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的历史、内涵、现状和当代价值

豫章书院的历史、内涵、现状和当代价值

罗训森

全国各地有不少豫章书院。

最近,由深圳市前海智库牵头,联合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弘法寺,正策划筹建豫章书院。因此,有必要对豫章书院的历史、内涵、现状和当代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

一、历史

据宋史载: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人(后为延平府,今为南平,据《四库全书》《豫章文集》提要及《福建通志》罗从彦传,为沙县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杨)时熟察之,及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

从彦初见(杨)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程)颐反复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

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仍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既而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

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1126—1127),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可存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材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唐以经术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经术自董生、公孙弘倡之,古文自韩愈、柳宗元启之,于是明道者寡,故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呜呼,学者所见,自汉、唐丧矣。”又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绍兴中卒,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淳祐间(1241—1252)谥文质。

罗从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诸多,兹不赘述。

罗从彦,是朱熹老师李侗的老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力,正因为时“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后人为纪念罗从彦,纷纷建立豫章书院,以弘扬罗从彦文化。

1. 福建沙县豫章书院

笔者未见宋朝建立“豫章书院”的文献记载,但在元朝,却在罗从彦的故乡——福建沙县,可见典籍记载。

据明洪武二十三年举人、沙县知县倪峻《重建豫章罗先生祠堂记》:

元至正辛巳,五世孙天泽,请建祠堂,许之。卜地于沙邑洞天岩西麓,立祠以奉先生之祀。进士曹道振,纂先生文集,以倡其道。

倪峻确认在元至正辛巳,罗从彦的五世孙罗天泽,申请建祭祀罗从彦的祠堂,并获得官方的许可。

其建祠地点,就在沙县洞天岩西麓。

古代,祠堂兼有书院功能,称祭祀罗从彦的罗氏宗祠为“豫章书院”,在逻辑上完全相同。

重建豫章罗先生祠堂记

沙县知县  倪峻

谨按,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古南剑州人,徙居沙阳,世称为豫章先生,因其先世自豫章也。自龟山杨文靖公,得伊洛之道南归,而先生实传之。以至于延平李先生及考亭朱子,而大显。宋高宗绍兴二年,壬子(1132),特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五年乙卯(1135),卒于官。甯宗嘉定六年(1213)癸酉,郡守刘允济缴进尊尧集,请谥,未报,理宗淳祐六年(1246)丙午,福建杨刑杨栋请谥,诏太常博士陈协议曰:按谥法,道德博厚曰文,言行相应曰质。七年,诏赐谥曰:文质。

元至正辛已,五世孙天泽,请建祠堂,许之。卜地于沙邑洞天岩西麓,立祠以奉先生之祀。进士曹道振,纂先生文集,以倡其道。迨夫元季,干戈扰攘,居民流离,栋宇变为瓦砾,基址鞠为荆榛,盖三十馀冀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逮我圣朝,重道崇儒,斯文载振,迩者邑丞刘文仲、主簿邓宗文咸以胄监生来佐是邑,下车之日,即访先生遗迹,六世孙,惟贤具其事以白之,公慨然曰:先生上承伊洛龟山,下传延平、朱子诚道学之会。俾其祠宇湮圮吾典,邑者不得辞其责也。乃相与议复之。躬为相度、划芜秽,屏茨翳遗基旧址,隐见迭出,于是各捐俸资又劝乎僚属,邑之儒士,鸠金得数千缗。以市材木以就工师。搆正堂三楹,奉安先生之神,中外立门,缭门垣墙,经始于洪武丁丑(1397)六月初三日,落成于戊寅(1398)六月一日也。复虑岁月既久而兴废易忘,欲刻之石,一以俾其子孙知祀事之由,一以俾后人知道学之宗,有所瞻仰而兴起。于是属峻为记,峻仆鲁无文,矧先生道学之宗,岂区区之敢议,谨述其行实与祠堂兴废之由,用镌于石以告无穷焉。

