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_002

中华罗氏发展简史

清朝、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略)

此三时期罗氏得到长足发展,人物众多,在本书各章节中均有详尽记载,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有关章节。亦虚卷以待后之贤能归纳总结。

结束语

据典籍及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等人及笔者研究,先秦时期,罗氏先人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地区。到春秋后期,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罗氏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古称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许多地区及四川等地,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为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闽、粤、桂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足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960-1279),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44%,排在第52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占江西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这四省罗姓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这四省的罗姓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赣皖湘、四川二个中心的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1368-1644),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75%,为明朝第24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罗姓人口总增加率为106%,净增加了36万。由于罗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总罗姓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18.8)、四川(10.1%)、湖南(10.1%),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这五省的罗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时期,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二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000多万,为全国第20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00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全国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1982年统计数)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以来罗姓人口增长率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湖北、贵州,这四省又集中了21%。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21%,为罗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全国形成了四川、粤、湘、赣,二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以及甘肃中西部的北方罗姓集中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

最早见着史册的罗氏先民是《春秋左传》中的伯嘉大夫,罗子国“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彪炳史册。其次是春秋卫国时罗御,他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卫国的宫廷政变而在《史记》中留名。秦国的才女罗敷,“曲感赵王”为罗氏女姓争了光。秦汉时期,先在长沙出现以“罗”命名的县,罗君用、罗孝子、罗孝女、罗妙容的出现,佐证当时在长沙存在一个强大的罗氏家族。

秦末汉初,罗珠先在九江,后在豫章发迹,开创了汉代罗氏人才发展的新纪元,“豫章”逐渐成为罗氏的郡望。能列入“王侯卿相”者4人;“忠义循良”见传者8人;“将帅武勇”者2人;“诗文名家”1人,“懿德高逸”2人;“工商精英”1人;“名媛淑女”3人。罗氏族谱中还记载了不少汉代的精英,即在汉代,尤其在“豫章郡”又形成了另一个“人才群体效应”的地域。从东汉末,罗邵有资格出任掌管皇帝玉玺的“侍中”,再次佐证汉代在豫章郡,确实存在“罗氏世家”。罗氏人口的素质在汉代得到第一次飞跃。

魏晋南北期时,能列入“王侯卿相”者17人;“忠义循良”者9人;“将帅武勇”者31人;“诗文名家”2人,“懿德高逸”3人等,尤其北魏时大规模改姓,鲜卑族的罗结家族加盟“罗氏”,为罗氏带进新的、优良的遗传基因,出现第一位封济南王的罗氏——罗拔,其家族成员封“公、侯”者多人。汉末晋初,出现罗宪、罗尚“叔侄封侯”的盛况,形成三个新的罗氏人才集中地区:襄阳、河东、齐郡。而豫章罗氏亦出现“一门忠孝”的罗企生、遵生兄弟;“名媛淑女”8人,其中不乏“王母”、“王妃”、“巾帼英雄”,从另一侧面佐证当时罗氏家族人才济济的盛况。魏晋南北期时,罗氏人口的素质得到第二次飞跃。为参与“开唐伟业”打下坚实基础。

隋唐时期。“盛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自豪的时期,也是罗氏人口素质第三次,而且是大模地飞跃的时期。依靠魏晋南北期时的人才积累,罗氏家族有能力参与“十六姓开唐”的战争。当时罗氏人口在全国的排位肯定在“第五十二位”之后。除了封燕王的罗艺,封郯国公的罗仕信外,笔者搜寻到的唐初五位罗氏将军的墓志铭,其中竟有三名在唐太宗李世民秦王府中任职,铁证“罗”为开唐十六姓之一。异姓封王者达四人之多。能列入“王侯卿相”者22人以上;“将帅武勇”者8人;“诗文名家”10人,“懿德高逸”3人,尤其罗公远声名远播,为罗氏“懿德高逸”第一人。“名媛淑女”3人;出现了“燕国夫人”及才女罗黑黑等。在唐朝林宝编撰官方的《元和姓纂》中,齐郡、襄阳、河东罗氏列为“姓族”。从中可见此三个地域罗氏人才盛况。以人口排名第五十二名之后的罗氏,在盛唐时,罗氏进士至少在11人以上,人口素质、受教育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由于缺乏唐以前罗氏人口数量的数据,无法进一步统计罗氏人口素质提高的百分比。

