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颐
罗福颐(1905—1981),字子期,笔名紫溪、梓溪,后自号偻翁,笔名邿庵、待时轩、温故居,浙江上虞人,寄籍江苏淮安。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生于上海。
一周岁后随家人移居北京。1911年冬,随父(罗振玉)赴日本。
14岁随父回国,定居天津。课余阅家藏古印谱,手拓青铜器铭文,提刀雕刻石印章。
1921年后,在家自学《尔雅》,习篆文字、《魏正始石经》,摹青铜器铭文,临《秦公殷》,读《殷虚书契考释》,并摹古玺、汉魏印章文字,依许慎《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编纂《古玺汉印文字徵》。
1928年冬,举家移居旅顺;同年撰《待时轩仿古别录》。
1929年著《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
1930年撰《古玺汉印文字徵》。
1933年撰《小学考补目》。1934年撰《清大库史料目录》、《后汉百官公卿表》、《贞松堂校刊目解题》、《关于汉熹平石经的知识》。
1935年辑《西夏文存》、《辽文续拾》。
1936年应聘为奉天博物馆学艺官;同年撰《传世古尺图录》、《温故居读印谱题识》、《清大库史料汇目续编》。1937年撰《满州金石志》、《清内阁大库档案之历史及其整理》。
1939年成《辽东金石著录表》。
1941年成《传世古尺录》、《三代吉金文存释文》。
1942年撰《中国的石刻》、《沈阳博物馆藏石纪要》。
1944年撰《古器物学概说》。
1945年抗战胜利,赴东北。
1947年至北平,任北京大学科研所讲师,负责整理明清档案。
1948年撰《殷越书契》、《清档案释名》。1949年初,为北大解聘,入人民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
1950年改入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后调文化部文物处任职;
1951年调任文化部文物处业务秘书、副研究员。
1952年撰《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
1953年撰《陶仓题字集存》。
1955年撰《长沙仰天湖与杨家湾古墓出竹简摹本并附录》。
1956年夏,撰《中国印章学图说》。
1957年调故宫博物馆陈列部,主理铜器馆陈列事宜。
1972年6月,与顾铁符去红楼整理山东临沂汉墓所出之汉简。
1974年6月,返故宫博物馆院,主编《古玺文编》、《古玺汇编》。
1978年,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后兼国家文物局谘议委员会委员,又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学会、中国古文字学会、杭州西冷印社理事。
1981年出版《古玺印概论》;春,序所主编之《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同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
附:
罗福颐自传
我姓罗名福颐,字子期,七十号偻翁,我的笔名有梓溪或紫溪,籍贯是浙江上虞,我的第二个家乡是江苏淮安,但这两个家乡我都未到过。我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乙巳生人,在上海出生,汉族人,满月就来北京。
在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冬方七岁,即随先人罗振玉到日本,住京都田中村,住了八个年头,十四岁随先人回国,经过上海到天津定居。