岁永乐元年(1403)癸未春三月浣上承事郎知沙县事锡山倪峻 拜首谨书

——《沙县志》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沙县人、铁岭知县罗苍版《豫章文集》中,收录有《(沙县豫章)特祀始末》一文,描述了在元至正元年,罗从彦五世孙罗天泽申请在沙县洞天岩之麓,建罗氏宗祠即豫章书院之史实。

(沙县豫章)特祀始末

元至正元年(1341),先生五世孙天泽请建祠堂,卜地于洞天岩之麓,岁久而地。

洪武三十年(1397)刘簿文仲、典史邓宗文重建。

正统十三年(1448),寇毁。景泰间又建。规制未。

正德十五年(1520),何令亦尹毁淫祠维摩堂,迁先生像安焉。

嘉靖九年(1530),邓尹崇德即县东公馆改为闽学正宗祠并祀杨、罗、李、朱四先生,而特祠遂废。

十一年(1532)华亭徐阶以编修谪理延平,行部至县,谒陈忠肃公祠,见几倾圮,乃捐金倡募,得银七十两而新之。

事竣以闻于督学潘潢,潘达按院下其檄曰:祠之费有司当任之,各还共所捐数。徐即以按院所归募金,命学谕李邦光、训导石恺、张琼瑶,属方尹绍魁相维摩堂基,建之。为堂五楹,翼以两庑,前联大门,外树坊表,缭以周垣,即今邑西“劝忠坊祠”是也。复祀如初。

万历九年(1581),勘合拆卖书院,先生祠亦在卖中,遂为民业。

十一年(1583),巡抚赵可怀闻之,移今归官。有司于每岁二戉日行礼。祭品用帛一爵、一烛、二羊豕、簠簋、边豆各一。

崇祯癸未(1643),以先生二十七世孙进士、知县(罗)明祖配享。

——清乾隆铁岭知县罗苍版《豫章文集》

有关福建沙县建有豫章书院最重要的史料,是明朝林瀚撰写之《豫章罗文质公书院记》。

豫章罗文质公书院记

·

吾道一脉,自鲁而邹、而濂、而洛、而闽。闽自龟山(宋杨时号龟山)立雪程门后,载道南归,传豫章、延平以及考亭朱夫子。洙泗渊源,一派脉络贯通,绳绳不绝至于今,学者宗之,信有自矣。郡中旧有延平书院,将乐有龟山书院,师生春秋释菜如仪。

今郡守姜公,以名进士历秋官正郎,擢任是邦。视篆以来,复留意作兴,增置祭田若干,杨、李二先生享祀无敔,诸生瞻仰,信向有归。

独豫章书院,初建于沙阳洞天岩西麓,即先生茔下,毁于元末。国初邑令尹锡山、倪俊率僚属重建。置田租米年十二石有奇,每岁寒食,校官率诸生具牲帛往祀焉。

姜公重念郡中释菜尚缺一典,因访得旧南平县址近学宫,学之斋舍尚隘,儒生日众不能容。谋依庙傍创《豫章书院》,前立牌坊,次仪门三楹,正堂三间,立像其中,寝室五楹,后之两旁为号舍若干间,聚邑之生徒,肄习其中。邑人萧地官九成输地以立其基,具由请于清戎侍御王公应鹏,得其纸钞、公帑计百金,复请于巡按侍御程公昌,令其从宜处置,仍得百金,合僚属俸赀,总得白金三百方。鸠工庀材,遂于正德丁丑(1517),将以次年春落成。先是走书来徵,予预为之记。

谨按,先生上世,自豫章徙沙阳,得洞天岩畔胜地家焉。子侄寝广,因名其地曰罗源。溪山灵秀,先生寔锺之,自幼颖悟绝伦,游杨龟山门,无虑百十。潜思力行,任重诣极,一人而已,行已耿介寡取,予凡世所嗜好痛绝之。延平首称之曰:“先生性明而修,行全而洁,充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之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莫知所以然者。”

