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4

论豫章先生——罗从彦,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的决定性作用(作者:《中华罗氏通谱》总编罗训森)

00014

论豫章先生——罗从彦

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的决定性作用

 

《中华罗氏通谱》总编    罗训森

内容提要:

因各种原因,许多人、甚至不少罗氏族人,并不真正了解罗氏“豫章郡望”形成的原因,不甚明了“豫章书院”、“豫章堂”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的甚至误认为“豫章书院”、“豫章堂”是纪念开汉将军罗珠的物化表征、展示载体

海内外罗氏文化组织。宗彦贤达及广大宗亲,公认开汉将军罗珠是豫章罗氏开基始祖,广受尊崇,但不能以此淡化、甚至将“豫章书院”、“豫章堂”移花接木,淡忘豫章先生——罗从彦,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的决定性作用。

罗氏“豫章”郡望,从不被官方、学者认可、不为人所知的地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最杰出人物,豫章先生——罗从彦,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豫章”,已成为豫章先生——罗从彦的专用字号,“豫章书院”、“豫章堂”,均是纪念罗从彦、传承、发展罗从彦文化的物化表征、展示载体。

关键字:

中华罗氏、豫章、郡望、罗从彦、承杨、传李、启朱、理学世家

                                                                                                                                                                  

Snap1858995236132327662图片供稿:福建省沙县豫章贤祠管委会

海内外罗氏文化组织。宗彦贤达及广大宗亲,大都奉汉代的“豫章”郡为罗氏郡望。“豫章书院”、“豫章堂”,常见于各国各地区罗氏聚居地宗祠、族谱及罗氏文化组织会所之中。

因各种原因,许多人、甚至不少罗氏族人,并不真正了解罗氏“豫章郡望”形成的原因,不甚明了“豫章书院”、“豫章堂”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的甚至误认为“豫章书院”、“豫章堂”是纪念开汉将军罗珠的物化表征、展示载体。

海内外罗氏文化组织、宗彦贤达及广大宗亲,公认开汉将军罗珠是豫章罗氏开基始祖,广受尊崇,但不能以此淡化、甚至将“豫章书院”、“豫章堂”移花接木,淡忘豫章先生——罗从彦,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试从罗从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豫章郡望”的形成,论述罗从彦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的决定性作用。

一、罗从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据《宋史》记载: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人(后为延平府,今为南平,据《四库全书》《豫章文集》提要及《福建通志》罗从彦传,为沙县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杨)时熟察之,及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

从彦初见(杨)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程)颐反复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

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仍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既而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

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1126—1127),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可存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材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唐以经术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经术自董生、公孙弘倡之,古文自韩愈、柳宗元启之,于是明道者寡,故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呜呼,学者所见,自汉、唐丧矣。”又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绍兴中卒,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淳祐间(1241—1252)谥文质。

 罗从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诸多,兹不赘述。笔者拙见,罗从彦“承杨传李启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最大贡献。

1. 承杨

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宋史》罗从彦本传,阐述了罗从彦求拜杨时为师的动机及其求学的真诚:徒步往学焉,可谓:

千里求学,师尊动心;
程门立雪,罗子传氶。

 

笔者注:豫章先生——罗从彦,从祀孔庙,称“罗子”,当不为过。

从彦初见(杨)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宋史》的这段话,尤其见杨时仅“三日”之短,确认了罗从彦对理学有惊人的悟性,对师尊杨时学识之高深,有非凡的理解,以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正因为礼拜杨时这样的名师,方有罗从彦这样高徒:“惟从彦可与言道”,名师识高徒,《宋史》罗从彦传,真实记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上的一曲“名师识徒,徒谒名师”佳话。

黄宗羲在《宋儒学案》评价罗从彦时说:龟山(杨时)三传得朱子,而其道益光,豫章在及门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

在杨时众多门生中,罗从彦“最无气焰”,即他是“最老实的学生”。自罗从彦创立“老实罗”家风,至明代,出现被朱元璋称为“老实罗”的弘文馆大学士罗复仁(明不设宰相,弘文馆学士仅两人,另一人为刘基,字伯温)。家风的影响是跨越时空的,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出现被毛泽东称为“老实罗”的开国元帅罗荣桓。