因幼年在国外,所以平生没有大、中、小学的学历,在国外时,先人开头从《三字经》教起,以至《四书》、《五经》,先人在日本时患胃病,则先仲兄君楚课读,至返国时,我《五经》还未读完。在天津我一直受家庭教育,每日由先人上生书(记得当时是读《左传》与《礼记》之外,就是写写字,看看家藏古印谱,拓拓青铜器铭文,学学刻石章等)。到了二十岁左右,开始有了阅读旧书的能力。先人不为上生书了,完全令我自习,就读《尔雅》,因之每天自课习篆字和大楷(学颜字),篆书有时学《魏正始石经》,开始学习青铜器文字,临《秦公殷》,当时读了《殷墟书契考释》,但感觉到自己学历之不足,还是从汉印和古金文入手,于是开始摹古文字和汉魏印章上的文字。积年的自习,认识到前人的《缪篆分韵》摹工不精,《汉印分韵》字又太少,此二书对刻印章都不足用。乃从家藏古印谱中摹其文字并及古,想补前人之所不及。于时得先人指导说,其类次务以《说文解字》为纲,前人用韵编只取便检,对文字学上是有缺点的,而且这样做,对学习古文字学,对编书的人均有好处,这时,我开始读了《说文解字》,在我编《汉印字字徵》稿上首页,写上说文部首,每日摹的汉印文字更于插入。更读了《说文解字序》,然这时还未全了解为学的道理。在这几年时期,先人在津办有铅印石印“博爱工厂”,印了些金石书和自己著作。当时我方感觉到先人是个学者,是个书家,我即生在这样家庭,有这样好的环境,自己开始有做个学者的梦想,由此对线装书发生了感情。
当一九二二年广东容希伯初次来津,用他《金文篇》稿子为贽,来见我先人。得先人的大加赞赏,劝其影印出版。这时又有亡妻从兄商锡永,在津来拜我先人,为门弟子,因之先人将容、商二人介绍与王观堂及北大马叔平等。于是容商二人先后入北大国学门研究所,每遇假日,容、商二人来津必谒先人。当时容著《金文篇》,商编《殷墟书契类编》,我正编《古汉印文字徵》,三人不谋而合,时常在一起,这是我有学友的开始。后来容的《金文篇》第一版在天津石印出版,商的《殷墟书契类编》也自用木板印行,越若干年,我的《古汉印文字徵》也在上海付印。当日我们三人初结识时容、商不过二十开外,我只十八岁。光阴一瞬,今容、商均为名教授,皆八十许人,我亦七十多,学业无成惭负学友了。当一九二五年,全家移居旅顺,我开始将家藏宋、元版及善本和普通用书,以及家藏金石拓本等,装了三百多号大木箱,运去旅顺新宅,时先伯兄经营“贻安堂书店”,先季兄收拾“博爱工厂”,皆无暇及此,故装书事我一人任之,初到旅顺以住宅不足用,书箱暂不能开,寄存旅顺大庙中。于一九二六年,先人又在旅顺新宅后面,加盖了一四方形书库,库房是三层楼,六间大屋,楼梯在中间,亦名为“大云书库”。
落成的次年春,我又费了无限的气力将从天津运来的书全部开箱上架。书库每间均罗列有玻璃门的书架,每书架下均有抽斗二个,我乃将各架排号,从楼下起用千字文为号目,下注经、史、子、集、丛书。直至二楼才排完,三楼则置宋元善本及金石拓本装裱成册者,更诸先人在日本、天津所印的新书,经营了数月,到次年夏方完成。是时,先人正奔走长春,有时归来并布置书库傍小屋,拟为休憩之所,我既完成了书籍的上架,又回头作金文的学习,开始从目录入手,将家藏诸金文拓本取校王观堂的《国朝金文著录表》,因知王文昔日作表时,全是本诸家藏所有拓本也,在工作中,感觉到金文中同铭异器的太多,易于混淆不清,必需加行款及藏家二栏,庶易分析。
这工作经过二年,于是先成《国朝金文著录表校记》一卷,继之著《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八卷,补遗一卷,《内府藏器著录表》二卷,附录一卷,正读补遗共计有二千二百十七器,这是我对金文研究的开始。这时,先人又教手摹金文拓本,选前人金石书未著录的金文摹录出,仿《古录》的体例编为《贞松堂集古遗文》十六卷,又逾年,成补遗及续编各三卷。这书由我手摹并编纂,其中解说等全出侄子继祖手写,这个叔侄合作的成品,后来由先叔父印行于申江。这是我对青铜器文字有点根底的来由。