著述有《语孟》、《毛诗解》、《中庸说》、《台衡录》、《春秋指归》,而《遵尧一录》特行于世,诗文多逸,而“韦斋”一记,道性命渊微甚悉。考亭虽受业延平,而私淑于先生者亦多。

姜公是举,于吾道信知所重,而海滨洙泗,岂虚言耶。守兹剧郡,庶务旁午,乃能于政通人和之馀,注意斯道,其胸中灼见,亦非寻常比也。予重其请弗敢辞,谨次第大要道如右,以见吾道相传由孔孟而来,何远哉。

先生讳从彦,字仲素,谥议谓其师友渊源,洞明天理,合道德博厚,曰:文;清介绝俗,著书有闻,合言行相应,曰:质,遂谥为文质公云。

                                       ——2007.5《中华罗氏通谱》

作者注:原文来自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编纂的《林瀚文集》。

林瀚,福建福州人,明进士、谥文安,学问渊博,“三代五尙书”,蔚为闽中世家,其在文中明确写明:

独豫章书院,初建于沙阳洞天岩西麓,即先生茔下,毁于元末。

清福建提学沈涵,于康熙四十五年,为豫章书院或特祠,请得康熙皇帝题词:奥学清节。

2. 江西南昌豫章书院记

罗从彦时学者尊称“豫章先生”,盖其先祖来自江西,以“豫章”为姓望,“豫章郡”,汉之建制,包含今江西全省及广东北部,故与江西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故清朝江西巡抚白潢,于康熙五十八年,为江西南昌“豫章书院”请得康熙皇帝题词:章水文渊。

从白潢及江以东文章可知:江西豫章书院重建于清康熙初年。从徐栻、江以东文章视之,江西豫章书院建于明代。

豫章书院碑记

清朝江西巡抚 白潢

康熙五十有八年,巳亥七月,皇上亲洒宸翰,书“章水文渊”四大字,颁赐豫章书院。江西巡抚臣白潢,钦奉镌勒悬供,率在事诸臣暨院中师生谢恩瞻礼,咏叹文治光敷,圣天子崇儒养士之至意,甚深且重。

追维此书院之立,盖蒇事于前巡抚臣马如龙,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又前乎此者康熙二十八年已巳,前巡抚臣宋市荦,地进贤门内,创理学名贤祠,祀澹台子以下四十八人,与都人士讲学。如龙竝祠西建立书院,诸生来学者众,累科乡荐,名隽颇出。

其中二十年来废不復举,臣受事经年,驶吏绥民,稍有余暇,思有以振兴文教。幸前政两贤规址具在,扩而新之,益营斋舍数十楹。就提学臣王思训岁科两试所得士,亲加考阅,拔其尤者进诸生百几十人,俾肄业焉。给以廪饩,购十三经、二十一史、唐宋大家文集、先儒语録、性理诸书,虔置以备蒐览,月有二课,第其高下。延聘科目名儒致仕家居者,为之讲习督率,于是次年庚子,值乡荐之期,疏恳广额九名视浙楚中额,以鼓厉士气,復蒙圣恩俯察如请。于俞允乞赐匾书之纶,次第而偕下。

西江固文章道德之渊薮也,自欧、曾以大家鸿笔,为千百年学者指南,而朱陆讲道于淳熙、绍熙间,门墙代兴。明之康斋、敬斋、整菴诸贤,绍李张黄蔡,以致知格物相传续,而念菴、南郭、水邨之徒,復宗阳明以推广致良知之遗绪,学术盛,而名位亦与之俱崇。朝内半江西之謠,竟有明之祚,巍科世阀,常甲于天下。论者谓国家之元气係乎人材,人材之盛衰由学校之兴废。太学聚于京师,郡县之学,遍十五国。皆累朝令甲相沿书院者,诸儒以经术教授其乡。杖履琴书,学者闻风影从。较之王国设官,更为切实。然宋世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则知江州周述为之;湖南石鼓,则知衡州刘垬;岳麓则知潭州朱洞为之。世徒知明復南轩诸先生讲道授学之功,而不知营斋舍赡生徒,非司牧地方有力者不能任。迨朱子知南康军,而益弘白鹿之制,则又身当其任,而为所得为,故其盛至于今不废。

