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编后语

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编 后 语

 

在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的支持下,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自1996年至2007年,历时十二年,集资100多万元(不含专、兼职人员工时费用),一套六册730万余言的《中华罗氏通谱》终于面世了。

掩卷静思,十二年历程,令人感慨万千!若不是1997年8月18日,儿子罗睿考上大学,带其回乡进行传统教育,便不会发现祖屋大厅大量“捷报”遗迹,也不会弃理工从文史,更不会全心全意投入《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工作!若不是在《福建省志》、《安庆府志》、《太湖县志》中留下先祖罗绮传记,其中“案有春秋笔,门无暮夜金的对联传世,就不会催生強大的动力。

1996年,原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罗进因工作需要发起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取得香港罗氏宗亲会宗彦贤达的积极响应,开始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广东企业家罗苏、罗四珠等参与了筹备工作。

1997年11月1日,在福建省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召开“罗氏文化研讨会”,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批准组建福建省罗氏委员会,笔者任主任、《罗氏研究》主编,开始系统地研究罗氏源流。

2000年12月5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批准组建《中华罗氏源流》编委会。由笔者任主编,罗肇前、罗纬、罗炳行任编委,编委会其他人员由主编聘任。

2001年5月26日,笔者应邀参加在广东南雄珠玑巷罗贵纪念馆召开的《中华罗氏通谱》座谈会,会议代表推举笔者出任“执行主编”,尔后设立总部,《中华罗氏通谱》正式开编。

2001年7月5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批准组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由笔者任《中华罗氏通谱》总编辑;罗肇前、罗纬、罗炳行任编委,编委会其他人员由总编聘任。决定将《中华罗氏源流》与《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合二为一”,以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统一对外开展工作。

2001年7月26日,本会副主席、星光建陶公司董事长罗四珠先生捐款20万元到位。自此,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获得合法地位并有了启动资金,正式开始《中华罗氏通谱》各项编纂工作。编委会的各项工作、发展过程,本会在各期内刊、简报均有所记述。

中华罗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人才济济。笔者偶担大任,才疏学浅,力不从心。编纂过程中深为罗氏光辉历史而震惊、而自豪。罗氏为何时隔一千多年才修成一部通谱?本会顾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原副所长童超研究员站在历史的高度,在其序言中、在2004年9月19日北京座谈会上,指出:“编纂《通谱》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姓氏文化工程,其艰难险阻、酸甜苦辣也可想而知”,笔者对其所言的“艰难险阻”有着深刻、切身的体会:

:按照传统谱牒文化,编族谱,尤其大型族谱必须在罗氏宗祠或公众场所。总部第一次借用广东南雄珠玑巷“罗贵纪念馆”(罗氏宗祠),大家住在祠堂里,笔者就住在临时办公室中。第二次借用福建沙县“豫章特祠”罗从彦纪念馆,条件更为简陋。最后阶段,工作人员甚至住在漏雨、作为仓库的房子中,生活之艰辛,难以想象。至于上山下乡搜集资料,经常爬山涉水,饱受交通不便之苦,更是常事。

:以民间之力,筹资难、收集资料难,宣传发动难,用人难,难坏本会同仁。原定由香港某罗氏提供经费,结果却成“画饼”。有些承诺的认捐款无法到位。“总编”不但要负责收集资料、整编,还得负筹资之责。为资金“焦头烂额”是笔者的家常便饭。福建黄氏编纂省级通谱,耗资达数百万元,而工程更为浩大的《中华罗氏通谱》,仅区区百多万元,资金差距何其大也!

面对浩瀚的史料,收集罗氏资料有如大海捞针。面对散布于海内外的罗氏支系,动员、收集族谱资料更显艰辛。

面对文化程度、学识、阅历的巨大差异,面对罗氏“从农民到将军”的群体,宣传发动工作十分艰难。淡化、化解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矛盾,协调不同群体利益,营造敦宗睦族和谐氛围,何其不易!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民间公益事业,无报酬可言,寻觅专职高素质的编纂人才,难上加难!

对族谱资料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对古文进行点校,谈何容易。

730多万字的文稿,数百页插图的编纂、审校、正式出版,需要多少时间、人力、物力。

:若无广东佛山企业家罗四珠先生慷慨捐助起动资金20万元,南雄总部险些关门;若无广东连南县达先公支系等海内外罗氏的集腋成裘,捐资陆续到位,总部将难以为继;若有关部门不手下留情,总部险些被取缔;2005年初,沙县总部现金13000多元被原出纳卷走,若不采取果断措施,一旦出版资金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若不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中华罗氏通谱》险些成为某些人欺世盗名的工具!

:“文革”“左倾”思潮遗毒,是最大的阻力,有些部门不敢支持。许多罗氏,尤其在职的罗氏,心有余悸,不愿参与,更不敢公开支持。

历时十二年的《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工作,若没有家人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夫人卞苏心身患癌症,为支持笔者独当家务,任劳任怨、鼎力相助;任职厦门戴尔电脑公司的儿子罗睿是笔者电脑家庭教师。十多年来,笔者全身心投入《中华罗氏通谱》,对家庭愧欠甚多。

囿于编者的学识水平,资料搜集、考证欠周详。《中华罗氏通谱》疏漏、谬误之处甚多,能否达到“雅俗共赏”,能否“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面对即将正式出版之书稿,此时笔者复杂、矛盾心情可用2001年《中华罗氏通谱》在广东南雄正式开编时,自撰嵌字对联来表达:

 通之又通,通古今中外,多少事难通;

谱而再谱,谱宗彦贤达,千万罗未谱。

千难万险,《中华罗氏通谱》终于兑现承诺,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有人说《中华罗氏通谱》难有后之来者,但笔者坚信,既前有古人,则后必有来者,何况本届编委会虽做了不少工作,却还有大量疏漏要补,还有许多罗氏历史问题要研讨,“世系卷”仅出第一分卷。今后必会出现另一位罗氏,团结一帮人,将《中华罗氏通谱》推向更高层次。

祈望罗氏贤仁在合适的时候,重组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续修或重修《中华罗氏通谱》,编出堪称罗氏正史的《中华罗氏通谱》,以绍承前贤,启迪后昆。

笔者忝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兼主编,恭请专家学者、宗彦贤达斧正。

 罗 训 森

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

二OO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注:本会现办公地点在福建省福州市东大路73号省直机关大院省文史研究馆,《中华罗氏通谱》正式出版后,恐办公地点有变动,兹公布本会总编罗训森的通讯地址,以便长期联络。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One thought on “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编后语”

  1. 通之又通,通古今中外,多少事难通;
    谱而再谱,谱宗彦贤达,千万罗未谱。

    我为总编各加两字,若何?
    通之又通,通古今中外,多少事难通而谱;

    谱而再谱,谱宗彦贤达,千万罗未谱焉通?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