唐朝时期,此间中华罗氏取得质的飞跃,元明著名文学家罗贯中,根据罗氏参与开唐的史实,整理、创作了《罗家将全传》,艺术地再现了唐朝“罗家将”的风采。

“唐三罗”罗隐、罗邺、罗虬奠定了罗氏在文坛、诗坛的地位。

邺王罗绍威和诗人罗隐等发起,首创《罗氏通谱》,开展全国性、大规模的宗族活动。

唐朝罗氏,为创建罗氏文化及改良遗传基因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代,是罗氏人才的又一个鼎盛期。尤其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创新方面,罗氏出现理学大师级的人物——罗从彦,享有从祀孔庙的殊荣。能列入“王侯卿相”者18人以上;“将帅武勇”者29人;“诗文名家”13人以上,“忠义循良”53人;“懿德高逸”12人。已从各省地方志中查到至少有168名进士,其中江西56人,福建32人,浙江31人,四川27人,广东10人,湖南8人,安徽4人。在宋代全国罗氏人口分布排位: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河南、福建、山西、广西等。江西人口最多,人才亦占首位。进士人数占罗氏总数的33.3%,与占人口比例38.8%,略低5.5个百分点。福建罗氏人口排在全国第六位,人口约占总数4-5%,但进士比例高达19%,罗从彦出自福建罗氏就毫不奇怪,顺理成章了。在罗氏人口排列中没有名次的浙江,其进士比例达18.45%,说明南宋偏安杭州时,浙江罗氏的教育水平很高;宋代时四川省罗氏人口即名列第二,但进士比例仅达16%,比应占比例少很多;宋代时广东在罗氏人口排列中没有名次,尚处于大规模的移民阶段,能考中10名进士,而且罗孟郊还是探花,实属不易。至于安徽,人口名列当时罗氏四大省之一,仅有4名进士,所占的百分比就太小了。宋代,在罗氏人才发展史上出现两个特别的地区,一是江西的庐陵(今吉安),进士达19人之多,以“诗一经”闻名的举人罗绋“一门九进士”,惊动当朝宰相周必大。二是福建沙县,进士达13人以上,罗从彦就是在沙县罗氏义恩祠中接受教育的。大儒出自乡间世家,甚不偶然也。

宋朝时期,罗氏在传统文化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以福建沙县人罗从彦作为罗氏代表,首次从祀孔庙,为罗氏、尤其豫章罗氏争得巨大荣誉。罗大经的史料笔记《鹤林玉露》,也为罗氏争得荣誉。江西临川罗点进入政治权力中心。安徽歙县罗汝辑虽附和秦桧,留下历史遗憾,但毕竟进入当时权力中心,培养出罗愿这样的优秀子孙,在典籍中亦为罗氏保留下不少珍贵资料。

明朝时期,罗氏继往开来,特别显着的是再出现一位从祀孔庙的人物——罗钦顺。罗伦、罗洪先候选孔庙。如果说宋代罗从彦有沾朱熹荣光之嫌的话,那么,罗钦顺却以其独树一帜“格物在致知”的哲学理论而名符其实地入祀孔庙。其“兄弟三进士”、“吉安三凤”的士林佳话,确实反映了明朝时,罗氏人口的素质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在激烈的科举竞争中,罗伦、罗洪先、罗万化力拔头筹。“罗氏三状元”为明朝罗氏人才盛况做了最好的铨释。能列入“王侯卿相”者26人以上;“将帅武勇”者36人;“诗文名家”74人以上,“忠义循良”159人;“懿德高逸”19人。随着罗氏人口的“翻番”,罗氏各方面人才亦出现“翻番”现象,尤其在“忠义循良”即出仕入宦方面,将近三番!人才增长率大大快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增长率。

在此期间,罗氏文韬武略再展风采,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将罗氏历史推向新的高峰。尤其“罗氏三状元”罗伦、罗洪先、罗万化极大鼓舞了罗氏知识分子的士气,为罗氏子孙树立了光辉榜样。