潢不敢以前自居,而当其任之所得为,不敢以其难自诿。仰体圣天子崇儒养士之至意,窃欲使其地之人材,振其衰以返乎?其盛与国家之元气维于永永,宋世诸书院类有赐九经、赐书、赐额,而岳麓、明道两书院,皆理宗亲书,传为古文美谈,我皇上德盛,化淳越前古,宸藻之昭垂,云缦昨阵。亦非季世偏安,爝火所可絜量。

爰叙是院创始振兴本末,勒之贞石,云。

——《南昌文征》

豫 章 祠 记

江以东(江西)

省会故有豫章书院,先巡抚中丞洋山凌公创,延学士大夫讲学其中,中为祠,祀豫章罗仲素先生。而下凡十有二人,皆乡之先儒,贤名能辅翼斯道者,凤竹徐公记详矣。阅数年印川潘公、实继二公,既勤抚治,覃思往哲,谓不能无遗也。因举素所景行若宗伯欧阳文荘公德、司成鄒文康公守盆、翰林罗公洪先、都谏魏公良弼,咸名贤继起,竝持道轨而追芳仲素诸先生者,宜竝得祀。乃檄南昌守王三锡,诹吉奉主于祠,而徵文于以东,俾篆之石识无斁。时公以少司寇召,随晋御史大夫、司空,总理河道行矣。以东揣无能为役,顾无所容诿也。重惟四先生于仲素,先后辅翼吾道,而公之尊崇表励之意要,不可无述焉。夫道不宗自洙泗乎?千数百年间,在宋则濂洛关闽续其绝,在我明则绍兴振其微。乃豪挺杰特之土,或励之节义,或炳之文章。于江省非不彬彬相望,而顾鲜有主盟立者,论者盖或左之。

噫!豈知考亭之传,渊源仲素,而豫章一派,固濂洛关闽,所以引如线之绪者,系不谓重功、不谓钜乎?方绍兴倡为致良知之教也,实本考亭晚年契悟之旨。其言直指本体,明白简切,天下骤而闻之,骇顾愕视而莫之敢信。时惟欧公、鄒公、魏公奋然徒步往从之游,研精殚思,穷探阃奥,而各极其自得之趣,以广其传,而究其用。罗公虽不及门,然涵养之纯,造诣之粹,出处进退,始终于道。则兴起于所闻,而诸君子相与切磋之,功不可诬也。尼父师乎识大,子兴私淑诸人,世无考亭出,则亦已矣。如有考亭者出,四先生之所以俟将来者,非仲素其徒乎?虽然道在天下如日揭中天,今非不家孔孟,户程朱矣。卒由斯道之难者何哉?科举之学,功利之习,为之机阱也。今观四先生者,通籍致身,非能越科目也。服官任职,非能外勳名也。而道无负于圣贤名,光荣于山斗者,豈非人顾所志何如哉。故志义理,则科举一义理矣。志道德,则功利一道德矣。何者彼其以充养于心,而浑完吾性之本体。则虽假饰夫雉羔规续于竹帛,要莫非性真之运用,道诚存,而贵明白,此所谓人师之致,不朽之宗也。若迂而视之,姑且卑焉。日以竞葩斗靡,衒功矜能,附影和声,随俗雅化,扬扬焉快为得志,譬膠舟苇,檝而汎稽天之浸,其于渝没均耳,讵不足悲哉。虽然知所志矣,而实践为难,苟徒得其言,资口耳以诳惑斯世,而不保其终,甚至以身为群诽众嫉之的,而因使其学为世大禁,斯又吾道之蠧也巳。呜呼!公之所以祀四先生之意,其尚有外于斯乎?若是,则匪直可为江省风矣。

