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十七) 路头第一,人品悬绝 修谱至孝,传承发展 ——明状元罗洪先家风家教考略

0ff41bd5ad6eddc4d7a3c95730dbb6fd536633d1

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十七)

路头第一,人品悬绝

修谱至孝,传承发展

——明状元罗洪先家风家教考略

罗训森

明状元罗洪先是中华罗氏名人中的名人,即是国家级的名人。

历朝历代状元,较易成为“历史名人”,但并不绝对,中华罗氏三位文状元中,仅罗洪先、罗伦声名显赫,关键视其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其言行是否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罗洪先是位多才多艺之学者: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打仗的阵法和攻守方式,下至阴阳、算数,无不精心研究。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位的,本文试考其对罗氏家族文化的页献,尤其罗洪先在家风家教领域之建树。

一、路头第一,人品悬绝

据罗洪先《念庵文集》,《示后生》(二条),作为修谱三十多年的状元哲学家罗洪先,用“示后生”的标题,语重心长地总结了“路头方向第一”的重要性,它不是浅薄的“心灵鸡汤”,而且富有真正的人生哲理:

人年少气锐,于进,莫不思有所仿效、向往,故辨别路头为第一紧要。

路头一错,先入之言为主,终身不得出脱其俗。

好浅薄,容易逐声势,为进退,稍不觉察,赚入其中,结果只成俗态,殊可鄙厌。

谨交游,择见闻,是辨路头实事。路头既定,人品从此悬绝。

路头方向,涉及近处当代,是富贵,还是贫穷;涉及人生“千古留名”,还是“遗臭万年”,方向一错,纵有飞天本领,在人生道路上,只能遗臭万年。路头既定,人品从此悬绝。罗氏今人及后昆切记之。

二、修谱至孝,传承发展

罗洪先《念庵文集》,《秀川撰述序》,罗洪先晚年,遵父山东副使罗循之命,曾用三十多年时间,编修《秀川罗氏族谱》。

状元修谱,史不多见,他是一位既有理论高度(《四库全书》录有《念庵文集》,有《宗论》上、中、下三篇),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谱牒大师。

据《四库全书》、《念庵文集》、《秀川居徙考序》:

洪先身幼服膺庭训,口授耳熟,不敢怠忘,比考手泽见闻,益广缉而纪之,渐成篇帙。足则征,征则信。故遗稿附录,备载下方。

罗洪先修谱,是在其父、进士、山东副使罗循“手泽见闻”基础上进行的。

“父命子受”,他秉承父命,用三十多年时间编纂《秀川罗氏族谱》:

昔在丙戌,先大夫以谱授小子洪先,命之曰:“谱不续百年矣。惟予守官,弗皇于家,既乃播迁,未能卒业,汝勉哉。”洪先受而藏之,当是时,年才弱冠,未知斯言之难也。嗣是收缉散亡,岁有所书,志行弗加頺焉。就老常恐奄忽,无以光先大夫遗命。

戊申(1608年),集世系图、内外传、名位表,已酉(1609年),草居徙考,丙辰(1616年),传、表成,癸亥(1623年),祠墓志始就,将以告于祖庙,授之族人。而先大夫背弃,盖已三十余年于兹矣。呜呼!伤哉,虽然吾于撰述得大悟焉。

状元哲学家修谱,罗洪先传承发展了罗氏谱牒文化,创设族谱内外传,名位表,启迪笔者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时,为女性设立专章,在世系卷各支系简介中,增设“名位表”。

“盖考宋大观至于今,四百五十七年之间,致有名位者二百三十九人云”。将统计学引入族谱,秀川罗氏,平均两年,有一名位者,何其盛哉。

修谱,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是至孝行为,罗洪先用修谱,表达对其父罗循之至孝。

三、威下反身,保族尽伦

《念庵文集》录有罗洪先《书壁》五条,即,作为人生之座右铭:

“欲威下,先反身。欲保族,先尽伦。情不可轻,思不可狎,无居赢利,无昵私好,则家治矣”。

要当好领导,必须以身作则,要保族,必须克己复仁,先尽人伦。治家必须:情不可轻,思不可狎,无居赢利,无昵私好。

威下反身,保族尽伦,情不可轻,思不可狎,无居赢利,无昵私好,是罗洪先传给中华罗氏优秀之家风家教。

四、谨慎交友,选择见闻

罗洪先对交友、收门人十分谨慎,其行状由门人胡直所撰。

胡直(1517-1585),字正甫,号庐山。明吉安泰和螺溪创洲村(今江西泰和县)人。嘉靖进士。初授比部主事,出为湖广佥事,领湖北道。晋四川参议。寻以副使督其学政,请告归。诏起湖广督学,移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起福建按察使。直少骀荡,好古文词。年二十六,始从王守仁弟子欧阳德问学,得立志之教,为学方向转向心性修养。年三十一,又拜罗洪先为师,罗授之以主静无欲之教。

墓志铭由徐价所撰,即可见其交友之精准。

徐阶(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

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徐阶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嘉靖帝所信任。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

