《安庆府志》、《太湖县志》、《福建通志》、《闽清县志》等地方志,均刊载罗菩萨罗绮传记。其廉政爱民,影响历代官风,至今对觉风建设,尤有重大意义。订立家训字辈,深刻影响子孙后代,其重教兴学,促使洋头罗氏人才辈出。

 

洋头罗含书院正在筹备中,其学术定位:家风研究、传承与传播

我们深度挖掘洋头村历史文化,研究其传承体系,必然要对接江西吉安古“庐陵文化”,只有一个目的:弘扬祖先业绩,促进祖国繁荣(开国中将罗元发为《中华罗氏通谱》制定指导思想),为振兴乡村服务。

2021.7.25

阅读全文http://www.hualuoshi.com/?p=19158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21.7.27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