——《南昌文征》

十二先生祠记

徐栻(江西)

夫人锺天地之秀,毓山川之奇,以豪杰称名者,或涵贞饫道,追黄躡孔,或饬名砥节,励俗匡时,均之为贤也。洪都雄视六合,襟带千里,匡庐壁立,彭蠡匯流其所,锺秀毓奇者,代不乏人。故宋有罗豫章氏,梭山、象山、復斋三陆氏。其从文公遊者,则黄商伯、张元德、李文定,元有吴草庐氏;明兴,则罗一峰、胡敬斋、张东白、吴康斋,先后著闻。彼其应运名世,握奇策勳者,固不尽于十二公,然其游学洙泗之涯,徘徊勳华之廷,讨论莘渭之跡,足以羽翼名教,扶植纲常,而挽回风化,皆世所谓贤人君子也。士大夫欣芳景贻祀之乡也久矣,茲复取故阁井列,而俎豆之。惟时刘宪副白峯、董正郎蓉山、万方伯合溪同三庠诸生辈,索名于余,余名以希贤,盖张而射者准焉,由標立而志定也。江汉之俗,往往善游缘素习而机化也,诸贤非志道之得乎?非彼都人之士所耳闻,而目繋者乎?祀则慕,慕则学,学焉将于之同归,涵养克粹,希罗豫章卓见大本,希象山兄弟择师自淑,希张黄、文定主敬实践,希草庐、康斋、敬斋踈节劲气,希一峯、东白济济驰声,依依振武。予自是而知,洪都之多贤也。茲堂不为无功矣。夫细行可纪者録,常艺得名者式,矧十二公备德累功,破俗树猷者乎。方今圣明,右文图治,表章先哲,如十二公,皆余所谓涵贞饫道、饬名砥节。而豫章、象山尤窥体要、志士尚友。师其大而究其余,其为世道民风助者豈微哉。周子曰:士希贤、贤希圣,诸贤皆圣人之徒也。有志者、因之以希圣,实亦诸贤之所厚望于来学者也。余敢以是勗诸大夫士崇祀之意。

——《南昌文征》

二、内涵

 

豫章书院是弘扬罗从彦文化的重要载体,物化表征。其表面的功能是纪念中国重要的名人,其内涵是什么?

1. 振兴文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清江西巡抚白潢在《豫章书院碑记》,明确说明:

其中二十年来废不復举,臣受事经年,驶吏绥民,稍有余暇,思有以振兴文教。幸前政两贤规址具在,扩而新之,益营斋舍数十楹。就提学臣王思训岁科两试所得士,亲加考阅,拔其尤者进诸生百几十人,俾肄业焉。给以廪饩,购十三经、二十一史、唐宋大家文集、先儒语録、性理诸书,虔置以备蒐览,月有二课,第其高下。延聘科目名儒致仕家居者,为之讲习督率,于是次年庚子,值乡荐之期,疏恳广额九名视浙楚中额,以鼓厉士气,復蒙圣恩俯察如请。于俞允乞赐匾书之纶,次第而偕下。

2. 培养人才,维护国家之元气

白潢又云:仰体圣天子崇儒养士之至意,窃欲使其地之人材,振其衰以返乎?其盛与国家之元气维于永永。

3. 以圣贤为榜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徐栻在《十二先生祠记》中说:

祀则慕,慕则学,学焉将于之同归,涵养克粹,希罗豫章卓见大本,希象山兄弟择师自淑,希张黄、文定主敬实践,希草庐、康斋、敬斋踈节劲气,希一峯、东白济济驰声,依依振武。

4. 教育、传承、学习国学之基地

江以东在《豫章祠记》中,开宗明义地说:

