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姓氏源流研究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罗训森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2005年7月26日致“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明确提出;“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同根同祖同脉的海峡文化是两岸同胞感情联系的重要纽带”,他明确提出了“新五缘”概念。此“新五缘”与姓氏源流研究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尤其“血缘亲”、“同根同祖同脉”更是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研究的重点对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委统战部对姓氏源流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工作已取得长足进展。本文试从“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意义”、“闽台姓氏源流概况”、“闽台姓氏文化交流”等方面,论述加强姓氏源流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略抒己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意义
“老百姓”,明示姓氏的广泛性,“坐不改名,行不改姓”,昭显姓氏的重要性,“寻根谒祖”、“敦宗睦族”、“光宗耀祖”更是民间强烈的愿望,有学者喻其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根文化”,因此,姓氏源流研究具有非常广泛的民间群众基础。
祖国繁荣昌盛,和平统一,百姓安居乐业是历代中国先贤的追求。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南北朝、五代十国的不统一时期,但最终都统一了,其间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根深蒂固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谱牒文化”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炎黄子孙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大趋势。
姓氏源流研究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从姓氏群体遗传、“姓氏基因”角度,介入该学科创立研究,因此,“姓氏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深入研究闽台各姓氏源流,从学术上论证闽台血缘关系,将极大提高台湾“老百姓”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归属感。将有力加强闽台各姓氏之间学术交流和民间联系。用台湾政界某知名人士的话说:姓氏源流研究是拉住台湾一根非常粗壮的绳索。
二、闽台姓氏源流概况
据统计台湾的现居民,其祖籍80%在福建,而其它20%中又大部分来自粤东。粤东各姓氏,溯其上源又主要来自福建。宁化石壁,作为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最重要中转地之一,名垂史册,著名“客家民系”的发明者广东梅州罗香林教授对此有很多论述。因此,不管台湾各姓氏是来之福建、还是粤东,追本溯源,他们的根都在福建。此结论从《台湾通志》有关“姓氏”章节中可得到佐证。
三、闽台姓氏文化交流现状
闽台姓氏文化交流在省委统战部直接领导下,正在蓬勃发展,以下姓氏呈现越来越活跃的态势。
黄氏:闽台大姓之一。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组织过规模达200多人的台湾黄氏大陆寻根团,在闽台黄氏中形成很大的反响。他们在著名企业家黄如论先生的领导下,组织编纂“福建省黄氏世谱”,在闽台乃至全国及海外各国黄氏中都有很大的影响。
林氏:闽台第一、二位大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成功地召开了“《中华林氏通谱》研讨会”吸引了很多台湾及东南亚各国林氏宗亲与会。并以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旗帜,召开高规格纪念会,增强了海内外林氏的凝聚力。
陈氏:闽台第一、二位大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委员会在福厦两地成功召开几次大会,其中开漳圣王陈元光研讨会在闽台陈氏中形成较好影响,正酝酿组建某型式的《族谱》编委会。
卢氏:闽台特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已出版《中华卢氏源流》(卢美松编著),在海内外谱牒学界及卢氏中有很大影响,正组织编纂福建《卢氏汇谱》,正进一步联系台湾及海外卢氏。
罗氏:闽台特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罗氏委员会组织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已历时十年,该编委会在台北设有办事处,与海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建立了密切联系。
杨氏:“闽北三杨研究会”正组织编纂《中华杨氏通谱》,并成功地在福州召开过全国性的“《中华杨氏通谱》研讨会”,正积极联系台湾及各国杨氏宗亲。
邓氏:闽台特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邓氏委员会正参与组织编纂《中华邓氏族史》,编委会在宁德、沙县召开过数次研讨会,正积极联系台湾及各国邓氏宗亲。
彭氏:闽台特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彭氏委员会(筹)正进行彭氏源流的调研工作,“世界彭氏”在武夷山成功召开了大会,在海内外彭氏中有很大影响。
潘氏:闽台特姓。以潘朝阳(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潘心城之子)为主筹建潘氏委员会,《荥阳潘氏》创刊号,刊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题词,鼓舞了姓氏源流研究者士气。
还有很多姓氏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与台湾及海外各国宗亲会及宗彦贤达开展不同层次、多姿多彩的交流、联谊活动。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党的领导
随着姓氏源流研究工作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介入到姓氏源流研究领域。以罗氏为例,有十三位在职及离退休省军级罗氏领导公开支持由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罗氏委员会主持的《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原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罗海藩同志来信说:“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可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
