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晋罗含家风大旗
以“罗含有后重家声”为荣
罗训森
谱牒,俗称族谱、家谱、家史、家乘等,是中国历史文献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核心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组成部分。
一、晋罗含家风形成
习近平新时代,习主席非常重视“家风”建设,发表了系列讲话。“学习中国”在《习近平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文中,论述: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家风形成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名门望族”都能形成家风,“立德、立功、立言”,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标准。经考证,“源自罗国”的罗氏,经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长期积累,在东晋,出现了一位“湘中琳琅”、“江左之秀”(注1)、“掌玺仕晋”(注2)、“文锋绮丽,晋烛中州”(注3)、“吞禽叶梦,君章之位极泰山”(注4)的罗含。他留下哲学著作《更生论》、方志类文学作品《湘中山水记》,完全符合“立德、立功、立言”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标准,罗含集罗氏家训、家规之大成,形成了罗氏家风。
二、晋罗含家风发展
- 晋罗含家风,获南北朝少数民族罗氏认同认可
罗含的品德、才能,在晋朝就获庾亮(注5)、谢尚(注6)、桓温(注7)、陶渊明(陶曾借重罗含为其外祖父孟嘉立传)(注8)认同认可,在南北朝获名流萧统(注9)、徐陵(注10)等名流赞誉,社会影响很大。
南北朝北魏少数民族全面汉化,学界高度评价北魏孝文帝防止了中华文化断层的历史功绩。掌管北魏半壁江山的鲜卑族曲蛇侯、侍中、“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寿120岁的罗结家族改姓罗,其子罗拨受封“济南王”,即中华罗氏“第一王”,整个家族奉晋罗含为“祖先崇拜”对象,进一步扩大了“晋罗含家风”的社会影响力。
2. 晋罗含家风,获南北朝、隋唐罗氏精英认同认可
唐罗君副曾祖和,周中散大夫,冠军将军、济南太守。祖皓,齐亭山县令。罗端父穆,隋并州太原县令;罗君预,幽州纳款镇将令祖之子。罗甑生祖日光,任秦州都督,谥曰盘和。父季乐,隋鹰扬郎将。
唐初,秦王李世民府中数位封侯将军:罗君副、罗端、罗甑生等全部奉晋罗含为“祖先崇拜”对象。
3. 晋罗含家风,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
“千古名相”房玄龄(注11)为上柱国(正二品)、左骁卫将军罗君副铭墓,佐证“少年英雄”郯国公(从一品)罗士信(罗贯中笔下之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原型,罗氏族人为儿子命名“罗成”,望子成“罗成”之心,时刻鞭策后代上进)也是罗含后裔。南北朝、唐代,晋罗含声誉鹊起,无数文人墨客为晋罗含家风“竞折腰”,已见的有萧统、徐陵、杜甫、李商隐、皎然(注12)、刘锡禹、狄仁杰、罗隐、李瀚、李煜等。
4. 晋罗含家风,唐罗隐发扬光大
唐末五代初,《唐才子传》“唐三罗”之首、给事中(正五品)著名诗人罗隐与邺王(正一品)罗绍威、进士、员外郎罗衮编修《罗氏通谱》,唐状元、吴越国宰相、闽人沈崧,为罗隐铭墓:“吞禽叶梦,君章之位极泰山”(罗含任过“侍中”,位列第三品之首,享受二品“廷尉”待遇),进一步提升罗含家风之社会影响力。
罗隐曾到湖南耒阳寻根谒祖,留下《寄酬罗令公五首》诗篇,记载唐代《罗氏通谱》史实,颂扬邺王罗绍威传承发展晋罗含家风。
敢将衰弱附强宗,细算还缘血脉同;
湘浦烟波无旧迹,邺都兰菊有遗风。
5. 庐陵(现吉安)之罗,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
宋举人、“一门九进士”罗绋,江西吉水人,是杨万里岳父,杨万里(注13)在《诚斋集》中《罗氏万卷楼记》一文,论断:庐陵(现吉安)之罗,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得到吉水人、明状元、理学家罗洪先,朱元璋呼为“老实罗”罗复仁家族(毛泽东称开国元帅罗荣桓为“老实罗”的典故出处),“吉水三罗”之一罗大纮,一致确证、认同认可杨万里的科学论断。
6. 罗含有后重家声
宋理学家、《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以“好人好事”条目,记载了朱熹老师李侗的老师、时学者尊称为“豫章先生”罗从彦,到其家参加修谱活动时的题词: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期间,撰写了著名的家训:《诲子侄文》,确证宋南剑州沙县人“豫章先生”罗从彦,祖籍江西吉水,属于吉水竹溪“老实罗”支系。以状元身份、承父、进士、山东副使罗循之遗志,修谱三十多年的罗洪先以“罗含有后重家声”为荣,予以确认,并到湖南耒阳寻根谒祖,发出千年的感叹:长沙地近家谁识!