在罗从彦本传中,记载了朱熹对他祖师的评价,朱熹谓:“龟山(杨时)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最无气焰”、“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罗从彦创立了“老实罗”精神,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学问,传承、发展了杨时“程门立雪”从河南程颢、程颐兄弟处,传回闽中的理学真谛。

2. 传李

杨时门下,学生众多,慧眼识徒,乃名师之功。罗从彦也存在“识徒”能力的严峻考核。《宋史》中,《李侗传》,用大量篇幅,描述李侗的求师历程心路,正是这封著名的“求师信”,可能让罗从彦同样经历与尊师杨时,当时收徒时的心情:惟愿中可与言道。

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人,年二十四。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遂以书谒之,其略曰:

侗闻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本不立。

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道之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间,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有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矣。孟氏之后,道失其传,枝分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不复见于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传授者,句读文义而已尔,谓之熄焉可也。其惟先生报膺龟山先生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授经门下,以质所疑,至于异论之人,固当置而勿论也。

侗之愚鄙,徒以习举子业,不得服役于门下,而今日学拳拳欲求教者,以谓所求,有大于利禄也。仰侗闻之,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饱、衣之御寒也。人有迫于饥寒之患者皇皇焉。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始忘也。至于心有不治,有没世不知虑,岂爱心不若口体哉,弗思甚矣。

侗不量资质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学起家,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而意全也。今生二十有四岁,茫乎未有所止,烛理未明而是非无以辨,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允而智巧袭,焉而不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如饥寒切身者,求充饥御寒之具也。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之累哉!

正是这封既表明哲学观点,又谦恭有加,求知若渴的信,让罗从彦选定了理学传人——李侗。

3. 启朱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在《豫章文集》中,录有《答问》一节,将李侗如何应用尊师罗从彦的哲学思想、语录,启示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之情节,予以精彩地纪实。

晦翁问延平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熹疑此二句,乃弟子记孔子事。又记孔子之言于下,以发明之,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也。”

李先生应之曰:侗尝闻罗先生曰:祭如庄,及见之者。祭神如神在,不及见之者。以至诚之意,与鬼神交,庶几享之。若诚心不至,于礼有失焉。则神不享矣!虽祭何为?

延平答晦翁书云:“侗自少时从罗先生学问,彼时全不涉世故,未有所入。闻先生之言,便能用心静处寻求。”延平云:“昔闻之罗先生云,横渠教人,令且留意神化二字,所存者神,便能所过者化,私吝尽无,即浑是道理,即所过自然化矣!”

又云:“侗幸得早从罗先生游,自少时粗闻端绪,中年一无似助,为世事洪汨者甚矣。所幸比年来得吾元晦相与,讲学于颓堕中,复此激发,恐庶几于晚境也。”

李先生云:“舜之所以能使瞽瞍底豫者,尽事亲之道,其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先生语此云:只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唯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者,尝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

先生令愿中“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不惟于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

李先生云:“侗昔于罗先生得入处,后无朋友,几仗倒了。”

晦庵年谱云:“朱松,字乔年,甫冠擢进士第,入馆为尚书郎。少以诗文名,从豫章先生罗某游,则闻龟山杨氏所传伊洛之学。”

晦翁云:“罗公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克知之。”

又云:“罗仲素先生,都是着实仔细去理会。”

又云:“罗先生严毅清苦殊可畏。”

龟山先生(原注:脱句)“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罗公者一人而已。”

罗博文云:“延平先生之传,乃某伯祖先生之道,河洛之学,源流深远。”

《晦庵年谱》云:“延平先生受学于豫章罗先生,与韦斋为同门友。

晦庵门人间云:“李延平先生静坐之说,闻先生不以为然,如何?”

曰:“此亦难说。静坐理会道理自不妨。只是讨要静坐,则不可。若理会得道理明透,自然是静。尝见李先生说,旧见罗先生云说春秋,颇觉未甚惬意,不知到罗浮极静后,义理会得如何?某心尝疑之。以今观之,是如此。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理出。”

晦翁祭延平文云:“惟时豫章,传得其宗,一箪一瓢,凛然高风。”

