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李维汉等
名人的老师,毛泽东题赠“力食居”匾
——罗元鲲
罗元鲲,号瀚溟,湖南省新化人。1882年出生于新化县敦信团利乡(今洋溪镇)寨边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14岁即考入湖南新化县实业学堂。1898年因病肄业后,一边在家乡授徒,一边自修,终在1903年“师范教育创设”之时,考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前身——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为湖南中路师范学堂)。1906年底,从中路师范学堂毕业,“成绩冠首,监督谭延留其在堂服务,不就而归。”
罗元鲲返籍后,连续在新化速成中学堂、新化公立中学堂、新化县立中学等学校授课6年。1913年,湖南恢复清末被当局勒令解散的游学预备科,改名“复初”,以示对封建专制教育的反对。罗元鲲应同窗好友、游学预备科教务长罗仪陆之邀,前往长沙执教。在长达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罗元鲲一直安于清贫淡泊,潜心致力于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培养了数不清的有用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诸如毛泽东、蔡和森、蔡畅、张昆弟、陈昌、罗学瓒、李维汉、萧三、周世钊等著名人物,都曾是他的学生。
从1914年春季起,罗元鲲受第一师范校长张干之聘,开始到该校任历史课教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已在第四师范读了一年书的毛泽东,因学校合并来到第一师范,先编在预科三班,后转入本科一部八班,直接师承任课老师罗元鲲。
像杨昌济、徐特立一样,罗元鲲也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高深学问的良师。在教学过程中,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巨大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学生。胸怀大志的毛泽东敬佩老师的德言懿行,从而使自己在治学和做人上获益无穷。
罗元鲲恪守职责,勤勉敬业,每周授课30节以上,每日备课至深夜,不以为苦。他授课极为认真,一贯奉行“不备讲义不上讲台”的信条,给学生上课时没有套话和废话,而是按照精心写好的讲义讲课,往往是下课的铃声一响,他讲的内容也告完结。这种教学风格,深受毛泽东等学生的欢迎,他们评价“罗先生讲课不是以课时计算,而是以一分一秒来计算”,“听罗先生宣读讲义,如同品味一篇篇内容精到的史学宏文。”
罗元鲲博学多才,擅长文笔,工于辞赋,对历史、国文等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且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有《史学研究》、《高中本国史》、《中国近百年史》、《本国史表解》、《通鉴讲话》、《本国史谈》、《初中本国史》、《中学简易识字法》等10余种,计300万字之多。其中《本国史表解》成为当时一师范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参考书,《通鉴讲话》更是嗜读史籍的毛泽东深研细究的课外读物。此外,他还写成《颜李学说》、《读史与作史》、《中学生读书法》、《景颜文存》等10余种文稿。
罗先生对知识孜孜以求的学风和渊博学识,赢得了毛泽东对他的尊崇和爱戴,由此将他引以为可以求学问道的良师,经常登门聆听教诲,从而使自己在学问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早在私塾读经时,毛泽东就特别喜欢学习历史,在中学时又较全面地学习了中国历史,读过不少著名的中国历史典籍。在湖南省图书馆自修时,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历史书籍。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仍然酷爱历史学科的学习,课堂上专心致志,学习成绩优异,深受罗元鲲的喜爱。罗元鲲对毛泽东的学习时常给予热心的指点和详细的评析,使毛泽东获益颇深。
罗元鲲的家门对学生是敞开的,毛泽东就是常客之一。特别是在黎锦熙、杨昌济二先生到北京任教后,登门向罗先生求教便成为他课余时间的一件常事。而对于毛泽东的频频来访,罗元鲲则总是持欢迎的态度,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更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像天下的人师都要把“绝活”传授给自己的得意门生一样,他也想把人世间最深奥的道理讲述给毛泽东,把书海中的英华采撷给毛泽东。他经常对毛泽东讲:科学不昌明,故而要学习科学;民风不振作,更应当施以教育。惟年轻一代奋发努力,以满腔热血,去谋求国家振兴之路,华夏之邦才兴旺富强有日。以此勉励有志于匡时救国的毛泽东,为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
罗元鲲多年从教,没有积攒多少家资,却置下为数可观的书籍,其中有不少还是书中珍品。不过他从不肯轻易拿这些书示人,有时却对毛泽东例外。一次,他把前来求教的毛泽东带到了他的书房。跨进老师那宽敞的书房,看着四周依墙而立的书橱,毛泽东犹如走进了一个知识王国,他从书架上取下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就是在这次,他从老师的藏书中看到了《二十四史》。目睹学生那爱不释手的样子,罗元鲲竟破例同意将这套书分期分批地借给毛泽东阅读。
于是,在毛泽东的读书史上,便留下了“竹筒罩灯光,夜读廿四史”的动人故事。
1915年的一个冬夜,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整个一师校园都被茫茫大雪覆盖着。因天气太冷,学校破例批准学生不必到教室晚自习,而可以在寝室里看书。