嘉靖四十一年,得知嘉靖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万历十一年,徐阶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徐阶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谨交游,择见闻,是辨路头实事”。罗洪先以之授徒治家,其门人、族人中有成就者众多。

当今,互联网时代,资讯交游方便,“谨交游,择见闻”,当谨记。

五、检制食色,朴实天常

在《念庵文集》中,存有罗洪先所撰《示后生》(二条),典型的家风家教:

“衣服饮食之间,虽日用小节,却关系心术,不细(不仔细注意)、好驰骋(好骑马,乘豪车),便落俗见。

务朴实,便近天常。食、色固是至性,然不可无检制,故曰节性。惟日其迈,节是不敢任情自遂之。

检制食色,说易行难,尤其罗氏领导干部,企业家,当自律检制。

六、节啬一着,心体泰然

同上,节啬一着,心体泰然,亦是有关勤俭的典型中华优秀家风家教:

谓天性在人,犹金出矿,不经火候锻炼,终不成器使用。不得至性亦然,故节啬一着,乃锻炼之助,到得不生贪着,即心体泰然,焉往不利(同:无往不胜)

罗洪先告诫罗氏后昆,实践出真知、俭能心态平和之道理。

七、敬以事人,慈以使人,爱以与人

《秀川撰述序》作为罗洪先所修《秀川罗氏族谱》的自谱序,其水平、意境、内涵、哲理,无以伦比,是罗氏家风家教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吾之上下前后,虽有疏戚不齐,其为可敬、可慈、可爱者,无有乎弗同,又不止于可喜而悲已也。是故尽吾之敬,可以事人矣;尽吾之慈,可以使人矣;尽吾之爱,可以与人矣。夫人莫不可事,莫不可使,莫不可与,此其志与行为何如耶,则又何计夫盛衰、贫富、贵贱之有,吾以是知尽己之性不为近,尽人物之性不为远。各亲其亲不为异,万物为体不为同。小子固未能也,愿学焉。

敬以事人,慈以使人,爱以与人,罗洪先总结的罗氏之家风家教,何等深刻!

八、富贵不喜,贫弱不悲

在《秀川撰述序》中,罗洪先深刻阐述了“富贵贫贱”之唯物主义辨证关系,提出令人震惊的“富贵不喜,贫弱不悲”的辨证理论:

盖尝泛而观之,有以一身,而繁数百十指矣;有以编氓(平民百姓),而食禄且数世矣;有亲执作业,而富埒封君矣,为之跃然喜曰:是非骎骎亢宗者耶?已而考其下方,堕为沟瘠者,昔之家余万石者也;旅寄而道瘞者,昔之衣冠诗礼者也;中斩而渐微者,昔之倚众擅力者也,则又为之蹙然以悲。其始以为偶然耳,比其久也,校之上下数百年间,莫不皆然。乃抚卷而爽然曰:兹非屈伸往复之相寻,所谓天道者耶。其有不尽然者,非系其志与行之修否耶!志行修矣,即使孤弱而贱贫,犹将有所遗于后,矧其强盛而贵富者耶!然其人往矣,不可得而尽诘矣。

已而视吾之族人,其强盛而贵富者,不徒为之喜,而继以惧;而于弱孤贱贫者,不徒为之悲,而幸其有遭。夫为之惧,则无健羡之心,而保诲不忘,有所幸愿,则无狎侮之心,而休戚相系。虽有疏戚不齐,其为喜与悲、惧与幸,无有乎弗同,吾亦不自知其何以然也。吾以是知民胞物与之义,起而嗟曰:是固先大夫所为弗皇者乎?小子乌足以承之,虽然吾于撰述,则又有大悟焉。

罗洪先受父进士、山东副使罗循之命,编修《秀川罗氏族谱》,在传承罗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从人生哲学上,又有所大悟焉!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了罗氏家风家教。

九、结语

中国历史文献大厦由三大支柱支撑——国史、地方志、族谱。中华民族不间断的《二十四史》(第二十五史,《清史》仅有稿件,以中国人民大学牵头,国家正组织编纂),让世界各国、各民族叹为观止,虽有部分是学者私修,但唐、宋、元、明后,约定成俗,国史由中央政府官修,能在国史中留名之罗氏,谈何易乎。地方志由地方政府官修,能在地方志中留名之罗氏,亦实属不易。唯有量大面广的族谱,规避“生不入传”之史志惯例,生可入谱,更具当代及详实史料价值。除孔氏历由官修外,各姓氏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主修者条件差别巨大,质量难免良莠不齐,学者在引用族谱资料时,相当谨慎。

但罗氏有所例外,有国史确证的唐未五代初,由著名诗人、文学家罗隐、邺王罗绍威、进士员外郎罗衮等主修,而罗隐则是吴越王钱镠家族《钱氏族谱》主编,作品留存在《全唐文》罗隐文集中,是中华罗氏第一名谱牒专家。

宋代,允许士大夫修族谱,欧阳修、苏东坡带头,罗氏亦不甘人后,其中,从祀孔庙、朱熹老师李侗的老师、豫章先生——罗从彦,在参加江西吉水创修《罗氏族谱》活动时,题下“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之千古名句,留下家风家教典籍《诲子侄文》。