此段史录,确认李侗是用罗从彦的思想、语录,启迪朱熹领悟乃师理学真谛。记载了朱熹对祖师罗从彦的景仰、敬偑之情。

《豫章文集》中《答问》揭示:罗从彦的学生中,除了嫡传李侗外,还有一位鼎鼎大名者,朱熹的父亲——朱松。

罗从彦的孙辈传人中,除了有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外,还有一位福建沙县罗氏家族的孙辈——罗博文,其是宋·理学家、进士、殿撰罗畸的孙子,他称罗从彦为“伯祖”,说明罗从彦的年龄比其祖父罗畸的大。此史实有助于修订《罗氏族谱》中的某些世系错讹。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松——朱熹、罗博文,当时福建理学界师生传承以及罗氏祖孙、朱家父子,构成了“闽学”传承的强大核心团队。

2004.9.19,《中华罗氏通谱》首次北京座谈会,在北京307医院胜利召开。

2004.9.22,开国中将罗元发慨然出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主席。

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出版工作,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豫章贤祠”进入冲刺阶段(2004年,时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部,设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的“豫章贤祠”中)。

出版大型书籍,国内历有请名人题词的惯例,《罗氏族谱》更有此传统。为此,敬请曾为“福建沙县罗从彦纪念馆”题赠馆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空军司令张廷发将军为《中华罗氏通谱》出版题词。

张将军的秘书、空军大校韩同根,在北京空军大院审阅笔者提供的题词稿:承扬传李启朱,他感慨地说:罗总编,罗从彦先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确实是承杨传李启朱,首长题词,就用这个稿。

笔者注:关于张廷发将军为2007.5《中华罗氏通谱》出版,题赠“承杨传李启朱”的故事,本文首次公布。

二、罗从彦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起决定性作用

 

“郡望”,郡之所望,本郡百姓公认的名门望族。

“郡望”,亦称“地望”,某郡、某地中的望族。通俗地说,在某郡、某地,某姓的名人特别多,影响特别大,某郡便成为某姓之“郡望”。事实上,某一姓氏的“郡望”,常常不是唯一的。中华罗氏在历史上形成五个“郡望”,即襄阳(湖北)、河东(山西)、齐郡(山东)、长沙(湖南)、豫章(江西)。某一郡里,亦不止一个“望姓”,奉“豫章”为“郡望”的还有胡、邓、熊、章、雷等姓。但“郡望”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演变过程中,一般人们以某姓名人主体或主流姓氏的出处为“郡望”,不出名人,不成郡望。

古时候,人们如此重视“郡望”,是与“婚、宦”有关,即与氏族的政治地位、社会声望有关,与婚姻关系,即通过婚姻嫁娶而建立社会关系及财礼聘金有关。

今人重视“郡望”,与对本姓的热爱、寻根意识、宗亲联谊、敦宗睦族、敦族强宗等有关。

中华罗氏历史上形成过五个“郡望”,但“豫章郡望”是最后形成的,按时间顺序,简介五个罗氏郡望的概况,重点阐述“豫章郡望”形成原因。

1. 襄阳罗

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即今襄阳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地。

在湖北襄阳,以汉朝广汉太守罗蒙;牂牁太守罗式;晋朝持节(持节即掌有三品官以下“先斩后奏”之权)西鄂侯罗宪;持节夷陵侯罗尚;广、益州刺史罗友;竟陵太守罗崇;南北朝魏朝扶风太守罗保,罗达之祖父。周朝仪同汉阳伯罗渊,罗达之父。隋朝巴渠伯、仪同大将军罗达;监门将军罗荣;唐朝燕王罗艺(曾赐姓李,后改回罗姓);秦王左右、陪戎副尉罗甑生(从二品,周绍良藏拓本);襄阳男爵、京兆尹罗珦;赠礼部尚书、福建、江西观察使罗让等为代表,形成襄阳郡望。

该郡望后裔,笔者所见除江西吉水山原罗氏支系外,其它均与兄弟姓氏发展规律一样,统一“郡望”,改奉“豫章”为郡望。明代“吉水三罗”之一的罗大纮即出自该支。在《禁毁四库全书》中,罗大纮的文集得以保存,为山原罗氏属于襄阳郡望留下典籍依据。在唐朝林宝受命主编的《元和姓纂》中,“襄阳”列为罗氏第二郡。(其一齐郡,其三,河东)

襄阳是古“罗子国”所在地,亦是最早形成的罗氏郡望。尤其在隋朝罗达墓志铭中,明确写明其是晋朝罗尚的后裔,奉罗尚为先祖即奉襄阳为郡望,可见在隋朝,“襄阳”是当时罗氏心目的圣地。“襄阳罗”为罗氏争得了很大的光彩。

