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通谱》类珍贵族谱
失传的启示
罗训森
罗氏《通谱》类族谱,最珍贵的两部失传了。
唐末五代初,由邺王罗绍威、著名诗人罗隐和罗衮等主编的《罗氏通谱》。
宋代,由宰相级人物罗点之弟罗熏、之子罗愚等主编的《江西罗氏世征集》。
这两套罗氏《通谱》类族谱,无疑是罗氏族谱编纂史上最珍贵的史料,但是,十分遗憾,它们失传了。
它们的失传,为中华罗氏今人及后人,提供了什么启示?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笔者忝为《中华罗氏通谱》总编,有责任初步反思罗氏《通谱》类族谱编纂史的启示。
一、两部罗氏《通谱》类族谱历史简考
1. 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
在国史《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有诗人罗隐、邺王罗绍威的传记。他们的传记中,明确记载了《罗氏通谱》的史实。
《全唐诗》罗隐诗集中,留有当时编修《罗氏通谱》时,罗隐题赠罗绍威的五首诗。
《全唐文》中,留有四川成都人、进士、员外郎、诗人罗衮,当时参与编修《罗氏通谱》时,写给邺王罗绍威的信。
传世的罗氏较大型族谱中,记载了“弘”、“绍”、“周”三代,当时全国统一的辈份。
从官方、民间资料的两个渠道,当可确定:
唐末五代初,罗氏确实编修过全国性的《罗氏通谱》。
2. 宋代《江西罗氏世征集》
宋代罗点是罗氏历史上官拜宰相级别的重要人物之一,《宋史》有传记,《四库全书》有墓志铭传世(已收录在2007.5《中华罗氏通谱》中)。
其弟罗熏、子罗愚在《抚州府志》留有传记。在罗熏传记中,原《抚州府志》编者有明确注解:
原注:旧无传,见《江西罗氏世征集》,编于宋德祐中(1275—1276),合豫章通属各郡,自汉晋来,罗氏人物无不备载,时参知政事陈文龙为序。
这段话确认了《江西罗氏世征集》编修的时间,可确认其是罗氏《通谱》类族谱。《抚州府志》用族谱资料补地方志的不足。
宋朝名儒真德秀(从祀孔庙)、魏了翁(从祀孔庙)等人的文集,《四库全书》有录,他们文集中的相关文章,进一步佐证《江西罗氏世征集》的存在。
附:罗熏、罗愚传
罗 熏
罗熏,字章夫,崇仁人。文恭公(罗点)弟,端重纯正,师陆象山(从祀孔庙),主静不妄语,象山示曰:
著是去非,改过迁善,此经语也。非不去,安能著是;过不改,安能迁善。自谓知非而不能去非,是不知非也。自谓知过而不能改过,是不知过也。真知非,而无不能去其非;真知过,而无不能改其过。人之患。患不知其非,不知其过而已。所贵乎,学者在致其知,以去其非,改其过也。
(罗)熏三复,置之座壁,与陆子门人陆持之辈相琢磨,而学日进。
乾道己丑(1169),补入太学,三试两优,除国子正。文恭(罗点)以登宝位使金,辟充奏官正义相事,金人不能夺。
转达大傅通判襄阳府兼荆湖制司机宜。未几,转江东运管。
值兵兴制置邱崇牒给馈饷,粮道不绝。晋直秘阁,阶朝奉大夫,提点广东路刑狱、洗冤行部,不避权贵。浚桂、卢二水,修张九龄武陵墓。茶寇薄岭,将群众击却,民赖以安。
子二,道,建阳令,进江西茶盐干官。从子愚。
原注:旧无传,见《江西罗氏世征集》,编于宋德祐中(1275—1276),合豫章通属各郡,自汉晋来,罗氏人物无不备载,时参知政事陈文龙为序。
——《抚州府志》
罗 愚
罗愚,字季能,崇仁人,(罗)点子,以遗泽补官,除籍田令。补外得兴国军。
陛辞陈三说:“以讲正学,亲忠贤为根本;以尊道,揆重言责为纲领;以奖忠正、显进退、褒介洁、崇节俭、省浮冗为规模。”上嘉纳,以“清勤”褒之。
至郡,值岁饥,赈恤有方,迁湖南宪。创雄楚军以弭寇。改广西运判,除盐法害民者。作“清勤堂”。高定子为箴表。端平圣训也。
自号北林,卒年五十七。
人乎召除之命,十有五,而辞者十有一。出处裕如。真西山,魏了翁极称之。
——《抚州府志》
训森注:
在真德秀、魏了翁文集中留有记载,其修谱时,邀他们为《江西罗氏世征集》撰序、题词。
二、两部罗氏《通谱》类族谱历史意义
1. 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开启《通谱》模式
2007.5,《中华罗氏通谱》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学术界重视。时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钱杭博士,遵守先前在中国社会史学会黄山会议上对笔者的承诺,撰写了有关《通谱》的学术论文。他论证了姓氏《通谱》模式,起源于唐末五代初。
那么,《罗氏通谱》,不是首创,最少也是首创之一。
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的成功编修,无疑对江西等省《通谱》类族谱编修,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江西罗氏世征集》。
宋代理学家罗大经传世之《鹤林玉露》,在《好人好事》条目中,记载了福建沙县的罗从彦(从祀孔庙、朱熹祖师爷),到访其位于江西吉水的家中,留下:“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的千古名言。
罗大经的父亲“竹谷老人”罗季温与“豫章先生”罗从彦,他们的开基始祖,一为唐·庐陵刺史罗崱,二为唐·沙县尉罗沂(字周文),不是同一个支系的。在古代原始交通条件下,罗从彦不辞辛苦,为何千里迢迢从福建到江西吉水造访罗大经的父亲“竹谷老人”罗季温呢?其祖籍是否豫章吉水?是否意欲借鉴唐朝《罗氏通谱》模式,实现两个支系或更多支系的《通谱》?