这中间,我又据家藏古印谱,及所知见的,作为《印谱考》四卷,当一九三三年,我因在大连“墨缘堂书店”事情不多,乃将先仲兄注的《夏国传集注》未完成的大部分补注完成。这年又协助旅顺库籍整理处,整理明清旧档案,著了《大库档案目录》四卷。一九三六年日本商人来东北,影印《清实录》,先人因便请其照相师至旅顺,命我将家藏金文拓文,去其重出,无论前人已著录与未著录者,督照相师拍照。时因我过去有著《金文著录表》的经验,得不费大力,逾月顺利完成。而后商人从日本寄来晒片,我又贴册分卷的编纂,经营半年方完,此是先人一生积聚的拓本,事后的统计:由商周的礼器,至战国戈矛杂兵,凡得四千三十六件,编成《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
回想这书成后,越四年,先人弃世,再三年,“大云书库”遭灾。所有金石拓本亦同湮没,此是后话。当《三代吉金文存》印行后,先人作序,指出编《金文通释》的想法,我于是想照序中所说作《金文能释》,工作盈月,以器名烦难,于是先请作《三代吉金文存释文》,每器之上加以号目,庶乎《通释》易于进行,先人许之,及稿成尚未誊清,我至奉天博物馆工作。至一九四○年夏,先人弃世后,我将释文虽请人誉清,而印行无日,《通释》之事转成泡影。至一九四五年,日寇崩溃。我流离辗转于关外者三年,中间濒于危亡者再,而儿子绪祖,因遇炮弹头爆炸,重伤肠胃入小河沿医院,不旬日而卒,当时道路不通,战火濒仍,我以百无聊赖中,写成《奉天博物馆藏石记》一卷,幸至一九四六年,关内人始来接收博物馆,我与李文信二人方如释重负。于一九四七年,我遣家属先返京,逾月我亦来归,得唐立庵之介绍,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名义是讲师,整理明清档案。
在所二年,北京解放时,我被北大解聘,乃由文化部介绍,入人民大学政治研究所,又改入革大政治研究院。逾年,经文化部文物处调处试用,至一九五O年,下放湖南常德时刊乡实习土改,时我年四十六岁,逾年返京后,任文物处业务秘书,给副研究员五级,文物处事务就是助理收购文物,审定真伪。时有天津王氏以所藏古铜印五千多方求售文物处,当时我为选择,去其伪品约五之一,其余由处收购。在这同时,文物处又收购得吴氏《又虞壶斋》,陈氏《徵秋馆》,陈氏《伏庐》,桐乡徐氏几大批古铜印,全经我鉴定。至一九五六年,大批铜印拨归故宫博物院保管,在次年我亦转故宫陈列部,由唐立庵属创“铜器馆”陈列工作。在一九六一年,我曾同王人聪合作《印章概述》,由四联书局出版。
到一九六六年,“十年内乱”来了,我与全国老知识分子一样。先检查后抄家,最后下放湖北农村干校。直到一九七二年五月下旬,我同顾铁符同志得文物局调令返京。至六月一日,局令我和顾二人去红楼,整理山东临沂汉墓出土汉简。当日见到汉简均是残断细木片,在污泥浊水中,字是模糊半灭,当由山东博物馆来人洗濯,一面即刻编号,送故宫博物院照像,像片洗出即释文和摹写手续,先是只见断续残简,莫知内容,经过近三个月的整理方得端叙。
我在红楼工作两年,发现残简中有古书二十余种,其中最重要的有《齐孙膑兵法》残简有四百多号,并有《孙子十三篇》,残简有二百六十多号,此外还有《六韬》、《管子》、《尉缭子》、《晏子》、《墨子》等等,另外还有些不知名的佚书,《齐孙子》是个久已失传的兵书,题目只见于《汉书·艺文志》。简中《孙子十三篇》以下诸书,校以今本多有不同,在清代有些人斥《孙子》、《六韬》、《管子》、《尉缭子》、《晏子》等为伪书,今天从汉代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汉简,可以证前人的怀疑全出诬妄。临沂第二号墓中,出《汉元光元年历谱》竹简,全年完备,这是传世汉人手书历谱最全的一部,过去在新疆虽有发见过,然月份都不能全,不要说全年了。