江西吉水乡间大儒、理学家《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之父罗茂良(字季温),邀请福建沙县罗从彦等族人,创修吉水《罗氏族谱》,请得著名诗人杨万里作序,提出如何保持宗族“常显而不晦”的千年之问。

江西吉水举人、乡先生、“诗一经”、杨万里岳父罗绋,潜心教子,创造“一门九进士”之历史奇迹。

签书枢密院事、江西抚州人罗点、罗薰、罗愚家族,编修了《江西罗氏世征集》(即《江西罗氏通谱》)

宋侍郎、江西南昌人罗盛得,受其父罗绰影响,传承发展罗从彦《诲子侄文》“向上崇善”之思想,创造“班辈行第”之家风家教形式。

宋谱牒专家、江西吉水人罗泌,其著作《路史》,谱牒学界,耳熟能详。

明从祀孔庙、“兄弟三进士”、江西吉安泰和人唯物主义开山鼻祖罗钦顺,在撰写《困知记》哲学著作同时,传承发展了罗氏的家风家教。

明状元、江西吉安永丰人罗伦,以《戒族人书》,名垂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史。

明状元、江西吉安吉水人罗洪先,受父命,以状元之身份、地位、学识,修了三十多年《罗氏族谱》,为构建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

“父命子受,传承发展”,是中华罗氏优秀的家风家教

2004年,湖北大悟人,时任北京307医院院长、大校、主任医师罗卫东将军,承父罗建华之临终嘱托,参加、支持《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工作。2004.9.19,在北京307医院召开“《中华罗氏通谱》首次京津座谈会”,开国中将罗元发全程出席会议,发表重要讲话、题词。2004.9.22,罗元发老将军以95岁高龄,慨然接受推举,出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主席,翻开中华罗氏家风家教建设之历史新篇章。

2008.12.8,四川南充人,开国大将罗瑞卿之长子罗箭将军,承母、罗瑞卿大将夫人郝治平之命,参加在福建泉州召开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境内赖罗傅宗亲发表重要讲话。自此,参与、支持《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工作,2014.10.26,接受推举,出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主席。

有正史、地方志、典籍记载的罗氏家风家教,始自三国末晋初,西鄂侯罗宪家族(湖北襄阳),湘中琳琅、侍中、长沙相罗含家族继之(湖南长沙)。唐末五代初,著名诗人罗隐(浙江余杭人)、邺王罗绍威(湖南长沙人)、进士员外郎罗衮(四川成都人)等以《罗氏通谱》为平台,奉长沙为罗氏郡望,晋罗含为开基祖,抱团发展,敦族强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继往开来,中华罗氏各支系宗彦贤达努力下,家风家教在不断地创立,不断地继承,不断地发展。

以《明状元罗洪先家风家教考略》作为阶段性研究的结束篇,突显明状元罗洪先在中华罗氏家风家教传承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2017.9.20     于福州

附一:秀川撰述序(本支族谱序)

明·罗洪先

昔在丙戌,先大夫以谱授小子洪先,命之曰:“谱不续百年矣。惟予守官,弗皇于家,既乃播迁,未能卒业,汝勉哉。”洪先受而藏之,当是时,年才弱冠,未知斯言之难也。嗣是收缉散亡,岁有所书,志行弗加頺焉。就老常恐奄忽,无以光先大夫遗命。

戊申(1608年),集世系图、内外传、名位表,已酉(1609年),草居徙考,丙辰(1616年),传、表成,癸亥(1623年),祠墓志始就,将以告于祖庙,授之族人。而先大夫背弃,盖已三十余年于兹矣。呜呼!伤哉,虽然吾于撰述得大悟焉。

盖尝泛而观之,有以一身,而繁数百十指矣;有以编氓,而食禄且数世矣;有亲执作业,而富埒封君矣,为之跃然喜曰:是非骎骎亢宗者耶?已而考其下方,堕为沟瘠者,昔之家余万石者也;旅寄而道瘞者,昔之衣冠诗礼者也;中斩而渐微者,昔之倚众擅力者也,则又为之蹙然以悲。其始以为偶然耳,比其久也,校之上下数百年间,莫不皆然。乃抚卷而爽然曰:兹非屈伸往复之相寻,所谓天道者耶。其有不尽然者,非系其志与行之修否耶!志行修矣,即使孤弱而贱贫,犹将有所遗于后,矧其强盛而贵富者耶!然其人往矣,不可得而尽诘矣。

已而视吾之族人,其强盛而贵富者,不徒为之喜,而继以惧;而于弱孤贱贫者,不徒为之悲,而幸其有遭。夫为之惧,则无健羡之心,而保诲不忘,有所幸愿,则无狎侮之心,而休戚相系。虽有疏戚不齐,其为喜与悲、惧与幸,无有乎弗同,吾亦不自知其何以然也。吾以是知民胞物与之义,起而嗟曰:是固先大夫所为弗皇者乎?小子乌足以承之,虽然吾于撰述,则又有大悟焉。