省会故有豫章书院,先巡抚中丞洋山凌公创,延学士大夫讲学其中,中为祠,祀豫章罗仲素先生。而下凡十有二人,皆乡之先儒,贤名能辅翼斯道者,凤竹徐公记详矣。

三、现状

 

1. 福建宁化现存“豫章书院”,为福建省文保单位

2. 广东广州豫章书院

位于广州九中内,现为该校图书馆。

广州“豫章书院”简介

深藏在广州长堤真光中学的清代豫章书院在经过耗资130万元、历时一年的修复“整容”后,接受了省、市文化局的验收。据悉,这座百年书院将被作为该校的图书馆,这座过去专供富人读书的百年书院将“摇身一变”成为今日百家子弟的图书馆。

李鸿章亲书“豫章书院”牌匾

修复后的书院深三进,主体建筑有下堂(头门)、中堂和上堂(祖堂),原东侧还有衬祠,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具有清代广东书院建筑风格,木雕、砖雕、石雕都相当精细,头门石额牌匾“豫章书院”四个楷体大字为李鸿章亲笔所题。

“广州在晚清时曾有许多书院,多集中在越秀区大小马站和北京路一带,但现多已消失。豫章书院是广州现存众多书院里保存比较完整的书院之一,对于研究广州书院建筑,它是很有价值的实体。”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陈玉环说。

修复后书院不对外开放。

1924年,豫章书院是中共领导工人罢工,抗议英、法帝国主义者《新警律》的总指挥部。解放后,它的主体祠堂及大门处被间隔成广州市第九中学教师宿舍。2000年,该中学师生发现了巨型的“豫章书院”牌匾,立即上报文物管理部门,并对这座古建筑细加保护,特别是对李鸿章手写“豫章书院”门额加以木板封起。然而因年久失修,书院出现不同程度的歪斜或霉朽。

为保护这座文物古迹,2001年,越秀区政府和市教育局、市文化局斥资130多万元,对破旧的豫章书院进行抢修(第一期工程),并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饰(第二期工程)。目前已经完工,基本重现原貌。

据长堤真光中学的陈继光校长介绍,修复后的书院将不对外开放,而是作为该中学的图书馆内部使用。“总之肯定不会动其结构”。他表示,“豫章书院作为图书馆,提升了它的使用价值,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化管理的图书馆相得益彰。”

附:位于越秀区长堤真光中学内的豫章书院,是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动工、十九年(1893年)建成的合族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据史载,豫章书院是当年广东省各县的罗姓族人为了便于罗姓子弟到省城参加乡试时有个住宿点,并有个祭祀祖宗的场所而集资所建。因为罗姓的祖宗来源于豫章(即现江西九江一带),宋代理学家“豫章先生”罗从彦为罗姓争得很大声誉,为纪念罗从彦,故这座罗姓族人的合族祠名为“豫章书院”。图为豫章书院正门。

张伟清摄

《羊城晚报》2002/3/26

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广东豫章书院升龛志庆联

 

学派演豫章1,文毅2列诸名宦,文庄3传诸名儒,而况一峰4两峰5

拓展艺林领域,光大吾家,愿昭兹来许,发扬先达精神,念此仔肩谁负荷;

流风濡粤峤,五岭萃其宗亲,五羊承其宗器,无论古史今史,

俱有时代权威,建树于国,看劫后重逢,转入复兴景象,欢然聚首话维桑。

——兴宁云洞房裔孙香林敬撰并书

注:罗香林(1921—1980)。台湾、香港等地著名历史学家、唐史专家、客家民系首创者、谱牒学派创始人之一。

【注释】

  1. 豫章:罗从彦;
  2. 文毅:罗伦;3.文庄:罗钦顺;
  3. 一峰:罗伦;5.两峰:罗聘。
豫章书院升龛志庆联

领屏翰抚政故乡,春露及时,敢忘任重诣极1

承豫章2名教乐地,东风有主,共期继往开来。

——广东省政府主席裔孙卓英敬撰并书

注:罗卓英,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为国民党著名将领,抗战时任援缅远征军副总司令。