此事虽是《鹤林玉露》中的孤证,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却是宋代福建和江西《罗氏通谱》的重要线索。
原因:《豫章文集》表明,罗从彦本质上是一位历史学者,对罗氏文化十分关注、热爱,曾留下著名的家训《诲子侄文》,其对当时可能留存的《罗氏通谱》,沒有目睹,至少应有耳闻。
2. 宋代《江西罗氏世征集》传承唐代《罗氏通谱》精神
宋代罗点位高权重,文化底蕴深厚,能为帝皇之师,其家族理所当然具备了传承唐代《罗氏通谱》的条件。
罗熏,陆象山高徒,当然具有正确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罗熏传记中,陆象山的一段“是非观”,至今仍有“明辨是非”的指导意义。
罗愚,真德秀、魏了翁皆其好友,亦具有正确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他的陛辞陈三说,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从《抚州府志》编者注中“合豫章通属各郡,自汉晋来,罗氏人物无不备载,时参知政事陈文龙为序”,可断定该部《通谱》类族谱在当时价值、意义和影响巨大。
罗点之子罗愚,深得当时士大夫器重,请得当时名流、当今历史名人真德秀、魏了翁、洪迈等人题词、撰序亦在情理之中,为中华罗氏族史,留下珍贵的史料。
如果说,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以罗隐的“敢将衰弱附强宗”为主旋律,那么,《江西罗氏世征集》,则以“强宗”收族,光宗耀祖,厚风俗,“管摄天下人心”(宋·从祀孔庙思想家张载语)为总基调。
《江西罗氏世征集》继承发展了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的精神,“细算还缘血脉同”。
简言之:
唐末五代初,罗隐主编的《罗氏通谱》是“敢将衰弱附强宗”,弱族附强宗。
宋代,罗熏、罗愚主编的《江西罗氏世征集》是“细算还缘血脉同”,强宗收弱族。
三、两部罗氏《通谱》类族谱失传启示
1. 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失传启示
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编委会的三个代表人物:
罗绍威:其父亲罗弘信就有“长沙王”的尊贵身份,“官二代”邺王,其在当时编委会内的地位相当“主席”,提供所需经费,实乃小菜一碟,罗隐离开其驻地魏博时,他赠金百万,密奏保荐四品官。他的三个儿子,“周”字辈,按当吋传统,当然也是“官三代”。但是,其第四代子孙,却未见史志传名,“富不过三代”、“官不为三代”的魔咒起作用了。
罗隐:才高八斗的著名诗人,十举不第,通过当时的族谱,研究出邺王罗绍威是其侄子辈,以“叔父”身份,造访罗绍威,“敢将衰弱附强宗”,传为谱牒学界佳话。他为浙江王钱鏐修家谱,至今仍传世,在《四库全书》罗隐文集可见。但是,史志仅见其子罗塞翁传记,却不见其孙辈之名。
罗衮:成都临邛人。举文学优瞻科。大顺(890-891)中进士,后仕梁,终礼部员外郎(从六品)。存世之《答魏博罗太尉启》一文,确认他参与了《罗氏通谱》编修,但是,史志不见其子孙记载。
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编委会的三个代表人物直系子孙后代中,都没有杰出人物再次出现,无法光宗耀祖,续修《罗氏通谱》,造成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失传。
失传的重要启示:
大型《通谱》类族谱编委会主要代表人物,不但要有直、旁系后代,而且,后代中要能产生精英,方能光宗耀祖,传承家学。
明状元罗洪先的《念庵文集》,至其六代孙罗继洪,在清朝出仕、有能力后,方能光宗耀祖,整理出版《念庵文集》,为中华罗氏保存了重要史料。
罗洪先晚年主编《秀川罗氏族谱》三十余年,《念庵文集》中留下有关活动的众多文献。
在收集到的众多《罗氏族谱》中,笔者多次见到,有罗氏族人引用罗洪先对编纂《罗氏族谱》的观点和看法,可是对照《四库全书》原文后,发现罗洪先的观点,有的竟被无知之辈大肆篡改,令人震惊!