凡书于谱者,其必有在也。在吾之上,则皆父祖之列,未有见吾父祖而弗敬者,推而上之,不有尊于吾者乎?在吾之下,则皆子孙之列,未有见吾子孙而弗慈者?推而下之,不有卑于吾者乎?在吾之前后,则皆兄弟之列,未有见吾兄弟而弗爱者。推而广之,不有大同以吾者乎?在吾之上下前后,虽有疏戚不齐,其为可敬、可慈、可爱者,无有乎弗同,又不止于可喜而悲已也。是故尽吾之敬,可以事人矣;尽吾之慈,可以使人矣;尽吾之爱,可以与人矣。夫人莫不可事,莫不可使,莫不可与,此其志与行为何如耶,则又何计夫盛衰、贫富、贵贱之有,吾以是知尽己之性不为近,尽人物之性不为远。各亲其亲不为异,万物为体不为同。小子固未能也,愿学焉。

谱始宋淳熙,尝限十年而一书。今可考者,五书于元者,三书于明者,二此皆先吾而有意于族人者也。后之书者,其谓何自宋以来谱善欧苏,近世义例祖李。小子寡识,罔所裁正世系、故类苏谱、不复更易。考志、传表,创以己意,乃若信其言,补其不逮,以昭无穷,使先大夫遗命,久而弥光,必也自修志行之君子。

钦定《四库全书·念庵文集》卷十一)

附二:秀川居徙考

余观生民诗,述后稷之生,至于平林委巷,不隐其陋。岂直显神异、张幽怪,盖后始怀旧。人性本诚,而积累难艰,固足耸示子孙动忧勤矣。今人去家数舍许,闻故乡事,无问验否,瞿然悲感,或至泣下,此非好诬崇诞也。耳目不逮,则见闻因之,眩易不可得而强抑也。

余往入秀川,见颓垣败厄,杂榛荆间,问之长老,或曰是先世之遗,今某其子孙也。或曰是外徙而不归者也。于宅姓屋庐,则曰是吾族子孙不能保而归之者也。而幸存者,又皆经历兵火,凡几易地而始复。余于是徘徊嗟叹,若不能去,久之。颇尽时变兴衰之故,有郡乘、国史所缺遗者。十余年来,长老渐之,虽欲再从追问,且有不及之悔,况后余而出者耶。于是别简识之。

崇宁前,事简而语详,其后变数而语略简者,系以世数者,系以年,总其纲,故特书尽其变。故分书此二者,书之大较也。年莫可考,约其时,类书之。析产编户,以著齿繁。夫四民未有不出于编氓者,比闾什伍以联之,王政之大经也。室败与更主书废反,旧书复轻,弃所有书,失家之正寝,尊与祠同先人神灵在焉,弗可后也。祭田之失复,谱之续书,皆事之大者也。表宅树风声也,灾祥辨安危也,潴堰守望以厚义也,不名所自出,苏氏法也,旁及不遗亲也,详先君,情之至也,不旁及,闻不逮也,复为之说,不没所闻也,而朝廷郡邑之事,因以考焉。观时变者,必有取于此。

附三:《秀川外传

《易》有之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其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呜呼!言行善,固所以正位,内外言行善矣。家人之道有弗尽乎,虽然其外云者,非独昼不于寝之谓也。其内云者,非独夜必以烛之谓也。

孟子曰:其君用之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孝弟忠信也,明进与退,皆有事事。记曰:男子之生,桑弧蓬,矢志于四方是也。妇人之事不逾阈,谨酒浆、其蚕织而顺教令,可以称幽贞矣。故礼男尊而女卑,言乎内外,而职之小大远近,不亦较然矣乎。圣贤之学,千古之远。六合之内,不出于性分。性分得而天地参,是故上焉者以辅世,其次易俗,其次宜家,其次保身。自保身至于辅世,其小大远近,亦有间矣。概于善则一也,故一言一行之足诵人,斯传之矣。传也者传也。传之必爱其美,而则傚之,其能已乎。

洪先身幼服膺庭训,口授耳熟,不敢怠忘,比考手泽见闻,益广缉而纪之,渐成篇帙。足则征,征则信。故遗稿附录,备载下方。

昔鲁、卫同姓,《史记》别立世家,盖贻谋择术,家殊人异,启后不可不慎也。人居不比者,其传亦再更端,以著世业。疏与数,皆据情实,无敢借辞。妇不别简,取诸从夫与子之义,抑亦观其刑于云尔。夫人不皆善也,固亦有为不善而书之,足以戒者。详其善,隐其不善,虽其人无足诵,而交游有以善言至者,存而弗去,抑又何哉。所以示友道至重,亦曰顺人之至情,且诱之也。虽有至弗良之人,未有不爱其先人者,呼其祖父而誉之,即绝德不以为饰伪,蒙垢秽语,辄艴然赧色不悦。而于他人则否,非好善之心独明于此,而闇于彼也。此诚骨肉之亲,不可强而同也。今大谈圣贤之事,咸恐畏而不敢当者,其故非难知也,以其出于教诏,非耳目所睹记也。

