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2

略述治史、治谱之异同

00053

略述治史、治谱之异同

罗训森

国史、地方志、族谱,三大支柱,撑起中华历史文献大厦。

笔者浅显理解:

国史,以时间为纵轴,记载各朝各代的史实。一般是后朝记叙前朝的史实,以避免当朝官方的影响。

古代知识分子,考中进士后,佼佼者被选拔出任国史“编修”,如宋代罗氏名人罗畸,进士出身,其身后墓志铭,最看重的职务是“殿撰”;宋代官至宰相级别的罗点,考中进士初期,也当过“国史院编修官”;明状元罗洪先就任过“编修”等。

至于编修国史经费,国家之事,国库当保之。

笔者所知,国史中,仅《三国志》是由陈寿私修的。因官修的《三国志》的质量,比不上陈寿私修的,造成国史私修的唯一例外。

国史,绝大部分是中央政府修的,倾国之力,集中优秀人才,其史料价值,勿容置疑。

地方志,以地域为横轴,记载地方之大事。地方志分省、府、县,现在范围扩大至乡镇、行业、单位等。

地方志是地方政府官修的,可集中地方优秀人才,具有更接近地气的史料价值。但从人力、智力、财力,三方面分析,不同级别的地方志、行业志的质量,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姓氏谱牒,也称“族谱”。纵横交错,从古到今,天南地北,记载本姓氏的血缘关系、族中大事及文化认同。

除了孔氏是历朝历代官方主修、协修之外,各姓氏、各支系各自为战,人力、智力、财力,天差地别。其主编的综合素质,基本决定了该谱牒的史料性和学术价值。

从祀孔庙、明探花、吏、礼部尚书罗钦顺,在退休后,重修本支系《阙城罗氏族谱》,其自撰谱序中,开宗明义:

古诸侯卿大夫之修其族,则必有谱,以别脉系、辨亲疏、严纪载、酌信疑、寓儆劝、昭著存,有同乎史之义例也!

然,史为国谱,谱为家史,谱史之相为重也,久矣。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2805

《国史》、《地方志》编纂原则:盖棺定论。而族谱,其永恒的魅力——生可入传!当代人可看到身后的历史记载。

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开山作《困知记》作者,罗钦顺在族谱中留下《整庵履历》,详细记载了自己一生大事,为研究明史、他留下最可靠、翔实的史料。其以哲学家思维,充分认识民间谱牒和国史“相为重”。

地方志是介于国史和族谱之间的史书,既然民间谱牒和国史“相为重”,本文着重叙述治史和治谱的异同。

宋史学家李裕民先生在为早逝的西安高三学生林嘉文出版的《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一书作序时,说:

治史大致可分写史和研史两类。

写史是描述历史,如人物传、历史事件等。历史转瞬即逝,又不断翻新,它不可能重复出现,纷繁复杂的历史过后,只留下一些残片碎末,后人只能根据有限的材料去复原历史,这就需要一定的想像去拼接,所以胡适认为这是文学家的任务(训森注:《三国演义》、《罗家将》等演义作者罗贯中,就是典型的名闻遐尔的历史文学家)

研史是研究历史问题,材料有真有伪,需要辨别,许多疑难问题,需要解决,表像背后隐藏的奥秘,需要去探索。胡适认为,这一切才是历史学家的任务。当然两者之间,并没有鸿沟,现在搞历史的往往二者兼顾。

写史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搜集有关材料,连缀成文,不看他人有关的研究成果,不做考证。这类论著比较浅薄,缺乏学术含量。

第二个层次,是尽量吸收他人成果,这类论著能反映当前已达到的学术水准,但缺乏新的突破。

第三个层次,则是在作者自己做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能表现最新最好的水准。

本书属第二个层次。这一层次的局限性在于,对有分歧的见解,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尚无不同看法的见解往往会照单全收……

摆在林嘉文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提高至第三个层次,这绝不是做一些修改所能达到的,必须从写史走进研史之路,向历史学家迈进。即不能满足于看他人的论著,而必须从阅读原始资料著手,切记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带著问题去读,才能发现新问题,然后设法解决新问题,写出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来。对于一些热门话题,要想走出自己的路,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已有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李先生在这里细细区分了“写史”和“研史”的区别,鼓励并鞭策林嘉文同学走研史之路——作为现代学科的历史学,是以史料为基础,为出发点,在对史料进行考据处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学科。对此,正如李先生在序文第一段中就提到的“临别,小林拿出予在2009年出版的《宋史考论》,请我题词,我写了一句:‘考据是治学的基本功。’”

根据李老师有关治史的论述,对如何治谱,试述如下。

治谱,一样可分为修谱和研谱两类。

修谱是描述家族起源,如上古篇、中古篇、开基始祖篇及优秀人物传、诗文文献篇、世系图表、历史事件等。修谱一般规定30年一次,因各种原因,实际上各家族很难做到。家族历史转瞬即逝,又不断翻新,它不可能重复出现,纷繁复杂的家史过后,只留下一些残片碎末,后人只能根据有限的材料去复原历史,这就需要一定的想像去拼接,所以胡适认为这是文学家的任务。笔者欣喜地看到,现任深圳海关缉私局副局长罗敏军,用纪实文学型式,编修家谱,正式出版《祖父的故事》。