“襄阳罗”,奉晋·西鄂侯罗宪为开基始祖。

2. 河东罗

河东郡,秦置,时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人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人。县二十四: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斐泽、端氏、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镊、骐。(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西太原附近,北魏时,以鲜卑族、代州人(今属山西)屈蛇节侯罗结(《魏书》有传)家族为代表,罗拔封济南王、罗斤封带方国公等,翻开《魏书》,罗氏自成半壁河山,形成罗姓河东郡望。至唐朝,名列罗氏三郡之一。

其代表人物除上述罗结家族外,还有唐朝播州侯罗荣,为唐大将,自山西东进南下,征战福建、广东、广西、至贵州落户,《遵义府志》几成罗氏家谱。宋开国元勋罗彦瑰,为宋朝的建立,名垂千古,广东罗贵支系,有的奉罗彦瑰为始祖。但目前已少见奉河东为郡望的罗氏支系。估计已改奉罗氏豫章郡望,体现民族、姓氏文化的趋同。

河东郡,是由少数民族改姓为主而形成的罗氏郡望,可见少数民族在中华罗氏发展史上,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中华罗氏带进优秀的遗传基因。

笔者所见《罗氏族谱》中,有的将罗结家族列入开汉将军珠公世系,此系讹传。明朝状元罗伦、罗洪先业已明确更正,湖南族谱中记载,罗洪先甚至有很严厉的批评意见。由于条件所限,有的《罗氏族谱》至今未予改正,笔者再次呼吁,必须切实遵照德高望重、开国中将罗元发在2004.9.19,《中华罗氏通谱》首次北京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尊重历史,尊重少数民族为罗氏历史做出的杰出贡献。

“河东罗”,奉北魏·曲蛇侯罗结为开基祖。

3. 齐郡罗

齐郡,秦置,时户十五万四千八百二十六。人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人。县十二:临淄、昌国、利、西安、巨定、广、广饶、昭南、临胊、北乡、平广、台乡。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山东济南,古称齐郡、历城。有一支罗姓族人从河南沿黄河而下,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发展成大姓。隋末时,与湖北襄阳等罗姓族人共同参与十六姓开唐的战争,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罗艺(正一品),有的封国公,如郯国公罗仕信(从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骁卫将军、上柱国(正二品)安山县侯罗君副(据周绍良藏拓本);诩卫神羽大都督罗端(据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果毅将军罗承先(从二品,据周绍良藏拓本);开国县公罗君预(从二品,据古文献室藏拓本)等。

历城所在地——齐郡,在唐朝林宝编的《元和姓纂》中列为罗氏首郡,发展成罗姓的郡望。因唐朝定姓族时,以当朝官品位排列,可见当时齐郡罗氏人才之盛。现山东罗氏大部奉唐朝郯国公罗仕信为始祖,而且断自罗仕信。据宋朝郑樵《通志·氏族略》,罗仕信曾被赐姓“李”,但其族人的后裔仍然坚持姓“罗”。

“齐郡罗”人口,历来在全国罗氏中不占大的比重,但罗氏显赫人物却经常出自山东济南,是一个值得罗氏自豪、研究的地区。如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干是山东济南人,为罗氏历史中“位”最显者;曾任最高检察院第一任国家反贪局长的罗辑,也是山东济南人。

在山东济南,不断地出现罗氏杰出人才,此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值得史学工作者,尤其是罗氏族史研究者深思、研究。

“齐郡罗”,奉唐·郯国公罗仕信为开基始祖。

4. 长沙罗

长沙郡,秦置,时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口:一百零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人。十三城。临湘;攸;茶陵;安城;酃;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原注:帝王世纪曰:有广陵亭。《湘中记》(罗含著)亦云:二妃之神(罗孝女、孟姜女),刘表为之立碑];醴陵;容陵。(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长沙罗”与“豫章罗”属于罗氏五个郡望之一,在《元和姓纂》为不列名的郡望。但在唐末,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封王,功高一品,若当时续编《姓纂》,“长沙罗”一定名列前矛。