罗洪先还有一重大贡献:根据史实,将晋罗含与宋罗从彦联系起来,奉二位先哲为先祖。
7. 宋罗从彦、罗绋、罗季温,传承发展,形成“吉州家风”
宋南剑州沙县从祀孔庙的罗从彦支系;福州外交、官宦世家、马尾船政学堂“状元”、清从一品官员罗丰禄支系;宁德福安中国首任天主教主教罗文藻支系;笔者所在闽清下祝洋头,《福建通志》载:民呼为“罗菩萨”罗绮支系;湖北大悟、红安、麻城,数位先人,明初来自江西吉水,三地共祖。北京307医院原院长罗卫东将军,“一军四处,三代五人”支系;厦门州信医学影像公司、罗成工贸进出口公司董事长罗兴平所在四川广安支系;厦门卓纲投资公司、广西宏纲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罗成纲所在重庆永州罗府宗祠支系;都是唐吉州剌史罗崱后裔,传承江西“吉州家风”,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
江西古庐陵,今吉安地区,在“吉安三罗”,明探花、从祀孔庙罗钦顺(泰和人),明状元、候选孔庙理学家罗伦(永丰人),明状元、候选孔庙理学家罗洪先(吉水人)共同努力下,成为海内外“豫章罗氏”的发祥地。
8. “家有兰菊”,晋贰奉常卿,于柄用深,为吾道庆
应宋榜眼、签知枢密院事(俗称宰相)、正一品帝师罗点之子罗愚(皇帝褒奖“清勤”匾额,真德秀、魏了翁极器重之)之请,宋从祀孔庙魏了翁(注14),撰《江陵州丛兰精舍记》,文中颂扬晋罗含业绩,关键:家有兰菊,点明罗点家族是晋罗含之后。魏了翁还有其它文章,佐证罗点是晋罗含之后。
宋罗点好友、从祀孔庙陆九渊(注15)在《与罗春伯》之书中:“晋贰奉常卿,于柄用深,为吾道庆”,进一步佐证罗点是晋罗含之后。
三、传承发展罗含家风的曲折之路
晋罗含家风始终都是中华罗氏文化的主流,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明朝就曾遇过一次严重干扰。有人用修“罗氏大成谱”方式,试图修改罗氏家风的正统,用其他罗氏历史人物、其它价值观取代晋罗含家风的崇高地位,遭到明状元、理学家罗伦、罗洪先的严厉批驳。
清代,有人虚造欧阳修同僚罗元杰之名,编修“豫章罗氏大成谱”,将宋南剑沙县人,祖籍吉水的宋从祀孔庙、朱熹老师李侗的老师、时学者尊称“豫章先生”罗从彦,利用多数族人不知“豫章”有“广义”(江西全省及广东韶关地区)、“狭义”(专指江西南昌地区)之区别,移花接木,将罗从彦祖籍移至“狭义”的豫章南昌地区,在民间罗氏族谱中造成恶劣影响,但仍然不足于动摇晋罗含家风的主流地位。
“风徽近在咫尺”,湖南株洲鼓磉洲罗氏,曾任岳麓书院27年山长罗典为代表的支系,坚守罗氏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风徽近在咫尺”,家风的徽标,近在咫尺的耒阳,传承发展晋罗含家风。
学者出身的湘军名将、曾国藩亲家罗泽南,其所在湖南双峰罗氏支系,在族谱中刊载明罗洪先批驳“罗氏大成谱”的文章《泰和罗氏名位表序》。
《福建通志》载:罗绮,举人,(安徽)太湖知县,民呼为“罗菩萨”支系,“案有春秋笔”,十九代人寻根谒祖,坚决认同江西吉安吉水为祖籍地,用故乡地名,命名新居地,堂号曰:时思堂,不忘祖也,用实际行动反对《罗氏大成谱》。
湖南娄底“陶龛先生”罗信南,“先生年方十三时,阅宗牒,见文庄讳洪先传良知之学,以主静无欲为宗旨,以收摄保聚为工夫,遂憬然志于圣道”。用自传形式,表明自己是唐罗隐之后,支持明罗洪先否定《豫章罗氏大成谱》。
所谓的《豫章罗氏大成谱》将晋罗含编为“珠公十六代孙”,将唐吉州剌史罗崱编为“珠公三十四代孙”,无史实及当地罗氏族谱依据。
当代,又有人想用编所谓的《中华罗氏大成谱》,否定以史料为主、传承发展晋罗含家风为主线的、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
四、结语
晋罗含家风,是唐皎然在《送罗判官还寿州幕》一诗“君章才五色,知尔得家风”,首次将“罗含家风”在古籍中展示。得到晋罗含家风的“罗判官”,罗珦,后官至上柱国、京兆尹、襄阳男爵,其子罗让,福建、江西观察使,散骑常侍,卒赠礼部尚书,亦是著名罗氏历史人物。
皎然与罗珦是浙江老乡、好友,撰《送罗判官还寿州幕》全诗:
君章才五色,知尔得家风。
故里旋归驾,寿春思奉戎。
天寒长蛇伏,飙烈文虎雄。
定颂张征虏,桓桓戡难功。
时任判官的罗珦,任淮南道幕府,驻在寿州,《全唐文》留有《德政碑》。罗珦“芝雀”的颂誉,传承发展了罗含的“兰菊”家风,该诗“以诗证史”,确证罗珦、罗让家族奉晋之罗含为先祖。
罗珦是中华罗氏著名历史人物之一,其品行获得社会的高度赞扬,皎然把罗珦的好品行、多才多艺与晋之罗含联系起来,称颂罗珦得到并传承发展了罗含优秀家风。
注:安徽罗氏有“芝雀堂”、“芝鹤堂”,均为唐罗珦之后。
所谓的《豫章罗氏大成谱》,一样胡乱编造罗珦的世系。唐罗珦有墓志铭存世,有准确的世系,根本不是“珠公的几代孙”。