惟夫家庭唯诺之间,闺闼宴昵之实,声闻之所熏蒸,意态之所浸渍,不俟察而明,不待诏而喻。其去耳目睹,记又加切矣。有举祖父之善,而夸诩羡慕之,不置其言,岂不易于相入。而其行岂不易于相袭哉。善者必可传矣,而于骨肉之亲,又诚好而莫或疑,则是余言必有取于族人也。虽然余岂徒以言也哉。传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其身正,不令行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内外传。

附四:秀川名位表序

呜呼!自大时府君而上,其隐与显,世代辽邈,吾不得而考矣。府君居戡村者又八世,凡二百四十余年,而始以儒术显,岂不难哉?盖考宋大观至于今,四百五十七年之间,致有名位者二百三十九人云。

孟子曰:孔子三月无君,皇皇如也。彼圣人者,用则行,舍则藏,何遽至于皇皇哉?伊尹曰:一夫不获,时余之辜,天下之饥溺,若禹稷之饥溺也。是故畎畆稂莠,农之耻也;器用楛窳,工之耻也;臭载背时,商贾之耻也;违教丽法,齐民之耻也;缺卒败伍,将帅之耻也;教化未明,德泽未降,庶识未熙,群生未和,此独为士者之耻,非他人所当与矣。知耻而皇皇矣,上之人不能以礼罗致,则亦不得枉已从之。故三月皇皇,不能已于一日接渐而行者,乃所以为孔子也,为之礼,罗致之矣。名不显,位不当,则亦不足以为士。故名与位者,上之所以致士,亦士之所以自轮其用也。于乎后之罗而致之者,未始不为礼矣。果不愧于士矣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于乎。此吾表所以作也。

宋之罗致凡九途,曰舍贡、曰解试、曰童科、曰国学、曰漕举、曰正奏名、曰特奏名、曰铨试、曰恩封。元有乡试、国学、铨除、加辟、举军功、道术,而为六。明则乡试、会试、岁贡、国子、保举、吏员、军功、恩荫、封赠。其数视宋而制,不同时势,异也。当宋之初,有解试、进士、童子、国学诸科,其诸州解试,得省试、对策者,为进士,赐上,二甲曰及第,三甲曰出身,四五甲曰同出身,皆谓之正奏。而落第仍还本州,故由进士者,其散官书左,而它途书右,示所重也。开宝间,与十五举者,本科出身,名为特奏,一曰恩科,其后虽一二举间,亦得与。而其科亦且四等。童子科有明经、有文试。明经止于记诵,而试文者得永免解。若国学升补,止在京师。崇宁以来,行其法于天下,罢诸州解试。而州以学生分外、内、上三舍。入辟雍,登太学,俟命殿试,谓之舍贡。宣和三年罢之。南渡后止一太学,其法岁一放,补入外舍,为补试。内舍为监举,上舍为舍试。而以外学中下等入者,为混补。取之诸州解试乙榜者,为待补。天子幸学,特与免试。入省为恩免,此三者,国学法之稍变者也。景佑以来,虑取士不广,凡依亲游学,与职官门客,去家二千里者,得就所寓转运司解试,谓之漕举。一曰白头科。淳熙中,进纳、借补、军功官,皆得相㳂而荫补,及杂科人,则就吏部铨试。其荫补之法,自朝奉郎以上,遇大祀大庆,及当磨勘,辄与一资。而父母之封,则自国子至于解试者,皆得请焉。此宋之九途,而待士之厚,亦略可见矣。

元时贵国族,而薄汉人。宠吏书,而鄙儒士。至于道术,亦甚尊显。故铨除中,多属吏杂流。若所谓舒库尔齐者,则御前控鹤诸执事也。延祐八年,始行乡试于行省,盖混一者三十余年矣。然解额既亏,未久而罢。至正初始复再举,而天下且乱,有行之一州者。若赣榜是已,其它国学所举,与荐辟所授,止于学职。天下既乱,百姓自为团兵,乃有义兵军功。其死事之赠、行省承制,天子无所问也。

我太祖皇帝之兴,不吝爵赏,豪杰景从。既以武功取天下,即定乡试、会试之期,而乡试一举,即名贡士。得会试礼部,其进士止于三甲,而乙榜为下。学校年深者,拔为岁贡。与保举明经、贤良诸科,列为三途。国子则以落第贡士与岁贡生为之,其始犹行积分,近皆因序注选。有限年岁贡者,谓之恩贡。不拘年次者,谓之选贡。或以进纳,谓之援例,皆间行而止。其吏选,限以三考士人,鲜复为之。至于恩荫,则自三品推恩,与死王事者,其封赠通于七品,非遇大庆,皆以给由为限。盖酌宋之制而行之,然皆据表中所及为言,未尽其损益也。大要我朝与宋,皆务重儒。故外是途者百不数人焉。至于元末,才一举乡试,就学职者十人而九,则犹足以见罗氏士风之端亷,而时势之异,亦较然矣。虽然此岂细故哉,于是起大观迄嘉靖,上列诸科年岁,下系名位,皆遵其世错书之,俾后之为士,而有志世道者,因得以考镜焉。

附五:书五条

能以天地万物为体,则我大;不以天地万物为累,则我贵。处其贵,用其大,万物以赖,是曰三才。

祝年莫如惜时,爱身莫如务学。故知道者,不以事役形,不以形役心。其视顷刻也,亦若万古。

惠廸必吉,是谓降祥。从逆必凶,是谓降殃。一念之正,和风庆云。一念之邪,迅雷风烈。祥与殃也,孰甚?