更由于唐末五代初,著名诗人罗隐(浙江余杭籍)、邺王罗绍威(湖南长沙籍)、进士、员外郎罗衮(四川成都籍)等编纂《罗氏通谱》,长沙罗,声誉鹊起,形成罗氏“长沙郡望”。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罗隐和罗绍威。

湖南长沙,以汉代梁国相罗怀、交州刺史罗宏;汉朝临海太守罗彦;汉末晋初荥阳太守罗绥;晋朝长沙相罗含、唐朝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唐三罗”诗人、浙江罗隐、罗邺、罗虬等为代表,形成“长沙郡望”。

据明朝状元罗洪先花费三十多年时间研究,在《秀川罗氏族谱》等文献中断言,吉安吉水罗崱,前先世来自湘东,“罗含有后重家声”

清朝湖南娄底教育家罗辀重的祖父“陶龛先生”罗信南,在其自传中亦明确写明为“江东生”罗隐的后裔。(湖南罗氏大部奉唐朝崱公为始祖)

笔者在宋朝杨万里文集中找到有关罗氏的大量史料,因杨万里是举人、“印山先生”、诗人——罗绋的女婿,杨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明确断言:吉安、吉水之罗,源自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但目前唐朝罗崱后裔亦有些改奉“豫章”为郡望,此是“郡望”的演变、文化认同的结果。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欠缺,现代重修的《秀川、桃林、竹溪罗氏族谱》乃断自罗崱而不上溯。湖南罗氏虽大部奉唐朝吉安刺史罗崱为始祖,但乃有数支罗氏如宁乡罗氏,仍然坚奉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为始祖。有些姓氏书籍在介绍罗氏郡望时,仍将“长沙郡”与“豫章郡”并列为罗氏郡望。

由于“罗子国”遗臣遗民及后裔在周末时,就在长沙罗县聚族度艰,生根发芽,当地保留“古罗子国”遗民的很多文物,佐证了罗氏在长沙存在的史实。

秦朝,就有武陵令罗君用、罗孝子、罗孝儿名垂史册,罗妙容(女)以精湛的琴艺在《万姓统谱》中留名。而豫章罗氏开基始祖罗珠又直接来自湖南。所以,“长沙罗”是“豫章罗”的发祥地。

“长沙罗”,奉晋·长沙相罗含为开基始祖。

5. 豫章罗

豫章郡,汉高帝置,有称“九江”属扬州。时户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二。人口:三十万一千九百六十五人。县十八: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余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云都、鄡阳、南壄、安平(据《前汉书》班固撰)。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山西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并产生以“罗”命名的县——罗县。秦汉时,罗姓向东发展,沿长江而下,已播迁至江西南昌地区。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许多姓氏书、《罗氏族谱》载“武陵令罗君用”,查《汉书朝地理志》秦时“武陵”为“郡”,今改之。亦有学者言其时“武陵属黔中郡”,待考)之子、灌婴部将罗珠,清版(《江西通志》有传,许多《罗氏族谱》载任大司农,台湾有族谱载为“大将军”,《南昌考古录》载“官职失考”。《罗氏族谱》载大司农、豫章大农令,其出守九江,继续完成颍阴侯灌婴在南昌筑城任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遂繁衍生息。广大豫章罗氏奉罗珠为始祖。

东汉末,豫章罗氏世家子弟罗邵任侍中,封列侯;晋朝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以“一门忠孝”名著,一直发展到宋朝,成为江西的大姓。尤其理学家朱熹的祖师、福建沙县人罗从彦,祖籍豫章,时士林学者以“豫章先生”见称。

宋朝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中,有罗从彦抵宅造访的记载。宋朝宰相罗点(江西抚州崇仁人),《宋史》有传。还有一位“豫章罗”女性,嫁给一位赵姓王爷,封为“豫章郡夫人”等。从史料、《罗氏族谱》中,可知豫章罗氏发祥于汉,至宋,尤其南宋,朝廷偏安杭州,罗氏开始重放异彩,出现“一门九进士,祖孙四举人”的罗绋家族等。