宋教育家、“一门九进士”罗绋之女婿杨万里,在《罗氏万卷楼记》中,根据史实论断:庐陵之罗,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所谓的“中华罗氏大成谱”始作蛹者竟说:杨万里外姓人,只言片语,不足为证。其学术、知识之浅薄,令人瞠目。明状元、理学家罗洪先的诗句“罗含有后重家声”,及在《(吉水富田)大安重建祠堂上梁文》对联:
君章擅湘中之誉,早播琳琅;
仲素续道南之传,尚多逄掖。
注:此联佐证罗洪先奉罗含,字君章,罗从彦,字仲素为先祖。
在《(江西吉水)橙溪“嘉会堂”上梁文》对联:
罗君章阶下兰菊丛生,
萧相国归来垣屋不治。
明状元、理学家罗洪先,承父、进士、山东副使罗循之遗命,用三十多年时间主修《秀川罗氏族谱》,学界公认的谱牒专家。他既是历史名人,又是罗含后裔,证实了宋杨万里论断,罗洪先的结论具有历史权威性。
“吉水三罗”、山原罗氏代表罗大纮的墓志铭,明确记载:晋君章之裔。
自“老实罗”罗复仁开始,九代人修谱,明贵州参政罗璞集大成的《桃林罗氏族谱》,明确记载祖先来之钱塘,即罗隐之后。罗璞警示后之续谱者:不许妄改一墨。
罗氏文化自信。我们坚信晋罗含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为晋罗含后裔唐罗隐家训:“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晋升为国家级家风而自豪。
“一文一书,一示一赞”,宋罗从彦《诲子侄文》,明罗伦《戒族人书》,明罗洪先《示后生》,明罗钦顺《自赞》,具体地诠释了“晋罗含家风”的内容。
我们衷心感谢为“晋罗含家风”形成和发展撰墓志铭、谱序、题词、诗文,做出杰出贡献的兄弟姓氏历史名人及当代亲朋好友:
唐:房玄龄、皎然、权德舆、杨凭、杜甫、刘锡禹、狄仁杰、李瀚、李煜、沈崧;宋:杨万里、周必大、袁燮、朱熹、胡铨、魏了翁、真德秀;元:程钜夫、吴澄;明:朱元璋、解缙、梁潜、金幼孜、杨荣、杨士奇、李傎;清:曾国藩、郭嵩焘、严复、陈宝琛;民国:林森、于右任、孙科、陈诚、龙云;中华人民共和国:张廷发、魏巍、刘磁生、童超、卢美松、常建华、王大良等。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题写在“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之后”、江西吉水人“老实罗”罗复仁衣襟上的诰旨,更成了“晋罗含家风”独一无二的历史绝唱。
洪武三年赐罗复仁归田诰文
御题辞爵赐归、开国功臣、弘文馆大学士、楚国公罗复仁袭衣制曰:
性虽粗率,忠直可喜;
赐此布衣,放归田里。
——[明]《吉安府志》,罗大纮
“祖先崇拜”,已上升至“人民有信仰”的高度。“崇尚英雄,精忠报国”、讲述“我们家的报国故事”成为时尚的今天,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包罗万象,有容乃大,不再回避不同观点“以史为据”与“以谱为准”之争论,有必要深入研讨中华罗氏的“祖先崇拜”对象是谁?谁是罗家的英雄?罗家有哪些骄人的报国故事?
拙文管中窥豹,敬请专家学者、宗彦贤达斧正。
注释:
1. “湘中琳琅”、“江左之秀”,见国史《晋书》罗含本传。
2. “掌玺仕晋”,见唐房玄龄撰《大唐故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侯罗君副墓志铭并序》。
3. “文锋绮丽,晋烛中州”,见罗端《大唐故翊卫大督罗府墓志铭并序》。
4. “吞禽叶梦,君章之位极泰山”,见唐状元、吴越国宰相、闽人沈崧撰《罗(隐)给事墓志》。
5.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东晋时期外戚、名士,丞相军谘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
6. 谢尚(308年—357年6月14日 [1] ),字仁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期名士、将领,豫章太守谢鲲之子、太傅谢安从兄。
7.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8.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1]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2]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3] ”,有《陶渊明集》。
9.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祖籍江苏武进)人。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丁贵嫔(丁令光)。
10. 徐陵(507-583年),字孝穆,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徐摛之子。
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撰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
11.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其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12. 皎然,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13.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14.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 [1-2] 原籍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 [3]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
15.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8日),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福建浦城(今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与魏了翁齐名,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
16.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臣。
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出知嘉定府。史弥远当国,力辞召命。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1211年),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历知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嘉定十五年(1222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年),遭诬陷后黜至靖州居住。绍定五年(1232年),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年),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17.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18. 程钜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属湖北)。元朝名臣、文学家。
19.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宋末中试乡贡。宋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学者称其为“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被征召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其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均有纂言。元统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作者:罗训森,高级工程师,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院长。晋之罗含,唐之罗隐、罗崱,宋之罗从彦之后。手机:13960825863)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7393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8.7.29 于福州
总编宗亲:
仔细认真阅读了您的论述文章。具有很高价值。
西安铁科院原院长罗文骥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