欲威下,先反身。欲保族,先尽伦。情不可轻,思不可狎。无居赢利,无昵私好,则家治矣。

嗜欲无穷,时命有限。妄得者侈过,厚藏者蓄忧。惟知施,则富不溢。惟知俭,则贫不屈。

附六:示后生(二条)

明·罗洪先

(一)

 

人年少气锐,于进,莫不思有所仿效、向往,故辨别路头为第一紧要。

路头一错,先入之言为主,终身不得出脱其俗。

好浅薄,容易逐声势,为进退,稍不觉察,赚入其中,结果只成俗态,殊可鄙厌。

谨交游,择见闻,是辨路头实事。路头既定,人品从此悬绝。

译文

年轻人,年经精气锐盛,想进步,欲发展,都想向往、仿效成功人士。所以,辨别方向是第一要务。

方向一错,先入之言为主,终身都将不能脱俗。

有的人喜欢浅薄,容易随声势大流,哪边声势大就跟那边走,稍不注意,站错队,选错边,陷入其中,结果就成为俗态,被人鄙视厌恶。

谨慎交友,选择见闻,是辨别方向的实事。方向定了,其人品从此就差别很大了。

训森注

状元罗洪先家训,是写给族中粗通文字的子弟看的,已经刻意很通俗了。现在高中毕业,应该都看得了。

但活跃在网上的罗氏,有些是没有高中毕业的,而且,有的还很活跃,翻译一下,让其也能理解状元的家训,把握方向,谨慎交友,务实节检,弘扬罗氏家风,为罗氏争光。尤其在谨慎交友方面,罗氏家训不是“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越多越好”。其中道理,各自领悟。

(二)

衣服饮食之间,虽日用小节目,却关系心术,不细(不仔细注意)、好驰骋(好骑马,乘豪车),便落俗见。

务朴实,便近天常。食、色固是至性,然不可无检制,故曰节性。惟日其迈,节是不敢任情自遂之。谓天性在人,犹金出矿,不经火候锻炼,终不成器使用。不得至性亦然,故节啬一着,乃锻炼之助,到得不生贪着,即心体泰然,焉往不利(同:无往不胜)

训森注

罗洪先,明·状元,其著作《念庵文集》,录入《四库全书》。晚年,遵父山东副使罗循之命,曾用三十多年时间,编修《秀川罗氏族谱》。

状元修谱,史不多见,他是一位既有理论高度(《四库全书》录有《念庵文集》,有《宗论》上、中、下三篇)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谱牒大师。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1616

附七:罗洪先《明史》本传(中学文言文教材)及译文

罗洪先,字迭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成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堆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译文: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亲罗循,是进士。历任兵部武选郎中。恰逢考核选拔武官,有二十多个指挥平素出自刘瑾门下,罗循罢除其管事。刘瑾愤怒地骂尚书王敞,王敞害怕,回到兵部催促改变奏折。罗循故意拖延,几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罗循历任镇江、淮安两府的知府和徐州兵备副使,都有治政的名声。

罗洪先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十五岁时,读王守仁的《传习录》,喜欢上它,想前往拜师求学,罗循没有同意而罢休。于是拜同乡的李中为师,学习李中的学说。嘉靖八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修撰,马上请求辞官回家。岳父太仆卿曾直高兴地说:“有幸我的女婿成就了大名声。”罗洪先说:“儒学之士的事业有比此更大的。这种人三年就一个,有什么值得高兴的?”罗洪先侍奉双亲很孝顺。父亲每次迎接客人,罗洪先都穿上礼服依次给客人斟酒、拂扫座席、端授茶几,非常恭敬。过了两年,下诏弹劾请假超过期限的官员,他才去任职。不久遭遇父亲的丧事,寝苫枕块,吃素食,不回家中,这样过了三年。接着又遇上母亲的丧事,也如此守丧。

十八年选拔东宫的官员,召任春坊左赞善。第二年冬天,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疏请求来年朝贺正旦日后,皇太子出宫临文华殿,接受群臣朝贺。当时皇帝多次声称有病不上朝,忌讳臣子说让太子临朝的事,见到罗洪先等人的奏疏,非常愤怒地说:“这是料定朕卧病必定不能好了。”降下亲手写的一百多字的诏令责备他们,于是削除三人的名籍。

罗洪先回到家中,更加寻求王守仁的学问。甘于淡泊,锻炼于寒冬酷暑,策马腾跃,拉引强弓,查考地图翻阅历史,从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打仗的阵法和攻守方式,下至阴阳、算数,无不精心研究。至于人才、吏治之事、国家大计、百姓的情况,都用心咨询访问。说:“如果身在其位,都是我的事。”县里的田赋有很多积久的弊病,请求有关部门均衡处理,有关部门就交托他来处理。罗洪先细心考察,积弊马上除去。收成不好,他转交书信到郡县,得到粮食几十石,率领友人亲自拿出救济。