没有老师的管束,学生们早早地上了床,偎在被子里,天南地北地聊起天来。毛泽东倚床而坐,聚精会神地读着罗元鲲老师借给他的史书,其神情的专注犹如置身于无人之境,连同学们发出的阵阵说笑声,他都浑然不觉。他和罗先生已经商定,计划用两个学期的课余时间读完二十四史,读完一本归还一本,再重新借。为了按期归还借阅的书籍,他不得不通宵达旦地不停读书,连这数九寒冬也不例外。
两个小时的自习时间很快过去了,熄灯的号声阵阵传来,毛泽东急忙起床,把自己仅有的衣裤全穿上,像往常一样来到茶炉室借光看书。谁知到这里看书不久,茶房老头因为天气寒冷,关门熄灯睡觉去了。他只好又走到走廊的灯光下继续夜读。
一阵凛冽的寒风袭来,他不由打了一个寒颤,不一会儿手也麻了,脚也僵了。这时,他的目光被走廊的木柱子旁的一口水缸吸引住了。这是夏天给学生盛茶水的,现在已经不用了。水缸上翘着一根棍子,它是用来舀水的竹勺把。他眼睛一亮,有办法了!他不禁笑了起来,惊喜地走到水缸边,把这个废置不用的竹水勺,从已结薄冰的水缸里取出来,又用力将竹把拔掉。尔后,他如获至宝似地飞快向宿舍跑去。
他轻轻地推门走进寝室,从床底下端出一盏小油灯来。他把竹筒和油灯比试了一下,这竹筒直径大约十几厘米,比油灯盏略大一些。他划了一根火柴把油灯点着,然后再把竹筒罩了上去。嗨,太好了!灯光被罩住了,只有一小束光线从原先安把的孔洞里透了出来,这样既能照明,又可防止风将灯吹灭,还不会妨碍其他同学休息。
就这样,毛泽东伴随着这盏“特制”的竹筒罩子灯,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读完了罗元鲲先生慷慨借给的二十四史和楚辞、汉赋等文史巨著……笔者想在这里附带说明的是,自从在第一师范罗元鲲先生处借阅到二十四史后,毛泽东对这套内容浩繁的史书一直情有独钟。据悉,直到建国后,这部书仍被毛泽东列为最喜欢阅读的书目之一。在中南海故居的藏书里,就有一套线装本《二十四史》。这部史书他生前反复看过多遍,许多册的封面和边角都磨破了,作了许多批注、圈点和勾划。他在读《新唐书》中的《姚崇传》时,看到姚崇向皇帝阐述关于怎样治国的一番话,非常赞赏。认为它简单明了,是古今少见的十条政治纲领。其中一些内容,对我们今天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书中不少地方,毛泽东还写下关于战略战术问题的许多批语。
毛泽东不仅自己读,还将书中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如《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固传》等名篇,就是由于他的评价和推荐而广为传播。文中关于“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等警句,曾为党内同志引为箴规之言。
毛泽东在“古为今用”思想指导下,从古籍中发掘出诸如“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人唯贤”,“百家争鸣”,“多谋善断”等许多言简意赅的警语,并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有的成为表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概括语言,有些成为党内生活的原则,有的则是党的某一方面工作方针或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
一部《二十四史》,同日后成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这样密不可分,并在他的读书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大概是他的老师罗元鲲当初始料未及的吧。
附资料一:
罗元鲲,字瀚溟,今洋溪镇冷水巷人。清光绪八年(1882)生。从学湖南中路师范毕业,成绩冠首,监督谭延罔欲留校,不就而归。
返籍后,在新化速成中学、新化县立中学授课六年。民国,历任复初、明德、妙高峰、岳云、衡湘、广益、育群、育才广雅、长沙师范、省立第一师范、省立一中、五中、湖南高师、湖南大学等教师。在一师任教期间,适毛泽东就读该校,元鲲对毛极为器重,师生情谊甚笃。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新化避难。民国34年春,参与筹办妙高峰中学二部,同年秋,任教行素中学,直至解放。
元鲲教学勤奋,常工作至深夜,不以为苦。其六十岁自寿联云:“平生不赌不嫖不烟可无恨矣;大上立言立功立德诚难能哉。”一生俭朴,穿草鞋,着布衣,主张自食其力,自编歌谣:“要食饭,得流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是好汉。”教育后辈。有一次,大儿子自上海返家,元鲲见其西装革履,故意问道:“您是谁?”待儿子答后,随即转口说:“好,后园的菜正该上粪了,快挑三担粪去浇了再来说话。”元鲲为人谨慎,重友情,长沙广益罗价夫死,常念着:“门外何人唤老游,老游无事听溪流,而今世路多荆棘,黄叶飞来怕打头。”
元鲲在教学之馀,从事论述,著作有《史学研究》、《高中本国史》、《中国近代百年史》、《通鉴讲话》、《本国史谈》、《中学简易识字法》、《抗战三周年》等。未出版的文稿,尚有《颜速学说》、《八年抗战史稿》、《景颜文存》、《读史与作史》等。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应毛泽东之邀赴北京叙师生之谊,并合影留念,毛泽东主席为其旧居亲书《力食居》匾,并有书信往来。1953年病逝于长沙,终年71岁。
1997年,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录洋溪塘湾村罗崇发提供《新化罗氏通谱》,l996年版本。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2827
来源: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 录入:罗训森 2016.7.9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