我整理了二年,到一九七四年六月以事中缀又回故宫,后来文物局组成银雀山汉简编委会,我即将整理出的稿件全部上交了,我在一九七七年著《临沂汉简整理纪要》作为我两年工作的总结,我回故宫后,即为故宫集体编《古玺汇编》及《古玺文编》二书,于一九七七年完成,于一九七八年转故宫研究室,这中间经过“四人帮”的崩溃,我终于看到光明的到来。时党中央号召实现四个现代化,认为旧知识分子是能跟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这种生死人而肉白骨的春风化雨更叫我惭愧,自问要拿出什么来报答党的关怀呢?所以,我决计响应号召,到各省市去调查古玺印,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O年,经过几次旅行,走遍大江南北,在十五个省市中访问了廿七个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采集到古玺印资料近万件,得补充了我为故宫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汇存》,这样我更认识到响应号召的好处,如不然,我还是坐井观天,犹疑不前。
我的研究领域比较是宽的,如青铜器文字研究和他的真伪判别,更至古尺度,古量器,古镜鉴,以至石刻,墓志,汉魏石经,战国至汉竹木简,古代医书,明清档案,西夏、辽金、元少数民族文字,也曾少有研究,如战国的竹简,我在一九五五年春著《长沙仰天湖与杨家湾古墓出竹简摹本并附录》,这是解放后我第一次试作,当时还没有人作这竹简的研究。近年来,研究金文的,研究竹木简的,和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文字的,都多起来了,处处要为同辈和后进设想,例如我著《西夏官印汇考》释文之事全请李范文去释,这一方面要叫他有实习的工夫,培养后进是第一要意。我近年来因见研究古玺印的人不多,所以总向古玺印方向发展,如古玺印资料之收集,和它的断代,以至总结《近百年来古玺印研究的发展》,近来更试作十六国南北朝官印的断代,因过去如矍氏《集古官印考》多将十六国南北朝官印目为晋后隋前,含混的殊不洽当,现在应详据史书所记官职,某官在某朝代就有了,可能某印为当时之物,主要还是要以它文字为权衡,以纽制为佐证。例如“部曲将”,“副部曲将”一般都是鼻纽,有少数驼纽、马纽的,即认为是十六国的遗物,因马纽是始于不赵的时代。
我在研究中的新发现,只是在临沂汉简中发见《孙膑兵法》和《元光元年历谱》,其它如《孙子十三篇》以至《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诸书,前人多斥为伪书,今得证明其妄,这也是大的发现,至于在古玺印方面,新的发现有几条列下:
- 发现战国朱文小玺中有官玺,如“口官将行”“平淘宗正”,前人只知白文大玺中有官玺也。
- 发现秦汉魏晋官印,大半是古人殉葬物,并非当时官吏所佩用,如近出“软侯之印”“长沙丞相”二印可证。
3. 传世印中有上具官职,下附姓名的印,前人皆入官印中,不明其用,现以朝鲜出“乐浪太守掾王光之印”证之,知这一类印,全是当时中下级官吏的殉葬专用印,瞿氏《集古官印考》中未明其用,乃做种种推测是不对的。
4. 发现战国就有烙马印,用它的纽制与纽文上均足证明的。
5. 见故宫藏“中书省之印”与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隋“观阳县印”比较出隋、唐官印纽制上的判别。
6. 发现汉及新莽有铸印的母范。
7. 发现传世印中,如明人所谓“九字小玺”者,全是汉人殉葬用印,今以范氏印谱中有“绥统承祖子孙慈仁永保二亲福禄未央万寿无疆”印均可证,其文辞有类祝词,前人谓之吉语误矣。
8. 传世有瓦印无纽,前人多未明其用,今知是隋唐的殉葬专用印。