笔者切身体会:加强党对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领导有利于促进各姓氏的高层人士介入姓氏源流研究,可提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在海内外的影响,尤其有利于促进海外高层人士介入。如:
台湾台北市议员罗宗胜先生认同、支持《中华罗氏通谱》并出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台湾办事处主任”。台湾原“立委”、赖罗傅宗亲联谊总会会长罗传进先生,其子罗世雄连任台湾“立委”。罗传进先生为了《中华罗氏通谱》,召开全台理、监事会议慎重研究后,决定参与、支持《中华罗氏通谱》,于2004年10月8日在马来西亚参加“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期间,与笔者会晤,并以“赖罗傅宗亲联谊总会”名义捐款5000元新台币。马来西亚MBA营销硕士罗启光先生以“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海外编委”身份利用工作之便,在海外进行卓有成效的联络工作,扩大了《中华罗氏通谱》在海外的影响。本会顾问、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博导常建华教授在韩国进行族谱研究工作期间代表本会与韩国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罗庆安会长等进行会谈。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会长罗文正先生经认真研究后,决定认同《中华罗氏通谱》。
众多高中级党政干部直接参与姓氏源流研究,众多海外宗亲会及知名人士认同、认可姓氏源流研究,使姓氏源流研究工作日显重要,同时增大了其工作量和复杂性,建议加强党对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切实有效领导。
(二)组建各姓氏《中华通谱》平台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宗旨之一是“海外联谊与学术研究并重”,如何做到?经过实践摸索,笔者以“罗氏源流研究”为试点,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是个好办法。与海外华人组织及人士联谊工作,若没有合适平台,工作将难以深入,难以将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具体化,难以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编纂《中华姓氏通谱》能以“血缘”为纽带,实质性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2004年10月9日,笔者在马来西亚参加“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时,组织召开了“《中华罗氏通谱》第一次海外座谈会”,以“如何增强海外罗氏宗亲会凝聚力”为主题展开讨论,海外各国罗氏代表形成共识:参与、支持《中华罗氏通谱》是增强海外罗氏凝聚力重要途径。
有了海内外高层次人士、国内专家学者的参与、认同、认可,为解决办会经费、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家、社会捐赠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由于编纂《中华姓氏通谱》兼具学术研究、海外联谊、统战、对台工作、招商引资等功能,建议发现各姓氏中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组织编纂各姓氏《中华通谱》,以“通谱”为平台,广泛联络海外、港澳台宗亲会及知名人士,将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推向深入。
(三)引导姓氏文化为海西建设服务
福建历史名人众多,各姓氏均以本姓氏名人为自豪,如宋代的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从祀孔庙的158位先哲、先贤中,福建籍或在福建工作、生活过的比重很大,是可资挖掘、开发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如沙县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罗从彦,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奉其为“祖宗”的很多,台湾有“仲素公会”(罗从彦,字仲素、时儒遵称“豫章先生”)组织, 2004年12月8日,在沙县召开“《中华罗氏通谱》暨罗从彦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十几所国内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与会发表论文,提高了福建文化知名度便是明证。
黄氏,黄如论先生支持创办以郡望“江夏”命名的大学、医院,该会组织台湾200多位黄氏宗亲回福建寻根旅游更是典型范例。将姓氏源流研究引导至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为兴办教育、公益医疗服务,从而为振兴中华服务。
建议组织各姓氏有关人士认真深入研究本姓氏源流及族谱,挖掘历史及民间认同、认可的本姓氏名人,推出一、二个有代表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福建籍名人,搭建一座由军政名流、工商精英、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广大群众都可参与的姓氏源流研究平台,整合各姓氏文化资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遵祖敬宗的优良传统,就是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委统战部直接指导下,充分发辉民间积极性,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展闽台大姓、特姓的源流研究,将民间传统、自发的编修族谱“敦宗睦族”的热情,“光宗耀祖”的愿望,“寻根谒祖”的天性,引导至为构建和谐社会、海西建设服务。一旦政策到位,有条件的姓氏将进一步迸发本姓氏源流研究的热情和干劲,将会组织各种“通谱”、“汇谱”、“世谱”、“族谱”、“族史”编委会,从而广泛联络台湾及海外各国宗亲会和宗彦贤达,在台湾将会出现许多修谱的“办事处、联络处”。 一股民间血缘联系、牢不可破的强大力量将有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2005年12月18日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
注:笔者在2005年12月29日福建大会堂“首届海西论坛”大会演讲本文观点。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6.7.28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