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若不注意传承问题,其核心价值观,一样会被人篡改,而且,已有苗头。“以史为鉴”,历史的教训,值得严重注意。
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的失传,启示我们:即使位高权重、势大财雄如邺王罗绍威,才高八斗如罗隐,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文化,也是无法代代相传中华罗氏优秀传统文化。
2. 宋代《江西罗氏世征集》失传的启示
宋代罗点,位居庙堂之上,能成为帝皇之师,其学问渊博是不容置疑的。其弟弟罗熏(陆象山高徒),儿子罗愚(真德秀、魏了翁好友)组织编纂《江西罗氏世征集》,其人力、智力、财力肯定不成问题的。以一个家族、一个支系的力量“合豫章通属各郡,自汉晋来,罗氏人物无不备载”,罗点支系是做得到的。
但是,如此高质量、高规格的《通谱》类罗氏族谱失传了。
它告诫我们:强如罗点支系,可以在江西、甚至全国范围内,以唐·罗隐的“细算还缘血脉同”诗句为旗帜,备载汉晋以来罗氏人物,起到收族作用。然尔,其支系长期不出人才,就无法保证《江西罗氏世征集》中记载的中华罗氏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若不是《抚州府志》编写罗熏传记,在备注中予以简略说明,我们甚至不知历史上曾有过《江西罗氏世征集》这部《通谱》类罗氏族谱。
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强到能以支系之力,编修《江西罗氏世征集》,由于该支系后代中,未能再产生杰出人物,江西抚州崇仁罗点支系,可能被其他罗氏支系合并了,《江西罗氏世征集》这部珍贵《通谱》类族谱也就失传了。
四、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的对策
不是危言耸听,费时十二年,有十几位省军级罗氏关注、支持、参与的2007.5,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罗氏通谱》也有失传的风险!
因此,在启动编纂《中华罗氏通谱》之初,本会逐步形成如下对策:
1. 为了预防失传,本会印刷了两千套。其中,免费赠送国家级图书馆、档案馆、重点大学图书馆,免费赠送十几位省军级罗氏(其中大部分有捐款记录)、二百多位在沪、深上市公司的高管,意欲借助国家及有保存能力宗彦的力量。
2. 为了预防失传,本会创办“中华罗氏通谱”网站,意欲用网络版形式,长驻互联网。
3. 为了预防失传,需在时机成熟时,在两个以上不同国别的地方,建立“中华罗氏通谱”网络版备份网站。
4. 为了预防失传,努力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是应对《中华罗氏通谱》失传的最好办法。
但是,仅有以上几个措施,还远远不足以防范“失传”问题。
《中华罗氏通谱》收集罗氏史料的时间跨度,上下五千年,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大的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祸害,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亦存在严重的失传风险。继续探索预防失传的应对之策,系本会的重责之一。
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中,有大量的史料来之《四库全书》,而它差点就失传了。
明朝才子、吉水人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现已失传,传说在明陵中。
贵为国家行为的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尚且如此景遇,何况民间之《中华罗氏通谱》乎?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以个人、单个家庭之力,无法保证家学、家谱不失传。
以支系之力,虽比单个家庭风险度低的多,但也无法保证家谱永久不失传。
以家庭、以支系之力,均无法保证《通谱》类族谱的永久存续。
唯有举全族之力,凝聚全球范围的有识罗氏精英,群策群力,共同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用体系,保证中华罗氏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用体系,保证《中华罗氏通谱》续存、续修,保证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事实已证明,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是一项充满“艰难险阻”的长期文化工程,价值传承体系的构建,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历史文化工程。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罗氏一定会从先哲先贤中汲取智慧,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维持、发展中华罗氏声誉。
遍布海内外的中华罗氏,藏龙卧虎,人才众多,也一定会总结罗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摸索、实践、创建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传承体系,确保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参考文献(略)
阅读原文: http://www.hualuoshi.com/?p=10461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6.2.28 于福州
惠州日月明实业公司董事长罗胜前微信留言:
@罗训森 中华罗氏通谱总编,福州 :总编论证有理有力,成事维艰失之易。
好一句:成事维艰失之易,试和之:功败转换得乎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