明朝时,人才辈出,“吉安三罗”明朝哲学家、礼、吏部尚书罗钦顺;明朝状元、学者罗伦、罗洪先为代表,为豫章罗氏增光添彩,代有闻人。但吉安地区罗氏追溯源流时仅断自唐朝吉安刺史罗崱(注:任职有数说,从《桃林罗氏谱》),并明确其先祖来自浙江钱塘。以后罗崱后裔严遵祖训,亦断自唐朝罗崱。宋代乡间大儒罗绋的女婿、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四库全书》中留下《诚斋文集》,保存了大量罗氏珍贵史料,其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断言: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晋朝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唐五代十国期间),则有江东公(罗隐号“江东生”),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明确庐陵(今吉安地区)罗氏,其先祖可追溯至晋长沙相、散骑常侍、著名文人、《湘中记》作者罗含及唐末五代初的诗人“唐三罗”之首罗隐。

明朝状元、学者罗洪先经三十多年的考证,亦明确追溯至晋之罗含。

唐朝时,李世民改革姓氏制度,强制削弱“晋之王谢,唐之崔卢”的世家大族势力,按当朝官品位重排姓氏大族。“豫章罗”在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时,没有在当朝有高官者,所以与“长沙罗”一样未列名次。

现在海内外—千多万罗氏,大多数源出或奉“豫章”为郡望。

“豫章罗”,奉开汉将军罗珠为开基始祖。

三、结语

 

姓族:名族,望族。《后汉书·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又北魏孝文帝下诏制定姓族,以奕世有大官者为姓,次为族(见《魏书·官氏志》)。

汉代,豫章罗氏首见史、志封侯者为罗邵,他官为“侍中”,必出自姓族,其封侯之事由,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可惜笔者所见罗氏族谱,竟无一有录。但他的史料为“豫章罗氏”是汉代姓族,留下确证。罗邵为豫章罗氏争得很大的荣光,是一位被罗氏后人遗忘的、为“豫章罗”姓族声誉做出很大贡献的罗氏先人。

著名史学家、谱牒学家罗香林教授说:唐宋以还,豫章支派,独为最盛,渐着籍虔、吉、汀诸州。元人侵宋,始相率迁粤,或由东韩江而之循(州)、潮(州),或由南雄而之广(州)、肇(庆),辗转迁移,布于各邑,蔚为名族。其间达士闻人,不能殚述。

罗香林作为我国著名史学家、谱牒学家,论证了豫章罗氏,唐宋时,方开始兴盛。尤其,宋儒罗从彦,时士林学者以“豫章先生”尊称之,为罗氏争得巨大声誉!

尔后,后裔不断以罗从彦的“理学世家”为旗号,“豫章郡”就逐渐形成了罗氏最重要、最大的郡望。

唐朝,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长沙郡和豫章郡名落孙山,都不是罗氏的郡望。

唐末五代初,浙江余杭籍罗隐以“诗名”、湖南长沙籍罗绍威以“位显”,四川成都籍罗衮以“文重”,合修《罗氏通谱》,促成了罗氏长沙郡望成型,奉“位极泰山”、“晋烛中州”的晋之罗含为开基始祖。

从当时已形成的四个罗氏郡望中,“长沙罗”以“呑禽叶梦,君章之位极泰山”(晋之罗含,官至长沙相,从一品),“父子双封王,兄弟三诗魁(罗弘信、罗绍威父子封王,罗隐、罗邺、罗虬,诗人“唐三罗”名震天下)名列榜首,以“通谱系、昭穆”,创修《罗氏通谱》,形成统一字辈,可谓盛矣。

“豫章罗”,其时,则尚在孕育之中。

据《福建通志》,罗从彦于宋淳祐七年(1247),追谥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诏从祀孔子庙庭。

康熙大帝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两次为宋儒罗从彦题匾:

奥学清节,引用《宋史》罗从彦本传中,杨时之婿、沙县人陈渊对罗从彦的评价,题赠福建沙县“豫章贤祠”。康熙四十五年,由福建学政沈涵提请皇帝赐匾。

章水文渊,应时任江西巡抚白潢之请,题赠南昌“豫章书院”,该书院主祀罗从彦,“江西十二先生”,两厢从祀,确认罗从彦当时在江西的尊崇地位。康熙五十八年,由江西巡按白潢提请皇帝赐匾。

随着宋、元、明、清,官方不断强化儒学教育,尤其,康熙大帝两次题赠匾额,祖籍豫章、被时士林学者尊称为“豫章先生”的罗从彦,声誉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加入豫章罗氏的队伍越来越多,“豫章”罗氏郡望,终于超越了其他,成为最大的罗氏郡望。