我当前的研究题目,主要就是为故宫博物院编《秦汉南北朝官印汇集》,搜集资料与编稿已有两年了,近来统计已有二千二百多方官印,现在就是要断代,这是前人未做过的工作,因为这全面谱录,要在各方面来找分清时代的标准,因此,近来又在故宫的藏印中古官私印的纽制,编为《古玺印纽制图录》这是副产品,因为要为古玺印断代是复杂的事,在纽制上考察也是一个侧面研究的方法,主要思想,就是要让第二代掌握古玺印时代判断的方法,第一在文字上、官制上,第二在纽制上,现在我方把传世的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几个朝代的官印纽制弄清楚了,照出图谱,教后进一见图谱,校核实物,就可以判别出这是宋印、或唐印,以至是元明的印,而对于秦汉至南北朝官印纽制,还未能有这样明确的标本,现在想编制纽制图录,就是期望将来能有更明确的认识。
总之,人生不过百年,无论是哪一门的学问,能有七八十年的经验积累和认识,自是胜于经验少的人,后进也正好遇有问题就可问他,奈光阴是快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不将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写在纸面上,就怕将来他积累的经验,就要付诸东流,近来我读王观堂的手札,见他有一段谈论沈培老,王说:“此老于学无所不留意,亦无不研究,但从未动笔,致所心得者,将来不免与生俱尽。”(见《历史文献丛刊》第一集。)其言是极其沉痛的,现在果然,沈是早死了,他的遗存,只有诗稿数卷,其它一生的经历与认识,则黄土埋幽,与生俱尽了。今之视昔当有同慨,固然了,老年人自有不合时宜的语句,但后进要知道,精华糟粕自己要有选择的能力,因噎废食就不对了。再进一步说,方今文物归国有,自是好事,例如故宫藏铜印,有二万余方,现在我是在故宫工作,自还可以见到不少,试问后进学者,能有几人能见到原物,如不照出它的纽制以示后人,则古玺印就终生幽闭深宫,与研究者见不了面。偶然的机会,可能有少数的陈列在柜内,又不许观众作笔记,弄的研究者只有望洋兴叹,我现在作古玺印纽制图录,是个草,图片是不够的,希望将来的发展,要多摄纽制印出图片,这是对学术研究的普及,对仿古雕纽艺术方面也是有益的。
我继续的研究,还想作《隋唐以来官印汇录》,唐宋宫印的研究始于清,过去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在当时是集大成的,近世以来出土的又不少,能作续编或兼前书作汇录均可,这对于唐宋以来历史研究,是有裨益的。
古代银锭传世不多,过去出土后,多为私人化银,近年陕西出唐银铤三四起,过去最先出唐崔慎由银铤,当时有人以为伪造,昔先人曾有跋尾,记得当时先人曾笑说:“此银铤如是伪作,则作伪之人的历史知识,胜于我多多了。”今日唐银铤出土渐多,可证先人之说不伪,而说伪造者可证其妄。可惜是崔慎由银铤早出国归日本某氏了。此外,宋、金、元银锭,近年亦出不少,此对于历代的经济史关系极大,方今学者注意到的还不多。我近年积累了些拓本,做了《唐宋金元明银锭录》的初稿。
回顾我的一生,除受先人学业上的指导,就是解放后我在新社会受到党的关怀教育,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在文物局和故宫的多年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各种金石文物,充实了自己的学识,这种深刻的印象是我毕生忘不了的。
现在我在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室工作,任四级副研究员,兼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谘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杭州西冷印社理事。我自觉惭愧,上半生为人民服务太少了,剩此余年一定要不辜负人民给与我的信任和期望,努力多作贡献,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恩情。