清朝,由满族人统治,照例遭到传统文化意识浓厚的罗氏宗族强烈反对。由于一代大帝康熙提倡、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部份先知先觉的罗氏率先为朝廷出力,使罗氏人才在清朝也不凋零。能列入“王侯卿相”者23人以上;“将帅武勇”者108人以上;“诗文名家”54人以上,“忠义循良”380人;“懿德高逸”19人。由于清朝时,各省地方志保存得比较完整,有传记传世的罗氏数量激增,然而事实上,人口素质的增长率远远落后于人口数量的增长率。但在人才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尚武”的新特点,历来有“南方出秀才,北方出武将”之说,但在清朝却出现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的罗氏“尚武”的“人才群体效应”。考中“武进士”者23人,出现两位武状元——罗淇(一说浙江人,一说陕西人),罗美材(浙江人)。在福建沙县出现了“武探花”罗英笏,其“叔侄武进士”,“一门双提督,三代九将军”的人文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儒将罗泽南,在平定“太平天国”战争中建功立业,大显身手。一大批罗氏将帅的涌现,让唐朝“罗家将”在清朝重放异彩。

进士人数可从一个侧面可说明人才状况,有学者统计,产生一名进士,是以100名举人为基础,而一名举人又是以多少庠生、廪生为基础。“五十少进士”、“月宫折桂”说明考中进士之难。据查福建闽清县志,一年中仅有8名文、武庠生(秀才)的名额。考举人之难可从《儒林外史朝范进中举》中窥见一斑。明清罗氏进士总数:318人。其中:

 

江西85人,占26.73%;

四川35人,占11.01%;

广东32人,占10.06%;

湖南28人,占8.81%;

河南19人,占5.97%;

浙江17人,占5.35%;

湖北16人,占5.03;

福建14人,占4.40%;

安徽12人,占3.77;

陕西11人,占3.46%;

江苏9人,占2.83%;

云南8人,占2.52%;

贵州7人,占2.20%;

广西6人,占1.89%;

山西5人,占1.57%;

河北5人,占1.57%;

山东3人,占0.94%;

东北3人,占0.94%;

甘肃3人,占0.94%。

 

从上述数据可清楚看到明清时代,江西罗氏人才最发达,明代江西,尤其吉安地区罗氏人才达到顶峰,人口素质的增长率远超过人口数量的增长率。河南罗氏异军突起,在人口数量排位上名不经传,但在进士人数排名表中竟名列第四。从一个侧面说明,明清时代河南罗氏之发达。

民国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只能从仕宦方面分析。少将及国大代表,能列入“军政人物”一栏,不包括现在台湾罗氏人才己达108人以上。台湾罗氏人数,名列台湾各姓氏第二十八位。能列入《台湾各界人物》一书的罗氏达70名。战争时期出将才,百名少将以上,充分证明罗氏人才之盛,展示了唐“罗家将”的风范。在科技、文化、教育等诸方面亦是人才济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包括建国前的英烈。其中省军级、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能列入“军政人物”一栏的达118人以上。但在高素质人才、高层人士方面,达到中华罗氏历史的新高峰,可谓中华罗氏又一鼎盛时期。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能列入“军政人物”的总数为319人。其中:

 

四川(含重庆)31人,占9.72%;

广东45人,占14.1%;

湖南44人,占13.8%;

江西36人,占11.29%;

云南8人,占2.5%;

湖北16人,占5.02%;

贵州7人,占2.19%;

福建14人,占4.38%;

辽宁7人,占2.19%;

吉林1人,占0.31%;

广西7人,占2.19%;

安徽7人,占2.19%;

江苏8人,占2.5%;

浙江9人,占2.82%;

山东2人,占0.62%;

山西6人,占1.88%;

陕西3人,占0.94%;

内蒙古3人,占0.94%;

河南1人,占0.31%;

北京6人,占1.88%;

上海2人,占0.62%;

天津2人,占0.62%;

香港7人,占2.19%;

注:以上数字以老版本计算。

 

从“罗子国”并入楚国,遗臣遗民及其后裔怀着强烈的“复国情愫”,以国为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与中华民族各兄弟姓氏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数千年以来,罗氏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贡献大小应以当时“人口比率”和“人才比率”相比较。如当今罗氏占总人˞比率为0.86%,那么,在各界人才中若其“人才比率”也是0.86%,则贡献比率持平,高于此比率,贡献大,小于此比率,则小。罗氏贡献率明显突出的职业,有两类:

