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_007

罗氏渊源概述

三、以“国”为氏

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族谱中“罗子国”大臣中有“伯嘉大夫”姓“郭”的记载。现在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臣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同样是罗氏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先民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袁义达先生、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罗文华、何光岳先生等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先民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先民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先民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先民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湖北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罗国遗臣遗民及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最早见诸典籍、唯一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省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罗氏族谱称“伯嘉姓郭”)。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诸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臣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起,共同创建伟大的中华文明。

以上虽述及罗子国建国原因及其先民早期活动,但“罗氏”正式的历史应从“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开始。因在“罗子国”存续期间,其君臣、子民并不姓罗。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