流窜的盗贼进入吉安,主事官惊慌失措。逻洪先为他出谋划策迎战守卫,盗贼退兵离去。他向来与唐顺之友好。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当初,请假回家,经过仪真,同年考中进士现任主事的项乔在盐运司任职。有富人犯罪定为死罪,用一万两银子请求为自己开脱罪名,罗洪先拒不同意。项乔暗示劝告,他严厉地说:“您没听说有志之士不忘记身处沟壑吗?”江水上涨,毁坏了他的屋子,巡抚马森想为他营造,他坚决推辞不同意。隆庆初年死去,赠官光禄少卿,缢号文庄。

附八:罗循

罗循,生卒年月不详,勤奋好读,冬夏不辍。弘治八年(1495)乙卯科乡试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成进士。

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宦官刘瑾门,循悉罢其官事。历知镇江、淮安二府,迁徐州兵备副使,咸著声望。事迹见之于光绪《白河县志》、《涌幢小品》。

附九:罗洪先(百度资料)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1]

(概述图片来源:清光绪十二年刊本《罗念菴先生文录》卷首《罗念菴先生遗像》)

人物生平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

0ff41bd5ad6eddc4d7a3c95730dbb6fd536633d1

 

罗洪先与《醒世歌》

左春房赞善。被罢归后,终日著书讲学。卒后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访黄门祝咏衡阳,携门人王托等游南岳,登祝融峰,游青玉坛,宿上封寺,交友高台寺。现存高台寺的状元松,志载为他与名僧楚石共植,至今传为佳话。于方广寺逗留七日,瞻仰二贤寺,缅怀朱张。在南岳写诗二十来首,文数篇。

罗洪先是官员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从小立志要当学者。嘉靖五年(1526),罗洪先参加乡试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会试殿试第一中状元,授修撰。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罗洪先离开官场,开始了学者的生活。

他自归家务农之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考究王阳明心学,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他甘于淡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骑马练弓、考图观史,上至天文礼乐典章阴阳术数,下至地理水利边塞战阵攻守,无不精心探究。

罗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地图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精心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罗洪先在绘制地图方面的建树,不但为我国地图的绘制和地理科学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际的同行所瞩目,在世界地图绘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史籍记载

明史.儒林二》记载:

罗洪先 ,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馀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壻成大名。」 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於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 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 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後,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羣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馀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鍊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 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仁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後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 洪先非之曰:「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虽与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 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諡文庄。[2] 

主要成就

文学主张

他的文学主张,在文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三次较大的变化。开始他效法李梦阳,反对虚浮的台阁体,提倡复古;但后来渐觉复古派一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专从字句上去摹拟古人,即使作家思想受到束缚,又使作品脱离现实,便自觉放弃了这种文学主张,加入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的行列,主张为文“开口见喉咙”,反对摹拟古人,反对摹拟古文。他写的诗文既摆脱了拟古派一味摹拟古人的痕迹,又无唐宋派的那种道气

诗词作品

书法作品

黄山题汤院壁

紫翠林中便赤足,白龙潭上看青山。

药炉丹井知何处,三十六峰烟月寒。

拜靖节墓

久憎折腰事,再拜向高坟。

东晋非前日,南山还暮云。

将持斗酒酹,更以挽歌闻。

不饮缘何事,低回心已醺。

理学成就

罗洪先在理学方面,属江右王门学派,曾师事王门学者黄宏纲何廷仁,研究王守仁“致知”之旨。罗洪先的思想演变是围绕王守仁“致良知”说展开的。嘉靖四十三年(1564),罗洪先去世,享年61岁,诏赠光禄少卿,谥文恭。他著有《念庵集》22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另有《冬游记》、《广舆图》传世。[3] 

趣闻轶事

会仙桥

会仙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积大约200平方米,是古晋祠露天剧场。古人看戏,不像今人坐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剧场内,而是露天站着看,栏杆上、桥上及各种建筑物上,只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满了观众。中轴线的第二个建筑物是一座桥,横跨于晋水上游的智泊渠。

传说明朝嘉靖进士第一人——翰林院罗洪先,他为官清正(和奸臣严嵩为儿女亲家),农历四月十四日游晋祠于桥上,见一妇人,罗洪先不禁叹曰:“世间人说西施美,余视此妇胜西施。”妇羞怒,竟发功力使板桥突然起火,罗洪先差点跌入渠里,再看女子,早已不见。远远望去,却突然出现在悬瓮山上,罗又自言自语道:“你若真是仙女,让我再仔细看你一眼。”没等说完,只见悬瓮山摇摇欲坠,东移数步。罗大为惊恐,方知非同小可,信手写了诗一首:

悬瓮山中一脉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步移,五十年来帝母临。[4] 

这块诗碑至今还留在圣母殿前。此诗与传说无关,后人不解其意而已,其实作者是在暗示圣母殿的创建年代。民间对罗洪先传说颇神:“瓜皮写字尚未干,不在云南四川。”