【注释】

  1. 任重诣极:朱熹对罗从彦的评价;
  2. 豫章:宋罗从彦。
豫章书院新主升龛暨重修志庆联

 

轮奂喜重新,百十传世德留贻,最难忘三凤1奇才,一峰2至行;

箕裘应罔替,千万辈人文蔚起,相与数中原豪杰,南岭衣冠3

——兴宁十九世裔孙翼群拜题

注:罗翼群(1889—1967),广东兴宁人,历任大元帅府少将参军,代理北伐军参谋长,广东南路行署主任。解放后,任民革广东省主任委员、省参事室副主任等。

【注释】

(1).三凤:指明探花,礼、吏部尚书,思想家,从祀孔庙罗钦顺三兄弟;

(2).一峰:明罗伦;

(3).衣冠:指出仕任官。

3. 贵州贵阳豫章书院

贵州豫章书院简介

豫章书院源于江西豫章罗氏,汉惠帝时大农令罗珠奉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新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豫章郡因此而得名(训森注:此处描述有待商榷,豫章郡不是因罗珠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于官而命名的)。罗氏此后以豫章为堂号(训森注:应为郡望)显于天下,各地的豫章书院基本都由罗氏后人创建。

最早的豫章书院是由罗天发创于南唐升元二年(938),距今1000余年,后成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训森注:此处描述有待商榷,豫章书院乃为纪念宋理学家罗从彦而建,南唐时创建,恐为讹传)

南宋时理学大师罗从彦为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幸有豫章罗先生,受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故自有先生之学,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晦庵,由是海滨邹鲁,于斯盛哉!(《重刊罗先生文集序》)”。

元朝时由于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扶植与控制相结合政策,书院在此期间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朝初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间才又得以发展。

明万历七年(1579),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先后重修,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蜚声海内,象山先生陆九渊更是一代儒学巨擎。

训森注:明朝“三代五尚书”的福州人林瀚,曾为建在福建沙县的“豫章书院”,撰写过“豫章书院记”。该文抄录,挂在沙县豫章贤祠(省级文保单位)。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对书院亦较为重视,并对师长、士子两方面作了严格规定,强调人品为上的原则:“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并明令仿效白鹿洞书院“立之规条,以检束其身心”。在这种形式下,陈宏谋与郝硕两位巡抚分别从院规与院舍两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奠定了书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训森注:康熙年间,为江西南昌豫章书院请得“章水文渊”御书的白潢巡抚,在《南昌文征》中,留有《豫章书院记》

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

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

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也是全国23个省级书院之一。

豫章书院后随罗氏家族文化名人的致力推广,很快在全国发展,形成以江西豫章书院、黔东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等全国性的罗氏宗祠书院体系。但今天,这四大书院均已名存实亡,黔东“豫章书院”便是贵州豫章书院的前身。目前,全国“豫章书院”只贵州这一家(训森注:现在至少五家)

公元2002年黔东豫章书院迁到省会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距市中心30余公里,占地30余亩,三面环山,绿水护绕,交通便捷,视眼开阔,是一个适合文化传播的好地方。建院 8年以来,建筑面积10000余平米。设有孝廉堂、务本堂、文会堂、明德堂、春晖堂、豫章讲堂、国学馆、黔学研究中心、禅学研究中心、豫章槐市、锁水阁、国学体验基地、新田村居产业中心等;内容含有贵州乡贤、二十四孝廉、历代中国文武状元、历代中国贤母教子故事、生命之源、传统文化乡村建设等文化展示。

书院宗旨是:为中华传统文化乡村建设、国学教育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推广国学教育,举办学术讲座与讲演,促进省内外学校交流与合作。全面整理当地民间文化资料,包括民族、民俗及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等,向外界积极传播贵州本土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瑰宝。