传承、发展豫章先生罗从彦思想,成为当时罗氏精英界的首要任务,“理学世家”成为海内外罗氏的自豪。

罗氏“豫章”郡望的形成,从汉至明、清,许多罗氏精英不懈努力,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从不被官方、学者认同认可、不为人所知的地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最杰出人物,豫章先生——罗从彦,他的身后,闪耀着从祀孔庙、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教育家、闽学四贤的光环,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豫章”,已成为豫章先生——罗从彦的专用字号,“豫章书院”、“豫章堂”,均是纪念罗从彦、传承、发展罗从彦文化的物化表征,展示载体。

“豫章罗”、“理学世家”,罗氏族人以罗从彦“豫章”为标识、为自豪。

笔者注:罗从彦祖籍属于江西何地?因南昌是豫章郡的治所所在地,罗从彦常被误为南昌人,实际上,罗从彦是江西哪个地县的人,尚无定论,笔者将另文论述。

“慎终追远”,已被推崇为中华美德,“追远”之情,人皆有之。中华罗氏追至北魏之罗结、晋之罗含、罗宪、汉之罗珠、罗子国大夫伯嘉、远古火神祝融,直至黄帝。但“追远”是为了“慎终”,要保证以罗珠、罗从彦、罗绋、罗钦顺、罗伦、罗洪先等先贤为代表,创立的“理学世家”、“老实罗”、“罗家将”、吉水家声等优秀家风,代代相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特别警惕罗氏优秀家风被演变

无须讳言,因各种原因,豫章先生——罗从彦思想,在某段时期有些被淡化;其对豫章罗氏的巨大贡献、决定性作用,有些被忽视;纪念罗从彦的“豫章书院”、“豫章堂”的物化表征、展示载体,被移花接木。

我们研究罗从彦文化,必须“案有春秋笔”(笔者八世祖罗绮,曾在《安庆府志》传记中,留下对联:案有春秋笔,门无暮夜金,常建谯楼,切实遵循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永远荣誉主席、开国中将罗元发在2004.9.19,《中华罗氏通谱》首次北京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旨、精神: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

让我们以创新视角,重新在中华优秀文化框架下,研究中华罗氏文化的内涵,重新肯定豫章先生——罗从彦,对形成罗氏豫章郡望决定性的作用。

让我们重新挖掘、阐发中华罗氏历史,重新研究《豫章文集》原著。

让我们重新肯定豫章先生——罗从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沿着承杨、传李、启朱之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2016.7.11     于福州

参考资料及注释:(略)

Snap1作者简介:

罗训森,男,高级工程师,1948.5出生,福建福州人。

学历:1967年,毕业于福建省电力技术学校汽轮机专业;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1981年,毕业于福建省业余科技外语学院科技英语、英语口语专业。

1997-2001年,因偶然机缘,弃工转文,师承北大历史系毕业、时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编审,以其《中华卢氏源流》为教材,在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北京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自学、研究中华罗氏历史文化。

现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史学博导常建华教授介绍入会)、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2001.7.13,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批复)、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院长、法人代表(2015.1.23,福建省民政厅批准设立)、“中华罗氏通谱”网站站长。

历任:福建永安水电学校(现升格为福建永安水电学院)教员;福建省水利科研所助理工程师、福建省水电仪器开发公司经理、工程师(时福建省经委主管);福州市奋生水电仪器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时福建省科委主管);闽福发上市公司董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委统战部主管)、《中华罗氏源流》主编(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批复)、福建省罗氏委员会会长、福州大学校友会秘书长、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

业绩:获得两个中国专利,一项全国新产品金龙奖,一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华罗氏通谱》(一套六册,730多万字,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开国中将罗元发任编委会主席)。

1992.10,出席在杭州召开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dam safety”(国际大坝安全技术会议)。发表题为:“A Micro computer—Based Dam Satety Monitoring System”(微机遥测大坝安全系统,国内专家中,能脱稿用英文演讲,获得水电部领导表扬)。论文收入会后英文版论文集P145(总页码615)。

2000,5,出席在上海市图书馆召开的“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主编的学识、社会地位对族谱质量的影响》。

著述:略。

                                                                                                                            

 手机:13960825863(同微信号)

E-mail:Luoxs10@sina.com

网址:http://www.hualuoshi.com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2913

供稿、 录入:罗训森      2016.7.12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