我在一九七九年终,总结过去我习作的书和文章,计有一百四十四种(内书八十六种,文章五十八篇),其中解放前作品四十二种(内已发表的廿七,未发表的十五)。以上这些点滴的成果,决不是个人的能力,总是了于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的教育和培养所得,自是不言而喻的。
一九八O年冬 自述于北京寓居
罗福颐著作目录
一、解放前作品共四十二种
目录 著作年 文字形式 杂记
待时轩仿古印章二卷 1921秋 书
待时轩仿古别录一卷 1928年 书
古玺汉印文字徵各十四卷 1930年 书
印谱考四卷 1931年 书
三代金文著录表八卷补遗一卷 1931年 书
内府藏器著录表二卷 1931秋 书
国朝金文著录表校记一卷 1932年 书
宋史夏国传集注十四卷附系表 1932年 书
小学考补目一卷 1933年 书
清大库史料目录六卷 1934年 书
辽文续拾二卷补遗一卷汇目一卷 1935年 书
西夏文存一卷外编一卷 1935年 书
传世古尺图录 1936年 书 石印本
满洲金石志六卷 1937年 书
又别录二卷 1937年 书
又补遗附外编 1937年 书
奴望干永宁寺碑补考 1938年 论文
传世古尺图录一卷 1941年 书 铅印
汉羽阳铜疏科考 1940年 论文
明马氏四世墓志考 1940年 论文
辽金文字仅存录 1941年 论文
辽萧德温墓志跋 1941年 论文
奉天分馆藏历代明器录 1941年 论文
辽刘继文墓志跋 1941年 论文
辽太康通宝银钱考 1942年 论文
古器物学概说一卷 1944年 书 见《历史与考古》
契丹国书管窥一卷 1949年 书 《燕京学报》31期
以上已发表的作品二十七种
秦汉以来官印目录索引 1927年 书
后汉百官公卿表二卷 1927年 书
贞松堂校刊书目解题二卷 1934年 书
关于汉熹平石经的认识 1934年 书
魏正始石经碑图考 1934年 书
康熙初年姚启圣案新证 1935年 论文
温故居读印谱题识一卷 1936年 书
清大库档案之历史及其整理 1937年 书
清大库史料汇目续编卅七卷 1936年 书
序见《满洲学报》
辽东金石著录表一卷 1939年 书
三代吉金文存释文廿卷附录二卷 1941年 书
中国之石刻一卷 1942年 书
沈阳博物馆藏石纪要一卷 1942年 书
殷虚书契四编 1948年 书
明清档案释名 1948年 书
以上未发表作品十五种
二、解放后作品共一百零二种
敦煌文物对于学术上的贡献 1951年 论文
《历史教学》2期
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序 1953年论文 《中华医学》
谈长沙发见的战国竹简 1954年论文 《文参》9期
关于殷虚甲骨的一般知识 1954年 书 《文参》5期
仰天湖杨家湾
长沙 出土竹简考释一卷 1954年 书 晒蓝本
印章概述 1961年 书 三联刊
曲阳出土石佛清理简报 1955年 论文《考古通讯》3期
祖国最古的医方 1956年论文《文参》9期
关于西夏国书的介绍 1957年论文 《文参》1期
县青铜器铭文试译 1957年论文《文参》1期
传世列代古尺图录 1957年书 文物出版社刊
谈几件古器物的范 1957年 论文《文参》8期
新莽始建国铜方斗 1958年 论文 故宫院刊1期
有关古的一些知识 1958年论文 《文参》1期
青铜器名辞解说 1958年 论文 《文参》1—12期
后刻花纹的两件铜器 1959年论文 《文物》11期
用有机玻璃来保存竹简 1958年论文 《文参》6期
克须 1959年论文 《文物》3期
芗他君祠堂题字解释 1960年 论文故宫院刊2期
毛公鼎 1960年 论文《人民日报》3月1日
西夏护国寺感应塔碑介绍 1961年 论文
《文物》4—5期
雁塔题名拓本介绍 1961年论文 《文物》8期
战国刻画燕乐画像铜器残片 1962年 论文《文物》2期
记汉官印的母范 1963年 论文《文物》11期
古尺考 1964年 论文 《文物》7期
古代量器小考 1964年 书 《文物》7期
陕西永泰县出青铜器的离合 1965年 论文《文物》11期