研谱是研究家族历史问题,材料有真有伪,需要辨别,许多疑难问题,需要解决,表像背后隐藏的奥秘,需要去探索。著名谱牒学家罗香林认为,这一切才是谱牒学家的任务。当然两者之间,并没有鸿沟,现在修族谱的往往二者兼顾。

修谱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搜集老谱、墓碑、祠记有关材料,连缀成文,不看他人有关的研究成果,不做考证。这类论著比较浅薄,缺乏学术含量,是大量民间族谱的共性。但也有例外,江西吉水《桃林罗氏族谱》,因其主修者为明·进士、弘文馆大学士罗复仁之从孙、工部侍郎罗汝敬,遍请梁潜、金幼孜、杨荣等名流撰序,收有填补史料空白的、朱元璋写给罗复仁的信,故该谱极具学术价值。

第二个层次,是尽量吸收老谱成果,这类家族、论著、作品能反映当前已达到的学术水准,但缺乏新的突破。

第三个层次,则是在作者自己或编委会做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修成的,能表现最新、最好的水准。

200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虽然注意将国史、方志、族谱三结合,有所创新,但仍属第二个层次。这一层次的局限性在于,对有分歧的见解,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尚无不同看法的见解往往照单全收……

摆在笔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带领编辑部一班同仁,将续修《中华罗氏通谱》提高至第三个层次,这绝不是做一些修改、增补、拾遗补缺所能达到的,必须从修谱走进研谱之路,传承唐·罗隐、罗绍威、宋·罗泌、罗点、罗勋、罗愚、罗季温、罗大经、明·罗汝敬、罗汝宽、罗璞、罗伦、罗洪先、罗钦顺、近现代罗启疆、罗香林等,向谱牒学家迈进。即不能满足于看他人的论著,而必须从阅读原始资料着手,切记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才能发现新问题,然后设法解决新问题,写出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来。对于一些热门话题,要想走出自己的路,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已有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治史与治谱,本质是相通的。其最大区别在于国史、方志,“生不入传”,而族谱者,“生可入传”,一字之差,彰显其极具魅力之处。但当代人写当代人,可能存在溢美之词,考验“主编”的学术意识、“案有春秋笔”(笔者八世祖、顺治五年举人、民呼为“罗菩萨”、太湖知县罗绮,留在《安庆府志》、《太湖县志》中对联的上联)的勇气和水平。

各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治谱历史。当代,各姓氏的修谱、治谱活动,十分踊跃。罗氏所幸,早在1999年,开国中将、享受副总理待遇的罗元发老将军(2004.9.22起,出任本会主席,2010.5.10,享年101岁,仙逝后,追认为本会永远荣誉主席),就介入修谱、治谱的学术活动。

他为修《中华罗氏通谱》,1999.10,订立宗旨:

弘扬祖先业绩,促进祖国繁荣。

他为治《中华罗氏通谱》,2004.9.19,订立原则:

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祖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

开国元勋罗青长为治《中华罗氏通谱》,2007年,总结、归纳了指导思想:

中华一脉,渊远流长;包罗万象,有容乃大。

开国大将罗瑞卿夫人郝治平,为治《中华罗氏通谱》,题词:

敦宗谐族

治史与治谱,大同小异,应用治史的科学方法来治谱,提高族谱的学术含量,让更多的民间族谱,走进学术的殿堂。

附:李裕民简介

李裕民,宋史学家。1940310生于浙江崇德县崇福镇(今属桐乡市)1959年入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历史系,师从宋史专家徐规教授研读宋史。1963年全国首次公开招收研究生时,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就读于宋史权威邓广铭教授门下,1966年毕业。后至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1973年在《考古》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我对侯马盟书的看法》,1978年在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1986年晋为教授, 1990年赴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合作研究,发现已佚的司马光日记,赢得国内外学术界好评。又与日本、欧美学者共同创办国际学术刊物《中国史学》(副主编),在东京出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西大学历史所副所长,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山西省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政协常委兼山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山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小组组长。山西省地方志特邀编审,《北朝研究》主编。杭州大学(现浙大)历史系兼职教授。1996年后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座教授与国学院特聘研究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先后培养宋史、古籍整理、道教史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二十余名。主攻宋史,兼及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地方史志等。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1554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6.4.28     于福州

One thought on “略述治史、治谱之异同”

  1. 遵义罗天银:
    治学严谨,是我们遵循的修谱指导思想,致敬!
    遵义罗天银:
    有训森总编在贵州指导,是我们的荣幸,望热心宗谱续修工作的宗亲多多和训森总编交流,学习。
    训森:
    @遵义罗天银 您老客气了,大家多交流,互相学习。
    拙作“治史与治谱异同”一文,上网发布后,与正在编修中的《贵州罗氏族谱》主修、八十多岁的老宗长罗天银宗彦,微信互动记录。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