现有导师十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研究员2人,一级作家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研究范围涉及阳明学、魏晋玄学、训诂学、汉魏六朝文学、古典诗学及山水文化、贵州本土历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乡村建设等。是贵州最早提出“黔学”概念并着手黔文化研究的民间机构。

训森按:书院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华罗氏通谱》中没有单独卷章介绍,在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时,有必要将各地各时期的与罗氏有关的书院专列。

显而易见,纪念宋理学家、朱熹祖师爷罗从彦的“豫章书院”,在罗氏各书院中是最著名的。

沉寂已久的“豫章书院”,现有五家在活动,江西南昌豫章书院、福建宁化豫章书院、福建沙县豫章书院、广州豫章书院、贵州豫章书院。

在习近平主席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国策的大背景下,豫章书院枯木逢春,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其中,贵州豫章书院便是其中佼佼者,值得其它豫章书院借鉴、学习。

4. 江西南昌豫章书院

其虽名为“豫章书院”,但未传承发展罗从彦文化及国学文化,改为他用。希望在新形势下,亦能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

5.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正筹划“豫章公园”,豫章书院有望重建。

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原属沙县,留有一诗。

明朝知县赖永正谒紫云台罗仲素先生祠

芙蓉万叠紫云峰,中有先生一庙宫;

香火俨然当日像,子孙千古挹遗风。

——《汀州志》

6. 福建省南平市历史上亦有过豫章书院,有可能重建。

7. 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亦有过豫章书院,具有重建的史实依据。因罗从彦曾在罗浮山讲学。

从彦尝于罗浮山澄心静坐,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乙卯,卒于官,士民恸哭罢市三日,盖以道得民者欤。后族人罗友为惠州守,护其丧以归。朱子言,杨时倡道东南,士之任重诣极,从彦一人而已。

——《广东通志》,清同治三年重刊版

罗从彦,字仲素,延平人也。绍兴壬子,以特科授博罗县簿。尝于罗浮山澄心静坐,穷天地万物之理,以及古今事变之归。其语学者:静中者,喜、怒、哀、乐未发气象。尤为所自得者。乙卯,卒于官,丧不得归者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始遣人持护以归。

——《惠州府志》

四、价值

 

罗从彦从祀孔庙,豫章书院主祀罗从彦,在江西有十二先生从祀,在福建沙县有明进士罗明祖从祀,其活动、影响早就超越了福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深圳创建“豫章书院”有如下价值:

1. 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之一。

2. 为深圳增加一处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3. 为深圳增加一处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

五、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豫章书院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多省市已建有,具有当代价值。深圳筹建豫章书院,完全符合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愿与深圳市有关单位合作,为创建深圳市豫章书院而努力工作。

2017.2.9 于福州

注释:

  1. 林瀚(1434-1519)明福建闽县人,字亨大,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正德时,官南京兵部侍郎,条上时政十二事,因语涉近幸,多格不行,与守备中官不合,又裁抑内臣因进贡经南京者,为刘瑾所恨,谪浙江参政,致仕。瑾诛,复官。谥文安,有《文安公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2. 倪峻,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历兵科给事中,出使占城,不辱使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3. 徐栻1519-1581,明苏州府常熟人,字世寅,号凤竹。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宜春知县。严嵩家仆横行,栻以计惩之,嵩无奈。召拜南京都察院御史,预书劾嵩不法事,谪浙江布政司都事。久之,迁浙江都察佥事,监戚继光军。万历初,累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以事触忤张居正,罢归。有《仕学集》(《献征录》卷五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4. 江以东,明滁州全椒人,字贞伯。隆庆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有尚书以事相属,执不可,其人欲伺隙中伤之,不能得。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引疾辞官,布袍乘驴而归。有《江岷岳文集》。(《安徽通志》卷2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注:罗训森,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4344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7.2.9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