晋王浚妻华芳墓志小考 1967年 论文
《历史文献丛刊》
晋傅宣妻士孙松墓志跋 1968年 论文 同上
对武威医简的一点认识 1973年论文《文物》12期
临沂汉简的一点认识 1974年 论文 《文物》3期
北元官印考 1976年 论文故宫院刊
战国中山鼎壶铭文小考 1977年 论文故宫院刊
增订汉印文字徵十四卷附录一卷 1978年 书
文物出版社
汉鲁诗镜铭文考释 1978年 论文《文物》1期
李闯王官印考 1977年 论文 故宫院刊
古玺印考略二卷 1977年 书 《文物》
以上已发表的三十七种
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 1952年 书
陶仓题字集存 1953年 书
中国历史年表手册 1954年 书
从金文书体看篆隶的演变 1955年 书
中国印章学图说 1956年 书
传世铜器后人加刻花纹研究 1957年 书
古玉时代确徵举例 1960年 书
对青铜器一般的认识 1962年 书
青铜器铭文中避讳的问题 1963年 书
密章小考 1963年 论文
关于历代青铜镜子的常识 1964年 书
唐人草书法华经辇残本徵存 1965年 论文
铭刻概述举例 1965年 书
敦煌石室发见古文献始末记 1972年 书
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同释文 1973年 论文
青铜器花纹集册五卷 1973年 书
我国竹木简发见纪要 1974年 书
临沂残简跋尾 1974年 书
古押字集存 1975年 书
读临沂出土古历初探质疑 1975年 论文
汉初写本孙子残简校录二卷佚文附 1974年 书
孙膑后法残简类编五卷 1974年 书
汉初写本六韬残简校释一卷 1974年 书
又尉缭子残简校释一卷 1974年 书
又管子残简校释佚文附一卷 1974年 书
又晏子残简校释二卷附佚文 1974年 书
又墨子残简一卷附佚文 1974年 书
又唐勒赋残简校释一卷 1974年 书
又汉元光历谱附考释一卷 1974年 书
又曹氏阴阳残简释文一卷 1974年 书
又八风五音占残简释文一卷 1974年 书
又灾异占残简释文二卷 1974年 书
又杂异占相狗经残简释文二卷 1974年 书
又临沂汉简零拾释文一卷 1975年 书
临沂汉简释文丛残五卷 1975年 书
古玺印人名笺证一卷 1976年 书
战国汉魏玉印集一卷 1976年 书
商代铜器铭文确徵证 1976年 书
晋唐五代写本确徵录 1976年 书
达堂印谱序 1976年 书
增订本古代量器大考 1977年 论文
商周秦汉铜器铭文辨伪录一卷 1977年 书
临沂汉简整理纪要一卷元 1977年 书
汉代轼盘小考 1977年 论文
元入思巴文官印集二卷 1977年 书
西夏官印汇考 1978年 书
唐宋以来银铤图录二卷附考 1978年 书
古玺印汇编序 1978年 论文
天津艺术博物馆印选序 1978年 论文
汉印文字徵补遗序 1979年 论文
战国汉魏古印式 1979年 书
古玺印纽制图录二卷 1979年 书
近百年古玺印在学术上之进展 1979年 书
古玺印打本校仇录 1979年 书
汉魏妇女印存序 1979年 论文
刻印私议 1979年 论文
王观堂手札录要书后 1979年 论文
秦新虎符跋 1979年 论文
魏高归彦造像拓本跋 1979年 论文
隋唐宋以来官印集 1980年 论文
故宫博物院藏印选序 1980年 论文
我对古文字的点滴的认识 1980年 论文
程君印谱序 1980年 论文
目前文物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980年论文
读日本考古著作小记 1980年 书
以上未发表的六十五种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6.8.15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