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圆满,民置生祠
——小记浙江温岭“文化礼堂落成暨罗氏宗祠竣工庆典”
[罗谱2019.5.4福州讯(罗训森)] 5.3,应台州学院教学督导委员,原经贸管理学院院长、台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台州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花(女,曾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笔者任上市公司“闽福发”董事时,建立联系方式)教授邀请,笔者出席了“鑫屿村文化礼堂落成暨小屿罗罗氏宗祠竣工庆典”。
罗氏宗祠中供奉的浙江台州罗氏始祖是宋进士罗适,据史料记载:
罗适(1029-1101),宋台州临海人,字正元,别号赤城,胡瑗私淑弟子。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历知五县,官至京西北路提点刑狱。慷慨建白,务恤民隐。尝与苏轼论水利,凡兴复陂塘五十有五。秩满去,民为立祠。有《易解》、《赤城集》、《伤寒救俗方》。
——《台州金石志》卷四“墓志铭”,《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罗适,字正之(元),宁(临)海人。少从乡先进朱绛学,后与徐中行、陈贻范友善,得闻胡安定之教,遂以私淑称弟子。第治平进士,尉桐城,移泗水,改著作郎,知济阳县,徙江都,政化大行,民知其长者不可欺。每郊行,召耆老问以疾苦及所愿,为罢行之。迁推官,两浙、苏秀水灾,朝议赈恤,以先生为提点刑狱,后移京西北路。尝有与苏文忠公论水利,凡兴复者五十有五。既去,民思之,置生祠祀焉。
冯云濠按:先生别号赤城,著有《易解》、《赤城集》百卷、《直斋书录解题》。治平二年进士,学于四明楼郁(宇),是先生本楼氏门人。直斋又言:台士有闻于世,自先生始。又有《伤寒救俗方》一卷。先生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药,因以药施人,多愈,召医参校方书,刻石以救迷俗。
——罗君筹主编《豫章罗氏源流考》,香港罗氏宗亲会出版
“胡瑗私淑弟子”,学有所承,“慷慨建白,务恤民隐”,立德;“尝与苏轼论水利,凡兴复陂塘五十有五”,立功;“有《易解》、《赤城集》、《伤寒救俗方》”,立言,罗适可谓“三立”圆满。
在中国历史上,“盖棺定论”是常例,但也有特例,在世之人,立“生祠”,享受香火奉祀,十分罕见,罗适却有资格享此殊荣,为罗氏争光。
年轻的村支部书记罗云波,首先致辞,欢迎各地来宾光临,阐述与时俱进,振兴乡村,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家风建设系列讲话精神。
罗书记自豪地列举本村优秀人才:正厅级的罗毅、正教授的罗文花等及为建祠乐捐万元以上的十数位罗氏企业家,其中十万元以上三人,六万元一人。
有“绿化书记”之称的原村书记罗雨聪,被恭敬地安排在主席台中央就座。
根据现场浓烈、虔诚祭拜祖先仪式,周边罗氏宗祠赠送的众多牌匾,现场多部《罗氏族谱》展,笔者就“人民有信仰”主题,即席发言。宣传人民有信仰,祖先崇拜,光宗耀祖,弘扬罗氏家风的代表“罗含家风”。
在浙江温岭参与活动期间,见到多位在2014.3.1,台湾地区台中市召开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十六届代表大会”期间,认识的老朋友:罗启保、罗永飞、罗利忠等,再次共叙宗情族谊。
席开百桌,高朋满座,鑫屿文化礼堂暨屿罗罗氏宗祠竣工庆典,圆满成功。
附:胡瑗简介
胡瑷,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于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的一户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席”,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即后来江苏省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1034年(景祐元年),42岁的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时值原朝廷中向来重视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对废后被贬该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聘他为首任教席,并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到任后,他即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公子能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城各地学府的楷模。
1036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1040年(康定元年)8月,随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1041年(庆历元年),胡瑗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翌年复出,改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
1044年(庆历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1050年(皇祐2年)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3卷。105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主讲教授),晋光禄寺丞。被征为太子中舍,后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的欢迎并敬重。
1056年(嘉祐元年),64岁的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同时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此时虽身为命官,却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当时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储君、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后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谥“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曾写下过赞颂他的诗句“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中,罗文花,右,罗雨聪,左,罗训森(赠送《罗氏通谱》特刊)
罗训森即席发言(罗文花摄)
左,罗启保会长,代表台州罗适祠管委会赠匾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8485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9.5.4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