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3

罗氏“云”数据,历史身边随——试析《中华罗氏通谱》网络版意义及庆祝正式上线一周年

罗氏“云”数据,历史身边随

——试析《中华罗氏通谱》网络版意义及庆祝正式上线一周年

罗训森

2007年5月,中国首套族谱类图书——中华罗氏通谱,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六册,730多万字,重约25斤,篇幅不可谓不大,史料不可谓不多,但与1338万的罗氏人口相比较,纸质版《中华罗氏通谱》,仍然显得苍白。

2014.10.26,北京第二次座谈会上决议之一,尽快实现续修《中华罗氏通谱》网络化。在海内外罗氏文化组织及宗彦贤达支持下,网络版顺产,并健康成长一周年了。

依呀学语,蹒跚起步,网络版《中华罗氏通谱》,意义何在,路在何方?

一、以史为鉴,随身指导现实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道理浅现,言易行难。

《中华罗氏通谱》出版后,收藏者只能摆在书橱里,在通读的基础上,有用时,查阅相关史料。有的罗氏聚集的村落,举办迎谱仪式后,甚至将其供在祠堂里,轻易不许翻动。在令人感动的同时,亦发人深省,如何落实本会永远荣誉主席、开国中将罗元发老将军1999年的指示:弘扬祖先业绩,促进祖国繁荣?

2007年5月版《中华罗氏通谱》基本做到“弘扬祖先业绩”,但如何启迪后昆奋进,促进祖国繁荣?本会尚在摸着石头过河。

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此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台。

《中华罗氏通谱》网络化,直通手机端,“高、大、上”的史书、典籍,可通过“云”平台,在随身携带的手机上,随时随地查阅,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充分发挥《中华罗氏通谱》的作用,“天堑变通途”。

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谱牒文化

无须讳言,谱牒文化虽关乎国人姓氏的源流,但还是一门“冷文化”。习近平主席说:

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4.2.17,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新华社17日电)]。

笔者自认为2007年版《中华罗氏通谱》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因此,有必要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号召,向世界传播《中华罗氏通谱》。

从《中华罗氏通谱》网络版官网后台管理软传可见,参访本站的人数,从最初的日均几个人,发展至日均300人左右,最高达500多人,“百人千页”,己成为官网新常态。最常来访的“倾情粉丝”网址,均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乌克兰等,“首位粉丝”,在美国和德国之间轮换。来自台湾地区的网址也很多,由于表格仅列五个地址,来访的台湾网址数,无法自动统计。来自日本的网址也非常多,但被WP软件自动标识为“垃圾”,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

随着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官网挂在“中华罗氏通谱”网站筹备,理论上,内容会逐步充实,参访本站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罗氏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传播,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即使编修本支系的族谱,其所需人力、物力、人才等诸多条件,编纂《姓氏通谱》难度更大,网络上可见许多姓氏《中华通谱》的身影,但正式出版的成果,却不多见。

自唐末五代初,邺王罗绍威和著名诗人罗隐、罗兖等编修《罗氏通谱》以来,历朝历代罗氏前扑后继地试图续修《罗氏通谱》。最近的一次是民国期间,罗卓英上将和史学家、谱牒学家罗香林等,在江西赣州设立《罗氏通谱》总部,终因各种原因,未成正果。但他们重建广州“豫章书院”,为中华罗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时隔千年,机缘巧合,在本会永远荣誉主席、开国中将罗元发老将军及开国元勋罗青长的率领下,制定、确认了本会宗旨、指导思想,在海内外罗氏文化组织及宗彦贤达大力支持下,在专家学者悉心指导下,《中华罗氏通谱》传承了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的优秀传统。

笔者在酝酿续修《中华罗氏通谱》之初,在写给省军级罗氏领导的汇报信中,明确提出:发现、选择、培育下任主编,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是续修《中华罗氏通谱》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关遴选主编问题,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荣誉院长、福建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原院长刘磁生、敦睦研究院名誉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原副书记、副校长翁善波研究员,在2015.5.19,厦门座谈会暨庆祝福建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成立第三次筹备会上,有阐述(详见会议纪要http://www.hualuoshi.com/?p=6869),兹不赘言。

本会在广东南雄罗贵纪念馆、福建沙县豫章贤祠、福州省文史馆总部时,年均支出超20万元人民币,若再设总部,恐考验下任主编的筹资能力。

本会顾问、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史学教授常建华先生,在2014.10.26,北京第二次座谈会书面发言中说:

《中华罗氏通谱》历经多年编纂而成,具有良好的修谱基础,计划采用网络的形式续谱,无疑是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与社会需要,这是值得赞赏的。

面对卷帙浩繁的纸本《通谱》,单就网络版节约纸张,保护树木,就是“生态文明”的表现。

特别是《通谱》覆盖全国甚至海外,传统的联络方式耗时费钱,很不经济,依靠网络可以大大节约成本。续谱的形式改弦更张,采取网络的形式,更适合并有利于《通谱》的编纂。

续修的《通谱》除了传统的追求真实性与准确性之外,或许在内容呈现与“检索”方面应着力进行。这是超越纸本的方面之一。

《通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考古”的需要,也是今人现实关系与情感表达的途径,在提供、传播文化知识,建设精神文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方面,也应当发挥作用。

《中华罗氏通谱》网络化,好处很多,节约成本,便于后任主编突颖而出,有利于构建中华罗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笔者认为这是《中华罗氏通谱》网络版最大好处。

2001年,笔者在广东就任《中华罗氏通谱》主编后,获得时任本会副主席、广东佛山星发陶瓷公司罗四珠董事长大力支持,在佛山农行办理20万元人民币转账手续时,该行几位年轻的罗氏工作人员问:罗主编,同事们聊天时,经常比谁的祖宗出名、更历害,我们只能说出罗贯中,你要帮我们多找几个,与他们PK。

姓氏荣誉感,人之常情,《中华罗氏通谱》弘扬祖先业绩,启迪后昆奋进,让罗氏年青一代,明白“罗氏骄在何处,傲在何方。启迪他们要如何以先哲先贤为榜样,为罗氏争光”,《中华罗氏通谱》任重而道远。

在纪念《中华罗氏通谱》网络版正式上线一周年之际,笔者思索网络版意义何在,路在何方?思索本会名誉主席、罗瑞卿大将之长子罗箭将军、本会顾问、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总参电子工程学院原政委罗亚拉将军提出:如何发挥《中华罗氏通谱》多功能平台作用。

抛砖引玉,敬请专家学者、宗彦贤达、潜在的后任主编斧正。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8374

供稿、录入:罗训森 2015.9.19 于福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