一、从军。自唐代形成的“罗家将”,在文化传承及遗传基因方面对罗氏有重大影响。发展至现代,十大元帅、十大将中各有一罗。而其塔基是100多名将军。罗氏所占将帅比例远远超出应占比例。虽然个人成才的因素很多,但家族历史、文化、遗传的因素值得研究,笔者仅从粗略的历史、文化角度体会到:罗氏历史启示后人,“从军”是罗氏传统成才之路,其成功概率较大。

二、习文。自晋“梦鸟文采”罗含、“晋子贡”罗宪、“唐三罗”罗隐、罗邺、罗虬发展而来,宋朝罗从彦以“遵尧录”、明朝罗钦顺以“困知记”从祀孔庙。罗洪先、罗伦获候选孔庙资格。有资格从祀孔庙的历代先哲、先贤仅158人。罗氏2人,占1.27%。明朝时,罗氏所占人口比例,远小于0.86%,即罗氏在传统文化领域,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当今“习文”的概念,应延伸至科技、文化艺术等。

因历史上“轻商”的原因,罗氏虽然在汉代出现过“富可贷郡国”的罗裒,但在其它朝代缺乏可陈之人物。当今社会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在工商界,罗氏亦出现不少人才,但在“亿万富豪”排名表中,位置靠后,达不到应占比例。罗氏在工商界应更加努力,掌握商海生存发展之道,不落人后。

纵观罗氏历史,每当改朝换代时期及历史重大事件中,总有罗氏身影,在“开国元勋”栏目中总有罗氏代表人物。是偶然,还是必然?发人深省,值得有心人深入研究。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其水师提督罗蕴章。施琅收复台湾时,与刘国轩对垒的是其水师前锋副将罗士鉁。福建漳州人罗士鉁、罗士鋐兄弟因平澎台战功,荣获“左、右都督”封号,位高一品,光宗耀祖。

现在台海阻隔,是和?是战?是统?是独?在此重大历史事件中,是否还会出现某些罗氏身影?笔者坚信,历史会螺旋式上升,罗氏应不至于默默无闻,下届《中华罗氏通谱》将虚卷以待。

罗氏已经存在、发展了二千七百多年,只要人类共同维护“地球村”的生态,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中华罗氏将继续存在、发展,直至永远。

本文较详述宋朝及以前罗氏历史(人口少于34万人),略述明朝及以后罗氏历史,但在《中华罗氏通谱》中,古今并重,在篇幅上,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大。笔者尽量收录罗氏史料,供专家学者及罗氏宗彦贤达研究。

《中华罗氏通谱》是巨大的文化工程,笔者自知才疏学浅,难当重任。谨献本文抛砖引玉,作为《中华罗氏通谱》全书的导引,概述已做的罗氏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尚未解决的历史疑点,有待后之仁人志士继续努力,以补充订正《中华罗氏通谱》之不足。

海内外的罗氏将高举“罗”字大旗,继续艰苦奋斗、弘扬祖德、善述善继、再接再励地为中华罗氏谱写更加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罗训森   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

二OO六年四月九日

注:本文成文于2004年,文中数据可能与其它章节不符,以各章节为准。

主要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清史稿》、《华阳国志》、《十国春秋》、各省省志(台湾新版)、罗氏聚居地府、县志;罗氏杰出人物祖籍地府、县志。《元和姓纂》、《唐刺史考》、《唐郎官考》、《唐御史考》、《唐藩镇考》、《全唐文》、《全唐诗》、《路史》、《姓氏急就篇》、《通志朝氏族略》、《资治通鉴》、《万姓统谱》、《古今图书集成朝氏族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职官大辞典》、《中国历史纪年表》。与罗氏关系较密切的名人文集如文天祥、朱熹、汪应辰、周必大、杨万里、苏轼、吴澄、解缙、金幼孜、杨荣、杨士奇、梁潜、王直等。罗氏名人文集如罗隐、罗从彦、罗大经、罗愿、罗椅、罗壁、罗伦、罗洪先、罗钦顺、罗大纮、罗玘、罗汝怀等,已收集到的各地、各支系古、今《罗氏族谱》等。

注:有的书名不是太准确,略作者、出版社等。限于篇幅无法将本文中的古文译成现代文,造成读者不便,谨表歉意。

本文经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系常建华教授、二炮工程学院少将正军职罗吉庭教授、原煤炭部财务司司长、《中国煤炭史》主编罗宏达及部份罗氏顾问、编委修改审定,谨致谢意。

——摘自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渊源卷》

录入:罗训森    2014.6.21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