悬笔碑之谜

太原晋祠圣母殿右侧

的走廊里有一方十分著名的碑–“悬笔碑”。 碑高1.46米,宽0.72米,上面是三行宛如落花飞雪、骤雨飘风的草书

悬瓮山中一脉清,

龙蟠虎伏隐真明。

水飘火劫山移步,

五十年来帝母临。

后面是落款“戊午年洪先悬笔” ,并有“宛城郜焕元摹勒上石”九字。几百年来, 它吸引了多少墨客骚人,为它流连忘返,多少游客因未能得到一张碑文的拓片而怅然归去。

为什么这块碑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论书法, 这块碑的确可以当得起《晋祠铭》上所赞:“体势悠扬,宛如骤雨飘风, 落花飞雪,锐不可当”。字里行间,透露出一派天马行空,纵横万里的气象,又有一种超然出尘,无牵无羁的韵味。

论作者, 乃是明朝著名的学者罗洪先,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罗洪先生活在严嵩擅权的年代, 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去研究学问。他从小就仰慕王守仁,《明史.儒林传》上说他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欲往受业”,因父阻未成。罢官后即一心治学,在继承王守仁“致良知”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不少新的见解。积十年之功, 殚精竭虑,增补元人朱思本舆地图》汇成《广舆图》一书。由于他道学精深, 多半又有些奇行异举,被民间视为“得道仙人”,他的字,也因此带了“仙气”,受到欢迎。这也是此碑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 这块碑上的诗究竟写得是什么意思, 却一直没有人能说得清。 那些“水飘火劫山移步” 的词句在说些什么?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又是如何写下这首玄妙的诗的?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却始终没人能解开这个谜。

也许这才是这块悬笔碑真正的魅力之源。

流传故事

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据说,罗洪先云游天下,来到晋祠的会仙桥头,见对岸有一个美丽的少妇, 不觉吟道“世人都说西施好,余视此妇胜西施”。哪知此妇是仙人所化, 怒他口齿轻薄,一把火烧掉了木桥以示警告。可罗洪先执迷不悟, 绕道追到山脚下。仙人一怒,把山向前移了几步,罗洪先这才知道是仙人来点化他。 于是皈依仙道,终成正果。后世道教尊称为“罗真人”。加之此诗是以瓜皮书于圣母殿壁,民间又有了“罗洪先瓜皮写字未干,不到湖广,即到四川”的歌谣。

故事是美丽动人的,而且似乎暗合诗中“火劫山移步”的字样,倒退几百年,可以算是个完美的解释了。 可是,现代人却需要真实科学而非美丽虚幻。那么,这首诗到底在说些什么呢?

关键的句子在于“水飘火劫山移步” 。罗洪先作诗是“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 ,据《太原县志》记载,八年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晋祠山移,既而市楼火。”于是当地人以为罗洪先事有前知,“竟应诗言”,果真是“山移火劫”,啧啧称奇。

其实晋祠一带山峦历史上曾多次“移步” :明万历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 四月初六等,特别是《太原县志》上记载的,明正德元年(1506) 六月,闲居寺山的一次“移步”极应引起注意。所谓“山移步” 是古人不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可能把地震和自然风化等引起的岩石崩落当成了山在“移步” 。闲居寺山在晋祠以南三里, 与悬瓮山一脉相连。巧的是,山移的这一年,与罗洪先游晋祠的“戊午年(1558) 正好相距五十二年,正合后句“五十年来帝母临”中“五十”的虚指。

这绝不仅仅是巧合——从《明史.儒林传》中的寥寥几笔,我们已知罗洪先是一个精通专业的地理学家。 他弃官而遍游天下,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官场的无奈而超然,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为一个地理学家, 他正好有机会去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著作的科学依据。而五十年前的这场变故, 目睹者都还健在,他不可能不有所闻,有所感。

罗洪先面对晋祠的山水文物,

明·罗洪先《罗念菴先生文录》十八卷书影

想起它已历尽的千年沧桑:三家分晋,水灌智伯盛唐惊变,火烧晋阳;还有五十年前那场“山移步”的巨变,他身为一个科学家, 却无法解释这样的奇异现象,正如一百多年以后,牛顿无法解释天体第一次运动的力的来源。 牛顿求助于他的“上帝”,用“科学”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而罗洪先也诚惶诚恐地断定——“五十年来帝母临” ,只有神力才能做到这些,不由得感慨万端,这里真是:“龙蟠虎伏隐真明”啊!

悬笔碑之谜到此可算是真相大白了。当然,美丽的故事还要长久地流传下去,还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正如为了弥补生活的缺憾,虚幻而美丽的戏剧永盛不衰

江西状元表

唐朝
王季友 卢肇 易重  
       

 

五代
何乔 乐史 王克贞  
       

 

宋朝
马适 刘辉 彭汝砺 何昌言
汪应辰 徐元杰 张渊微 姚勉
文天祥      
       

 

明朝
吴伯宗 胡广 曾棨 萧时中
陈循 曾鹤龄 刘俨 彭时
王一夔 彭教 罗伦 张升
曾彦 罗洪先 费宏 舒芬
刘同升      
       

 

清朝
戴衢亨 汪鸣相 刘绎 刘福姚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5836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7.9.20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